2024年4月22日 星期一

【時光土場】扼守打狗玄關的要塞:旗後砲台與哨船頭砲台

打狗港(今高雄港)在清國與英法聯軍的第一次戰役之後,成為臺灣第一批面向世界開放的通商港口。擁有南臺灣得天獨厚的地形條件的打狗港在貿易逐漸發展的同時,軍事防衛的地位也在牡丹社事件後獲得重視。趁著來高雄看小鴨的機會,這次尋找古砲台的旅程來到了旗津與哨船頭,來看看這兩座扼守高雄港進出玄關的砲台。

牡丹社事件後清軍在打狗港進出口兩側部署西式砲台,成為臺灣身處國際衝突前線的見證

扼守打狗港關口的砲台

1871年數十名琉球漁民因暴風雨而漂流至今日的車城一帶,雖一時獲得當地原住民的協助,後來卻因文化隔閡導致50多位漁民被殺。想將勢力伸向西南方的日本因而逮到機會向清國興師問罪,但官員對於事件發生在「化外之地」的消極態度,給了日本出兵攻打恆春半島的藉口,而後在1874年發生了改變臺灣在區域軍事地位的「牡丹社事件」。得知事件發生後中央派遣沈葆楨來臺要求日本撤兵,同時沈葆楨也在臺灣進行了一連串的軍事改革,包括將恆春納入帝國管理而設置恆春縣城在台南安平建設二鯤鯓砲台,以及這次到訪的旗後與哨船頭砲台。

打狗港位處於一座潟湖之中,與外海之間有旗津沙洲作為波浪屏障,在多沙岸的南臺灣可說是少見的天然良港。打狗山與旗後山之間的進出港水道是打狗港開港時唯一的進出交通動線,加上居高臨下的優勢,沈葆楨因此命令副將王福祿聘英籍教官哈務德(J. W. Harwood)協助在水道兩側設計與建造兩座砲台。除了哨船頭砲台與旗後砲台之外,後來清軍又在壽山上興建規模更大的大坪頂砲台,透過建構交叉火網進行威嚇與防禦。

1884年打狗進口圖上可見進出港水道的兩側各有一座砲台
(資料來源:中研院百年歷史地圖)

日本在甲午戰爭後藉由馬關條約獲得臺灣與澎湖主權,抗拒由日本統治的臺灣仕紳遂成立臺灣民主國。然而臺灣民主國的成立並沒有獲得其他國家的聲援,儘管臺灣鄉間也有不少熱血人士奮勇抵抗,但日軍在1895年憑藉優勢武力逐步南下。當時位於打狗的三座砲台由黑旗軍首領劉永福派遣義子劉成良負責統帥,日軍則在1895年10月派出吉野、秋津州、大和、八重山、浪速...等等軍艦前往打狗港,雙方互相交火中黑旗軍並未命中任何一艘軍艦,反倒是旗後砲台被日軍擊中。日軍在火力掩護下登陸攻佔砲台,但當攻上砲台時倖存守軍早已落荒而逃。這場由臺灣守軍對抗日本最後的乙未戰役終究以失敗收場,也成為打狗港三座砲台歷史上參與的唯一一次戰事。

「威震天南」旗後砲台

旗津沙洲過去在南端的紅毛港一帶與臺灣本島相連,但因高雄港南側貨櫃港的開發使得港口發展重心逐漸南移,與陸地相連的部分因而被挖除、開闢新水道供貨輪使用,旗津就此成為一座只能以渡輪與海底隧道和臺灣交流的離島。從鼓山渡輪站搭乘渡輪大約只要20分鐘的時間就能抵達旗津,隨著渡輪逐漸接近旗津渡輪站,旗後山上的建於日本時代的高雄燈塔也越來越明顯。抵達旗津後往山頭步行約1公里的距離,占地寬廣的旗後砲台就在山頂上等著遊人到來。

水道西側的旗後山不但是航行地標,同時也佔有監視港灣動態的絕佳位置
旗鼓渡輪是目前前往旗津觀光的主要交通方式,下層甲板還能運送機車

現今的旗後砲台為平面呈現長方形的要塞,從空中看像是「目」字,兩處操練場分別設在南側與北側,中間則以細窄的走馬路連接。砲台城垣使用三合土砌成,但城門、中央走馬路與臺門則是用紅磚造,落成時設有22間營房、四尊大砲。過去砲台的正門位於北側的操練場,上方門額刻有「OO天南」字樣,前兩字正是日軍炮彈擊中的位置,部分歷史學者猜測全文為「威震天南」,但也有「砥柱天南」的說法,如今恐怕也難以考證。

正門兩側還有「囍」字,不知道當初為何會在肅殺的砲台做此設計?
砲台牆垣雖是三合土構成,但正門和中央走馬路卻是漂亮的紅磚牆

雖說北側才是正門,但門前山坡的登山路徑早已埋沒在樹林之中,因此今日遊客都是從南側第三進的入口進入砲台內。砲台南側為旗後砲台第三進的砲位區域,沿著階梯爬到圍繞操練場的營房上方就能看到過去留下圓弧形的砲位遺跡。

位於南側的第三進頂上還留有砲座遺跡

乙未戰役後旗後砲台缺乏管理,在日本時代是文人吟詩,以及登山愛好者尋幽訪勝的地點。不過二戰期間旗後山再被列入軍事管制區,一直到1980年代末軍事需求改變,才由高雄市接手砲台進行管理維護並對外開放。這座見證牡丹社事件後軍事改革與乙未戰役的旗後砲台,終於在2019年升格為國定古蹟。來訪當日正好有畢業旅行團,加上本來就不少的散客顯得非常熱鬧,只見導遊帶著好動的學生爬上爬下尋找適合看海與拍照的地點。解除軍事管制之後,砲台下方的戰備隧道也加上燈飾成為星空隧道,不見過往戰雲密佈的嚴肅,我真切地感受到時代氛圍已經截然不同。

失去軍事防衛功能的砲台至今仍靜靜看顧旗津海岸
砲台下方的戰備隧道經過重新裝潢成了星空隧道

「雄鎮北門」哨船頭砲台

不同於居高臨下旗後砲台,哨船頭砲台就位在打狗山腳下、高雄港水道旁的臨海位置。從鼓山渡輪站旁的天橋跨越漁港,沿著海邊走不到十分鐘,遠遠的就能看見刻著「雄鎮北門」大字的紅磚城門。576公尺長的牆垣由三合土和咾咕石構成,平面形狀配合地形稍微有些不規則,根據歷史記載這裡曾配置兩座英製大砲;僅存的半地下化營房則在入口斜坡道旁排列著,今日則做為展示空間向遊客解說這座砲台經歷的唯一一場戰事的歷史與古蹟修復紀錄。

早年被宿舍增建覆蓋的砲台終於重見天日

或許是因為哨船頭砲台的位置離敵軍較近,乙未戰役時砲台內守軍只發射零星砲彈就落荒而逃。日本領臺後曾短暫沿用其軍事功能,但後來則交由港務單位設置辦公室、宿舍與船舶信號所。二戰後除了港務單位占用之外,國軍亦在海側增設碉堡,使得哨船頭砲台很長一段時間被後期增建的宿舍與停車場埋沒,難見砲台全貌。高雄市政府為了重現砲台風貌,花費長時間和使用人溝通,後獲得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計畫補助,終於將長期占用與增建的部分拆除,讓哨船頭砲台重現天日。

哨船頭是哈瑪星與外海之間岬角,砲台就坐落在突出的礁岩上

哨船頭砲台的牆垣材質有三合土、紅磚與咾咕石,材料十分多樣
砲台所在的位置原本就是珊瑚礁岩,因此部分牆垣就地取材以咾咕石堆砌

走上哨船頭砲台牆垣,大小船隻進出高雄港的水道就在眼前,岸邊則有不少釣客來此釣魚。管理單位也很用心地在此設置了長椅,讓遊客可以在此靜靜地看海、看船隻來來去去,遙想過去身處國際勢力競逐第一線的打狗是怎麼樣的風景。

原船舶信號所的位置在近年加上了信號板,可向進出港船隻顯示是否可以進港
在紅、綠兩座燈塔間的高雄港水道百年來一直是高雄,甚至是臺灣面向世界的玄關

參考資料:
1.戴震宇,《圖說台灣古城史》(新北:遠足文化,2014),頁144-149
2.雄鎮北門展覽資料

更多牡丹社事件相關軍事遺產:
周遊恆春古城:台灣最南方的清代縣城
從帝國邊陲到衝突前線的見證:二鯤鯓砲台(億載金城)
扼守打狗玄關的要塞:旗後砲台與哨船頭砲台

探訪時間:2023.12.、2024.2.
完稿時間:2024.4.

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時光土場】廣島近郊鐵道攝影點:玖村車站|2024瀨戶內之旅(五)

我離開尾道後繼續前往廣島,由於抵達的時候天色還沒完全暗下來,於是我決定前往在社群上看到的鐵道攝影地點繼續拍火車。我快速地在廣島市近郊唯一還有國鐵型車輛定期行駛的藝備線月台換車,目的地是有著古樸連續隧道的玖村車站。

1936年全線通車的藝備線名字取自日本古代的安藝國與備中國,西起廣島車站、東至伯備線上的備中神代車站,全線幾乎都在山地中行駛,且均為非電氣化區間。車輛運用大致以三次車站為界,廣島三次間作為廣島都市圈的通勤路線而班次較為密集,主要使用的是キハ40系國鐵型柴油客車;三次備中神代間則人煙稀少、班次稀疏,主要使用的是JR西日本專用於人口稀少的地方交通線的キハ120形柴油客車。

從廣島到玖村的車程大約是20分鐘,這座位於廣島市郊的車站只有設置一座無法交會列車的岸式月台,不過正值上下班時間,從廣島搭到這站下車的乘客還不少。車站後方就是太田川的堤防,傍晚時分有許多人來此散步、遛狗,雖說是小站但還是頗有人氣。站在堤防上就能拍攝停靠車站的藝備線普通車,算是相當輕鬆簡單的攝影點。在堤防上除了可以拍攝往來的キハ40系之外,在河的對岸還有另一條可部線,遠遠地就能看到對岸的列車在跨越太田川的橋上行駛,真可是一魚兩吃呢!

傍晚的玖村車站
停靠在玖村站的普通車
可部線在2019年改點時也同樣被227系統一

不過專程來到玖村可不能就此滿足!從玖村車站往北走,跨越第一個平交道後繼續沿著鐵路邊走,鐵路轉了個彎進入了古樸的石造隧道。而且隧道還不只一個,一共有三座!在鐵路邊往隧道裏頭望去,火車在明暗交錯的隧道內行駛的畫面相當特別,再加上古老的隧道與有著橘紅首都圈色的國鐵型柴油客車,彷彿真的走進時光隧道一般!

攝影點下自成蹊,一看就知道是熱門攝影點
紅色氣動車與隧道色調相當融洽

在廣島都市圈普通列車均統一為227系的時代,藝備線不但沒有電氣化,還有班次如此密集的國鐵型柴油客車實在是相當難得。下次來廣島,不妨來趟藝備線之旅,體驗非電氣化時代的懷舊鐵道風景吧!


更多瀨戶內鐵道旅行紀錄請見:
下關:走進海上貿易玄關與戰爭談判的歷史現場|2024瀨戶內之旅(一)
鐵路與海運交織的九州門戶:門司港與九州鐵道紀念館|2024瀨戶內之旅(二)
行李包裹電車的最後舞台:小野田線123系電車|2024瀨戶內之旅(三)
尾道市鐵道攝影漫遊-千光寺頂上無敵展望推薦|2024瀨戶內之旅(四)
廣島近郊鐵道攝影點:玖村車站|2024瀨戶內之旅(五)

探訪時間:2024.1.
完稿時間:2024.4.

2024年4月16日 星期二

【閱讀時光】《青春18x2 通往有你的旅程》一段和妳、和青春告別的旅程(有雷)

由臺灣與日本合作拍攝的青春愛情電影《青春18x2 通往有你的旅程》在2024年白色情人節檔期上映,上映首日就成為當日臺灣票房冠軍,獲得廣大迴響。這部片改編自臺灣的網路遊記《青春·18 x 2 日本慢車流浪記》,據說自十多年前片商就已和原作者商談電影改編版權,但因雙方各有堅持,直到曾執導《新聞記者》等片的日本導演藤井道人參與製作,才終於讓電影得以順利開拍並在今年與原作小說一同問世。儘管場長的戀愛學分沒修過,身為一名日本鐵道旅行愛好者,仍相當好奇電影會如何詮釋鐵道旅行的況味。

電影主視覺(轉自官方FB)

在看電影之前:青春18是什麼?劇情大綱是?

青春18是日本國鐵在1982年推出範圍涵蓋全日本的鐵道周遊券,主要在學生學期之間的長假發售,國鐵民營化後繼承青春18的業務,今日仍可以一張票搭遍全日本JR路線。雖然發售對象不限一定要擁有學生身分,但任選五天的使用期間內不能加價搭乘特急或指定席車廂,只能搭乘站站停的普通列車或快速列車。青春18票券發行四十多年來,不少旅人趁年輕時前往遠方壯遊,也有旅人是希望能藉此好好地確認自己過去走過的路,好好地休息再出發。雖然只能搭乘慢車,但卻因此吸引了許多人懷抱著不同的想法,慢下腳步到遠方去旅行。

電影故事述說一位從日本來到臺灣的背包客女孩遇上一位即將上大學的男孩,他們的青春與或許還沒開始的戀情。18年後,成為遊戲開發者的男孩在事業受挫後回到故鄉,想起了當年的種種,於是決定踏上前往女孩故鄉的旅程。電影在歡樂的熱帶臺南回憶與沉靜的白雪北國風景中不斷切換,從繁華的都市到邊遠的鄉村,穿過黑暗的隧道又是另一片不一樣的景色。如果不想這麼快面對現實,走別條路線繞點遠路讓自己做好準備。觀眾彷彿跟著男孩一起整理著思緒,好讓自己可以面對許久不見的女孩,可以好好面對自己逝去的青春物語。

在回憶與現實之間的青春慢旅(以下談及部分劇情,請斟酌閱讀)

電影敘事以18年前的回憶,以及18年後的現在兩線交錯,隨著男主角Jimmy日本搭火車前往女主角故鄉的過程,慢慢地推進故事。回憶線中的Jimmy是生活在台南、因為《灌籃高手》而喜愛籃球的溫柔陽光男孩,故事發生在他即將到台北念大學的最後一個暑假,一位來自日本的背包客Ami造訪了他打工的KTV。Ami因為搞丟錢包而沒了旅費,因此上門尋求打工賺錢的機會。雙方在幾個月的生活中感情逐漸升溫,但最後Ami卻突然說旅程要結束了。Ami在回到日本前和Jimmy約好在雙方的夢想都實現的時候再見面的約定,並在眾人歡送下搭上火車離開台南。在熱帶台南的回憶線中,雖然有告別的酸澀與不捨,但整體氣氛歡樂,畫面色調也是充滿古都特有的陽光與溫暖。

不過在18年後的現實故事線中,一開始卻是以Jimmy被逐出遊戲開發公司為開頭,失意地回到故鄉。18年後的Jimmy比起年輕時更加成熟穩重,但明顯地少了許多笑容,畫面色調也呈現出與回憶不同的冷色。Jimmy在整理房間時意外找到Ami以前寄給他的明信片,背後的照片正是Ami故鄉所在、被大雪覆蓋的只見線第一只見川橋。於是Jimmy決定趁著在創業夥伴找他最後一次去東京談生意的機會,踏上前往福島縣只見町的旅程。

如果攤開日本的鐵道路線地圖,從東京到只見町要不是經由郡山市,就是經由新潟北上。然而Jimmy在朝聖完《灌籃高手》經典聖地之一的鐮倉高校前平交道後,卻是往西到了長野縣南部的松本市。Jimmy在當地意外遇見的台南同鄉廚師也跟他說你走反方向了,在這裡除了傳達出Jimmy想休息一下再出發的心情,或許也是暗示著Jimmy還不想這麼快地面對與Ami見面的結局。繞遠路的Jimmy在告別了廚師之後,繼續搭乘飯山線的慢車前往新潟縣長岡市,畫面在飯山線的明暗間進入了由大雪覆蓋、與Ami一起看過的電影《情書》一樣的北國風景。Jimimy也在雪地中喊出《情書》的經典台詞「お元気ですか。」,藉著《情書》的劇情呼喊著對Ami的思念。

向青春告別的結局

透過旅程中的對白與回憶暗示,Jimmy終於來到Ami的家迎接一個(如果觀眾有意會到)或許不太意外的結局──Ami早在Jimmy事業起步的時候就在故鄉因病過世,Jimmy也早在事業成功要通知Ami時得知她的離去。Jimmy的人生在這之後變了調,他努力讓工作塞滿他的生活,個性也越來越麻木,直到被趕出公司才問自己究竟是哪裡走錯了。電影最後致敬了電影《情書》的情節,藉由Ami留下的圖畫遊記,從Ami的視角回顧了他此生第一趟,也是唯一一趟的長途旅行。原來Ami的身體本來就不好,因此她希望能在所剩不多的人生中環遊世界,沒想到在台南遇到了Jimmy,在她心中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雖然Ami總是說旅程沒有目的地,希望旅行能一直持續下去,但Ami的意思或許並不是惋惜旅程結束後要回家過正常生活,而是她知道在她與Jimmy相處的人生旅途中她無法陪Jimmy走到最後,必須要先行下車了。在Jimmy閱讀這封Ami留下的最後情書時,沉澱在深刻寫實回憶中的情感在此一次爆發出來,其實Ami知道Jimmy對她的感情,但她只能祈禱Jimmy能找到夢想並且實現它。想到這裡,我的淚水也跟著潰堤。

電影利用青春18所代表的慢旅過程,一步又一步細膩刻畫了角色間的互動與感情;利用青春18所代表的自由度,讓旅人可以選擇繞遠路、看心情決定路線,為劇情推進埋下線索。火車就像人生一樣,在這趟2小時多的電影旅行中有人上車、有人下車,雖然途中遇見的人就算加了LINE此生恐怕也不會再見面,但留在心中的記憶與情感卻是真摯動人。電影團隊精準抓住青春18鐵道旅行的精髓,紮實推進且深刻刻劃的劇情,讓觀眾也能一起慢下來回顧自己的過往,好好地向逝去的青春告別。真的是一部很棒的鐵道電影!這部片預定在5月3日於日本上映,希望《青春18x2 通往有你的旅程》屆時能夠在日本掀起旋風,也歡迎在日本的朋友屆時前往電影院體驗青春18x2的旅程!

2024年4月11日 星期四

【時光土場】尾道市鐵道攝影漫遊-千光寺頂上無敵展望推薦|2024瀨戶內之旅(四)

廣島縣東部的尾道市位處於岡山與廣島之間,同時又是本州往四國的海運要衝,便利的交通不但造就這座城市的繁榮,爬上山頂更擁有得以俯瞰瀨戶內海的絕佳展望。於是我離開了小野田之後,搭上新幹線繼續前往這座城市,尋找能夠代表這座城市的展望攝影點。

尾道市位於陸地與海運要衝,不但有懷舊的城市氛圍,更有壯闊的自然美景

尾道的位置幾乎就在岡山與廣島的中間,加上和四國島上的今治市之間散布著成串的島嶼,海陸轉運貿易十分發達,素有「瀨戶內十字路」之稱。雖然近年因為城市平原腹地不足而被福山市取代,但在佔據城市大半面積的丘陵地上留下許多老屋與古寺,讓尾道成為體驗懷舊小鎮漫遊的熱門地點。考量到新幹線的班次多寡與轉乘便利性,前往尾道的方式主要是從福山車站轉乘往三原、廣島方向的山陽本線普通車。從車站出發往東邊不遠的尾道本通商店街就是一條不錯逛的地方,除了富有昭和感風格的店舖,逛累了還能從生活感十足的巷弄往海岸或是往山上走,尋找不一樣的風景。

尾道商店街有著獨特的懷舊感,不妨來這邊散步、品嘗一碗道地的尾道拉麵
走進一條巷弄頓時有回到臺灣的生活感

離開商店街往山邊走,丘陵上的老屋櫛比鱗次排列,鐵路則沿著丘陵的山腳蜿蜒而過,將市區分隔成山上與山下兩個世界。雖然鐵路分隔市區在臺灣似乎是種負面印象,但站在石階上回望僅供行人穿越的平交道,卻有種鐵道融入生活的日常感。穿過平交道走上通往山上的石階,這是尾道著名的古寺巡禮路線。這條路線上串連了持光寺、天寧寺、千光寺、大山寺、西國寺、浄土寺、海龍寺等七座古寺,讓人可以沿著路線一一參拜。不過,我的目標不是來古寺巡禮,而是前往更高處:千光寺頂上展望台!

由於城市腹地不足,不少房子因而往山上發展
石階盡頭的平交道融入了當地生活
沿著持光寺前踏切往上走就能來到七座古寺之一的持光寺

千光寺頂上展望台位於千光寺的上方,此行前往日本之前剛好看到朋友拜訪這座展望台,因此便將他排入行程。大多數人都會沿著尾道本通商店街走到山下的纜車站,接著搭纜車上山,但我選擇沿著Google地圖指示的小徑走,似乎更能貼近地方一點。大約20分鐘的攀登,我終於來到這座位於山頂的迴旋觀景台。從尾道隔著窄窄的水道對面的向島,到遠方的尾道大橋及瀨戶內海,在觀景台上全部盡收眼底。

至於鐵道攝影的重點便是已從廣島市區消失的115系黃色電車!(延伸閱讀:【告別時光】再見!廣島的黃色電車)廣島在2019年以227系電車取代115系等國鐵電車後,基本上已經很難再看到代表中國地域的黃色電車,但在廣島縣東部有部分普通車班次是從岡山向西行駛到糸崎,讓黃色電車有機會從還沒絕跡的岡山踏足到廣島縣內。不過岡山地區也在去年展開車輛替換進程,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黃色電車也會從尾道絕跡,值得大家好好把握。

山頂上的觀景台有無障礙坡道、樓梯和電梯等方式友善各種使用者
少數來自岡山的黃色電車在瀨戶內海與尾道構築的城市地景中特別顯眼

至於上下山的路徑上最大的看點,就是貓!尾道的山上意外地和猴硐一樣聚集了許多的貓,在千光寺附近還有一條小徑因此有「貓之細道」的稱呼。喜歡看貓的朋友,不妨來到尾道看風景,也來看貓吧!

更多瀨戶內鐵道旅行紀錄請見:
下關:走進海上貿易玄關與戰爭談判的歷史現場|2024瀨戶內之旅(一)
鐵路與海運交織的九州門戶:門司港與九州鐵道紀念館|2024瀨戶內之旅(二)
行李包裹電車的最後舞台:小野田線123系電車|2024瀨戶內之旅(三)
尾道市鐵道攝影漫遊-千光寺頂上無敵展望推薦|2024瀨戶內之旅(四)
廣島近郊鐵道攝影點:玖村車站|2024瀨戶內之旅(五)

探訪時間:2024.1.
完稿時間:2024.4.

2024年4月10日 星期三

【閱讀時光】《尋找湯德章》尋找屬於我們的歷史與記憶

湯德章,一個在台南地圖上絕對不會錯過的名字。但奇怪的是,大多數的台南人都不知道他是誰?做了什麼事情?《尋找湯德章》就是在這樣的疑問中展開的一段尋找湯德章的生平,同時也是對自身歷史認同的靈魂拷問。

湯德章的父親是一名日本警察,但在湯德章還不滿十歲的時候就在噍吧哖事件中殉職,加上過往日台通婚的限制,他在戶籍上是從母姓。不過,湯德章在師範學校的紀念冊中卻是以父姓新居自稱,後來他考上警察,在日本找到叔叔坂井家又改從叔叔姓氏。同時,他在師範學校因頂撞師長遭到退學,而後又跟隨父親的腳步當上警察、晉升警部捕。但又在官運亨通的時候毅然決然放棄仕途,前往日本從零開始,通過司法考試成為律師。光是從姓氏一變再變,師範學校口中的問題學生變成模範警察,或是成為人們心中認真優秀的律師的經歷,湯德章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紀錄片導演黃銘正以及片中模擬劇演員鄭有傑接受報導者的專訪時,導演提到這位在二二八事件留下英勇事蹟的台日混血律師並沒有留下日記或是回憶錄等本人留下的直接史料,所以紀錄片在拍攝的時候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只能透過身邊的人對他的印象去理解湯德章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片子跟著長期蒐集湯德章資料的記者、文史工作者、湯德章的養子,藉由口述和報章檔案資料一步一步地拼湊湯德章的為人處事風格。

神奇的是在史料中的湯德章也經歷著同樣的探尋過程。他跟隨著父親的腳步成為警察,尋找著父親與父親家族的背影;他在擔任警察時看見體制對臺灣人的不公不義,因而捨棄日本統治者的紅利,成為為臺灣人爭權利的有力者。當後人在尋找湯德章是誰的同時,沒想到百年前湯德章也在做和當代人一樣的事情,尋找自己到底是誰。這部片與其說是湯德章的傳記,倒不如說是記錄一群和湯德章一樣在尋找自身歷史與定位的台灣人的故事。那些過去不是遙遠的祖國神話,而是真實存在於左鄰右舍中,進而形塑出我們的文化的事情。

十年前的今天正好是太陽花運動退出立法院的日子。那時候包括台灣吧等歷史推廣教育媒體興起,讓我也開始想去了解臺灣這塊土地的故事,從這塊土地的過去知道為什麼會有現在的社會運作模式,進而去思考未來的可能性。而我也希望在看完這部片之後,能有更多人能夠一起來關心這些曾經發生在我們周遭的故事。

延伸閱讀:
報導者podcast專訪:《黃銘正 X 鄭有傑:半路出家拍電影、挖掘影帝、讀同本書,靈魂相近的他們如何追尋同一段歷史?

2024年4月8日 星期一

【時光土場】從帝國邊陲到衝突前線的見證:二鯤鯓砲台(億載金城)

身為從小就對古城與砲台等防禦設施有濃厚興趣的古蹟愛好者,二鯤鯓砲台(億載金城)一直是我列在臺南安平的必訪景點之一。不過在學生時代一直沒有機會到訪,這次的臺南之旅終於得以拜訪這座見證臺灣從清帝國邊陲的小島轉變為衝突前線的歷史砲台。以下就跟著時光土場的腳步,一同走入二鯤鯓砲台內一探究竟。

牡丹社事件:二鯤鯓砲台的興建背景

清帝國在17世紀雖將臺灣納入帝國版圖,但實際上對帝國來說統治臺灣只是為了防範像鄭氏政權這樣的軍事集團再度出現。消極治理的結果造成當時臺灣島上的公權力相當薄弱,統治者的手並無法有效深入城市以外的鄉村,同時也讓受到地理空間阻隔的東半部成為政權無法涵蓋的「化外之地」。「化外之地」的概念放在現代的國家中算不算是一國主權的涵蓋範圍?隨著19世紀東西方海上貿易越來越興盛,位於航道要衝的恆春半島不斷發生紛爭,挑戰著「化外之地」的主權概念。在日益劇烈的衝突迎來的便是發生在150年前的牡丹社事件。

1871年由琉球那霸回航宮古島的漁民在途中遭遇暴風雨,倖存的66人一路漂流到了今日的屏東滿州鄉一帶。雖然獲救船員等人獲得當地高士佛社原住民的好心收留,但因文化語言隔閡,最終不幸造成原住民殺害54人的衝突事件。倖存的12人在當地漢人營救下送往臺灣府,並由政府安排送回琉球王國。這件看似是清帝國與琉球王國之間的外交事件,卻因琉球王國同時也向日本薩摩藩納貢、接受保護的尷尬地位,讓日本有了得以插手事件的理由。面對日本來興師問罪,官員卻是兩手一攤地認為化外之民不歸他管。

清國官員的消極態度給了日本挑戰「化外之地」主權的機會,正好成為日本國內鷹派轉移政治改革壓力的出口。看著日本軍隊蠢蠢欲動,儘管西方各國透過外交手段介入調停,但當時的蕃地事務局都督西鄉從道仍執意率領超過五千名官兵攻打臺灣,史稱「牡丹社事件」。日軍於1874年5月12日登陸今日的屏東車城,歷經一個多月的強攻雖讓當地原住民投降,但日軍在水土不服之下也折損約一成的兵力。清廷在得知戰況後隨即派遣沈葆楨率領大軍前往臺灣要求日本撤兵,最後雙方在10月簽訂條約結束這起軍事衝突,但清廷在條約中承認日本出兵是「保民義舉」,間接使得琉球王國被併入日本。

積極加強防禦:興建二鯤鯓砲台

為了加強臺灣的防禦能力,沈葆楨來臺後隨即規劃在安平市街南方籌設二鯤鯓砲台。「鯤」是古代傳說中的大魚,而沙洲隆起的外觀就像是大魚浮出水面的模樣,因此將沙洲稱為鯤鯓。二鯤鯓砲台出入口面向東北方,大砲則設置在西南側,砲口面向前方的台江內海水道及臨海沙洲之外的台灣海峽。砲台由沈葆楨聘請法國技師設計,是臺灣在被清廷統治後建設的第一座西式砲台,一般認為沈葆楨在臺灣進行的一連串國防改革是帝國開始重視臺灣,積極治理的轉捩點。

在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1920s)上可見呈現稜堡外觀的舊砲台(橘色圖釘點)

二鯤鯓砲台在1876年完工,起初配有大砲5門、小砲4門,並隨著防務而逐步增備。砲台平面配置大致為四方型,但在四個角落均有突出的稜堡,外圍有護城河環繞,和北海道的五稜郭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建築主體主要由三合土構成,但城門外觀則以紅磚為主要建材,材料除了遠從福建運來之外,據說也使用了一部份的熱蘭遮城殘跡。城門洞的外側與內側則有沈葆楨所題「億載金城」、「萬流砥柱」題字,這也是二鯤鯓砲台日後被俗稱為億載金城的由來。

在砲台四個角落均有突出的稜堡,並有三合土製成的扶壁支撐
城門洞內側有沈葆楨所題的「萬流砥柱」題字

這座砲台在後來的清法戰爭和甲午戰爭中都曾以砲擊驅離敵軍,不過在臺灣人最後奮力抵抗日本以馬關條約接收臺灣的乙未戰事中,守軍卻在日軍殺到前連夜奔逃,讓日本不費一兵一卒就占領了二鯤鯓砲台。原本以為億載金城是帝國重視邊境小島而積極加強國防治理的展現,誰知再堅固的堡壘也無法為軍心武裝,大難臨頭時臺灣終究是清帝國可有可無的棄子,實在是相當諷刺!

日本統治後的空間開放

二鯤鯓砲台在日本領台後並未積極納入日軍的防禦設施中,在《臺灣日日新報》大多只留下步兵聯隊行軍來此附近進行射擊演習的記錄,土地建物則成為地方政府所有的不動產。在缺乏管理的狀況下,1912年4月7日報紙刊出臺南公館主事藤井義道破壞舊砲台的消息,然而此事最後僅以緩起訴收場。除了有人破壞古蹟之外,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6年鋼鐵價格飆漲,管理者臺南廳及半官方慈善組織臺南慈惠院竟將15門大砲當廢鐵賣掉了。如今二鯤鯓砲台僅剩一尊20磅後膛砲留存,砲管內還可見為了穩定砲彈軌跡而設計的膛線。

目前陳列於砲台上的三門阿姆斯托郎大砲均為二戰後仿製的觀賞砲

不過隨著臺灣經濟與文化水準提升,1932-1933年臺南市提出了將二鯤鯓砲台遊園地化的構想。在當時的報導中提到從臺南市區沿著運河道安平的自動車道即將完工,因此計畫將舊砲台內的練兵場種植草地、樹木、擺設長椅,打造成對一般大眾開放的休憩場所。另一方面,政府還計畫從市區架設高空纜車,讓遊客從空中飽覽沿途的魚塭風光,而纜車也計畫繼續延伸到海岸的海水浴場,串聯起從市區到舊砲台的觀光資源。然而這個放在現代來看也有些瘋狂的計畫,在臺南州刪除昭和9年度娛樂費預算之下,似乎就此畫下句點。

報紙上曾報導了地方對於舊砲台的觀光構想,可惜最後並沒有實現
日本時代將砲台打造成休憩設施的構想直到二戰後才實現

1975年時臺南市為了慶祝砲台建城百年,於砲台內進行綠美化、仿製觀賞用大砲,並在入口設置水泥橋樑跨越護城河,成為今日二鯤鯓砲台的現貌。在砲台的西南側中央陳列著沈葆楨的銅像。或許當年清廷內確實有一派將領力圖國防改革,但最後改革的成果卻像二鯤鯓砲台一樣沒發揮多少積極功能。有些人會說歷史上沒有「如果」,但留下見證歷史的古蹟的目的,或許就是讓一般人能夠思考那個「如果」,甚至是反思我們當代的國際社會處境吧。

二鯤鯓砲台在環境美化下已無當年嚴肅的軍事氛圍,適合大家來放鬆走走,體會歷史的趣味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牡丹社事件
2.戴震宇,《圖說台灣古城史》(新北:遠足文化,2014),頁128-129
3.《臺灣日日新報》:
 (明治45)1912-04-07日刊7版〈安平舊砲臺事件 愈愈刑事問題となる〉
 (明治45)1912-04-10日刊7版〈砲臺取壞事件決者〉
 (明治45)1912-05-15日刊2版〈名所保存問題〉
 (大正5)1916-03-07日刊2版〈鐵類騰貴と古鐵〉
 (大正6)1917-04-13日刊7版〈大砲鐵屑落札〉
 (昭和8)1933-01-22日刊3版〈臺南市で遊園地化する安平の舊砲臺〉
 (昭和8)1933-12-14日刊12版〈臺南州九年度豫算削除娛樂費〉

更多牡丹社事件相關軍事遺產:
周遊恆春古城:台灣最南方的清代縣城
從帝國邊陲到衝突前線的見證:二鯤鯓砲台(億載金城)

探訪時間:2023.5.
完稿時間:2024.3.

2024年3月31日 星期日

【時光土場】行李包裹電車的最後舞台:小野田線123系電車|2024瀨戶內之旅(三)

在過去公路交通不發達的年代,鐵路同時也負擔著乘客的行李托運與郵寄包裹的運送服務。然而現今公路可以直接送達門戶的彈性,卻讓鐵路的行李包裹輸送服務逐漸式微,以前專門用來運送的火車亦慢慢消失。那麼這些火車去了哪裡?這次的瀨戶內之旅我來到了小野田線,尋找曾經用來運送行李包裹的電車─123系電車。

行李包裹電車退場後以123系電車的身分留存至今,默默在偏遠的小野田線度過餘生

荷物電車轉生為旅客電車

過去的鐵路運行速度不像今天這麼快,搭乘火車就像今天搭飛機一樣是一趟長途旅行,於是便衍生出另外運送乘客行李的行李包裹制度。鐵路的行李包裹業務包羅萬象,有時是在列車中附掛專用車廂載送乘客的大件托運行李,有時是像郵差一樣運送各式各樣的農產品,直到今天臺鐵仍保留部分莒光號班次有這樣的托運服務。但不同於臺鐵使用傳統客車來載送行李包裹,日本早在明治初期就有電氣化鐵道,因此很早就出現在電車上設置行李包裹空間的「荷物電車」。

荷物電車的設計大多是單輛便可自力運轉的「單行車」,在日本國鐵的最後十年為了汰換舊型荷物電車而新製的最後一批荷物電車包括143系145系、147系電車。這些荷物電車除了可以自力運轉,通常也可以和旅客電聯車聯掛。載送的貨物有乘客的行李、郵件之外,也有部分用於路線保養及巡視用。不過日本國鐵在1986年廢除鐵道小荷物制度後,專用的荷物電車逐步退場,就連民營化後的JR西日本也將電車內原本設置行李室的空間改成載送乘客的客室。然而,143系等荷物電車在退場時車齡還不滿十年,加上一輛車就能自己跑的彈性,於是日本國鐵便將部分電車改造成為旅客用電車,投入乘客稀少的地方交通線中,也就是這次旅行主要的目標:123系電車。

國鐵荷物電車除了被改造成123系投入客運外,也有部分以路線保修用車的身分持續運用。圖為下關總合車輛所內的クモヤ145-1103

當時日本國鐵一共改造了13輛123系電車,在民營化後分別由JR東日本、JR東海及JR西日本繼承,雖然車輛前身的來源涵蓋143系、145系、147系等直流電電車,但目前全日本僅剩下JR西日本還保有5輛123系電車的定期運用,而這5輛均是由クモニ143形所改造而來。其中3輛(クモハ123-2、3、4號車)原配屬在廣島的可部線、2輛(クモハ123-5、6號車)原配屬在阪和線的羽衣支線,後者在民營化後又待過岡山的宇野線,但最後這5輛車先後在1993、2002年來到了山口的小野田線、宇部線。123系電車在內裝上採用通勤向的長條椅,這兩批車雖然改造來源種車都相同,但改造後仍有些許構造上的不同,例如原配屬於可部線的3輛車因考量到一人乘務的作業模式,上下車門統一改為設於兩端的1公尺寬單門,原配屬於的羽衣支線的2輛車的上下車門則是在原本荷物電車的車門附近設置雙開式車門,因此外觀上看起來有些不對稱。

荷物電車在改造後將原本的行李空間改為長條椅
クモハ123-5號車的上下車門位置沿用荷物電車車門位置,保有較多荷物電車的面影

小野田線:123系電車最後的舞台

小野田線位於山口縣西南部,西起山陽本線小野田車站,東至宇部線居能車站(但列車運用基本上是以宇部新川車站為東端起迄點)。鐵道的兩端分別是山陽小野田市與宇部市的所在地,兩座城市都離主要市鎮頗為遙遠,以宇部新川站來說,從新幹線新山口車站搭乘經由宇部線的普通車得要花費1個小時才能抵達。不過看似偏遠的小鎮,實際上卻是以工業為主要產業的城市。早在19世紀宇部便發現了煤炭的存在,當地的實業家利用坐擁煤炭燃料的優勢發展水泥製造、化學肥料的化工產業,讓宇部成為山口縣內的重要工業市鎮之一。

為了運輸煤炭及化工產業所需的其他原料,民間業者遂分別成立了小野田輕便鐵道(小野田車站至小野田港)、宇部電氣鐵道(新沖山礦場至宇部港),以及宇部鐵道(今新山口至山陽本線宇部車站)作為地方交通運送路線。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政府為了加強掌握煤炭的生產及運輸效率,因此在1943年將三條鐵道全數國有化,分別編入小野田線、宇部西線、宇部東線。1947年小野田港至雀田的鐵道通車後,宇部西線併入小野田線內,宇部東線則改稱宇部線。加上戰前宇部電氣鐵道早已電氣化的路段,1950年小野田線在國鐵建設下終於完成全線電氣化。

今日的小野田線是由二戰前的小野田鐵道和宇部電氣鐵道國有化後而來(圖片來源:埼玉大学教育学部 谷 謙二(人文地理学研究室))

不過好景不常,炭礦收坑後小野田線的貨物運輸需求大幅減少,逐漸成為一條運量不高的鄉下鐵道,從雀田車站分歧往長門本山的支線甚至一天僅有三班車往返,是日本數一數二最早開出一日末班車的路線之一。或許是因為旅客稀少的關係,小野田線過去也是日本國鐵舊型電車クモハ42001號車最後營運的路線(退出定期運用後保存於下關總合車輛所內),直到2003年才完全被同樣是單行車的123系所取代。

早朝7點半左右的雀田站恰好會有主線與支線列車交會,是一天中最繁忙的時刻
長門本山站位於小野田線中的支線終點,如今僅有三班車停靠

小野田線對於旅日外國人來說是一條非常遠離旅遊路線的地方鐵道,當時會注意到是因為《鐵道情報》的行李包裹列車專題提到了這款神奇的不死鳥。看著原本曾是附掛在電聯車隊中的行李包裹車的123系電車,在失去行李輸送的功能後轉入都市近郊的通勤路線,而後又再度流落到更加邊遠的鄉下鐵道,取代更為古老的電車,總有種淡淡的哀愁。隨著JR西日本陸續汰換國鐵時代的老舊電車,這款JR旗下最後的國鐵單行旅客電車也不知道還能走到什麼時候。或許值得大家找個機會用流浪的心情來搭乘,品嘗鐵道行李包裹業務的黃金年代及流落鄉下地方鐵道運行的單行電車的孤獨。

自走的單行電車在橫跨厚東川的大橋上顯得小巧迷你



更多瀨戶內鐵道旅行紀錄請見:
下關:走進海上貿易玄關與戰爭談判的歷史現場|2024瀨戶內之旅(一)
鐵路與海運交織的九州門戶:門司港與九州鐵道紀念館|2024瀨戶內之旅(二)
行李包裹電車的最後舞台:小野田線123系電車|2024瀨戶內之旅(三)
尾道市鐵道攝影漫遊-千光寺頂上無敵展望推薦|2024瀨戶內之旅(四)
廣島近郊鐵道攝影點:玖村車站|2024瀨戶內之旅(五)

延伸閱讀:【告別時光】鐵路物流走向終點站─行李包裹專車定期運用終了

探訪時間:2024.1.
完稿時間:2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