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松山線初體驗

         趁著通車一個月內的時間,來體驗一下這條二期路網的最後一哩路。

北門站

        台北市內少見的側式月台車站。位置在以前的清代機器局與日治時期鐵道部附近,所以當初在開挖的時候,挖出許多遺跡。現在的B1層的地上所展示的就是當初搶救考古出的產物。
        但說實在話,不論他的展示多麼像考古現場,動點腦筋就會發現以前是地面附近的地方現在怎麼可能是在B1的地面。可見這些東西其實都移動過了,不再是原本的樣子。
        想到這裡便會覺得當初捷運定線的過程真的很粗糙,而這些現象也不是第一次,最早且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八里的十三行遺址。不是要反對公共建設,只是希望在建設之前能夠先完整的收集資料,了解哪裡可以做,哪裡不能做,而不是等挖開了才發現完蛋了,才趕緊號召搶救。畢竟搶救考古有時間壓力,紀錄完整度自然會受影響,屆時所做的搶救考古、展示不過都是彌補,傷害已造成,一切也都回不去了。
        雖然肯定捷運官方能做出這樣的空間保存相關文物,但還是希望這類後知後覺的事情能不要再發生。

清代炊事房的遺跡
日治時期的排水溝



中山站

        與淡水線的轉乘站。




松江南京站

        這站號稱松山線上轉乘動線最複雜的一站,原因在於松山線的月台是屬於側式月台,而中和新蘆線是島式月台,轉乘松山線時若跑錯月台就要上來再來一次了。

這大概是動線指標密度最高的一站吧
 
都會風情
休閒風

南京復興站

        原稱南京東路站,與木柵線之間的轉乘站,松山線通車後改稱現名(其實不太懂改名的理由)。因鄰近南京東路附近的商業區,所以乘客也很多,尤其在這俯瞰木柵線軌道可以拍出捷運穿梭大樓間的風景。














台北小巨蛋站

        到這一站的人想必都有個疑問,為何廣播要把「台北小巨蛋」念三次?官方說法是說因為巨蛋是外來語,台語和客語唸不出來,所以就變成這樣。
        但是有兩點大概是捷運公司沒搞清楚。第一,如果真如官方說法所說,那麼應該也只要念一次就夠了,念三次的必要性是?第二,請愛用教育部台語字典
        為了因應台北小巨蛋的人潮,這站的月台也明顯大很多,公共藝術也非常貼近小巨蛋(體育館)的特色。



一個很有趣的公共藝術,走一遭你就知道



南京三民站

        算是松山線上比較小的一站,大廳層的裝潢倒是溫馨很多。
        BTW...這站也是離台北機廠最近的一站。









松山站

        最後來到松山線的終點站,也是台北捷運第三個和台鐵共構的車站。在通往台鐵大廳的通道上,有個挑高的空間,上頭的公共藝術可謂台北捷運最美的藝術品,頗有挑戰美麗島站的光之穹頂的味道。一束束管子(我不知道該不該叫他光纖)洩漏出的光影隨著時間而變化,變幻出一幅幅畫作。我覺得最可惜的,兩根柱子就剛好頂在藝術品兩側,畫面有點被破壞,十分可惜。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與星空和山對話─合歡山

        這次跟著天文社來到這,身為天文迷與MIT粉絲一直想來的地方─合歡山。早就耳聞合歡星空之璀璨、山岳之親近與天地之壯闊,但卻一直沒機會造訪,這次終於可以親身體驗與自然的對話。

        天文社七人駕著兩輛轎車驅車而上,晚餐過後便到昆陽停車場進行觀測。昆陽四周被合歡主峰、東峰和奇萊群峰環繞,除偶而駛過的車燈便沒有明顯的光害,星星看起來是那麼地近與耀眼。雖然夜間因輻射冷卻使氣溫逼近零度,甚至手都已無知覺,但相機鏡頭卻沒有節露水或霜,也算是大幸。可惜的是電池效能大幅降低,所以沒有辦法拍很多。

        但來到合歡山不爬一座百岳實在也說不過去,於是回到滑雪山莊休息約一個多小時後便三人成團登上合歡東峰看日出。

        階梯上全是因低溫而結成的霜,在手電筒的照耀下閃閃發亮。不知是平常沒做太多鍛鍊還是高山低氧的關係,呼吸變得急促的多。而面對眼前明明山頂就在眼前,卻還是無止盡的上坡,心裡也是備受煎熬。在天光的催促下,我們還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終於攻頂的一刻,心情也隨著視野開闊起來!

        天色漸亮,奇萊山稜線上出現均勻地橘藍漸層,我想那是最自然與美麗的漸層色調。背面的合歡主峰上出現的則是難得的金星帶,在都市叢林中難以見到的景象。隨著天空愈來愈亮,北斗也逐漸消失,太陽也從奇萊北峰探出頭來,陽光將山巒染成了金黃色,東峰的影子也落在了主峰和武嶺上,我才意識到我們享用了合歡群峰的第一道曙光。




合歡主峰與金星帶景觀


人生第一座百岳─合歡東峰,成功!
        在陽光照耀下,山巒形貌也更加清楚。墨綠的樹林與淺綠的高山草原為山岳們著上自然和諧的衣裳,石門山與合歡北峰的寬闊山形也使人心情開闊。但看著西北面則心中百感交集,《看見台灣》當中的清境在山上種下一棟棟不和諧的方塊;公路不再沿順應地形的鞍部與溪谷前進,而硬生生地橫切過半山腰,在開闊的草原上留下不可抹滅的傷痕。當人們沉溺在戰勝自然的喜悅時,可曾想過山林原本的樣貌卻因此而改變了,山形也從此不再和諧與包容萬物。
公路方便的同時,卻也傷害了山

        剛剛上山時是摸黑,下山時才終於看清楚山坡上的奇怪房子是什麼。原來合歡山早期積雪量豐沛,曾在此設立全台僅有的滑雪場與訓練中心,而這棟房子便是當時滑雪場的纜車站。雖然已隨時間傾頹,但仍見證著這裡的歷史。

        登上高山,我得以以最接近天空的距離,細數繁星閃爍,在星夜下呢喃。登上高山,我不是征服了自然,而是克服了自己的體能與砥礪了堅持到底的毅力。登上高山,我看得更遠,看得更清楚,人們在這片土地上的足跡,我試圖思考人與山的關係、與山林對話。有時候,登上高山,促使了人與自然的對話,才得以思考人與山的關係。
合歡東峰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舊路尋跡】尋找台鐵新店線的最後遺跡

        最近鐵路界最夯的話題就是松山新店線的直通運轉了。但說到新店線,大家可能以為是最近的事(诶?)其實早在日治時期,萬華=新店間便已有鐵路運行了。

        1921年,台北鐵道株式會社興建私營的新店線鐵路,初期是為了運送木柵、深坑與石碇一帶的煤礦,但後來因碧潭風光逐漸打開知名度,加上台北帝國大學設立而產生的通勤需求,於是也開始兼辦客運。
        戰後的新店線由台鐵接收,繼續服務著民眾。後來不幸地由於北新公路開通,使得客運量逐年下滑,最後台鐵不堪虧損於1965年停駛新店線。新店線也成為台鐵最早停駛的支線,其路線上的遺跡幾乎全被拆除殆盡,路基成為今汀州路(萬華=公館)與台九線(公館=新店)。
CK101停靠水源地車站一景
(洪祖仁/攝 圖片來源:洪致文《台灣鐵道傳奇》)
        雖然鐵路不在了,但幸運的是,有一棟1962年興建的台鐵員工宿舍被留了下來。而這棟宿舍在2003、04年間還差點被台鐵賣掉蓋大樓,但因這棟建築是台鐵新店線上唯一僅存的遺跡,所以當地居民極力奔走,希望能保留這棟當初從月台上便可看見的建築作為歷史的見證。最後建商終於同意放手,該建築也被文化局指定為歷史建築。但說了這麼多,這棟宿舍到底在哪呢?
台鐵新店線的唯一遺跡,似乎有點似曾相識
(圖片來源:文化資產局)
        根據資料,這棟建築是在水源地車站的員工宿舍,這棟宿舍也碰巧在洪祖仁先生的照片中與前些年復活的CK101火車一同被拍了下來。而水源地車站的位置就在今汀州路與思源街口附近(難怪汀州路走到這路寬就變大了),非常鄰近公館商圈。但問題來了,這附近可是我每天上學都會經過的地方,怎麼會完全沒印象呢?

        到了現場仔細觀察才發現,原來舊宿舍被招商變成咖啡店與寵物用品店了!





另一面的樣貌

昔日的水源地車站
兩棟宿舍照,後方是台電大樓

        我同意古蹟要活化避免成為蚊子館,但基本上這樣的利用已經完全看不出它的歷史意義了。我想大概也沒多少人可以藉著這兩棟建築去想像、憑弔當年的鐵路風景了,這是當年爭取保留的人們所想看到的結果嗎?

這種解說牌在我看來都像墓誌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