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串橘橘的列車當中,車號帶著「SA」的花車或許可以稱為臺鐵最神秘的客車。花車為了符合搭乘者的身分地位,內裝設計往往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美學與工藝水準,但也只有總統和被接待的外賓才能一睹其風采。不過為了振興花東鐵道觀光,臺鐵特別和旅行社合作推出「跟著總統去花東」專列活動,讓大眾得以親身體驗李登輝總統搭乘過的總統花車以及火車大菜。對於攝影愛好者來說,特殊的列車編組難得出巡更是不能錯過。
![]() |
柴電機車牽引的總統專列經過秋季黃潤的稻田,彷彿時光倒流三十年前(攝於富里=東竹) |
在城市當中除了斑馬線之外,對漫步在街道的行人而言跨越大馬路的天橋也是重要的通行廊道。除了通行之外,有著獨特風景視野的天橋也走進影視作品之中,成為市民記憶座標之所在。然而,其中最有臺北代表性的天橋──和平新人天橋卻在10月底突襲公告將自11月4日封閉拆除,除了引起附近居民強烈抗議,也掀起大眾對於天橋文化與人本交通的論戰。
![]() |
許多影視作品中的天橋在10月底突襲公告不到一週後拆除,引起周邊居民發起守護行動 |
(2024.11.19.更新)在守護團體提出文化資產審議,並以一周的時間被文化局光速審成不列冊追蹤後,拆除團隊隨即封閉天橋於當晚進行拆除作業。蔣萬安市府此前面對議員質詢信誓旦旦要先改善地面交通,再評估是否要拆橋,如今地面交通都還未改善卻要行人以肉身與車拚搏。面對持續不修復大巨蛋漏水的遠雄毫無辦法,卻在踐踏留橋民意上展現驚人效率,言而無信、欺善怕惡的寶寶市長就是蔣萬安的歷史定位。
天橋──或稱為人行陸橋──在臺灣做為行人穿越設施的歷史據說可以追溯到日本時代,不過直到戰後初期興建的天橋仍是以跨越鐵道為主,避免行人任意穿越具有專用路權的鐵道。隨著都市發展與私有機動車輛普及,過往人車混雜的臺北市道路交通狀況日益惡化,亟需適當的交通管理作為。1967年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之際,時任行政院長嚴家淦在前往韓國考察後,見識到首爾的大街道都會架設鐵架天橋供行人穿越,整體交通秩序良好令他感到驚豔。嚴家淦認為這種天橋價格便宜,慶典時還可以當作牌樓,因此回臺後特別交代時任市長高玉樹研究可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