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5日 星期五

【時光土場】大阪關西萬國博覽會!TECH WORLD(臺灣)館、夜晚地球與超大鋼彈

五年一度、日本稱為「萬國博覽會」的世界博覽會於日本大阪登場,展期從4月13日一路到10月13日,來自世界各國的國家和國際組織都聚集至此,向世人展示自己的軟實力。雖然臺灣不是國際展覽會的會員國,但這次我們還是用民間企業的名義在會場設置了我們自己的展館。趁著家人都有空,我便帶著家人一同前往,當作一次的孝親旅行。

萬國博覽會吉祥物脈脈歡迎著各國遊客的到來

萬國博覽會門票與交通

這次的萬國博覽會門票主要採用線上購票方式,除了官網之外,也可以透過臺灣的旅行社購買。購買門票後,來到官網登錄會員就可以參與場館時段抽籤,網站會在參觀前兩個月、一週分別抽一次,不過這次敲定行程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半月前,所以只剩下行前一週的最後一次抽籤機會。雖然最後只抽到一個場館,但幸好是這次代表臺灣的TECH WORLD館,可以實際到自家場館捧場。

大多數人前往會場的方式都是搭乘大阪地下鐵。日本官方為了這次的博覽會,特地將大阪地鐵中央線往西延伸,並在會場所在的人工島上設立夢洲車站。近年因應多元支付方式興起,大阪地鐵的驗票閘門也引進了QRcode、信用卡等支付方式,節省乘客現場買票或是得另外準備電子票證的麻煩。

不過說到大阪地鐵就得提醒大家。這次在網路上張羅門票的時候,剛好旅行社有在商品頁面推出與大阪地鐵周遊券合購的方案,於是我便順手購入。然而沒想到到了當天早上,周遊券卻無法讓我啟用,仔細閱讀兌換券才發現兌換截止期限居然設定在購買日後一個月,而非平常購買JR周遊券的三個月。回頭去看商品頁面的注意事項,萬博門票的說明占去大部分版面,只有點選方案訂購按鈕旁的注意事項才會看到地鐵周遊券兌換期限只有一個月的說明。雖然理性上知道是自己沒看清楚,但還是不能理解為什麼行前兩個月就能抽展館的萬博門票,居然會和兌換期限只有一個月的商品綁在一起賣,而且還沒有設下詢問旅行日期的防呆機制,害我整趟旅行的心情都被打壞。

儘管周遊券沒得用,我們還是搭著地鐵往會場出發了。搭上車之後,令人驚訝的是明明當天是週間的上班日,不管是車上、入口都是滿滿地要前往萬博參觀的遊客,讓我們光是排隊進場就花費超過半小時。在晴朗的酷暑下等待安檢,真的是讓人難以忍受。

新開設的夢洲站是往來萬博會場的主要地鐵站

日本漆器工藝的展現:夜晚的地球館

好不容易入場之後,我連忙刷手機的抽籤頁面看看去參觀TECH WORLD館之前,還有哪些館可以搶到名額。然而,不管我怎麼刷畫面,釋出的名額都不夠一次讓我們三個人一起進場,試了一陣子之後我進入半放棄狀態。我們像無頭蒼蠅一樣在東門廣場附近繞了許久,只逛了NTT Pavilion、住友館的自由參觀區域,以及到官方紀念品店搶購戰利品,接著就到便當店找個位置吃午餐。因為家母看到長長的隊伍便不想排隊,所以我們決定沿著環形的大屋根移動,一邊尋找不用排隊的展館,一邊往TECH WORLD館前進。

環繞會場的大屋根使用木材榫接而成,十分壯觀

在移動途中唯一發現不用排隊的展館,就是「夜晚的地球館(夜の地球 Earth at Night)」。展館內的核心展品就是一座黑色的地球儀,上頭依照太空中拍攝的夜晚城市燈火位置,用金色的漆一一點上。這座精心製作的地球儀來自日本北陸地區的能登半島,使用的上漆技術便是當地十分有名的輪島塗工藝。製作過程前前後後耗費五年時間,中間還幸運躲過2024年元旦強震與海嘯的破壞,終於製作完成。

除了讓人敬佩精巧的工藝沒被強震打敗,展館中也陳列著七寶燒、高岡銅器等工藝品,不得不讓人在黑暗的展館中眼睛為之一亮。這座展館居然不用預約也不用排隊,實在是讓我覺得奇怪。真的應該多多推薦大家來親眼看看如照片般寫實的夜晚地球儀!

使用輪島塗描繪的夜晚的東京空照圖
以傳統工藝描繪地球的夜空,精細地令人讚嘆

中央山脈下的科技島:TECH WORLD館

我看時間差不多,我們一行人便來到TECH WORLD館前排隊掃描驗證門票。TECH WORLD館名為科技,但卻巧妙地利用縮寫TW來代表臺灣這個在世界上不被看見的國家。展館的外觀運用層層疊疊的銀灰色建材,並以綠色的大理石材點綴其中,讓人聯想到臺灣島上經過百萬年板塊擠壓而生的群山。走入展館之後,工作人員配發每人一個心律手環,接著便帶我們進入TECH WORLD館的世界。

TECH WORLD館外觀以中央山脈的層巒疊嶂為概念

TECH WORLD館設置了「生命」、「自然」、「未來」三大劇場。在這趟旅程最初欣賞的生命劇場以臺灣豐富的生態為主軸,利用560個平板螢幕呈現的機械花,搭配上中央的投影立柱進行展演。畫面中臺灣黑熊、百步蛇、五色鳥等等我們所熟悉的生物穿梭其間,蟲鳴鳥聲、颳風下雨的雷聲交錯,最後由有「撞到月亮的樹」之稱的臺灣杉壓軸,展現這座島嶼堅毅的生命力。第二站自然劇場在鹿野忠雄、劉克襄等自然作家描繪的臺灣群山文句導引下,以臺灣最高的玉山日出及雲海為開場,穿插高畫質的影片及光影藝術呈現高山的風景與農業休閒景色。最後的未來劇場則是搭配體感互動讓觀眾打開晶片,透過動畫影片呈現未來的科技生活面貌,並帶出其中不可或缺的晶片來自一座科技島的訊息。

而在三個劇場節目之間,展館內也安排了臺灣特產的蝴蝶蘭、實體的晶圓,以及使用臺灣歷史上的47件國寶級藝術品的故宮AI藝廊作為節目之間的串場展項。到了導覽旅程的最後,觀眾可以將心律手環的資料上傳,由系統根據你在三個劇場的感動程度推薦最適合你的臺灣行程與景點。在出口附近的紀念品店則販售了臺灣風格的茄芷袋、大同電鍋等文創小物,以及來自臺灣的零嘴、珍珠奶茶等等,向世界介紹臺灣的美味。至於參觀的感想嘛......留到最後的結語再說吧。

用560個平板打造的機械花配合中央立柱投影,呈現臺灣豐富的生態
結合體感互動的晶片牆
蝴蝶蘭花瓣噴上應景的官方吉祥物脈脈

現場展示著臺灣引以為傲的晶圓

相當具有臺灣特色的小豬撲滿

西側展區:超大鋼彈和JAXA

離開TECH WORLD館之後,我們又再回到無頭蒼蠅的模式,往西側廣場移動。沒想到才剛離開大屋根下,巨大的鋼彈模型就出現在眼前!看了鋼彈館入口的入館說明,正好下午3點會開放現場抽籤,時間也快到了我便停下來試試手氣。可惜最後還是眼睜睜看著畫面上的「O」,怎麼點選都沒空位。

巨大的鋼彈模型非常吸睛

由於天氣過於炎熱,再加上家母體力不支,到了這裡已經疲累到對參觀展館興趣缺缺,只想回市區採購後進旅館早點休息。於是,我只好先放著她在大屋根下休息,約好我去西側的未來村參觀最後一個攤位就回市區。

未來村聚集了生醫、材料等等各個不同領域的機構和企業,在一個個小小的空間中展示他們的研發成果。身為一個從小就對天文與太空有興趣的天文迷,行前正好聽說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也有來擺攤,所以便計畫專程跑一趟來看看。這次JAXA的展示以月球探索為主軸,展示的東西包括日本首架成功登月的探測器SLIM的模型,以及未來預計將應用於美國阿提米斯計畫的無人漫遊車、具居住機能的載人月面探查車等。

另一旁的投影螢幕上,JAXA特別請現任國際太空站的船長大西卓哉錄製影片來和觀眾打招呼。船長自述自己從小就有宇宙夢,因此大學就讀航太科系,後來也成為民航機師,但碰巧有一天看到JAXA招募太空人,於是便投入徵選並成功通過考驗成為夢想中的太空人。他也以他自己的故事來鼓勵觀眾追逐夢想,看了真的很感動!

大西太空人在太空站中和觀眾打招呼,並述說自己的心路歷程
日本第一架成功登月的探測器SLIM的1:4模型

結語

這次的萬博聚集了上百個國家和組織來參與,光是會場面積就相當廣大,人潮也是絡繹不絕,完全感受不出來這是被本地人看衰的博覽會。這次不但入館抽籤手氣十分不佳,還帶著一個不常走路、不想排隊、續航力不佳的旅伴,到最後只能把萬博當成各國特色現代建築博覽會來看待。雖然早有心理準備沒辦法看到太多東西,但實際遇上還是不免有些失落感。如果還有下次的話,或許自己一個人行動和抽籤都會比較方便吧?

各國的萬博展館設計都相當具有特色,宛如建築大展

除了沒有機會看到更多展館讓人失望,代表臺灣的TECH WORLD館也不約而同地讓我和家母都感到有些失望。先說優點,TECH WORLD館的確成功用現代科技把臺灣的自然美景與豐富生態帶到大阪來,尤其是在生命劇場聽到五色鳥的叫聲特別引起我的共鳴。不過,缺點也是在太過於強調虛擬與科技這一點上,因此讓前半段的自然與後半段的科技主題銜接顯得不順暢。

這裡特別想提一下我怎麼看待後半段的主角──晶片。儘管晶片做為我們的強項工藝放在核心展示毋庸置疑,但在未來劇場影片中只有空泛地提到現代與未來的生活都離不開晶片,並強調世界上大多數的晶片都來自一座(無法說出名字的)島嶼。可是,我看不到影片中的晶片為我們臺灣解決了什麼現代社會問題,更看不到他為我們實現了什麼夢想。不禁讓我感概晶片再厲害也只是幫助別人實現夢想,而不如夜晚的地球儀、實際登上月球的探測器那樣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而在虛擬展示手法上,故宮AI藝廊更是大踩我這個創作者的紅線,螢幕上應用的素材包括郭雪湖的〈南街殷賑〉、黃土水的〈水牛群像〉等等國寶級藝術品,明明是可以好好介紹臺灣歷史與文化的機會,結果策展方卻大玩生成式AI將這些作品搭配都會風的快節奏音樂,在螢幕上捏得面目全非。不禁令人想問,如果想用影片呈現不同年代臺灣的風景演變,難道不能找現代的畫家來作畫嗎?非得要用生成式AI這種廉價的方式來呈現?

AI藝廊使用國寶級藝術品進行生成式展演,看在創作者眼中真的很不是滋味

板上不少萬博的掃雷文提到令自己失望的外國展館時,都會把「都在看影片」當作理由。不禁讓我想起百年前的博覽會,各家要不是展出自己的珍禽異獸,就是如交流電大戰中能夠改變世界的發明。多媒體科技理應是輔助策展者呈現展品及理念的手段,如今卻反客為主,過度仰賴多媒體科技而輕忽實體物件能帶給觀眾的更真實互動與感動。或許參觀萬博最大的感想就是時代真的已經不一樣了,但這並不是稱讚意味。

番外篇:We Taiwan在大阪

除了在萬博現場的TECH WORLD館之外,文化部也趁著各國遊客聚集大阪的機會,舉辦為期19天的藝術展演。主辦方不但找來臺灣多個代表性表演藝術團體在大阪進行藝術展演,也在大阪公會堂等地舉辦介紹臺灣文化的靜態展示。這趟旅行剛好讓我們趕上展覽的最後一天。在大阪公會堂舉辦的臺灣文學展剛好辦在三樓的特別室,策展主題選擇農曆七月應景的神怪文學,取材的文學作品包含原住民、民俗故事和大眾鬼故事等等,相當具有特色。

大阪公會堂前的活動吉祥物A-We
公會堂特別室的壁畫剛好是描繪日本的創世神話,與臺灣文學展的神怪文學不謀而合

不過這次的展演活動卻因為在野黨在國會聯手刪除了媒體宣傳預算,讓主辦方陷入只能辦活動卻不能宣傳的困境。幸賴滅火器主唱楊大正及吳念真導演號召民間募資,才為主辦方籌到宣傳經費,讓活動吉祥物A-We的氣球可以在公會堂前的天空中自由飛翔。希望經過這次萬國博覽會後,能有更多海外遊客更加認識我們這個自由、包容多元文化的國家。

願臺灣能繼續自由飛翔

探訪時間:2025.8.
完稿時間:2025.9.

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時光土場】見證沖繩主權回歸的老公車:七三〇巴士之旅|沖繩初上陸之旅(四)

在現今路上已經是無障礙的低地板公車滿街跑,你還記得以前的公車長什麼樣子嗎?雖然沖繩島的鐵道已經在二戰中被摧毀,但取而代之的是多樣與彈性的公車車輛與路線,其中最為交通迷熱中的就是鼎鼎有名的「七三〇巴士」!

充滿昭和風情的水藍色巴士是沖繩相當貴重的交通文化財

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時光土場】《白沙的Aquatope》知念半島聖地巡禮 ft.齋場御嶽|沖繩初上陸之旅(三)

每個人或許都曾經因為擁有熱愛的事物,而在眼中綻放著讓旁人欽羨的光芒。然而,當自己真的踏入社會遭遇體制的重擊,眼中的光芒漸漸消逝之時,又該如何找回那個曾經閃閃發光的自己?

寫在巡禮之前

2021年由動畫公司P.A.Works製作的原創動畫影集《白沙的Aquatope》講述著一位在偶像道路上遭遇挫折的前偶像藝人,一念之下搭上與老家不同方向的飛機,來到了有著南方風情的沖繩。她在這裡遇上了熱愛海洋生物,努力振興即將倒閉的水族館的女孩。最後,兩人彼此協助對方重新拾回那個熱愛珍惜的事物的眼神,走出迷惘的工作物語。

影集上映當時的我剛好也是初入社會的新鮮人。我和劇中主角一樣,從小以來熱中的興趣正好與我投身的工作相關,周圍的人都覺得我很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然而,在職場中的我卻被大量的低技術勞動,以及繁瑣的行政文書工作折磨,上司也甚少給予適當的指導照顧和正面回饋,令我相當迷惘。但就在這個時候遇到這部作品,才讓我發現我並不孤單,給了我繼續走下去的力量。

這次在計畫沖繩的旅行時,我立刻就想起這部溫暖的作品。於是,我決定在行程中安排前往劇中GAMAGAMA水族館地點的南城市,尋找那個被碧海藍天包圍的故事起點。

在知念半島的海岸線,兩個對工作感到迷惘的女孩故事由此展開

2025年8月18日 星期一

【時光土場】沖繩讀谷村一日遊:座喜味城與殘波岬|沖繩初上陸之旅(二)

沖繩縣是離臺灣最近的日本一級地方行政區,不過我卻是日本本土幾乎快跑完了之後,直到現在才初次踏上這個鄉民口中旅遊CP值遠高於墾丁的地方。也許是因為這裡沒有足以吸引鐵道迷的傳統鐵路的關係吧?在這個沒有鐵路的地方,旅行時間僅有三天,獨自一人租車也不划算,於是公車便成了此行最為主要的交通工具。這天為了收集日本燈塔的印章,我決定前往位在沖繩本島中北部交界的讀谷村,同時順道拜訪世界遺產座喜味城。

不論是戰爭或是對外貿易歷史,位於沖繩島中北部的讀谷可說是認識沖繩的第一站

2025年8月11日 星期一

【時光土場】沖繩戰80週年史跡探尋:飛行場、舊海軍壕、平和公園|沖繩初上陸之旅(一)

沖繩是離臺灣最近的日本一級行政區,但卻是在行前我未曾拜訪過的三個日本縣之一。年初的時候拜讀了由報導者國際新聞主編張鎮宏撰寫的《島鏈有事》之後,讓我興起了想去沖繩看一看的想法。於是,趁著今年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80週年的機會,我踏上這個與臺灣同樣夾在大國之間的小島,試圖從二戰史跡去認識這場日本國土上傷亡最慘重的地面戰役。以下就跟著時光土場的腳步,來尋找這些史跡吧。

※以下遊記拜訪了許多有過慘重傷亡的戰地史蹟,如為體質敏感者慎入

二戰末期的沖繩戰讓這座南方小島沾滿無數鮮血,如今身處和平時代的我們還能透過地下戰壕遺跡去試圖理解那個黑暗時代

2025年8月2日 星期六

【時光土場】國家鐵道博物館正式開館搶先看!

自從2015年舊臺鐵臺北機廠被指定國定古蹟後經過了十年,在許多鐵道文化前輩殷切盼望與推動下的國家鐵道博物館終於在7月31日於這座場域迎來第一階段的正式開館!這次時光土場以台灣交通文化資產學會成員的身分,與數個鐵道社團一同參與了館方主辦的導覽活動,接下來就帶大家來看看吧!

火車再次通過總辦公室前的花園,舊北廠終於活了起來

封存在文化記憶中的感動

延續2023年台灣文博會所揭示的策展理念,總辦公室被賦予呈現鐵道文化多樣性的任務,因此展示的內容比起僵硬的機械知識,更注重軟性的文化面向。在館方帶領下我們首先來到總辦公室西側的常設展區,展示以不同於多數鐵道靜態展常用的編年史開頭,而是以〈移動與感動〉為題,分別以電影、文學、音樂、繪畫等角度切入鐵道領域。不同的文化作品就像是時光膠囊,帶出封存在電影片段、海報、文字中的感動記憶。同時,館方也在現場對應的作品旁輔以實體臺鐵車票、列車文物,讓觀眾對展示出的作品有更深一層的臨場感。

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時光土場】來自繽紛世界的明日:長崎聖地巡禮一日遊|九州九日環島旅行(九)

前陣子我補看了由P.A.works製作的動畫影集《來自繽紛世界的明日》。劇情描述一個日常中還殘留著些微魔法的世界,主角月白瞳美是魔法使一族的後裔。17歲的她自幼喪失了辨色能力,對待周遭環境總是顯得怕生與冷漠。瞳美的祖母琥珀於是使用魔法將瞳美送回六十年前,跟著年輕時的她以及她的高中夥伴:唯翔、將、淺蔥、胡桃和千草,在校園互動的過程逐漸找回她的色彩。動畫透過如夢似幻的畫面,將少年少女們對於未來的迷惘,感情的糾葛描寫得真摯動人。儘管單獨看每一集的互動都只是很普通的日常,但當每一種顏色匯集時,最後還是讓我的淚腺忍不住潰堤。

這部作品的舞台設定於影集上映時的2018年長崎。劇情中綠色的山丘、碧藍的海洋、金黃的夕陽,將長崎描繪成一座色彩繽紛的城市。在呈現長崎的歷史古蹟、山海風光之外,取景大多都是不同於觀光客視角的日常道路與景色。因此這次的九州環島旅行,讓我說什麼都想到主角們生活的地方看一看,於是便有了這次的聖地巡禮。

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時光土場】路面電車攝影遊:長崎電氣軌道|九州九日環島旅行(八)

這趟旅行從佐賀出發,繞了九州南部一圈之後,終於來到九州環島的最後一站:長崎。長崎在江戶時代曾是日本對外的唯一門戶,靠著從國外吸收的大量工業技術及優良的港灣條件,讓長崎在明治產業革命時成為造船工業重鎮。因應都市的快速發展,長崎市也發展出四通八達的路面電車系統,並且直到今天都還持續行駛著。接下來就跟著時光土場的腳步,搭著長崎電軌來趟路面電車攝影之旅吧!

古樸的電車走在現代化的街道,形塑長崎獨特的生活風景

2025年7月8日 星期二

【時光土場】苗栗火車頭園區:全新翻新的臺鐵火車展示場

歷經六年的時間籌備與整建場館,位於苗栗火車站旁的鐵道文物展示館,終於以苗栗火車頭園區的新風貌在2025年4月25日正式開館。園區以新建的火車展示館為核心,結合一旁的員工宿舍鐵路一村,將佔地5700坪的區域打造成商業與鐵道博物館結合的新示範。這次時光土場跟著大學社團一同出遊,趁機會來看看這座翻新過後的鐵道博物館。

以Miaoli Railway Museum為縮寫的MRM,再加上神似大宮鐵博的LOGO,
頗能感受到主政者打造國家級鐵道博物館的企圖心

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

【時光土場】去日本迎接臺鐵新車:E500型電力機車甲種回送

臺鐵的發展歷史與日本息息相關,在來線軌距、行駛的地理環境等規格條件也大多相同。近二十年來因應車輛汰換和營運成長需求,臺鐵向日本購買新車的機會也大幅增加,不禁讓人好奇有沒有機會在新車出廠期間,在日本看到臺灣的火車在路上跑。這次的東京旅行就讓我意外得到機會,可以追著臺鐵E500型電力機車在日本鐵道上的短暫出廠旅程。以下就來為各位介紹一下追車的攻略吧!

新製出廠的E500型機車經由神奈川臨海鐵道前往港邊,準備出口到臺灣,形成臺灣火車在異國鐵道上行駛的畫面

2025年6月22日 星期日

【時光土場】到多良感受月球的引力:長崎本線的藍皮鐵道旅行|九州九日環島旅行(七)

倚靠在鮮紅色的欄杆,眺望著一望無際的太平洋。這是在臺鐵南迴線上的多良車站的風景。儘管多良車站早已在近二十年前廢站,但至今依舊吸引著人們驅車造訪,欣賞懷舊的藍皮火車沿著壯麗海岸線行駛的模樣。巧合的是在日本也有一座多良車站,同樣可以搭著藍皮火車欣賞美麗的海景。這次年初的日本九州旅行,我趁著前往長崎的機會,來到了這座位於有明海岸的小鎮追火車,順道尋找能夠感受月亮引力的景點。

日本的多良車站除了與臺東南迴線的車站同名外,也是一處適合觀海的景點

2025年6月17日 星期二

【時光土場】津輕海峽的海上鐵路:青函連絡船八甲田丸|2025東北鐵道攝影之旅(四)

結束山形縣的旅程之後,我搭乘隔天一早的新幹線北上,前往本州最北端的青森。本來的計畫要去放在旅行清單上已久的弘前城,但偏偏因為鋒面接近,一路上的天空都是單調的魚肚白。想著去弘前城拍照也不好看,於是決定改為陰雨備案來到青森,拜訪曾經的青函連絡船八甲田丸。

停泊在青森港邊的八甲田丸是現今唯二留存的青函連絡船之一。
現今以博物館的身分向遊客介紹跨越津輕海峽的交通故事。

2025年6月16日 星期一

【時光土場】守護宜蘭第一座大橋!

臺鐵宜蘭線一路上跨越了許多大山大河的阻礙,克服種種天險限制終於在1924年全線通車,並在去年風光慶祝通車滿百週年。然而,見證這條鐵路歷史的舊蘭陽溪橋即使已經被指定為法定文化資產,身為管理單位的公路局卻虎視眈眈,一再以防洪為藉口提計劃要拆除九十年屹立不搖的舊橋。

更加令人吃驚的是,公路局向宜蘭縣文化局申請解除文資身份,居然在2025年5月21日通過了廢除文化資產身分登錄的決議!宜蘭縣政府及公路局完全無視這座橋樑對於宜蘭鐵公路發展、二二八歷史,以及行人通行權利,時光土場除了呼籲宜蘭縣文化局懸崖勒馬,更要求文化部應積極介入地方政府失能的文資審議,同時中央政府的交通與水利部門也要以舊橋原址保存為前提檢討防洪計畫,勿當文化劊子手!

儘管這座橋登錄文化資產已超過二十年,但一直以來不受公部門重視,最後得到的對待卻是羅織藉口判處死刑。以下再重複一次我整理這座橋的保存價值論述,目前宜蘭縣文化協會也發起連署,請大家一起加入守護宜蘭第一座大橋的行列!

🛤️保存價值1:宜蘭首座現代化橋梁

蘭陽溪從南湖北山發源之後,除了在下游沖積出廣闊的蘭陽平原,也成為宜蘭和羅東兩地之間的天然屏障。日本時代初期曾在此興建公路橋梁,不過時常遭到洪水沖毀。至於鐵路在鐵道部的速成延長主義方針下以木構橋樑形式興建,當然也是難抵洪水侵襲,使得宜蘭的溪北與溪南地區之間交通中斷的風險居高不下。

臺灣總督府於是自1929年開始進行治水計畫,同時在1932年開工重建鐵路濁水溪橋,由太田組承包,並在1934年完工。公路橋則與鐵路橋共用橋墩,於1934年由高石組承包開工,並在隔年完工。全長785公尺的新橋下部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橋墩33座,上部結構則為鋼鈑梁,並設有洗石子水泥護欄,從此往來蘭陽溪終於有了可靠的交通,促進溪北與溪南地區的工商業發展。

🛤️保存價值2:二二八歷史現場

二二八事件發生之後,臺灣各地仕紳紛紛組成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協助維持地方秩序,其中羅東地區是由羅東義警隊隊長陳成岳牙醫師領導,接收警局武器。陳成岳是羅東名醫的獨子,在日本完成中學及大學專門部齒科、法科學業後回鄉開設醫院,戰後亦曾任臺北縣參議員。

國府軍隊在3月開到臺灣之後,隨即展開清鄉行動。陳成岳醫師被捕之後,被軍隊載到蘭陽大橋上槍決,並棄屍橋下。為了紀念這段歷史,宜蘭縣政府曾於2016年在蘭陽大橋等五處二二八遺址設碑紀念。

隨著宜蘭的交通量日增,公路在1991年啟用新建橋梁,臺鐵則繼續使用至2006年才讓這座橋完全卸下運輸任務。宜蘭縣政府在2002年以「本歷史建築為日治時期蘭陽平原溪北地區貫通溪南地區重要交通命脈,並帶來溪南地區經濟、教育及商業發展重要建設指標,就其創建年期、歷史意義、建築特色,稀少不易再現,實有保存意義。」為由,公告舊蘭陽大橋為歷史建築,成為受文資法保護的文化資產。

🛤️舊橋阻礙防洪?

不過文化資產的身分並未使管理單位重視橋梁的維護管理。卸下公路運輸任務的舊橋起初曾做為自行車道使用,但公路局卻又以安全為由封閉。近期因1991年建成的蘭陽大橋不符合現今防洪標準,公路局計畫進行蘭陽大橋改建的同時,卻不斷堅持改建工程要一併拆除日本時代興建的舊橋,甚至希望解除舊橋的文化資產身分。

舊橋之所以被列為文化資產,就代表著其歷史價值是我們社會必須保護對象,不論蘭陽大橋改建與否,都應該將保護文化資產納入設計考量,而非解除文化資產身分。2023年10月在二結召開的歷史建築修復及再利用說明會,大多數與會民眾也都表達了保留舊橋的呼聲。況且,目前蘭陽大橋相當缺乏自行車與行人友善道路,留下舊橋做為非機動車輛通道絕對是兼顧歷史保存與尊重行人路權的最佳方案

2024年適逢宜蘭線鐵道全線通車100週年,同樣是當時工程難關的舊蘭陽大橋應該得到如草嶺隧道、三貂嶺隧道般的重視。時光土場在此呼籲文化部應積極介入地方失能的文化治理;公路局不要再執迷不悟,應與水利單位從流域治理角度,重新思考如何降低舊橋河段的洪水風險,藉此達成交通安全與文化保存的雙贏。

新舊共存才能走向未來

2025年6月15日 星期日

【看火車】蜿蜒雙溪河谷的火車:雙溪蝙蝠山

西元1923-1924年間完工的宜蘭線雙溪河流域路段,不僅有瓶頸路線中數一數二的牡丹坡,鐵道更是隨著蜿蜒的河流在縱谷中造就多個大彎道。說到能夠展望雙溪縱谷的絕佳位置,那一定非蝙蝠山莫屬!

蝙蝠山的正式名稱為「枕溪山」,海拔為252公尺,由於上頭設有中山瞭望台與孫文銅像,因此又稱為「逸仙山」。登山口位在雙溪車站南方高架橋旁的明天宮,從廟的左後方菜園開始,大約20到30分鐘即可登頂。由於蝙蝠山的位置幾乎就在雙溪車站的正南方,在瞭望台上不但可以俯瞰雙溪車站內的動態,更可以向東眺望雙溪縱谷與遠方的東海,構圖選擇相當豐富。

蝙蝠山上俯瞰雙溪車站
通過雙溪站南側的雙溪隧道的太魯閣號

2025年6月6日 星期五

【時光土場】蘋果園鐵道:弘南鐵道大鱷線鐵道之旅|2025東北鐵道攝影之旅(三)

結束山形縣的旅程之後,我搭乘隔天一早的新幹線北上,前往本州最北端的青森。在這座與北海道一海之隔的邊境之地,意外地除了舊國鐵路線之外,還有多間具有特色的私營鐵道。在新幹線上我先透過線上購入可以搭乘當地JR與私鐵的津輕周遊券,下了車出示手機畫面便搭上火車前往青森與弘前,而這次主要拜訪的鐵道是有「蘋果園鐵道」之稱的弘南鐵道大鱷線。

古樸的木造月台與無空調電車,開啟懷舊悠閒的弘南鐵道大鱷線旅程

2025年6月2日 星期一

【時光土場】新幹線E3系退役倒數:山形新幹線鐵道攝影之旅|2025東北鐵道攝影之旅(二)

常常去日本旅行的朋友一定都有玩過「經縣值」這個玩意兒。這個網站會根據你拜訪每一個都道府縣時,是否有住宿、拜訪等探索活動給予評分,並依據分數多寡而日本地圖上相應的縣塗上顏色。由於僅僅只是搭車經過也能塗上顏色,感覺只要搭個新幹線應該就能將大部分縣區塗上顏色。不過,在本州上唯有一個地方,我連經過的經驗都沒有,那就是山形縣。

今年五月的東北旅行趁著送別JR東日本最後的寢台客車──仙后座號的機會,在開車往返仙台的路上終於讓我經過了山形縣,達成本州各縣全部至少經過一次的成就。但畢竟難得來一趟山形,我也順道安排了拍火車的行程。目標就是將在明年退役的E3系新幹線電車!

昔日為迷你新幹線主力的E3系電車即將在明年退役

2025年5月30日 星期五

【時光土場】仙后座號的最後追逐!日本海追車自駕一日遊|2025東北鐵道攝影之旅(一)

在國土面積廣大的日本,曾經擁有相當多樣化的寢台列車,讓乘客能夠在旅行過夜的同時移動到目的地。不過,今年春天JR東日本宣布旗下的仙后座寢台列車因車輛老化,將在6月最後一個週末後引退。看到不少朋友準備要去追最後一趟車,我也來到東北地區,來一趟自駕追車旅行。

行駛超過25年的仙后座號即將在今年6月底退役!銀色列車一早迎接日本海晨光的畫面將成絕響

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

【時光土場】臺中車站建站120週年慶

五月的日本旅行出發前,原本是計畫早上睡到自然醒之後,再輕鬆地去機場搭飛機。沒想到意外收到臺中車站將舉辦建站120週年慶祝活動的消息,還會請來CK124蒸汽機車助陣。這場活動對於臺中這座城市,抑或是臺灣縱貫線來說都是相當重要的里程碑,因此我便決定早上搭乘第一班自強號南下共襄盛舉!

臺中建站120週年!CK124來到高架化的新站展示,為活動拉開序幕

抵達彰化站之後,我熟門熟路地走上站外的跨站天橋,慶祝活動用的CK124已經從扇形車庫出來,來到彰化站內等待發車。這趟北上的6726N次回送列車,預計會在上午9點左右從彰化出發,由R153號柴電機車拉至臺中車站第三月台。在天橋上取景時,不少路人看到蒸汽火車也停下腳步拍照,於是我也趁機會跟他們提到臺中車站將舉辦活動的事情。

回到彰化車站的第三月台上,遇到不少鐵道圈的同好也來了。不過畢竟彰化是臺鐵車輛基地之一,不時仍有抵達終點站的列車對構圖造成阻礙。幸好站方對同好們相當友善,乘客下車之後便與司機一同把電聯車挪到不會擋車的地方,讓大家都可以拍到喜歡的照片。等到時間差不多,一行人紛紛搭乘前一班區間車前往臺中,等著迎接CK124進場。

2025年5月20日 星期二

【時光土場】磁浮鐵道館(リニア鉄道館):從新幹線到在來線火車一次看

日本國鐵在民營化之後,各地的JR會社也一併接收了過去的展示設施與文物車輛,成立各式各樣的鐵道館舍,一直是鐵道迷來日本旅遊的必訪聖地。為了完成本州三社鐵道博物館的全制霸,上午告別了三岐鐵道之後,我回到名古屋車站轉乘青波線,來到由JR東海經營的磁浮鐵道館。不過,對身為鐵道愛好者的我來說這次拜訪不只是朝聖之旅,同時也是把握時間來記錄即將結束展示的火車的旅行。

簡潔寬敞的展示大廳陳列了近20輛的火車,鐵道迷看了快門都停不下來

2025年5月12日 星期一

【時光土場】三岐鐵道賞櫻漫遊記|中部櫻花鐵道攝影(三)

讓人感覺特別嚴寒的冬天過去,我在今年的櫻花季會晚到的預期之下,選擇在清明連假後來到日本的中部地區進行一趟賞櫻鐵道之旅。旅程來到第三天,告別了天龍濱名湖鐵道與大井川鐵道的櫻花鐵道風景之後,這天我來到了位於三重縣的三岐鐵道。儘管這條鐵道在自助旅人之間的名氣不高,但卻在鐵道迷之間小有名氣。

位於三重縣的三岐鐵道沿途風景純樸,除了來自西武鐵道的二手車之外,還有許多水泥廠的貨物列車行駛,與春季的櫻花共舞(北勢中央公園口=保々)

2025年5月10日 星期六

發現太陽主成分的女性,但一開始卻遭到學界否定:塞西莉亞·佩恩-加波施金的故事

太陽的主要組成元素是什麼?今日大部分的朋友都能回答出是氫與氦元素。但你知道嗎?當初有一位科學家大膽提出這項發現,起初還遭到鼎鼎大名的天文學家亨利·羅素的反對。這一位科學家就是哈佛大學天文系首位女性系主任──塞西莉亞·佩恩-加波施金(Cecilia Payne-Gaposchkin)。

哈佛大學時期的塞西莉亞(來源:維基百科)

早年背景與啟蒙

塞西莉亞出身於英國的書香世家,父親曾是牛津大學的研究員。但塞西莉亞的父親卻在他很小的時候過世,兄弟姊妹皆由母親獨力撫養長大。由於他對科學的熱愛,19歲那一年塞西莉亞進入劍橋大學就讀。在那裡,他偶然參加了天文學家愛丁頓主講的講座,愛丁頓在台上闡述著他如何到非洲觀測日食,並以此證明廣義相對論的歷程。他在自傳中提到:「講座徹底改變了我的世界觀……我的世界受到了極大的震動,經歷了類似精神崩潰的感覺。」就此啟發了塞西莉亞對天文學的興趣。

然而,在那個年代的劍橋大學並不授予女性學位,塞西莉亞畢業後的職業選擇只有中小學的教師一途。所幸,塞西莉亞受到哈佛大學天文學家沙普利的賞識,並獲得哈佛大學天文台的獎學金,讓他可以到美國繼續追夢。

2025年5月4日 星期日

【時光土場】大井川畔蒸汽火車與櫻花共舞|中部櫻花鐵道攝影(二)

讓人感覺特別嚴寒的冬天過去,我在今年的櫻花季會晚到的預期之下,選擇在清明連假後前往日本的靜岡縣賞櫻。說起靜岡縣最有名的觀光鐵道,絕對非大井川鐵道莫屬。前一日重溫搖曳露營與天濱線的旅行氛圍後,旅程第二天我又來到去年為了搖曳露營聖地巡禮而來的大井川鐵道,繼續尋找櫻花與鐵道同框的風景。

大井川鐵道以蒸汽火車的動態行駛著稱,春季限定的櫻花風景更是少不了

2025年4月27日 星期日

【時光土場】藍寶寶回來了!藍皮柴客車內灣線復駛全紀錄

過去行駛在臺灣各大支線,透過電影為世界所知的「藍寶寶」DR2100-2400型藍皮柴油客車,終於在今年4月正式於內灣線復駛,投入臺鐵遊輪式列車商業運轉的行列!從各界將他們從廢車場救出算起,這條復駛之路花了整整七年的時間,實在是相當得來不易。

歷經漫長的修復之路,藍寶寶終於在內灣線正式復駛

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時光土場】搖曳花見:春季的天龍濱名湖鐵道攝影|中部櫻花鐵道攝影(一)

隨著近年來特別嚴寒的冬天過去,在今年的櫻花季會晚到的預期之下,我選擇在清明連假後前往日本。天還微微亮時,我搭乘的樂桃航空班機降落在中部國際機場,快速通關後我立刻搭乘名古屋鐵道往東邊而去,前往這次的賞櫻鐵道旅行目的地的天龍濱名湖鐵道。

花團錦簇的春天,五顏六色的彩繪車,共構天濱線的春季鐵道景色(攝於尾奈車站)

2025年4月19日 星期六

【拾光博物】歡迎回家!DR2203號藍寶寶 ft.DR2800型柴聯車入藏鐵道博物館

距離EMU1200型紅斑馬自強號入藏不到一週,4月18日晚間又有兩輛柴油客車浩浩蕩蕩從臺鐵七堵機務段出發,於隔日凌晨1時進入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此次運送的包括已經整修完成的「藍寶寶」DR2203號,以及有著初代東部自強號光環的DR2818號車。

DR2203號藍寶寶與DR2800型自強號一同走在忠孝東路,往鐵道博物館保存路上邁進

20世紀支線記憶的孔雀藍寶寶

俗稱「藍寶寶」的藍皮柴油客車最早是1930年代鐵道部為了提升都會區通勤機能而引進的單節運轉汽油車,車頭外觀原本是摩登感十足的圓形。不過這些汽油車有如希臘哲學家探討的「忒修斯之船」,在戰後歷經換裝引擎、車體更新改造後轉變為日本戰後的昭和氣動車顏,不復當年的圓頭外觀。最後一次更新改造是在1983~1985年間委由唐榮進行,之後就一直在各支線服務到1990年代末期。不但是許多臺灣人年輕時的旅行記憶,在侯孝賢電影推波助瀾下還成為國際認識臺灣的代表火車。

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

【時光土場】日本巨蛋初體驗~日職小白到名古屋巨蛋的球賽攻略

趁著過了國人出國高峰期的機會,我在清明連假過後來到日本中部來趟賞櫻之旅。不過,因為在第一天晚上投宿的旅館大廳看到電視轉播的日本職棒例行賽,讓平常會看中華職棒轉播的我臨時興起去看現場的念頭。正好離我最近的名古屋巨蛋有安排例行賽場次,於是我決定去現場看一次日本職棒球賽。

外觀像是飛碟一樣的名古屋巨蛋是我日旅經歷中的第一顆巨蛋

名古屋巨蛋交通及觀賽購票

完工於1997年的名古屋巨蛋坐落於市區東北側,鄰近的名古屋巨蛋前矢田車站有市營地下鐵名城線與導軌巴士提供服務,即便是從較遠的JR大曾根車站走過去也只要15-20分鐘。巨蛋周邊不但有寬敞的人行道,與一旁的AEON商場、圖書館間都有同樣寬敞的空橋串連,交通十分方便。

2025年4月13日 星期日

【拾光博物】紅斑馬入厝鐵道博物館陸送紀錄

在EMU400、EMU300型電聯車之後,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館藏計劃內的最後一輛臺鐵直流馬達電聯車,EMU1200型的EMC1203號車終於在2025年4月12日順利來到鐵博了!這輛車的入藏不但完整了鐵博電聯車館藏,更留下來國人首次自行大規模改造臺鐵電聯車的歷史見證。 

EMC1203號緩緩降落至軌道上,補上了鐵道博物館自強號電聯車的最後一塊拼圖

外觀討喜的自強號

EMU1200型電聯車的身份可以追溯到1987年自南非引進的EMU200型自強號電聯車。當時雖然是以紓解擁擠的城際旅客而引進,但由於該型車以3輛為一組,在城際列車固定8輛以上的運用中,中間車駕駛室形成載客空間的浪費。為了解決空間浪費問題,同時進行車輛延壽,臺鐵便於2003年將其交由台灣車輛公司改造為9輛一組,並因特別的塗裝而獲得「紅斑馬」的暱稱。

2025年4月7日 星期一

【時光土場】島都水源探索:臺北水道(臺北自來水園區)|水水台灣(五)

很多年前,時任臺北市長自誇臺北的自來水水質良好,甚至他還自稱平常都是直接生飲。儘管自來水公司跳出來聲明不建議直接生飲,但臺北的確就像是漫畫中的「天龍國」一樣,水源長期以來受到極大的保護,讓外縣市的人們十分羨慕與嫉妒。不過要說起臺北自來水的歷史起源,恐怕沒多少「天龍人」知道吧?這一次探索,我來到了位於公館的臺北自來水園區,來帶大家看看臺北最早的自來水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臺北自來水園區的前身是日本時代建立的臺北水道,是臺灣最早的一批現代化自來水系統

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時光土場】熊本散步:熊本城與熊本市電|九州九日環島旅行(六)

2025年初的九州環島旅行從佐賀出發,前五天的行程經由熊本、高千穗來到宮崎。這天來到旅程的第六天,由於一些原因,我跳過了鹿兒島縣的行程再度回到熊本市。行前做好的緊湊行程計畫作廢,意外地讓我獲得一天的喘息,沒有計畫地在熊本市區散步,還順道去繞了一圈觀光客必去的熊本城。

拋開行前做的計畫,臨時來熊本城散步的一天

2025年3月11日 星期二

【時光土場】さよなら函館キハ40系:雪國氣動車的最後追逐

雪白的車身搭配上貫穿列車頭尾的淺綠色線條,就像是北海道這個地方的寫照,冬天是白茫茫的雪國,夏天則是在杳無人煙的森林中穿梭,從日本國鐵時代以來キハ40系都是這樣行駛著。不過,2023年末JR北海道透過新聞宣布將在2025年改點時將旗下這款營運近半世紀的氣動車全數退役。儘管因為新車數量不足,讓苫小牧地區的運用得以暫時續命,但多年前伴我初次徜徉在道南山海間的函館キハ40系卻要就此退休了。

濱海小鎮森町是道南普通車始發站之一,但キハ40系停靠月台聽海濤的風景將不復見

2025年3月8日 星期六

【時光土場】日南線:陽光海岸的鐵道之旅|九州九日環島旅行(五)

記得是幾年前朋友間轉傳的一段日本綜藝節目的片段。節目中正用謎題介紹著一塊最長地址的牌子,上頭寫著「志布志市志布志町志布志志布志市役所志布志支所」,不但長得嚇人,唸起來本身就是一段繞口令。這個奇妙的地方位在JR九州管理的日南線最末端,也是在那個時候意外發現這個地方不但仍有古老的キハ40系氣動車常態運行,還擁有海天一線的美麗景色。這回難得來到宮崎,當然要來拜訪這條與陽光海岸並行的鐵道!

位在九州東南角的日南線受惠於溫暖的氣候,充滿著陽光與海洋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