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

【看火車】初春的仲夏寶島號奇遇記

       早晨的鶯歌,雲層繚繞山頭。隨著507次莒光的搖擺節奏進入大甲站,準備轉乘區間到日南。沒想到竟會顧拍507而忘了要搭正等候交會的區間,等跑到另外一邊月台的時候車就開走了,只好改乘公車到下大安溪橋。
       下大安溪橋視野遼闊,可惜鐵砧山被雲霧遮去全貌,只剩令人無法摸透的一片白茫茫。即使拍攝天候惡劣,仍有許多鐵道迷到場迎接。「嗚─」的汽笛聲如同主角的登場曲般響起。蒸氣的白煙與背景融合成了一片混濁的白,沒有美感,只能是紀錄的照片。
視野遼闊的大安溪配上正巧在試車的微笑號
堤防上的奇怪仙人掌

       場景換到了日南北的田間,尋找我嚮往已久的田邊火車。初春的稻田仍是剛插秧的秧苗,可惜沒有稻浪的律動,沒有和風在大地作畫。但是想到這些秧苗在幾個月的滋長後,將能養活許多人,心裡便好生感動!拍攝完後才發現,走在田埂上也是難得的經驗!
完成了鐵道攝影一直以來的夢想,可惜天氣好差=3=
農忙時節
       尋找田邊火車的腳步來到了龍井。原本是要來蓋微笑319+的印章,卻意外發現站外北側的廣闊稻田。又恰好8774次試運轉微笑號進站,在綠與白之間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微笑!沒想到又再次實現了夢想XD
8774次微笑號
       或許有人看到這裡會發現上一段裡沒有此行的主角。因為這次CK124仲夏寶島號是以順時針繞行山海環形線,於是我先到了台中堵他回程經過台中路鐵橋的景象。
「無聲掠過
擁擠的臺中
或許不論是平面鐵路
或是CK124
都已不合時宜了吧」
擁擠的台中路和古早的蒸機,有種時空交錯之感
       原本故事就該這樣結束了,或許還能留下美好的回憶,但一切悲劇就從南屯開始。

       碰巧發現舊台中市只剩下南屯和西屯還未攻略,於是先步行前往南屯找章。
第一家,走進商家,QR碼是南屯,但弔詭的是門牌和店內印章卻是南區(???)
第二家,QR碼和門牌都對了,想蓋印章卻沒印章@@
第三家,整間店都還在裝潢┘˙O˙└(吶喊崩潰)
直到第四家才終於蓋到印章,此時從火車站出發已走了一個多小時ORZ

       接著等5路公車去逢甲蓋西屯區的章,但是等了快半個小時仍不見車子蹤影,倒是對面這段時間同一路線來了三班= ="。根據誤點塞爆定理,公車果然擠得水洩不通。好不容易到了逢甲,卻又開始下大雨,一堆攤子都不見了=口=
       隨便吃吃買買,約八點離開逢甲,結果50分才到台中火車站,錯過一班區間和148次PP。又害我要去搭末班152次PP+末班區間(不幸啊~~~!!!

2014年2月8日 星期六

天文鐵道遊─台大天文期末觀測(20140206~08)

一早5點半的首班車到桃園轉655次莒光號。奇怪的是,七早八早的還是很多人搭乘,於是坐沒幾站就被趕起來了,只好窩在尾車拍路程景。

看著看著,真的發現山線和員林的路景變化好多。因應都市發展的需要,兩地的鐵路高架化都如火如荼的進行,將來兩地的平面段鐵路都會走入歷史。於是一路下來拍了大概300多張照片吧,希望這些照片將來也能供人回憶。
路上也遇到熱心的台鐵員工,看我熱衷鐵道也提供我一些情報。我才知道,員林高架大概今年底就會上去了,要記錄的人手腳要快了。而阿里山鐵路修復工程似乎只差二萬平下面的一個隧道,快的話年底就會通車了吧。也因為他的工作是號誌相關的維護,於是也講解了好多號誌的知識!聊著聊著,火車也慢慢駛入斗六站。

石榴~寧靜的鄉間小站
從斗六轉車前往坐落田間的日式木造小站石榴,一個無人而幽靜的小站。剛步下車,眼前便是後站一望無際的稻田,令人心曠神怡!
雖然是木造車站,卻缺少了點古意,油漆似乎是新漆上去的,不若海線舊車站那樣斑駁老舊。站旁有社區所彩繪的月亮號,還有種植許多植物做綠美化,在在看出社區對於經營這個無人招呼站的用心。可惜的是車站上面的站名牌不見了,只剩下一小塊寫著"百年驛站"的牌子,向來往的遊人誇耀著曾有過的繁榮。
初插秧的田,希望新年能有好收成

木造的石榴站,沒了站名牌就少了點台鐵的味道

社區彩繪月亮號
霧鎖阿里山,晴男現身


        一行人在嘉義站會合後,跟著有趣的司機上山,但我因為太累就睡著了。
        放完行李大家就到阿里山車站走走看看。不過難得買了TRPASS想試試看可不可以進站,剪票口卻沒人,而且還上鎖。眼看著舊蒸汽火車頭被隔於門外,真是可惜!聽說傳說中的晴男到嘉義後發現車鑰匙忘在高雄,於是又回去拿,果然不其然,天空滿佈烏雲,不時飄來濃霧,令人擔心晚上的天氣。
         晚上邊看新聞邊等開天。在走廊上網時巧遇晴男出現,當大家抱怨天氣多差時他就說:「不會呀,我看雲有開啦」,結果出外一看不只霧散去,連星星都漸漸探出頭來。
        果然晴男傳說名不虛傳呀!

台灣天文的頂點鹿林天文台

從東埔山莊出發,沿著只有通行證才能通行、連腳踏車都不能走的車道走了兩個多小時。沿途五顏六色的地衣相陪,連樹都看起來像穿上了一件毛衣。之後終於到了鹿林前山的登山口,沿陡升的600公尺坡道,穿梭箭竹林才抵達了這台灣天文的最高殿堂。

TAOS、維新圓頂、SLTLOT,那些赫赫有名的望遠鏡,那些發現台灣第一顆彗星與小行星的望遠鏡,就這樣群聚在這小小的山頭。這是我從高中以來就很想來拜訪的地方,想來看看這些默默努力的人們,想來看看這裡的星空。

可惜的是晚上沒辦法留在這裡,觀測助理剛好交接也不在,無法更深入了解這裡。但能見到台灣最大的1米望遠鏡LOT也值回票價了!

下山時,美麗的夕陽將天邊染成令人驚嘆的金黃色,也預告了晚上的星空精彩可期。但這時卻發現背在背上的腳架不見了!才想起來忘在天文台。通過電話後,駐站人員說隔天早上會幫我拿下來,但晚上就不能用了QQ。但換個角度想,自己的腳架能在天文台度過一個晚上吸收日月精華,也算是一種成就吧。

登山鐵路終點二萬平車站
第一天的晚上的觀星地。在黑暗中辨識出鐵道的特殊三角線設計,當時為了不讓車頭倒退嚕下山或是為讓車頭由前拉改成後推,於是利用三角線讓機車頭掉頭。在阿里山登山段的原始起迄點的竹崎和二萬平為使登山用車頭掉頭或換位置,就有了這樣的設計,只是後來日本人又將登山終點移到了沼平,二萬平的終點意義就漸漸不重要了。


晚上難以見到全貌,白天就能見到一些晚上看不到的東西。阿里山青年活動中心滿園的櫻花盛開,讓大家在等車下山時殺底片。在二萬平車站眺望塔山風光,往下一看卻又再度"看見台灣"。當年八八水災,二萬平站場側線路基流失,下方的大面積坍塌地依然怵目驚心。即使有塔山、櫻花相襯,也掩蓋不了大地的傷痕。阿里山鐵路的未來,又將何去何從?

森鐵大本營嘉義車庫


嘉義車庫除了靜態展示了許多老車廂與老火車頭外,現在仍擔負著車輛維修、調度的功能,說是森鐵的台北機廠也不為過。從以前的柴客車中興號到還能動態行駛的26號蒸汽機車,和以前接待外賓的超高級車廂應有盡有。

因為森鐵本線正好從車庫穿過,於是運氣好的話也能見到正班車行駛而過的畫面。這次運氣就相當好拍攝到從奮起湖回到嘉義的阿里山號,而過了幾分鐘後,這班車也回送回到了嘉義車庫,於是留下了許多難得的影像。看到工作人員辛苦地將車輛引導回車庫,接著清理車上汙水,才能真正了解我們能有舒適的乘車環境都要歸功於他們。回頭看看台鐵自己的鐵路設施,要是台鐵自己的調車場也能這樣動態展示該有多好!
接著步行到充滿古意的北門車站,車站同樣在最後一班車(16:14)駛離後就關門休息了。屋簷下那充滿歐式風格的燈與以羅馬數字表示的大鐘,使木造的車站除了古老卻也多了點工業革命現代化的風格。我在此是個遊人,旅行於過去與現今之間。
充滿古意的北門車站
有點老舊卻也有點現代
然而一聲"眶啷"聲打破了這漫遊的懷舊氣氛,站旁的陳列的舊客車的玻璃碎掉了,而一旁是手拿瓦斯BB槍、大約國小年紀的兩個小孩。我不知道是不是他們做的,於是就先在一旁觀看,但他們之後沒再對舊車動手腳,反而將北門站站廠當成靶場,朝軌道區射出子彈。為了趕回家,於是觀察一陣子就不和他們耗下去了,但真的有點後悔當下應該直接報警處理。這些車廂都是前人留下的重要文化資產,即使已不在這條鐵路上奔馳,卻也能提供一些發展的線索,然而卻總是有人不懂得珍惜。這一幕,想必每個鐵道迷都會心痛!
我真的不懂為什麼總是有人不懂得珍惜歷史
搭著152次自強號,在黑夜中橫越濁水溪,準備回家,然而回到鶯歌卻以大雨迎接我。害我好想念南部的陽光;好想念那滿天的星空;好想念嘉義的雞肉飯與熱情的人們,健談的捐血護士小姐、有趣的司機大哥及這趟旅程遇到的所有人。如果可以,以後乾脆搬到雲林或嘉義住好了XD(前提是六輕快點滾蛋)

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看見台灣】觀後感

        跟著空拍鏡頭的畫面,真的被震懾住了。「你不要驚訝,這就是我們的家園 台灣」近看大霸尖山之雄壯,俯瞰辮狀水系的流動;風在稻田間作畫,農人辛勤的栽種。一種看見台灣的感動,一種身為台灣人的驕傲油然而生。我也很意外我能在字幕出現前說出這裡是哪裡,看來我這幾年跑319不是跑假的。

        但隨著直升機繞山而過,原本翠綠的山巒成了怵目驚心的崩塌地,高山公路下方不為人知的真相。原本波光粼粼的萬大水庫,成了一大攤泥水。「看山景、喝高山茶、吃高山蔬菜,成了一種風雅」是對高山開發的最大諷刺。人定勝天的公路,成了逢雨必斷的羊腸小徑。當山林與經濟放在天秤上時,人們有效率的選擇了經濟,對於自然的傷痕卻選擇視而不見,宛如要榨乾土地的最後一點奶與蜜。

        高聳的煙囪直入天際,夕陽下映照著的,是宛如廢墟的工業城,影集中的落後城市寫照。我一直以為只在美國沙漠中出現的景象,卻血淋淋地出現在台灣。它的存在,無異是對缺乏天然資源的台灣的更進一步壓榨。為了經濟發展的成績單,商人不顧腳下的土地,恣意消耗大量能源。美麗山巒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的水泥採石場,雖說是必要之惡,但台灣每年生產的水泥有一半都是外銷。只為滿足這代人的虛榮,只為這虛假的繁榮,於是出賣了美麗的山林。

        觀音海岸的大片萬年藻礁,被河水染成了黑色。循著上游走,混濁不堪的河水,混著五顏六色的顏料,這是人們的調色盤。紅色的河水出海,更像是大地不停的滲血,最後將出血過多而走向末日。人們製造的大量垃圾,多數都被掩埋到了無人的海邊,因管理不周,垃圾終將散布於海岸。

        海岸也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畏懼她,於是築起一道道的高牆,以水泥阻隔了與她的連結。到底從甚麼時候開始,我們已經不再與腳下的土地互動,不再與海水交流,彷彿一切都與我無關似的視而不見,似乎不知道就等於天下太平。看著看著,眼淚不自覺掉了下來。除了是因為畫面太過震撼,也對於自己的沒用感到自責。明明以前就常常聽聞過這些事情,至今卻也只能做些減少垃圾、反覆利用資源、不搭燃油交通工具之類的事情,卻無法改變現在上演的事,而再度留下自責的眼淚。

        不知為何,對於我的相機又有更深的期待。總覺得應該去一趟單車環島,雖然站的高度不夠高,但我想以最慢的速度,走遍高速公路到不了、鐵路到不了的地方,用我的相機告訴大家,台灣有多美,台灣有多麼需要大家一起來保護。

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告別時光】溪口末日─經典小站的最後風景

201310月的某一天,是一個風和日麗的秋日,除了密密麻麻的課表外,實在不知道會發生甚麼大事。然而卻意外在臉書上看到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溪口站將自11/14起裁撤』!我去花蓮的次數不算多也不算少,但溪口站卻是我一直想去卻無緣的車站。
溪口站設立於1911年,後於1938年第二代站房啟用並使用至東拓完工後拆除。原始的溪口站位於壽豐溪的中游,且大概就在台九線公路旁,早期的窄軌列車行經溪口站都必須爬上陡坡才得以過橋繼續南下,也因當地地形坡度過陡,所以當初是採用折返式車站的設計,以避免車輛馬力不夠而滑下坡的情形。

但由於坡度過陡的問題一直存在,加上壽豐溪時常淤積危害橋梁,於是東拓後便改線由地塹中通過並新建溪口河底隧道,而溪口站亦歷經第一次移位。位於地塹中的溪口站,當時亦被戲稱為最難逃票的車站。

而在花東鐵路改善計畫中,預備新建雙線電氣化的新溪口河底隧道,然而溪口站平日人煙稀少(日均進出人次僅11),政府考量再建新站不敷成本,於是決定裁撤溪口站。雖然得知消息時,期中考也迫在眉睫,但我心裡很清楚,如果錯過,這個經典小站將無聲地消失在歷史之中。於是我決定放棄期中考前最後的周休假日,跑一趟花蓮去記錄下這個小站的最後身影,送溪口最後一程。


11/2早晨,天空飄著毛毛細雨,但密度卻也多到必須打傘的程度,實在覺得有點煩。從礁溪搭乘區間車南下,接著在花蓮換乘11:53由光華號擔綱的普快車繼續前行。由於到達花蓮的時間還早,所以我就到花蓮機廠逛逛。循著與鐵路平行的小路走,不久便抵達花蓮機廠的大門。花蓮機廠是東部車輛維修重鎮,果不其然在門口瞥見了DR2010。但由於是露天放置,車身有多處生鏽,顯得破敗不堪,令人擔心他的狀況如何。
花蓮機廠大門
殘破的DR2010
11點多我就回到了月台上,兩節編組的光華號緩緩滑進月台,準備發車。也許是因為天空灰濛濛的,那原本在陽光下閃耀的白鐵,卻成了暗沉的灰白色,對照一旁新穎的太魯閣號更是顯得老舊。不過也沒想到,車齡相差40年的車能夠這樣齊聚一堂,也是幅有趣的景象,不知這樣的風景還能見多久?


火車即將出發,我也趕緊搭上車。駕駛室旁的頭等席已被搶先一步佔去了,玻璃上還黏著錄影手機,看來也是鐵道迷吧。我坐下來仔細觀察周遭,車內中央是漂亮的月洞拱門;昏黃的燈光下,頭頂上的電風扇正轉動著,頗有懷舊感。窗子是可開式的,我索性將手伸出窗外,感受風的流動,伴隨著轟轟的柴油引擎聲,馳騁在這片綠野中。沒想到少了空調不但沒有感到不適,反倒多了點自由,景色不再被一扇骯髒的玻璃隔開,新鮮的空氣流動於車內與田野間。雖然歷經48年的歲月,已不若新車有舒服柔軟的座椅、氣溫得宜的空調、甚至引擎聲還有點吵雜,但這股清新、自由是其他車所沒有的,倒不如說就是少了那些枷鎖,心才能自由。

沿途是綠油油的田野,而有部分油菜花已經開放,一點一點黃色星星妝點了這看久會有點膩的綠。右邊是高聳的中央山脈,登山界知名奇萊山就躲在雲霧中,倒是有雲深不知處之感。但這純樸的景色,卻已漸漸被破壞。沿途已經豎起一支支白色電杆,扼殺了一望無際的天際線,看來電氣化完工之日已不遠矣。壽豐站正進行高架化工程,顯得醜陋不堪。漸漸的我有一種預感,這個月的所有改線段將是電氣化前最後沒立電杆的路段,也是純樸花東鐵路的最後風景。


漸漸車行至新溪口隧道前,忽然車子向一旁的小路轉去,駛入一個地塹之中。過了不久,溪口站到了。月台上許多鐵道迷似乎正迎接著我們的到來,接著像交班似的,有許多人上車,也有許多人下車,看來這是這個小站最熱鬧的一段日子了吧。

這個小站只有唯一的出入口,循著階梯爬出地塹便來到了溪口站的舊站房。當年東拓完工後仍是一座有站務員的三等站,只是後來業務清淡便在1986年降等為招呼站。人去樓空的寂寞站房,在下過雨後,牆上留下一條條的水痕,像是車站的淚痕。30年來,車站在時空中定格並屹立著,看著附近村落的學子穿梭其間,然而不知有多少人會在這裡多停一下腳步。如果車站會感到寂寞,我想,這裡大概是全台灣最寂寞的車站了吧!

大理石砌的剪票口上貼著一張公告,『為配合鐵工局東工處辦理花東線鐵路瓶頸路段雙軌化暨全線電氣化計畫─溪口隧道段工程軌道切換,溪口站將於1021114日起停辦客運業務並予以廢站』。這公告如同一張死刑令一般,宣告了這個車站的死期。然而我也無法改變什麼,只能盡我所能地記錄下,這個小站最後的身影。




步出車站,站前是一條小路伴隨著稀稀落落的民宅。向左走來到台11丙線的跨線橋,往北望是在彎道上的溪口站,往南望是長長的的溪口河底隧道,這裡是難得的乾淨視野(沒有電杆)。拍火車要做的功課,除了研究時刻表、找特殊的景,接著就是等待。等火車經過時,也是適合放空發呆的時間,看著雲霧繚繞於山間,看著眼前早已在大台北消失的綠,仔細記下這塊土地現在的美。等著等著,等到莒光號出現,就開始我此行的主要工作─紀錄。因為火車一過就沒了,所以取景只有一瞬間,是好是壞都取決於當下的判斷,拍壞了往往都要再等幾十分鐘才會有車經過。但一想到這些照片都將成為這個時代的見證,心裡就覺得這些辛苦都不算什麼。

接著轉往南平站。南平站是至今花東線上唯一還有在賣硬紙車票的車站,於是想來買一些往溪口的車票作為這個時代的紀念。只是沒想到車票已被搶購一空,只好隨意買一張南平=鳳林的車票以解苦悶。

搭著北上的普快車回程,「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了」,火車鑽入長長的溪口河底隧道,再度回到溪口站。過了這一天,接下來又要再回到忙碌的生活中,這是我對非電化花東所能做的最後交代。過了最後的溪口之夜,非電化花東最終樂章響起了第一聲,接下來便是我無緣參與的光復河底隧道切換和豐坪溪橋切換,這些工程的完工,將是非電化花東最終樂章的結束,也是花東新時代的開始。我們無法一直以懷舊為由阻礙時代的前進,但且讓我以這趟旅行,見證時代的更迭,也讓我為這一切留下紀錄。

再見了,溪口站!


2013年9月6日 星期五

抓住暑假的尾巴~北海岸五星連珠

淡水~新市鎮的幻想
    在捷運淡水站下了車,鹹鹹的海風從河口吹拂而過。觀音山在藍天的襯托下顯得特別翠綠。但這裡不是停靠站,而是轉乘站,於是在迅速拍完照後就前往公車站。

    這裡的公車大多都是同一個目的地─淡海,一個似乎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而這當然不是我的目的地。但是當許多輛公車停下來,卻不是往三芝時,心裡不免煩躁起來。幸好往三芝的公車很快就來了。但關於淡海,卻讓我做起了白日夢。夢中的投機客都是大富翁的玩家,他們買下了淡海並迅速地將房屋升級,但是地價的上漲卻不如預期,簡直就是最失敗的開發案。可是這些人怎麼可能甘心認賠殺出?為了證明他們的投資是值得的,他們繼續投資,從淡江大橋、淡海輕軌到近日才剛被撤銷環評的淡北快速道路,因為他們相信只要交通便捷,就會有人來居住。但是,為了已經失敗的淡海新市鎮,環境還要付出多少代價?

    想到咱們市長仍執迷不悟繼續進行淡北快速道路工程就不禁感嘆,幾十年前好不容易復育的紅樹林生態,如今在層出不窮的開發壓力下岌岌可危。表面上說是要解決淡水的交通問題,實際上淡水已有捷運系統了,為何還要再開路?開路等於是變相鼓勵大家開車,這不就和節能減碳的理想背道而馳嗎?

    我想,在這場遊戲結束時,一切幻想也將破滅。這場遊戲,沒有贏家,只有輸家。
難得來淡水是好天氣!
三芝~筊白筍的故鄉
    下了公車便前往遊客中心蓋章。

    經過了傳統市場後便人煙罕見,只剩滿天的飛機雲和綠油油的筊白筍田。據說遊客中心還附設名人館,是因為先人都住在山中,所以名人也要遠離塵囂嗎?

    抵達遊客中心,服務員的熱心招呼,令人有等了好久才終於有人來之感(沒辦法,今天是平日嘛XD)。原本我想匆匆離去,卻留在這閒晃了一會兒。筊白筍田佔去了眼前大部分的農田面積,稻米在這顯得不重要。植株快要一個人的高度,但不知筊白筍味道如何?聽說9/21 9/28當地會舉辦筊白筍節,但剛好都沒空,就沒有口福了XD
滿天的飛機雲 
綠油油的筊白筍田

石門~北端‧海岸‧十一路
    首站是麟山鼻,一個與富貴角對望的岬角,大多由大屯火山群的熔岩流所構成。傳說中的風稜石就散落在附近的沙灘上。也許又是地科人到處地質考察的壞毛病,想找幾顆特別的石頭收藏。但風稜石本身非常巨大,小一點的則早已被海水磨的圓滾滾的,實在沒有看對眼的。
來自竹子山的禮物
    沿著步道行走,忽來到一處廢墟,前有大廣場,彷若直升機停機坪,視野意外遼闊。麟山鼻石滬區及風稜石一目瞭然。但這些建築到底當時是做甚麼用的(地質學的考古精神上身)?
寬闊的停機坪
沿途常見到的蝗蟲,有誰知道這是啥嗎?
    回到白沙灣遊客中心洗眼鏡,服務員莫名酷似伍婉華。直接給我麟山鼻神秘遺跡正解,原來是以前有人在那裏成立類似俱樂部的場所,但因為人太少而倒閉了。聽著她的解說我才知道,原來大家來北海岸多半只到三芝或金山,就算來石門也都是當天來回,於是旅館業都不是很好做。原來極北點也代表著極遙遠,這裡的旅人都是匆匆走過的過客。

    看著遠處的富貴角,為了省公車錢,於是坐上了11路公車。白沙灣的拖曳傘在風中飛舞,好似圖畫中的海鷗形。沿途遍布著珍貴稀有的藻礁,遠看有疊層石的感覺,雖然面積不若桃園沿海,但卻是保存最完好的,頓時希望桃園的藻礁也能像這樣被保護。
錯誤示範 藻礁盡量還是不要去破壞的好
    經過新開幕,遠看像工業區煙囪,近看像墨西哥帽的富基魚市。我來到了台灣的最北端─富貴角。轉過一個彎道,顯眼的熊貓色燈塔在陽光下閃耀著。但不知為何今日燈塔沒有開放,不禁令人失望。
趕流行的熊貓色
    從燈塔回到台2線公路的途中,左側忽有柳暗花明又一道之感,是通往老梅沙灘的棧道。沿著往老梅沙灘的道路而下,來到了著名的綠石槽。沒想到許多簡介都說原本只有在春季才會出現的綠石槽,仍有小部分區域還有海藻附著。就像當時不和時節的烏來杜鵑一樣又給了我旅行的驚喜。
老梅必看!
    烈日當頭,黏膩的海風又把頭髮吹得亂七八糟,一度想去坐公車。但是在粽子的激勵,終於從老梅回到了市區。買完粽子隨後前往石門地名的由來─石門洞。石門洞是一海蝕門地形,岩層屬火山礫石層,且受過流水搬運。或許這裡的岩層被抬升後,隨著經年累月的侵蝕才形成了今天的樣貌吧。之後回到公車站等公車,而就在看公車站牌研究時,沒想到公車卻在眼前呼嘯而過0.0。時值下午快四點,還有金山萬里要逛,不免擔心行程耽擱。還好大概過10到20分鐘下班車終於來了!



金山~孤懸海外的燭台
    由於時間緊迫,馬上動身前往燭台雙嶼。
    沿著山路往上快走,運動量瞬間增加,汗如雨下。走了約1~2公里終於到了觀景台。
    燭台雙嶼原是金山岬的一部份,後因侵蝕作用導致岬角的前端孤懸海外形成了如今的模樣。
    由於是攝影行程,長鏡頭是必備要素。將燭台嶼的細節拍得清清楚楚,但是搭配地景實在沒甚麼特色。
    一旁還有中研院的GPS位移監測站,監控著地形的變化。
燭台雙嶼近觀
萬里~野柳790烏龍事件
    搭著"基隆客運"的790路前往最後景點野柳,希望能趕在閉園前進場。但中途不知是誰提早按了下車鈴,司機連好幾個站都沒停下來,或許是要在野柳下了人按的吧。但隨著公車不斷前進、之後迴轉、前進,越來越覺得不對勁,於是在有人下車時上前詢問野柳還有多久才會到。沒想到他竟然說剛剛迴轉的地方就是野柳=口=
    偏偏公車沒裝報站名的資訊系統,公車司機也不口頭報站名,還怪我說怎麼不早講,我一個外地人最好是腦袋內建GPS知道我該下車了= =
    最令人生氣的是,偏偏野柳是分段點,明明就是司機沒提醒而坐過站反而還要多收一段票。我知道最近經濟不景氣,但也不用這樣坑外地人啊!
    我半跑半走得回到野柳,才發現地質公園已關門了。如果沒有這一來一往,我早就可以在deadline前進園。於是這條路線也跟我結仇了。
    回基隆時,我決定發揮消費者抵制的權力。不管790來多少班,我寧願等久一點搭862。反觀淡水客運862就有裝動態資訊系統,所以以後790正式列入黑名單。
既然都來了就拍張照
    基隆廟口還是晚餐首選。鼎邊銼必吃!(但今天決定買調理包回家自己料理)
    原本預計今日公車錢只要87元,將遠低於台灣好行一日券的售價。但因為意外的插曲,結果變成99剛好壓線OAO 
    下次搭公車都要開GPS了= =

番外疑問
鶯歌=新竹76元  鶯歌=基隆65元
台鐵依里程計價,意思是到新竹比到基隆還遠
那為什麼行駛時間到基隆比到新竹多出15分鐘?

2013年7月26日 星期五

海線台中段(續)+員林平面段紀實

又一高架段接近完工的地方
看車站離月台這麼遠
想來大概一兩個月台全變成高架了吧
突然出現的普悠瑪是位意外的訪客
不知它通過平面段的日子還有多久







追分 在日語是三叉路的意思
連接山線的成追線在此與海線分手
想起劉克襄的一篇文章
追分成功 或許應該是 分手成功
平日的追分站 沒有一群瘋狂的遊客
更顯出適合讓人放空的小站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