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老屋町】台北市立建國中學

這次有幸可以修到H君老師的課,而課堂報告是利用地理和歷史資料介紹自己的學校。利用這次機會,也發現自己學校很多很有意思的建築歷史,所以今天就把報告文字化到這裡吧。

建中的官方校史追溯到1898年,當時是屬於國語學校(位於今台北市立大學)下面的第四附屬學校增設尋常中等科,直到1907年隨著學生人數漸多而獨立設置為台灣總督府中學校,並在1909年搬到今日現址開始上課。隨後因台南中學、台北二中成立,加上台北州成立後的官制改變,校名最後改為「台北州立台北第一中學校」。
1921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
神奇的是,在1936年的改正圖中北一中多了新鄰居─女子高等學院,疑似校地還互通有無。不過不知道為什麼戰後這塊地變成國語實驗小學了,我們的鄰居也變得好多啊!
1936改正臺北市全圖
建中的格局大概到1930年代就定下來了,舊紅樓是一棟中字型的建築,今天莊敬樓的位置是一棟一層樓的建築,百年校慶專刊寫是「生徒控制室」,應該是給學生集會休息的地方吧,而後在1938年又再增建為禮堂。那個禮堂看起來真的很漂亮啊,可惜今天變成醜醜的教師辦公室大樓!

另外南邊有兩棟長得像飛機的是宿舍所在的位置,其中一棟一直留到1970年才拆掉,俗稱為木樓,我想應該就是今天木樓合唱團名字的由來。西邊有一棟木造的武道館,東邊則有磚造的風雨操場,紅樓東側房舍則沒有查到太多資料,推論應該是藝能科教室或宿舍吧,但三中和四中找到校地前都曾在一中借過教室,所以後期作為教室的可能性比較高。
1936年畢業紀念冊上關於北一中的空拍
1939年畢業紀念冊上的合照,後面即是後來增建的禮堂
1936年畢業紀念冊上木樓的照片
舊武道館(1953年畢業紀念冊)
游泳池+風雨操場南面(1953年畢業紀念冊)
以下兩張圖是美軍分別於1945/4/1和1945/6/17所拍攝的北一中空拍,而這兩張圖也剛好呈現了1945/5/31台北大空襲前後的校園狀況。從第一張圖就可以看到空襲前一棟宿舍(今格物樓的位置)消失了,另外隔壁的女子學院原本有校舍的地方也被夷平,不知道是否是所謂的防空空地?
第二張圖就可以明顯看到紅樓受到轟炸,整個屋頂都不見了,甚至西側還被炸出一個大洞(紅色箭頭位置)。
1945/4/1美軍航照 
1945/6/17美軍航照

二戰後,雖然建中校舍受到了空襲,百廢待舉,但台籍學生認為學業不能中斷,於是聯合三中和四中學生一起找老師來上課,並在日新國小借校舍,於1945/12/6舉行開學典禮,這一天也被作為建中校慶沿用至今。也因為日台情結而衍生出了一中、二中的校名爭議,二中台籍生認為一中多是日本人念的學校,日本人走了就不應該再用一中之名(轉型正義的概念?)。於是後來為弭平爭議,就以「建國成功」為一中、二中定名了。

到了賀翊新校長時代,不但新設初中部、補校,還收了很多僑生,加上需要住宿的老師變多,所以整個校園空間利用有了很大的轉變。據百年校慶專刊所載,當時新設教學空間有明道樓和誠正樓,新設宿舍教師大樓及僑生宿舍,其他空間也利用極大化─舊武道館、木樓被隔成了教師宿舍,木樓、風雨操場被隔成教室,最後甚至連好不容易重建完成的紅樓其東半側都被規劃拆除新建致知樓。從1958年台北市圖還觀察到,建中還有三排房舍是在今天實小的籃球場上。
這段時期可說是這間學校容量大爆炸的時代,不但球場變少,校內一下子多了很多宿舍,連校外泉州街蔥油餅旁巷子裡都有給老師住的公寓,校內宿舍問題也埋下日後建中擴張不易的隱憂。
臺北市舊航照影像(1957),箭頭指出新增校舍
1958臺北市圖,可以看到在西側有三排房子是在今天的實小校地上
臺北市舊航照影像(1963),黃圈圈出誠正樓和明道樓位置,黃框則是教師大樓位置
教師大樓的昔與今(左取自1964年畢業紀念冊,右取自Google街景) 
臺北市舊航照影像(1967),黃框圈出致知樓
1960末到70年代,除新增格物樓外,空間不足的建中又繼續拆除老舊校舍以騰出空間。這段時間拆了風雨操場蓋了新的科學館,取代了舊有誠正樓的功能。木樓也被拆除,但並沒有馬上蓋新建築,直到1982年才蓋出新的活動中心。紅樓西半側也被拆除重建為正誼樓,禮堂拆除重建為莊敬樓,自此舊一中校舍僅剩被占用的宿舍和第一排紅樓了。
原本拆上癮的當局還想把紅樓完全打掉重練,幸好時任校長黃建斌力阻才沒發生憾事!
臺北市舊航照影像(1972),木樓、風雨操場消失,格物樓出現 
臺北市舊航照影像(1974),正誼樓興建中,科學館蓋到一半
1980、90年代,算是校方有要認真處理宿舍的時期。先將舊游泳池及周邊加蓋違建收回,變成了今自強樓和網球場;舊僑生宿舍拆除重建為教學資源大樓,設有圖書館和電腦教室。而舊武道館和今日夢紅樓位置的被占用的木造平房,分別在1996和1999年慘遭祝融,雖然沒了占用宿舍問題,卻也使得最後一批日本時代木造教學空間消失QQ。

最新的建築是2013年落成的夢紅樓,興建時也同時拆除了後期作為社團活動空間的誠正樓,目前誠正樓原址變成奇怪的公共藝術和小廣場。隨著未來少子化,教室需求已不若戰後初期那般迫切,但為了精進教學品質,硬體的提昇仍是必要的。不過,若要再蓋新的教學空間,希望校方仍需仔細考量需求再提出設計,否則花了六億元卻買到一棟處處缺陷的樓也是得不償失啊!

以下是一些現今校舍狀況
紅樓
正誼樓(高二教室)-莊敬(辦公室)-致知(高三教室)
明道樓(高一教室) 
活動中心 
科學館 
致知樓

教學資源大樓(圖書館+電腦教室) 
夢紅樓(人文專科教室),俗稱六億樓 
格物樓(藝能科教室),俗稱賓士樓
熱食部+合作社
資料來源:1.建中百年校慶專刊
                    2.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新基隆站開箱文

自從基隆新站切換以來都還沒時間去看看,但因為ㄎ大師說沒搭過板橋-基隆的國道客運,所以就一起去看看了XD。

從海洋廣場到車站,原來的站房還在,整個街區看似沒有什麼太大變化。走進車站,售票房和服務中心的鐵捲門都拉下來了,站內也多了很多公共藝術。一旁也放著舊基隆站的模型,不知為何有種「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之感。

現在仔細看看,覺得國光站長得也蠻有意思的 

時代的眼淚...... 

從舊基隆站的剪票口走進去是連接新站南站的天橋,以此跨越過舊站拆除工程的施工現場。一旁那隻縱貫線起點立牌還在,每次來基隆果然還是要看看他才會覺得踏實。


舊月台已不再有列車停靠了 
令人懷念啊!
舊鐵軌只剩下一段還沒拆掉,原本臨時的第一月台和第二月台南端已拆除。在拆除時也露出了舊時代留下的紅磚月台,剛好可以趁機考古一下。
從天橋上可以看到南站 
往北眺望北號誌樓 

舊月台露出
北邊西三碼頭邊最後的臨港線鐵軌還在,不過通往舊站的平交道也已鋪上柏油,也不會在有火車從這裡下船了。一旁好不容易搶救下來的西三倉庫也成了見證這段歷史的建物,不曉得會如何活化利用,真希望以後的人還能記得這段歷史!



最後的電杆?
新站站內大量使用玻璃作外牆,採光還算不錯。不過二期工程還沒完成,不但車站內部很多空間未開放,就連預期要打通的後站也還沒好,不知是否有搶先剪綵的嫌疑?
南站內部 
靠近港運碼頭的北側出口 
有點像隻雞 
新站被批得滿頭包的大概就是這個被評為美學原點的新起點標了吧。雖然我是不知道各位會把它聯想成什麼東西啦,但光就玻璃缸上面的字因為玻璃太透明而極不清楚這點,大概也沒辦給他多大評價。
像這種象徵一個車站地位的東西,不知當初為何不向居民徵稿,或是嘗試融入地方特色(像是船啊、老鷹啊之類的),偏偏要自己悶起來做出這種東西(唉~

原本第二月台底端還有預留通往港邊的戰備用鐵道,不過聽說國防部說不用,所以反而成了永遠不會通的鐵道了。

最後離開基隆時搭的是往楊梅的木瓜車

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何處是故鄉?—寫於《灣生回家》觀後

相隔70年,無限的思念
故鄉到底是什麼?是出生長大的台灣?還是陌生的祖國日本?
二戰結束,日本人被迫離開台灣,即使是在台灣出生長大的灣生也不例外。70年後的今天,這些阿公阿嬤終於能再回到他們日夜所思的出生地。
即使過了70年,他們依然能說著以前騎著水牛和別家的水牛打架,跑到山上和原住民小孩玩捉迷藏,別人田裡摘水果的往事。一切似乎就像是昨天才發生,引人發笑。然而,當富永阿公再踏上台灣,雖能辨識出以前社區的道路、風景,甚至找到以前的家,但許多的好友卻也相繼離世,甚至來不及看到他寄出的賀年卡。
清子阿嬤,從小就因為一些原因被日本母親過繼到台灣人家庭做童養媳,從來沒見過親生母親一面。子女、孫女們也到日本去找了好幾次,但都沒有消息。而製片單位終於找到了清子阿嬤的母親─千歲阿嬤的墓,但清子阿嬤卻也已經沒有力氣再經長途旅行。最後子女們代替阿嬤去掃墓,也帶了阿嬤的照片帶給千歲看,臨走時要帶走相片,擲茭好幾次卻都得不到千歲阿嬤的同意。從終於找到千歲到掃墓,發現到冥冥中人與人的血緣真的是怎麼樣都斬不斷的,當下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在後來的日本戶政單位尋根,更發現千歲阿嬤有在日本幫清子阿嬤報戶口,從沒忘記這個女兒,也總算讓阿嬤知道自己的媽媽原來還把她放在心上。
雖然日本殖民有他的黑暗面,但我相信這些來台灣打拼的日本人和你我一樣,都是很認真地過日子、很認真地開創出自己的一片天。卻因為戰爭,得和自己出生長大的地方分開。看到這些阿公阿嬤,真的覺得在戰爭中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哪裡才是故鄉?大部分的人都給了這樣的答案─台灣。不知為何想到天空之城裏頭的一句話,「人是無法離開土地生活的」,同樣的,人也無法割捨掉自己的故鄉而活。人與人、人與土地的關係是沒這麼容易被斬斷的,即使分開,還是會在夢中依著思念緊緊相繫著。即使生活在日本,卻還是時時心繫著台灣。
看完之後,真的,你怎麼能不愛上台灣呢?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2015.10.15台鐵大改點後即將消失的風景

這次為配合屏東=潮州雙線高架電氣化、潮州車輛基地啟用以及台中高架化將在年底通車,與一些因應車輛狀況所做的調度,許許多多的列車也許將消失在你我原本熟悉的路段和時段中。以下以小弟我目前收集到的情報,稍微進行整理,也小回顧一下這些將要消失的景像。

高雄到發對號列車改由潮州到發

因潮州車輛基地啟用,位於高雄站東方的高雄機務段及調車場將要搬家,對號車到發改由潮州接手,以前調車機在高雄站忙錄地推拉編組進出調車場的樣子就看不到了。
S210準備將655次推回車庫 (2014.8.18)
(2014.8.18) 
準備回廠(2014.8.18) 
DHL113將543次推回車庫 (2015.8.19)
(2015.8.19)
紅斑馬/太魯閣號運用變更

紅斑馬車況一直不太好,最近更是全數編組進廠檢修,改點後也只剩經海線的一往返,恐怕紅斑馬的退休之日也不遠了。
20140607  EMU1200(122次) AT鯉魚潭拱橋
而未來新台中站的月台高度已和普悠瑪、EMU800等新車輛的地板齊平,所以為了避免月台去卡到太魯閣號的車門台階,所以改點後太魯閣號全面退出樹林以南的西部幹線,原班次改由普悠瑪號代打。下次太魯閣號再度在中部奔馳,只能等車門台階改造完成了。
20140308  太魯閣號(282次) AT台中路鐵橋 
20151004  太魯閣號(278次) AT西湖溪鐵橋
台鐵行駛距離、時間最長列車消失

從台東開往高雄,經由北迴線、宜蘭線、山線,歷經13小時12分,行經716公里,停靠66站,輪了五班司機的655次莒光號在10/12 11:42抵達高雄站後畫下句點。未來這班車將截短行駛到樹林站為止,繼續往南則由543次莒光接續。
串聯東部與西部的夜車也走入歷史(20140206 AT桃園)
復興區間車

以往高雄=枋寮間令人熟悉的復興號編組區間車也要有大變化,因屏潮電氣化完工,電聯車將可開進潮州,於是高雄=枋寮的區間車一律都得到潮州轉車。也就是說,潮州以北除了逢周末行駛的781/782次及逢周一、六行駛的582次復興號外,就再也看不到復興區間車了。
除潮州以北看不到外,潮州以南的區間車也大多以DMU編組取代,以後要看到漂亮的天藍色車箱行駛在屏東平原上就愈來愈難了。

20140621  區間車(3512次) AT鳳山 
20140825  區間車(3517次) AT崁頂南 
20140825  區間車(3522次) AT崁頂
20150815  區間車(3513次) AT高屏溪鐵橋
20150829  區間車(3514次) AT澄清路陸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