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日 星期五

【舊路尋跡】北投與新北投舊鐵道踏查

這次為了報告所需而跑了北投一趟,才真的發現這短短幾十年的變化還真大啊!

為了運輸建造縱貫線鐵路的資材以及八芝蘭(今士林)附近的石材,日本計畫鋪設淡水線鐵路,這項計畫根據目前筆者所查,最早是見報於1900年的台灣日日新報上。這條鐵路於1901年通車,沿途設有台北、圓山、士林、北投、江頭、淡水等站。而為了接駁北投溫泉區的遊客,後來又在1916年新設了新北投線,可說是第一條以觀光為目的的鐵道。
臺灣日日新報19000501 02版 雜報 臺淡鐵道敷設の計畫
然而淡水線最後隨著台北車站地下化與捷運工程於1988年走入歷史,原本留存的日式車站也僅剩支解、準備回家的新北投車站。今日的捷運新北投線與台鐵新北投線相較沒有太大變化,幾乎是沿用原有路廊。最大的差別是在新北投站的位置,今日路線較原來縮短一些,捷運站位置也因此較原車站偏西。原來車站站場橫跨了今日的光明路157巷2弄,月台形式應為一島式月台,為終端站的設計。
新北投線(1973~74年台北市航照)
新北投站(1973~74年台北市航照)
新北投站(今日Google衛星影像)
這次的踏查就從北投開始。根據1973~74年台北市航照判斷,北投車站站房位置位在今日光明路與育仁路構成的T字形路口上,從一些老照片也顯示他有站前廣場和噴水池,而這些特徵今日還可從圓形花圃等紋理特徵看到。從舊航照中有可以看到在今天南邊的公園綠地有一些長形的建築物(圖中以圖釘點標示),其間錯落一些疑似貨物的東西,猜測這個空間是北投車站的倉庫。北邊今日的停車場和拓寬後的育仁路則曾有過一些建築,不知是不是宿舍?
北投站站場(1973~74年台北市航照) ,圖釘點是疑似倉庫
北投站站房位置(1973~74年台北市航照),紅方框標出站房位置
北投站站房位置(今日Google衛星影像)
以下是今日北投站附近的狀況
站前的小公園 
舊噴水池望向車站 
光明路上的舊街屋 
光明路上的舊街屋(左邊是向捷運站方向) 
南邊的公園 
左邊的路基好像有點高 
為了圓形花圃繞路的光明路 
北邊的停車場
從北投站出發,在機車停車場附近就看到可疑的東西─一根看起來像是枕木的木頭。如果真的是枕木,這大概是這條舊新北投線留下的唯一的遺跡。

房子背對鐵道也是一種鐵道留下來的痕跡

接著走到豐年路口,右側路上留有清代的周氏節孝坊。通常這種牌坊都會放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上,所以現在看起來小小的豐年路,在以前說不定是條重要的路。
中央北路路口
沿路
大同街路口


原本過了大同街後,在附近巷口還留有以前鐵道的柵欄,不過實地勘查時遍尋不著。後來google了一下,好像已經不見了。
http://blog.xuite.net/h84658312/1020/37680426

磺港溪附近,原本應該是鐵橋的地方變成今捷運站的腹地

上圖的背側街景
今日新北投捷運站,在出站後的右前方附近綠地就是舊車站的位置


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內灣線聯合社遊2015.12.27

這次與友社到內灣線出遊,但一早北台灣便細雨綿綿,使得今日所到之處都不甚順利。本次筆者的旅程從1133次區間車開始,打算轉乘較其他人預定的早一班109次EMU300型自強號,不過沒想到1133次誤點11分,結果竟讓109次直接從眼前通過(如果我有買票的話可以找台鐵退費嗎= =)。最後還是和大家在113次上遇到了。
旅程的開端─113次自強號
一行人的第一站先來到九讚頭車站。由於內灣線合興站附近就是石灰石礦場,所以九讚頭附近亦設有亞洲水泥廠區從事水泥生產,並設有支線連接。本站極盛時期的鐵路貨運量曾排上台鐵各車站第二名,僅次於和平車站。如今因公路發達,使得原料不再以鐵路運輸,只剩下無人的站房和偌大的站場供人憑弔。

站外即可看到水泥廠 
道岔控制器,數量之多可以想見車站有多繁忙
至少六股道的站場(圖中可見五股)
而連接水泥廠的支線還在,只不過被雜草所覆蓋。以鐵路方向來說,出廠列車會拐向竹東、新竹方向,而不會直接進入九讚頭站區。有趣的是,從廠區直行這條鐵路而不彎向正線的話會遇到一棟房子,且有道岔,推測應該是亞泥調車機的車庫。可惜的是這座車庫前被住家的菜園占用,無法靠近一窺究竟。
廠區前平交道 
道岔,右邊往新竹,直行往車庫 
車庫側觀
在等下一班往內灣的車的同時,一行人又坐上車到橫山站折返。橫山站蠻有趣的點是其月台不是在舊的上面加高,而是在一旁興建新月台,舊的變成公車站。
1813次通過舊月台 
舊月台的雨遮 
楓葉林一景
跳上1814次來到內灣吃午餐。近年來鐵改局進行內灣線改善工程已經使內灣車站改變許多,除了新建側式第二月台(似乎沒看到穿越道或天橋,不知要怎麼過去?),連舊有的煤礦地磅遺跡也因為要做轉車盤而消失,真是可惜啊!
感覺內灣線那段產業鐵道的歷史正一點一點的隨著懷舊觀光小城風潮而消失,不知道當遊人來此憑弔內灣以前的繁華時,是否能知道他究竟為何而繁華?
站內一景 
望向止衝擋方向
兩個月台的內灣站
轉車盤工程 
正在興建中的轉車盤,以後大概只會供蒸汽機車用
(是否是另一種蚊子建設?待觀察) 
舊地磅站的遺跡(2013.11.15)
由於雨實在讓人受不了,所以只好早早回送回家。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聖誕節禮物─普悠瑪新車到港

之前台鐵的傾斜式列車採購案原本應該隨著前年底的TEMU2033+2034抵達基隆港後結束,但為了提升東部運能,加上因日圓貶值使預算還有剩,所以台鐵又加碼買了各兩列普悠瑪和太魯閣號。雖然在日本出廠回送時遇到了些狀況導致延誤,但新採購的普悠瑪號終於還是在聖誕節前夕抵達台灣,真是難得的聖誕節禮物!

這次帶普悠瑪來的真光號



這次因為基隆車站改建,導致基隆臨港線中斷,使得新車下船作業移到台中港進行,據筆者印象,這大概也是第一次利用台中港線進行列車甲種運輸。特別的是,由於這次下船的五號碼頭的鐵道不是在岸邊,所以新車下船之後還要放在拖板車上,再移動到鐵道邊吊掛到鐵道上。

迴轉中 
吊車運轉 

用堆高機拉走,騰出空間

再來繼續第二車

好忙的同步進行作業 

拍完三車卸完之後,去吃午餐,剛好在北邊的平交道抓到這次來牽引第18編普悠瑪的本務機。不過沒想到原本的好光專案,天氣就這樣ㄎㄖ了......


吃完飯後繼續,但霧也愈來愈濃了






雖然不到三點就把第18編的普悠瑪卸完了,但因為接著要進行連掛和軔機測試,所以一直到接近四點半才開始進行無火回送。能看到電車走在無電杆的路線上實在也稀奇,不知道的大概還以為他不用吃電吧XD
從五號碼頭跨過中一路進入中一路和台17間的路廊
旁邊小小的房子不曉得是不是道班房? 

這次新車上特有的logo 
柴電普悠瑪(X) 
右邊是已經廢線的路段 
兩旁的防風林是台中港線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