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高鐵南港站開箱文

又是久違的開箱文系列~

高鐵南港站即將在今年七月一日通車,成為第四個三鐵共構的車站,未來要到東區、基隆、甚或是東部又更近了一點。通車前的六月期間,高鐵開始販售車票,同時也開放民眾登記參觀站內熟悉動線。

簡潔明亮的站內
從北側來到高鐵站區,左手邊是售票處,上方的旅客資訊系統也採用最新的樣式,除了會有列車開車時間、車次等資訊外,亦用圖示的方式列出停靠站。售票窗口的一號櫃檯是給行動不便的民眾使用,二號櫃台專責商務車廂,而一旁也有提供自動售票機供民眾使用。


而走廊的右手邊是剪票口,目前這裡也是唯一的出入站的地點,拿著車票進站即進入候車區。候車區相較台北站寬敞許多,座位數多,且還有哺乳室、無障礙廁所、上網/充電區,以及高鐵便當和便利商店等設施。



提供無線上網、電腦及充電座的上網區 
高鐵便當銷售處 
三個月台的旅客資訊系統 
哺乳室,裡頭也有飲水機 
無障礙廁所
與一般地下車站較為不同的是,月台層所在的B1較大廳層所在的B2高,所以電扶梯是往上走才會到月台。

上到月台後,可以看到南港站是以三個島式月台、六股道的方式配置。

3A月台往台北方向 
3A月台往汐止方向 
3B月台往汐止方向 
3B月台往台北方向
有趣的水泥枕
月台上第七車的位置的"金魚缸"是站務員室,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到這裡詢問,同時這裡也是監控月台狀況的地方。月台上除了設有緊急對講機,亦設有緊急停車按鈕,只要發生人員或物品掉落軌道的事故,任何人都可以按下這個按鈕,讓所有台北往南港站的列車停下來。
緊急停車按鈕 
緊急對講機 
號誌機 
站務員室內
南港站還有一個最特別的地方是在兩月台間設有加水箱的設備,這可不是蒸汽火車加水用的,而是要添加列車上洗手間用水用的。一般加水都只會在機廠或車庫進行,但因為高鐵汐止基地仍遙遙無期,加上南港身為終端站有列車過夜的需求,所以才會有這個設備。


最後,感謝南港高鐵站細心的解說,回答了我們一行人種種的怪問題!

2016年6月25日 星期六

【看火車】2016花東仲夏寶島號活動(20160625)

在2014年CT273復出後不久,台鐵也想仿照國外在某一特定期間、特定路段行駛蒸汽火車,於是就把車況較好的CT273改配屬花蓮機務段,希望藉由花東的美麗風景和蒸汽火車製造賣點。今年也不例外的,在暑假期間連續三周開行「仲夏寶島號」專列行駛玉里=台東路段,沿途並停靠東里、關山、山里、台東等站。這次筆者紀錄的是第一梯次,6/25瑞穗到富里的部分。

根據去年的情報,CT273專列編組會在清晨從花蓮由柴電機車牽引回送玉里。於是筆者三更半夜搭616次莒光號去紅葉溪橋等,因為擔心擔心來不及所以也沒買早餐,結果等了四個小時仍不見車影。因為沒網路,加上要趕往玉里的車快來了,只好在回車站中途拍攝。根據後來從FB獲知的情報,專列在7:00就從花蓮出發,但因為早上吉安發生平交道事故,所以花了三個小時才到瑞穗=口=
只回送一顆頭的7602次貨物列車 AT紅葉溪橋 
中途抓到的回送列車
今年的HeadMark樣式和去年相同,同樣放上了意義不明的台灣藍鵲的照片,唯一的不同是把去年被罵是畫蛇添足的"の"給拿掉。


玉里出站稍微誤點了2~3分鐘,還上演了和72次莒光的雙單秀,但幸好沒有影響到大家的拍攝。或許是因為先前花蓮蒸汽火車工作小組在臉書上​PO文請大家鎖定客城橋,所以大家以為會有大煙就都跑來了,結果煙沒有想像中大就引起一些"攝影邪會"的抱怨。但說實在的,真正的內行人在意的不是煙量的多寡,重點應該是專列的動力是不是都來自蒸機而沒有偷用補機。現場聽到蒸機的聲音就知道CT273的車況很好,搞不好不用補機都能自力運轉。煙量要多,蒸機遇到上坡使出力大、空氣濕度高,煙自然多,如果還不滿意只好請他去拍遊樂園的火車了。
剛好把補機切掉XD


專列之後呢?這次的專列雖然再次展現了CT273的老當益壯和師傅們的功力,但美中不足的還是台鐵仍是對CT273不放心而掛上補機。另外,HeadMark設計沒有變化,也說不上是好看的設計;排的行程也是缺乏新意,依然把重心放在玉里=台東的縱谷南段,連停靠站的選擇也缺乏其他活動、景點安排與變化,令人擔心的缺乏變化的包裝與行程會不會使搭蒸汽火車旅行的熱潮退燒。

建議運務單位可以考慮開發縱谷北段的行程,或是可以在附加行程上增添一些新景點、新賣點,否則千古不變的規劃是很難讓人一來再來的。

2016年5月28日 星期六

【老屋町】冷清的老街─剝皮寮

艋舺,在平埔族語是獨木舟之意,後來因著河港貿易而繁榮。不過後來因為河道淤積,以及大稻埕因為茶葉而興起,而逐漸沒落。日本時代開始進行市街改正,艋舺地區的清代街道紋理幾乎都消失,反而是剝皮寮老街因為預定要被劃入艋舺公學校(今老松國小)校地而意外被保留下來,成為台北市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

在1907年的臺北大稻埕艋舺平面圖上可以看到,鄰近龍山寺的剝皮寮是位在艋舺市街的東南角,舊稱為北皮寮。關於剝皮寮的來源有三種說法,一是早期木材加工需要剝樹皮,另一說是以前附近有在剝獸皮做家具,第三種說法則是從「北皮寮」的閩南語諧音而來。
臺北大稻埕艋舺平面圖(1907)
因為日本時代的校地規畫,所以到了戰後仍被劃入禁限建區域。1989年,台北市政府打算延續日本時代的規畫將這塊地進行徵收並完成徵收程序,不過卻沒有立即執行拆屋,到了1998年的執行最後期限,民間文史工作者及當地居民才開始進行搶救運動。或許是為了成全保存歷史建築的美意,抑或是為了1998年的市長選舉,時任市長陳水扁決定緩拆剝皮寮。到了下任市長馬英九上任,老松國小校方及家長會要求徵收並增建活動中心,與想要保存的社區居民發生教育與文化之爭。最後的解決方案就是把居民趕出老街,把老街變成今日的鄉土教育中心兼做藝文展演空間。
剛好在舉辦市立大學的畢業展
剝皮寮至今仍保存著清代店舖及日本時代的牌樓,可說是見證了兩個時代的建築發展。除了拱圈式的騎樓,還有露臺和綠釉花磚。歷史街區中,還有章太炎在日本時代旅居台灣的住所和杜聰明博士的研究員呂阿昌醫師的住宅等深具意義的建築。



露臺和山牆
綠柚花磚

依樣式應是清代的

呂阿昌醫師宅 
章太炎旅居住所
雖然被漂亮的老房子吸引住,但馬上就覺得少了甚麼,好像少了點人氣。文宣上總是說著這邊有多熱鬧,但實際走一遭卻覺得冷清,不是觀光客少的那種冷清,而是沒有老闆招呼客人的聲音、街坊鄰居的閒話家常的那種冷清,真不禁想問這樣老街還是老街嗎?這種只保存建築的「標本式保存」,像是華山、松菸等等都是例子,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冷清的老街 
只有拍照的觀光客
保存文化資產並不僅僅是保存這麼簡單,後續要如何讓人記住、怎麼記住,我想這才是最重要的吧!

2016年5月21日 星期六

【老屋町】古蹟對大眾來說是什麼?

歷史古蹟是什麼?為什麼都不被大眾關注?昨日三井倉庫終於還是在鄧副市長干預文資審議委員會下做成了遷移的結論,但除了少數獨立媒體,主流媒體仍看不到相關報導。到底古蹟對大眾來說是什麼?突然有了這樣的疑問。

對大眾來說,古蹟或許是偉大又古老的建築,像是長城、希臘古城之流,因此以前一直都有古蹟要有百年歷史的迷思。但台灣有文字歷史以來也才不過400年,開始有能完整保存百年至今的建築也不過是近兩、三百年的事,更遑論對台灣影響深遠的建築都是在近150年內建成的,那這樣台灣能被列為古蹟的不就寥寥可數嗎?再說,如果他在90歲的時候就被拆掉了,那不就更沒有建築會到百年?
曾經差點被台灣省政府拆除的台中車站,當時也未滿百年
為了避免上面的問題,於是社會上開始在藝術層面進行價值論述,諸如柯P日前到日本所讚嘆的東京車站、或是之前北門露臉時網友製作的各朝代美學比較圖。彷彿古蹟是個藝術品,供遊人打卡、拍照、欣賞,至於又破又舊就可以移、可以拆,沒必要留下。也因為是藝術品,所以只要能獲得最佳美學角度,即使是古蹟也可以讓他像櫥窗裡的模特兒一樣換各種角度、擺各種pose。但這真的是對於古蹟最好的保存方法嗎?而在這樣的標準下,六張犁亂葬崗沒有價值、綠島監獄沒有價值、南港瓶蓋工廠沒有價值,但真的是這樣嗎?
北門附近可以一覽各朝代的建築風格
 之所以有這些奇奇怪怪的文資慘案是因為這些標準某種程度上都去社會脈絡化了,社會忽略了古蹟本體為何存在這裡以及為什麼存在的問題,也忘記了古蹟在地理和歷史上作為絕對時空座標的價值。於是我們不去談這些古蹟背後的種種故事以及對於社會影響的論述,只想著用客觀的年齡或跟著主流的美學價值去評價古蹟,就像我們對待人一樣,我們只看他表面的學經歷以及各種客觀分數,好幫助我們判斷一個人

 是什麼造成了社會與地理和歷史等等的人文社會領域脫節?我猜想是因為過去教育與社會環境有意無意的貶低人文社會學科,甚至最好不要去碰政治、不要去碰歷史,最好有個標準答案可供依循。教材上,更是「地理成歷史、歷史成神話、神話創造道德」,使大家和台灣這塊土地愈離愈遠。社會對於歷史論述也只停留在表面的年紀、美觀,而無法再提出更深入內涵、發人深省的反思。

 後威權時代的我們能不能有些不一樣?走過貧窮和快速發展、錢淹腳目的時代,我們在精神上何時能富足?我們能不能在這些議題中多投注點人文關懷,而不要只用冷冰冰的交通數字、年齡或空泛的美學去論斷,進而走向一個在精神富足、尊重歷史與地理的社會?

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

【老屋町】繁華的僑民村─金門水頭聚落

初次踏上金門,這個因為1949年而與台灣有了緊密連結的小島。這四天住的這個小村莊真的令人大開眼界,大面積保存良好的閩式古厝,以及和台灣風格迥異的洋樓間雜其間,真的是好漂亮!

水頭位處金門西南角,三面有小山屏障東北季風,加上處於交通要道,所以在約六百多年前就有開墾紀錄。根據最早的文字記載,水頭的發展起於元朝初年,李姓始祖李良亨從同安李厝遷徙至今中界一帶開墾。之後黃姓開基祖黃輔(仲卿公)由同安金柄遷居,因著後代子孫經商致富,逐漸發展成一個大家族,使得水頭雖然有許多姓氏的人居住,卻是以黃氏為主的現象。[1]這點從房屋上堂號多是「紫雲衍派」便可以看出來。
李氏家廟
正在整修的黃氏家廟 
這些傳統的古厝在房間格局上很像台灣傳統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建築,但因為沒有寬廣的埕和矮牆,所以建築格局給人感覺比台灣封閉了點,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常常有海盜侵擾而發展出來的樣式?閩式建築通常是以橫向的大落和在兩旁的櫸頭所構成,圍起來的空間為天井,大落是正廳所在,用作會客、祭祀,一般性的房間則在正廳兩旁及櫸頭的位置。[2]在水頭,規模較大的像是黃家建於1766年的酉堂、黃廷參於1930年興建的三落大厝、水頭十八支樑等都是代表。
原本是私塾的酉堂,前方的日月池是其特色 
水頭僅有的三落大厝
因為有九間二落大厝並排且同時上樑,所以被稱作水頭十八支樑
隨著清末開港通商,加上中國東南沿海自明清以來長期有農村人口過剩的問題,使得許多人到東南亞經商或從事勞力工作。當時也有許多金門人離鄉背井,加上宗族組織緊密的連結,使得同一村、同一姓氏的人常常到同一地發展,以水頭來說則多到印尼。這些僑民成功後回到家鄉,也帶回來許多南洋和西方殖民地的文化,建築格局上有在原有合院立面加上西式山牆的番仔厝、立面兩側突出的「三疊壽」洋樓、在原本合院的護龍上增建二樓的「疊樓」等。
黃乃甫番仔厝

黃輝煌洋樓

僑鄉文化展示館
而彩繪磁磚、天使、時鐘等裝飾,也是這些洋樓上所能看到的建築語彙
黃輝煌洋樓上頭還有「中華民國二十年」字樣 
黃輝煌洋樓上的桃形和螃蟹裝飾 
僑鄉文化展示館的番仔樓山牆 
黃天露宅上的彩磁
黃天露宅上的彩磁 
黃乃甫宅上的山牆
 除了一般民居之外,這些僑民也用他們在海外獲得的財富興辦學校。黃家在1921年便開始在黃氏家廟內辦學,隨著學生漸多,於是透過向海外僑民募款,終於在1932年建成今日的金水國小。金水國小是採回字型設計,中有禮堂,迴廊圓柱是用紅磚造,正面則有鳳凰、天使的裝飾,同樣是洋味十足。這座小學歷史曾在中日戰爭期間中斷,1949~1958年間又被國軍占用作士官學校,後來才恢復學校用途,然而在1980年代卻因學生變少被裁併校,1999年在國家公園整修下變成展示館。





因著海外經商致富,樹大招風之下亦使僑民擔心海盜侵擾,於是村內建有兩座銃樓,供作防禦和眺望用。其中最為有名且漂亮的就是得月樓,其位於黃輝煌宅的旁邊,與另一棟黃廷宙所建的銃樓比起來不但高,且多了很多裝飾。一旁則設有三開間的番仔厝,進深不深,根據展示板說明應是欺敵用。




黃廷宙銃樓
但隨著戰亂以及超過四十年的戒嚴,有能力的僑民都到僑居地落地生根,剩下的多是一般平民,成為一個傳統、寧靜的小村莊。這個村莊真的很適合古蹟迷來走一遭,來體會精彩的建築與舊聚落之美。但要注意,除了由國家公園維護管理的展示館外,其他房舍仍是私人所有,探訪時須注意音量,也不要未經屋主同意擅闖,以免造成居民困擾。

[1]金水學校展示板
[2]閩南建築的型式:http://www.jjes.km.edu.tw/local/b8-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