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老屋町】誰是第一座扇形客運站?別忘了公路局台中站!

上個月有多篇報導台北西站吹熄燈號的新聞,然而在內文中多以第一座扇形客運站為台北西站作註解。不過在紀錄台中平面鐵路的過程無意中發現,國光台中站竟也是扇形月台,且在比對中研院GIS系統中的航照圖後更發現,台中的扇形構造還比台北西站早了至少七年出現。不過話要先說在前頭,筆者無意貶低台北西站的價值,兩座客運站都同樣重要,只是希望大家的眼光不要都放在台北,那麼就正文開始。

根據臺灣省公路局所出版的《公路局四十年》一書中寫道,在公路局成立後,「自民國四十二年起,配合五期經建計劃之發展,先後新建、擴建、及改造完成車站共達六十一處。」而台中站是屬於第一期的新建擴建改建計畫的車站之一,時間為1953~1956年之間,同一期的車站還包含恆春、蘇澳、東澳、嘉義、木柵、花蓮。而比對中研院的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中的航照圖,也可確定最晚在1959年即確立了現在的格局。


台中站同樣屬於方方正正的現代主義風格,也同樣的被一堆廣告看板弄得很糟。目前的台中站有七個月台,但在使用的只有六個,或許是因為台中還設有朝馬轉運站,所以台中站的路線並沒有想像中多。站內柱子很多,所以看起來有些擁擠,不過從柱子基部的設計看來,或許是不同時期增改建的也不一定,只可惜都被裝潢包起來了,所以沒辦法進一步比較。




這基部還是用洗石子做的
或許是受到新聞媒體多在北部的影響,台中站的落成在聯合報的新聞庫中完全找不到,於是乎也找不到其他更詳細的資料。然而因為這座車站恰好位在北移後的台中車站計畫中的站前廣場上,所以在明年也將被拆除,在沒有完整資料可供評估歷史價值的狀況下就要消失真是甚為可惜啊!






加上將在11/1開拆的台北西站,台灣將要一次失去兩座1950年代的客運站!我不知道公布這些我所找到的資料能引發什麼迴響,但如果你不想要家鄉的玄關就此在記憶中消失,就請向你們的市長、議員表達你們的心聲吧!畢竟,人是不能回到過去的。

附上公視做的專題報導〈再見台北西站〉


參考資料:
    1.承載61年回憶 台北西站明年拆除-聯合報2015.10.25
    2.四五年級生的回憶 台北西站再見-蕃新聞2016.9.29
    3.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aichung.aspx
    4.公路局四十年 / 臺灣省公路局編,1986
    5.林栭顯,臺灣汽車客運公司之營運沿革,1999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告別時光】台中高架鐵路切換紀實

10月15日,不論你是不是鐵道迷,到台中總是會忍不住拿起相機或手機記錄下每一列車、月台上穿梭的旅人的身影。(見前篇)然而對於鐵路從業人員來說,送走列車後才是忙碌的開始。

當日一早,各站就陸陸續續將舊站的自動售票機和自動驗票閘門拆下,準備搬家前往新站。許多旅客要買票都得到人工窗口買,驗票除了設有臨時的IC卡感應柱,其餘車票則改採人工驗票。以下是豐原站的狀況:


晚上台鐵則安排了特殊驚喜,由日前剛亮相的日本東武鐵道彩繪車擔任台中站的末班車,似乎還故意讓他誤點出發,成為真正的末班車。

在南下2243次區間車和150次自強號駛離後,台鐵隨即在21:18進行潭子=新烏日路線封鎖與斷電,筆者亦在末班車駛離後趕往大慶車站南邊切換點。切換點現場由於鄰近公路,所以也聚集了許多民眾圍觀,一同見證的歷史一刻。接近晚間十點,砸道機先進入切換點以北的路段,隨後電力維修車進場將切換點上的電車線與支架拆除。
砸道機 
電力維修車 




晚間十一點,電車線拆除完畢後,電力維修車和砸道機暫時向南退場。隨後工人將扣件敲除,道碴移除,接著進行眾人期待的煙火秀,將東、西正線軌道切斷。



兩邊同時作業
切完大約是在11:30前後,之後利用怪手用敲的方式將原軌接到新軌上,同時移除不需要的原西正線與道碴。


最後在原軌與新軌接合處鑽孔,再用魚尾鈑鎖緊,軌道的部份的切換就完成。而以上同樣的步驟需做三次,分別是將原155m東正線接上新東正線、原80m東正線接上新西正線、原152m西正線接上新西正線。

圖片來源:Fun台鐵粉絲專頁
此時也已是凌晨12點,由於筆者隔天還有行程,所以紀錄就到此結束。

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告別時光】再會地平線─告別台中平面鐵路

2016年10月15日,走過111個寒暑的台中平面鐵道將走入歷史,沿線車站─包括明年將滿百歲的台中車站站房也將功成身退。這裡曾是縱貫鐵路貫通的地點,台中這個城市更因鐵路而有所發展,如今火車不再過路空,平交道不再響起,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北起自豐原,南至大慶,全長21.7公里的高架鐵路,火車過路空的聲音也將永遠存在人們的記憶當中。


切換前夕的鐵路沿線簡直就是大拜拜,除了鐵道迷,一般市民也拿起手機記錄著這些即將逝去的風景。筆者也為此跑了好幾個點,像是目前正進行文資審議的豐原車站、心鎖橋、現在已很罕見的第一種平交道─潭子街平交道等等。不過在記錄之餘,這些與鐵道相關、又與庶民文化息息相關的建築或遺物該如何保存,也是大家所要面對的問題。



尤其台中車站站房明年就要滿百歲了,然而看到目前政府的規劃卻是把這樣的一個台中玄關晾在一旁,僅僅當作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裝飾品,實在是相當可惜!而在新站北移後,台中車站附近面臨了相當強大的開發壓力下,包括宿舍、倉庫及火車路空等相關鐵道空間都有可能被抹除。同時也為了配合車站北移之後的規劃打通前後站,大智慧大樓竟也莫名成為這波大開發下的犧牲者,台中站的未來,值得大家關心!


最後就來看看這段鐵路上最後的火車的身影。不過因為新高架車站的月台已全部加高到115公分,等於是與車廂地板齊平,於是早在前幾天台鐵就陸陸續續把中部的EMU500型電聯車與南部的EMU800型交換,導致拍了一整天都只有看到同一型的區間車。還好之前有先來台中過,所以還能趕上最後還有EMU500時的日子。


7142次貨物列車
莒光51次 AT豐原府前街平交道
PP自強(東武彩繪)(123次) AT潭子  
太原車站 
EMU880(8786次) 
普悠瑪號(282次) 
372次 


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告別時光】公路局台北西站

今日的台北西站B棟其前身是公路局台北西站,根據wiki的描述,其自1950年便服務至今,一路上歷經公路局客運業務改組為台汽公司,後又改為國光客運,旁邊的地景也經歷東站搬到隔壁、台北鐵路地下化等過程。如今在柯市府主導的西區門戶計畫之下,台北西站將在9/28吹熄燈號,預計推平剷除重新規劃成為市公車車站,原本所屬路線也都改到交九轉運站乘車。不過因為梅姬颱風來亂,9/27中午過後往中南部的客運全部停駛,也使得台北西站提早開出了最後一班車,結束其服務生涯。

扇形月台是其特色
搬遷公告
早期台北車站站前的客運可分為東站和西站,東站的位置大約是在今天披薩屋的西南角的位置,西站則就是今日的台北西站B棟。1950年代,公路客運還歸公路局營運時,台北西站還兼做公路局辦公室[1952年臺北市街道詳細圖],直到後來向航業公司買下了原大阪商船的大樓才搬過去。最初,西站格局還是一棟長方形的建築物,直到1966年增建了扇形月台才大致確立今日格局。下面是1957和1967年的航照圖:


有趣的是,1966年5月12日的中央日報上預告著新月台將在當年6月中旬完成,但在同年聯合報8月1日的報導卻寫著在8/2啟用,或許是恰好反映出這個政府完工、啟用、驗收日期全都不一樣的文化。
19660512中央日報第4版-公路局臺北西站新建候車月台下月中旬完成
台北公路西站 新建月台落成
【本報訊】
公路局台北西站新建的月台,預定明(二)日開始啟用,這座新造的月台,可於同時間內有九輛汽車出入。

這座新造的月台,建有水泥的頂篷,使乘客上車下車,不受風雨侵襲,全部經費新台幣一百五十(萬)元,一百二十個工作天完成,新月台落後,公路各線班車訖地點將不變動。

【1966-08-01/聯合報/02版/】


在原公路局北站和東站都已經不復存在的今日,台北西站成為了台北車站周邊最後的公路局車站建築,也是台北市現存最古老的客運車站。雖說是為了城市發展,但在見證城市發展的角度上仍是相當可惜啊!在柯P怪手下手之前,最後就再看一看這棟看著無數人們南來北往的客運站吧!


準備進站的1839路


A棟與B棟合影





候車椅竟然是客運上的皮椅XD
售票處 

資料來源:
  1.中研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2.中央日報全文影像資料庫
  3.聯合知識庫
  4.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