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日 星期三

【產業遺產】餵養臺灣土地的水源地:烏山頭水庫|水水台灣(三)

無論是搭乘高鐵或是台鐵,每次都會被車窗外一望無際的田野吸引,尤其是到了夏季,一整片的綠色稻浪更是療癒了平時被關在盆地裡的都市人的內心。然而,這一片風景卻不是這樣地理所當然。原因不外乎臺灣山脈陡峭、河流短小,加上雨水集中在梅雨季與颱風,使得過去縱貫鐵道以西的嘉南平原水田化比例僅約16%,沿海地方更有土壤鹽化問題。今天要拜訪的地方,便是讓這片看天吃飯的土地成為臺灣穀倉的嘉南大圳源頭──烏山頭水庫。

為了解決平原缺水的困境,在地方首長與團體請願下總督府派遣技師八田與一前往當地,八田在考察之後於1917年提出了「官佃溪埤圳計畫」,不過卻因預算過於龐大而未獲通過。但巧合的是,日本內地因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米價飆漲,而爆發了一場由一群家庭主婦發起的「米騷動事件」,為了讓臺灣稻米增產來平抑物價,於是日本國會在隔年通過了官佃溪埤圳計畫。計畫幾經修改之後定名為嘉南大圳,身為嘉南大圳源頭的烏山頭水庫是其中工程最為浩大的部分,前後歷經10年才完工。

這天場長在官田工業區北邊的二鎮陸橋拍完火車之後,便搭乘橘10路公車來到了烏山頭風景區門口。幸運的是平時要價200元的入園費用,在冬季期間不僅打對折,甚至還因為我是坐公車只算我優待票60元。入園後我便直奔壩頂找當時工事期間,負責運輸任務的蒸汽火車。這輛車根據洪致文老師的考證,是1921年由日本車輛製造的嘉南大圳C型兩動軸10噸蒸汽機車,更是臺灣目前現存少見水箱位於車底的「置底式水箱」(Bottom tank)形式的蒸汽機車。這條運輸工事資材的鐵道大抵是沿著今日的八田路,至隆田車站與縱貫線銜接,同時還可以與糖鐵大內線相互連絡。

剛到水庫壩頂的時候,明明都已經早上10點多了晨霧卻還沒散去,我索性在長椅上打盹。好不容易在近11點時陽光終於露臉,得以好好欣賞這座當時東亞第一的水庫。烏山頭水庫的堰堤不同於高聳的混凝土大壩,而是以土砂與黏土構成的土壩,建設時採用水強力沖灌,再加以夯實的半水成式工法,在當時的亞洲僅此一例。水庫除了蓄積官佃溪的水之外,同時也藉由烏山頭隧道向曾文溪越域引水,完工時的有效蓄水量達到1.5億立方公尺,灌溉面積涵蓋從濁水溪到二層行溪的15萬甲土地。從水庫出發的水圳會在分岔出南、北兩條給水幹線,其中已經退役、負責調控的水閘門也展示於火車旁,展現大圳落成時的工藝水準。

烏山頭水庫堰堤的剖面圖
(取自《嘉南大圳新設事業概要》(1930))
長達1273公尺的堰堤,承載當時東亞第一的蓄水量
迷霧中的烏山頭堰堤
使用超過70年的南、北幹線分歧閘門
當水庫滿水時讓水自然流出的餘水吐

沿著大壩向北走,一旁的林下坐落著一座八田與一的銅像,不同於統治者銅像多為莊嚴的站姿,八田像的姿態彷彿他正坐在樹下思考如何完成這個劃時代的工程。擔任大圳組合監督、工務課長及烏山頭出張所所長的八田與一在工程中不僅盡心盡力,在大圳完工之後更與板橋林家共同創立「土木測量技術員養成所」(今瑞芳高工),積極培養臺灣在地營造與機械操作人才。位於大壩與送水口之間、紀念殉職職工的殉工碑亦不分台籍或日籍,而以殉職時序排序,因此獲得當時民眾的讚揚,在大圳完工後甚至為其鑄造銅像紀念。

八田像與其妻子的墓碑
撫慰殉職職工的殉工碑

即便是在二次大戰期間大部分銅像都被徵召去製造武器,以及後來國民黨去日本化的氛圍,這尊銅像依然獲得保護,並回到烏山頭水庫邊,靜靜守護著這片水源之地。不過至今仍有激進人士認為殖民幫兇不值得紀念,2017年時銅像遭到斬首破壞,震驚社會各界,就算銅像後來修復完成,管理單位仍圍起紅龍深怕再被破壞。雖然說嘉南大圳的建設確實是日本內地的米騷動事件推了一把,但受其滋潤長大的農作物,卻是直到今日持續餵飽了這片土地上的人,只要是生活在臺灣我想都不能否認自己沒有從嘉南大圳獲得好處。不過或許就是太理所當然,即使大多數人不能接受這種破壞行徑,但大家卻幾乎沒有嘉南大圳的記憶與了解,才會讓這群擁抱如此史觀的人有可趁之機吧。

銅像前圍起紅龍

離開壩頂來到嘉南大圳通水之初的送水口。這座1930年啟用的送水口共有四個水閘門,水門全部開啟時奔騰的水流素有「珊瑚飛瀑」的美稱。在送水口旁還有像是噴水池的「平壓塔」,目的是讓水門開啟時突增的水壓得以宣洩,藉此保護送水設施。八田與一在二戰中過世後,其妻子外代樹在戰後不願回到日本內地,便投身此地輕生,留下一段悲傷的故事。在烏山頭水力發電廠旁的新送水口完工之後,舊送水口已退居第二線,加上拜訪時恰逢旱季,要再目睹珊瑚飛瀑的景觀可是不容易了呢。

其中一孔水閘門改建為八田水力電廠的進水口
如同噴水池一般的平壓塔

嘉南大圳與烏山頭水庫完工之後由官民合資的半官方機構「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負責管理,戰後則由嘉南農田水利會接續事業經營。不過在2020年農委會成立農田水利署,將各地方水利會組織改為官方機構之後,烏山頭水庫也由農委會接管。農委會此舉在基層引發不小的反彈,原因便是漢人移民來臺灣開墾之初由於政府效能不彰,大多數的水利設施都是由民間集資興建,也因此長期以來被視為私有財產,水利會的組織改造對於農民來說無異於財產被充公。

不過由於臺灣特殊的氣候與地理條件,稀少且具有公共性的水資源也因水圳組織各自為政而無法有效利用,所以政府從日本時代一方面藉由現代化水利設施的新建,另一方面整合各個水圳組織,積極介入水權管理。撇開各界揣測的政治利益不談,水圳的公共化或許是百年來國家掌控能力逐漸提升的必然結果。隨著烏山頭水庫淤積量已達一半,氣候變遷也年年加劇,未來政府能否發揮效能讓嘉南大圳繼續餵養這塊土地,不置可否地將會是相當嚴峻的挑戰。

參考資料:
1.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圳流百年:嘉南大圳的過去與未來》(臺北:方寸文創,2020)
2.枝德二,《嘉南大圳新設事業概要》(臺北,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1930)
3.飛行場の測候所,〈
嘉南大圳工程用C型車(日本車輛1921年製)新發現!

2021年3月1日 星期一

【762的世界】開出相簿的火車:蒸汽火車運材經典重現

去年11月,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委由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協助將水山線的木材運出,讓1989年以來就已經消失的運材列車又再回到阿里山鐵道。但就在疏伐作業接近尾聲的時候,沒想到林鐵處竟然派出31號蒸汽機車進入水山線,讓許多鐵道前輩都不曾親眼看過的風景重現!

2017年林務局宣示要提昇國產材產量與木材自給率後,各地林管處便開始規劃人工林的疏伐作業。嘉義林管處則在2018年開始針對阿里山事業區第5、6林班地進行柳杉林疏伐,由於當時進行疏伐的林地位在阿里山林鐵神木至二萬平沿線,因而讓林鐵處重操舊業,利用阿里山本線進行木材運輸,直到去年總算輪到水山線步道沿線林地。

水山線步道的前身是1930年代開闢的林場線之一,目前保留路段全長約1.7公里。在九二一地震造成眠月線中斷後,園方便將這段連接水山巨木的路段重新整理做為替代景點。水山線步道在整理時也一併將鐵軌與路基修復至可通行火車,不過十幾年來客運列車寥寥可數,平時只有道班人員平台車進出而已。

關於這條鐵道的名稱眾說紛紜,有「水山」、「哆哆咖」、「東埔」等名稱,根據洪致文老師爬梳日本時代的工程招標紀錄,這段鐵路當時是以「水山線」之名進行興建,但後來可能因為大多數列車在新高口會直通塔塔加,因此才出現從阿里山到塔塔加都叫做哆哆咖線的口述記錄。場長我後續於2022年9月時找到的戰後檔案中進一步得到證實,臺鐵局留存的1951年《阿里山林場鐵路專案》檔案(檔案局檔號:A315180000M/0040/017/006)恰好收錄了一份〈阿里山鐵路路線表〉,上頭便記載了水山線起自阿里山(今日的沼平站)、終至新高口,全長10.7公里;在兒玉(後改名為自忠)還有分歧出一條長7.5公里的水山支線(今日部分路段改為特富野古道);新高口再續往塔塔加方向10.5公里的路線則被稱作「哆哆咖線」,顯見官方在戰後初期對阿里山到塔塔加的路線確實存在前後段不同路線名的現象。

阿里山鐵路路線表
《阿里山林場鐵路專案》檔案(檔案局檔號:A315180000M/0040/017/006),頁106

這趟「百年難得一見」等級的列車預定在2月26日開行,雖然是平常日,場長還是二話不說向公司請假前往朝聖。深夜搭乘客運南下嘉義後,接著搭乘公車上山,但奇怪的是以前搭這班頭班的公車在上午8點前就能到園區大門,這天卻晚了近半小時,在半途就看到列車從阿里山緩緩向沼平前進。深怕來不及到水山線的我,趕緊小跑步到森林的入口,所幸列車還在沼平站內,但不知道為什麼過了許久都還不開,沒有再跑到森林裡等真的虧大了。

31號蒸汽火車駛入久違的水山線

運材列車由31號蒸汽機車帶頭,DL42號柴油機車則在後頭輔助,運材用的平甲車也特別改用古早時代以木樁支撐木材的方式,而不是使用改造成敞車樣式的平甲車。列車通過水山線上的平交道之後便進入森林,並一路向終點水山巨木前挺進。場長沿著鐵道走,每當列車經過就有許多鐵道迷從山坡上走下來,一路撿人下來才發現原來翹班翹課的人這麼多!

火車來了!
水山線難得如此熱鬧!

抵達終點的水山巨木前,大家穿著自己準備的勞安裝備,聽從現場人員的指示進行拍攝。林鐵處人員對於這麼多人拍攝也是十分友善,甚至請大家一起來合影留念,為這趟千載難逢的任務做見證。可惜的是31號蒸汽機車似乎有漏水的狀況,以至於鍋爐壓力一直無法有效蓄積,要合影的時候反而連鳴笛都沒有辦法,不免得令人擔心。雖然突發狀況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問題,但卻也凸顯了能夠動態保存這些文化資產是有多麼不容易!

師傅準備打開鍋爐檢查
打開鍋爐檢查後冒出大量熱氣

經過兩個小時的裝載作業,我和夥伴先走一步到沿線尋找適合的拍攝地。當列車伴隨著汽笛聲出現在彎道那頭時,沒想到以前看日本鐵道前輩所拍攝的黑白照片,竟然會如此生動地穿梭在蓊鬱的森林中!

大夥邊拍攝的時候木材也跟著裝載到車上



滿載而歸!
百年林鐵經典場景重現!

火車、鐵道與周邊的產業活動向來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三者同時也是一條遺產鐵道能否像往來的旅人說出精彩故事的關鍵。很高興林鐵處不僅投入資源妥善維護了這條鐵道的點點滴滴,也很樂意向關心這條鐵道的社群分享這些精采故事。接著到來的阿里山櫻花季,林鐵處亦會開行由蒸汽機車牽引的主題列車,歡迎大家多多到阿里山走走,給予林鐵處最大的支持。

火車、鐵道與產業密不可分
卸完木材之後列車返回阿里山

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新聞稿

阿里山林業鐵路時光倒流 重現百年前運材場景

阿里山林業鐵路1912年通車後,早期主要任務為運輸木材,在阿里山林場擁有綿密支線路網,自1963年停止伐木工作後,逐漸轉型為觀光鐵道,運材場景已不復見。林務局肩負造林與保育重擔,透過伐除枯立木、危木等不良林木,增加林間透光度及林地保護效果,提升森林景緻及創造健康森林。今(26)日嘉義林區管理處於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水山線」辦理柳杉疏伐工作,偕同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林鐵文資處)開行蒸汽火車附掛工程列車載運疏伐木,重現百年經典場景!

水山線-亞洲最高的榮耀

水山線是阿里山林業鐵路開通的第1條林場支線,雖然僅有2.1公里,但為林業發展奠定重要基礎。1932年從水山站延伸到自忠、新高口站,2年後通達東埔站,成為亞洲海拔最高的窄軌鐵路車站。在日治時期曾有列車由嘉義直達新高口,當時也是玉山的登山口,列車滿載登山客挑戰玉山的熱情,當年榮景可見一番!
隨著臺灣逐漸減低木材生產量,阿里山林場線於1978年全面停駛,水山線大部分路段已成為現今新中橫公路(台18線)路基,除了在特富野古道可見部分路段,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仍保留前段1.6公里,並且在2004年完成修復,重現林鐵衍架木棧橋的景色,讓旅客漫步鐵路、徜徉悠靜森林中,還可近距離觀賞水山巨木,為森林遊樂區內最療癒的步道。

共同攜手維護林業文化價值

    嘉義林區管理處表示,為配合FSC國際森林認證,本次疏伐前針對環境進行動植物調查,並套疊敏感區確定無珍稀物種。而本區位於鄒族傳統領域,於疏伐前已向部落充分溝通,說明相關作業方式,並取得同意後才進行疏伐作業。
    林鐵及文資處為提升營運安全及服務品質,加緊辦理林鐵支線道碴清換及車站改善工程中,因工程材料須以列車運送,運能皆已滿載。為與嘉義林區管理處共同完成任務,在有限運能中全力配合,且水山線久未行駛,事前亦重新整修路線使其平整。為安全吊掛及裝載,今(26)日每500公尺派員以無線電進行管制,確保行車安全及圓滿達成任務。

翻轉學習-林鐵教育向下紮根

   林鐵及文資處黃妙修處長表示,林鐵文化傳承為首重任務,自2020年起透過主題式教學,結合108課綱將林鐵知識轉化成生活化課程,並帶入沿線學校。在課程執行回饋中,發現學童對伐木、集材,以及運輸過程充滿好奇與想像,本次恰逢水山線疏伐工作,特別行駛SL-31蒸汽火車,邀請阿里山鄉十字及香林國小學童赴現場觀賞,讓學童在百年經典鐵路,觀賞百年瑰寶蒸汽火車,欣賞百年珍貴場景。現場學童都興奮說著:真的好特別哦!
    各地鐵道迷聞訊,也把握千載萬逢的機會前來,現場湧入上百名鐵道迷捕捉珍貴畫面,並興奮表示雖然不能參與伐木時期,但藉由這次珍貴的機會,也能感受臺灣林業發展的榮景,且現場天氣良好、光線柔美,拍攝畫面非常完美。現場還有2歲小小鐵道迷,也是林鐵及文資處最新出版《蹦奇蹦奇,跑得快》繪本的書迷,跟隨鐵道迷父母一起上阿里山追逐夢想,場面相當溫馨。鐵道專家亦表示,過去從未目睹列車行駛水山線,而這次林業鐵路、蒸汽火車、運送木材同時結合,非常幸運能欣賞阿里山獨家美景!

動態文化資產保存最佳典範

   本次任務不僅有木材運送,還有一路傳承的林業技術,也因應時代變遷精進作法,這就是動態文化資產保存最佳典範。林鐵文資處出動專業攝影團隊,保存紀錄這歷史時刻的畫面,希望持續以「動態保存」精神,讓鐵路經營具有文化傳承與價值保存的使命。

2021年2月27日 星期六

【看火車】櫻花爛漫的折返式車站:合興車站

由於一對認養車站的夫妻的愛情故事,內灣線的合興車站長期以來被包裝成一座「愛情車站」,近年來在廣植觀賞植物之下,更成為北臺灣的熱門賞櫻景點之一。不過,這座車站的故事並不是只有愛情,還有鐵道與山地產業開發的愛恨糾葛。

隨著新竹地區工業化的進行,臺灣總督府看上了新竹山區蘊藏的豐富礦藏,於是陸續有日本礦業株式會社、殖產局礦務課、臺灣石炭統制會社等單位前往探勘。在這幾次探勘後總督府劃設了保留地,不過在太平洋戰爭戰事白熱化之下不僅未大規模開採,為了載運礦產所規劃的內灣線鐵道也只蓋到一半。隨著戰後產業復甦,內灣線重啟了建設計畫,台灣水泥公司也開始在關西的帽盒山一帶開採石灰石,並經由纜車與鐵道送往位於竹東的工廠。

台泥藉由空中纜車運送石灰石至合興車站
取自:二萬五千分之一經建版地形圖(第一版)
在現今的台3線上仍可看到另一條由亞洲水泥營運的運礦纜車
取自:Google Map
合興車站地名為十分寮,位處於台3線與120縣道的交會點附近。由於車站正好位在一處坡道上,因此工程單位在主線之外又再設置水平的站場,提供笨重的貨物列車停放與調度,也就是說往內灣的列車必須倒車進站,往新竹的列車則可以直接進站,但得要倒回主線才能繼續前進,這樣的設計稱為「折返式車站」。合興車站與上個月提過的阿里山林鐵的樟腦寮車站一樣,都是可供列車直接通過的類型。(詳見【762的世界】火車步步高升!樟腦寮車站與獨立山螺旋線)
木造的合興車站站房
寬闊的場站為水平
主線則具有坡度
操控站內轉轍器的行車室
扳轉轉轍器用的閘柄

然而在北迴線通車之後,台泥將經營重心移往東部,關西礦場也因此停止開採至今,不但纜車與儲運設備拆除殆盡,連竹東市區的工廠也遭到重劃待價而沽,徒留工廠前的公車站牌以及和內灣線聯絡的支線線跡。失去貨運價值的合興車站不但被降低車站等級,由於列車性能提升不再需要停靠於水平場站,於是場站聯絡線便因月台延長而被切斷。

儲運設備遺址位於列車後方的樹叢
延長的月台切斷了主線與場站之間的聯絡線

大約20年前,由於時任主人翁文化事業董事長過去年輕時曾在合興車站有過一段追火車的愛情故事,遂與妻子決定認養這座車站。隨著鐵道旅行盛行與地方包裝之下,合興車站更以「愛情火車站」之姿見諸於報章媒體。不過一直以來,在大眾的視野中卻極度缺乏與車站本身歷史更加相關的水泥產業以及鐵道知識,連地方政府在進行綠美化時還將樹木種在鐵軌中間,並未謹慎對待遺存的鐵道紋理。

合興車站的舊月台,仔細看鐵軌中間被種了一棵樹

在缺乏產業認識的情形下,不僅參觀者無法建立與地方歷史的連結,前幾年亞洲水泥欲重啟關西玉山礦場時,社會上也難以討論水泥產業對於地方的利弊得失,合興車站曾經作為數一數二的石灰石轉運大站,卻無法發揮帶領民眾認識產業的腳色,實在是相當可惜!雖然說這段歷史不一定稱得上是美麗,但就像眼前的花瓣一樣,風一吹便消逝在空中,不也令人感傷的嗎?


2021年2月24日 星期三

【老屋町】山中的古樸小鎮:新竹關西散步

過年期間為了避開國道三號壅擠的塞車車陣,結束內灣線的賞櫻行程之後,場長和家人決定沿著台三線北上來到了關西。由於身邊都是喜歡去日本旅行的朋友,因此看到關西這個地名總是會有股親切感油然而生。不過這次走訪這個每次都會在高速公路旅程中被略過的小鎮,才發現這裡還保留著許多老房子,意外地吸引人。

我們把車停在關西老街南端,打算繞市區散步一圈。關西老街舊稱「石店子」,名字的由來一說是走進老街就是個明顯的陡上坡,也有一說是因為過去這裡有很多打石店。老街只有短短的300公尺,西側是一排低矮的紅磚平房,規模好似清代老街一般小巧。

在老街的中段,忽見兩棵高聳的松樹佇立在一旁,我的目光馬上注意到後方白色的關西分駐所。舊關西分駐所廳舍興建於1920年,日本時代以來便是由警務單位使用,建築採用磚石合造,正面還有三角形山牆與充滿西方歷史主義的裝飾物。在警察搬離之後,地方社群發起了搶救行動,2009年連同分駐所後方的兩棟木造宿舍都一同被劃入縣定古蹟的範圍,成為相當難得完整保存的警政設施。目前宿舍是由台灣崑劇院戲曲工作室使用,可惜的是新年期間並沒有營業,無法進入一探究竟。


三角形山牆與對稱的立面
目前由戲曲工作室經營的所長宿舍與四連棟宿舍

離開老街來到車水馬龍的大馬路上,準備前往關西著名交通文化資產──東安古橋的路上,碰巧遇上了在樹德診所前盛開的櫻花。和洋混合的樹德診所落成於1936年,由日本東京醫專畢業的陳雲芳醫師所創立,1971年其長子陳秋馨醫師學成歸國後更擴大規模成關西唯一的住院醫院。診所外壁是乳黃色的洗石子,屋頂是日本瓦,加上門前簡潔的圓柱與櫻花,充滿異國風情。

最後一站來到了鳳山溪支流之一的牛欄河上,眼前橫跨而過的五孔石橋,正是在許多電影中出現過的東安橋。過去往返關西市區與對岸的東安都得仰賴木造便橋,直到日本時代中期由地方仕紳發起募捐,終於才建成了這座古樸的橋樑。經歷了超過80年寒暑,古橋除了曾經加上1960年代流行的低矮護欄與補強結構,外觀仍保持相當完好。縱使橋面寬度不足以應付現今的交通量,地方也沒有將古橋拆除,而是在上游側仿建風格與結構相似的新橋,在凡事喜新厭舊的台灣社會可說是相當難得!


雖然說交通的本質是趨向於高效率化的移動,但像這樣不經意地走進一座平常只會經過的城鎮隨意繞繞,好像也不錯呢!

關西分駐所
公告日期:2009-06-10
公告文號:府授文資字第0980100521號
登錄理由:
日治時期警務地方建築之官廳及官舍,其分駐所與所長宿舍及員警宿舍形成完整區域,為新竹縣內唯一保留完整的警察聚落。
分駐所除一小部分增改建外,保存原建物形貌百分之九十以上,具地方特色及關西警政體系之歷史意義,而公有建築宜為民表率予以古蹟保存。

關西樹德醫院
公告日期:2009-06-10
公告文號:府授文資字第0980100520號
登錄理由:
新竹縣日治時期地方診所代表者之一,建物內外原貌保存狀況佳,為地方醫療史上留下紀錄,並表現出日治時期建築特色,雖因使用需求,內部空間略有改變,且增建後棟,但其樣式、色材、質感均能與原建築物相融,且亦可清楚辨識,所以其擁有的特殊性及稀少性,足以作為地方醫院之代表建築物。 

關西東安古橋
公告日期:2009-06-10
公告文號:府授文資字第0980100521號
登錄理由:
石砌古橋甚為難得,足證新竹縣內古蹟類型之多樣性。造型優美並融入周邊景觀,具地方與時代特色,優良工法亦足為後世典範,後期雖增作補強構造,致遮蔽該橋樑部分外觀,但其辨識性高,不致影響對該橋原貌之研判,且富含建築技術之研究價值。 

參考資料: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2021年2月18日 星期四

【老屋町】拜訪山中的百年古戰場:李崠山與尖石TAPUNG古堡

過年前去了一趟樟腦寮看火車怎麼步步高升之後,春節假期最後一天場長在家人的慫恿下,我們來到新竹尖石的李崠山健行。李崠山海拔為1914公尺,名列台灣小百岳之一,位於頭前溪與大漢溪的分水嶺上。雖然「小百岳」的名號聽起來有點嚇人,但步道全長僅約1.5公里,腳程快的話1小時就能登頂,倒也還蠻平易近人。步道沿途不僅能眺望遠方的山巒,山頂還有一座古碉堡呢。

沿著前往宇老的竹60鄉道,再經由馬美道路,我們在接近中午的時候抵達李崠山登山口之一的李崠山莊。李崠山的登山路徑有兩條,一條是從李棟山莊出發的舊步道,另一條是與舊路交錯、從馬美部落岔路口啟登的新步道。前者為森林中的小徑,坡度較為陡峭;後者為蜿蜒的土石路,雖然路程比舊路多200多尺,但較為平緩好走,也較有機會出現展望點。

馬美道路大致沿著等高線而建
沿途不時出現的櫻花增添了幾分春色
李崠山莊是登山口的主要休憩點,步道設施也幾乎都是莊主在維護
記得要給莊主20元的清潔費喔

我們從李崠山莊出發,大約20分鐘抵達與土石路的交會處,在「山胡椒」的解說板後面還有竹編的板凳可以稍作休息。接下來土石構成的新步道一路呈之字形而上,舊步道則像串燒一般切過。為了挑戰自己,所以我和家人分道揚鑣,走舊步道先一步到了山頂。走了半小時,忽然一面牆出現在眼前,終於到了尖石TAPUNG古堡。

新(右)、舊(左)步道的交會
舊步道一路上都在林中,不時需要繩索輔助
終於出現的龐然大物!

古堡內部已完全看不出當時營舍的狀況,僅留地上的一等三角點與台灣省政府設置的頭前溪水源標石。原本以為這個從台北開車要將近兩個小時的山會沒有人氣,但意外地有不少攜家帶眷來此健行的登山客,甚至鋪上塑膠墊愜意地享用午餐,讓我想起動畫《搖曳露營》裡的畫面,令人羨慕!

省政府的標石
李崠山的一等三角點
意外地有許多登山客

雖說到訪的遊客如此愜意,但這座古堡的過去卻不如童話故事般浪漫,反而是原住民與殖民者之間的血淚見證。明治末年在佐久間佐馬太總督的五年理蕃計畫之下,日方設置通電的隘勇線將平地與原住民隔絕,並且不斷向山區推進。1911年8月,由時任新竹廳長的家永泰吉郎帶領2157人的隘勇線前進隊,展開對今日油羅溪上游的隘勇線前進計畫。經過近三個月的戰爭後前進隊佔領了李崠山據點,並建立長五里二十六町的新隘勇線。在後來的追加行動中,日方也在李崠山設立討伐隊司令部,統御新竹與桃園的兵力,最終使得今日玉峰溪流域的原住民部落投降。

登山口的壁畫述說著原住民的英勇故事

據文化資產局的資料,李崠山頂上現存的方形碉堡附有二個陵堡的砲台設施,四壁及陵堡共設射口(銃眼)31個,壁體下層為厚度達60公分的鐵絲混凝土夾土壁,內側設有加強結構的扶壁柱,壁體上層則為砌磚。古堡僅設有一個出入口,並在前方設有一堵牆,不讓敵人得以直通內部,但略帶拱形與柱頭裝飾的門口,意外地沒有軍事設施那般一板一眼的氛圍。

牆上設有防禦反擊用的射口
唯一的出入口意外地有點設計,或許是司令部時期興建?

等到家人終於登頂,一同在三角點合影、吃午餐的同時,原本和煦的陽光早已躲到雲後,甚至成為霧籠罩著碉堡,更增添許多神秘色彩。不知道在這片山林中,還有多少故事等著被發現呢?

尖石TAPUNG古堡(李崠隘勇監督所)
公告日期:2006/07/24
公告文號:府授文文字第0950095754號
登錄理由:
西元1910年日本欲以武力征服原住民歸順以利其統一,指派日軍少佐率軍警千餘人攻佔李崠山,與原住民交戰,雙方傷亡慘重,此役為泰雅族原住民寫下一頁可歌可泣的抗日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