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9日 星期三

【時光土場】武漢肺炎防疫部署!各家實聯制評測比較

最近隨著國內武漢肺炎(COVID-19)快速升溫,過去一周便已累積超過千例的確診,大家紛紛自主性提升防疫措施,避免不必要的外出行程。不過,對於仍需天天出外採買、通勤的人來說,自己是否會與潛在患者接觸仍是十分令人擔心。為了掌握人流動向並兼顧個人隱私,紀錄到訪者聯絡資訊的實聯制應運而生,原本只有建議八大類場所才需要的實聯制措施,現在也擴大並嚴格落實至所有商店與交通設施。

由於資料收集的方式各自為政,民間因此出現了統一作業方式的呼聲,5月19日行政院正式宣布統一的實聯制QR code機制,並於同日下午開放一般商家申請。身為天天往返台北市的通勤族,場長就來整理一下各種方式的優缺點吧!

一、行政院版

行政院版的實聯制運作方式是利用手機掃描QR code,手機會自動產生一段包含所在場館的場所代碼的文字訊息,點選使用簡訊分享的方式,畫面便會自動導向「簡訊」應用程式,文字訊息和收件人都已經自動填好,只要按發送即可。原理相當簡單,而且也不需要連上網路,理論上是非常理想的資料收集方式。但不知道是不是印刷品質的問題,今日在台北實測使用LINE掃描器許久都無法掃描成功,回到鶯歌車站掃描超過10分鐘才終於成功,相當浪費時間!所幸這種方法還有提供另一種補救措施,也就是直接把公告上的場所代碼以簡訊方式傳送到1922。建議大家使用最後一種傳送方法即可,還可以順便把自己常去的場所代碼記下來,加速通關效率。(5/22更新,台北與鶯歌兩站都已可正常使用)


二、Google表單版

這種方式被大多數商家所使用,手機連上網路後掃描QR code,點選連結便會導向至商家設計的Google問卷表單,填寫姓名與電話等聯絡資訊送出即可。有些具有資訊部門的商家,如銀行,則是導向至自己的專屬網頁,前台表現方式和Google表單差不多。不過這種方式需要連上網路,而且各商家的表單欄位、收集個人資訊多寡也不一樣,究竟收集個人資訊要詳細到什麼程度,商家保留這些資料會不會挪作他用,在缺乏規範與監管下容易引發爭議。另外,有些人並未開啟自動填入功能,一再反覆填寫也很浪費時間。不過不可否認的,這種方式對於商家來說是技術門檻最低的方法。


三、App版

有些商家則是在自己發行的手機應用程式App中新增了相關功能,甚至是和既有的會員機制綁在一起。這種方式同樣得要連上網路,對於商家來說技術門檻也相當高。以全家便利商店為例,手機掃描QR code點選連結後,畫面會自動導向全家便利商店的App,如果已經綁定會員帳號,甚至完全不用填寫聯絡資料,只要輸入同行人數送出即可,通關相當快速。全家能夠在政府之前就能推出這種提升通關效率的方案,以一間民間公司來說相當了不起。

2021年5月15日 星期六

【老屋町】周遊恆春古城:台灣最南方的清代縣城

或許是從小受到卡通或童話故事的薰陶,場長從小就對清代所留下的城郭與砲台感興趣,因此很早就耳聞了恆春古城。從小到大的畢業旅行和夏令營來到恆春的次數超過五次,卻從來沒有一次把恆春古城好好地走過一遍,因此趁著這次到屏東旅行的機會,終於可以完整地紀錄這座從兒時便憧憬不已的古城。

熱帶的古城風情

牡丹社事件:挑戰主權的戰役

清帝國在17世紀雖將臺灣納入帝國版圖,但實際上對帝國來說統治臺灣只是為了防範像鄭氏政權這樣的軍事集團再度出現。消極治理的結果造成當時臺灣島上的公權力相當薄弱,統治者的手並無法有效深入城市以外的鄉村,同時也讓受到地理空間阻隔的東半部成為政權無法涵蓋的「化外之地」。「化外之地」的概念放在現代的國家中算不算是一國主權的涵蓋範圍?隨著19世紀東西方海上貿易越來越興盛,位於航道要衝的恆春半島不斷發生紛爭,挑戰著「化外之地」的主權概念。在日益劇烈的衝突迎來的便是發生在150年前的牡丹社事件。

1871年由琉球那霸回航宮古島的漁民在途中遭遇暴風雨,倖存的66人一路漂流到了今日的屏東滿州鄉一帶。雖然獲救船員等人獲得當地高士佛社原住民的好心收留,但因文化語言隔閡,最終不幸造成原住民殺害54人的衝突事件。倖存的12人在當地漢人營救下送往臺灣府,並由政府安排送回琉球王國。這件看似是清帝國與琉球王國之間的外交事件,卻因琉球王國同時也向日本薩摩藩納貢、接受保護的尷尬地位,讓日本有了得以插手事件的理由。面對日本來興師問罪,官員卻是兩手一攤地認為化外之民不歸他管。

清國官員的消極態度給了日本挑戰「化外之地」主權的機會,正好成為日本國內鷹派轉移政治改革壓力的出口。看著日本軍隊蠢蠢欲動,儘管西方各國透過外交手段介入調停,但當時的蕃地事務局都督西鄉從道仍執意率領超過五千名官兵攻打臺灣,史稱「牡丹社事件」。日軍於1874年5月12日登陸今日的屏東車城,歷經一個多月的強攻雖讓當地原住民投降,但日軍在水土不服之下也折損約一成的兵力。清廷在得知戰況後隨即派遣沈葆楨率領大軍前往臺灣要求日本撤兵,最後雙方在10月簽訂條約結束這起軍事衝突,但清廷在條約中承認日本出兵是「保民義舉」,間接使得琉球王國被併入日本。

納入版圖:臺灣最南端的縣城

清領前期政府對於土地及社會的掌控僅止於枋寮,過了枋寮便是當時所稱的「化外之地」。但在1874年爆發牡丹社事件後,時任欽差大臣沈葆楨便向中央建議將瑯嶠納入帝國的管轄範圍,並因當地氣候而改名為恆春。時任台灣道的劉璈負責統籌恆春縣城的築城工事,劉璈是當時福建省主管台灣事務的最高長官,他個人也非常篤信風水學說,因此在築城時便選定了猴洞山作為龍脈,還以西屏山、龍巒山和虎頭山為基準決定城門的位置。臺灣國境之南的恆春縣城至今仍保留了四座城門及大部分的城牆,在大大小小的城郭當中可說完整度最高、最能夠理解清代城郭的臺灣古城。

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明治版)中的恆春城
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搭著9188路公車從恆春轉運站下車後,我向南走來到了四座城門中保存最完整的南門。南門位在恆南路上的圓環,從轉運站遠遠地便能望見。南門曾經被稱為「明都門」,不過目前內外兩側題字均為南門;門洞與上頭的女兒牆、雉碟同樣是由紅磚構成,但基座卻是台灣本地十分稀少的花崗岩;門洞兩側則是就地取材使用礫石與咾咕石砌成,與城牆的材質相同。南門上方還有城樓及類似涼亭突出的軒亭,兩者皆是東亞傳統建築十分常見的歇山頂;過去其他的城門都有同樣設計的城樓,但在長年的颱風與地震摧殘下因程度不一的損壞而消失,幸運的是南門城樓在1980和2006年經歷兩次整修,仍維持過去的樣貌。

南門是四座城門中形式最為完整的
南門外側門洞,可見花崗岩基座與磚拱
除了紅磚之外還有使用礫石砌成

場長接著從南門向西門出發,或許是因為鄰近主要市街地,沿路上的城牆時而僅剩如花圃般低矮的平台,時而像土丘一樣隆起,上頭完全不見馬道和雉碟的蹤跡。在福德宮至猴洞山公園一帶,舊附屬砲台上頭還有房屋增建,呈現了先民物盡其用的性格。

福德宮前的城牆像是一座土丘
南門與西門間的附屬砲台上還有後期的房屋增建(福德宮前)
房子和城牆黏在一起
位於猴洞山公園還留有一處城牆排水路遺跡

順著城牆走來到了西門,不同於城內三山國王廟前廣大的廟埕,城外是路幅狹窄的西門路,城門內外形成強烈的景觀反差。西門的建材結構與南門相同,不過上頭並沒有城樓留存,北側倒是有踏道可以登上城門。2008年曾紅極一時的電影《海角七號》,主角阿嘉面對在台北闖蕩的失敗,騎著機車回到這座國境之南的小鎮,當時便是穿越這座西門回到他那時心中最後的堡壘。除了原本就有的踏道,由於西門前後的城牆保存情況較佳,在猴洞山公園和中正路旁也有木階梯可以登上城牆。

西門旁有樓梯可以登上城牆
由於一部份的女兒牆消失,因此政府在馬道中央畫出人行動線
夜晚的西門外側面
傾斜的踏道才是過去登上城門的路線

跨越車流繁忙的中正路,我來到了西門與北門之間的城牆,從這裡一路到東門是整座恆春縣城最完整且連續的城牆。據文資局所引用的文獻,恆春縣城「城基厚2丈、外牆高1丈4尺5寸,內牆高1丈3尺4寸,牆寬1丈六尺」,換算成現今的公制內牆約高4.5公尺。城牆外側上頭同樣有女兒牆和一個個間斷分布的雉碟,雉碟上則有供士兵伸出槍管的射孔;兩座城門之間還有附屬砲台,女兒牆上和城門一樣開有讓大砲可以射擊的砲口。走在城牆上,城內的景色因接近恆春國小操場而開闊許多,這裡在清代曾是練兵場的所在地,或許也是因為這樣的歷史淵源而避開了市街地的開發才能完整保存城牆。

西門與北門間的附屬砲台跡
女兒牆上一個個的構造物稱為雉碟,可作為士兵攻擊時的掩護;
上頭有射孔,可以讓槍管伸出。
以前城內側曾是練兵場

沿著城牆來到了北門,由於城外鄰近國軍的訓練場地,顯得沒有這麼的熱鬧。但遠方高聳的煙囪卻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那是1950年代創立的聯福磚窯廠,雖然是屏東縣指定的歷史建築,窯廠主結構卻被一大片的樹林掩蓋。從北門往南門方向望去,攤開地圖仔細比對便可以發現這條軸線並不是正南北方向,兩座城門連線指向的是恆春縣城北偏東方的虎頭山。在劉璈的風水觀念中,一座城池必須要有祖山可以依靠,因此使得城池的南北軸線偏離了正南北方向。從恆春市區方向看去,虎頭山的山形呈現三角形,不知道日本時代是否也曾經被當作鄉土富士?

高聳的聯福磚窯廠煙囪
北門外側
北門內側
北門上的女兒牆還有砲孔
北門的踏道還有門樓殘跡

從南門的門孔也能望見虎頭山

在下午4點依舊炎熱的陽光下,我繼續在城牆上漫步前往東門,然而城牆卻被東門路硬生生截斷,而且沒有設置任何木棧道可以走下高達4.5公尺的城牆,使得我只能先折返北門再前往東門。東門是恆春往滿州的交通要道,不過神奇的是道路並不像西門和北門一樣從門洞中穿過,而是在一旁另闢道路。戰後的東門也曾經重修城樓,不過仍發生了年久失修的狀況,因而暫時拆除了城樓,近年正由地方政府向文化部申請再造歷史現場的經費,希望能再重現東門的風貌。

北門與東門間的附屬砲台跡
接近東門時可以看見遠方鬼門關時舉辦搶孤的孤棚
通行止めnow
東門外側
東門內側
從東門上也能遠望虎頭山與三台山

城牆漫步之旅來到了恆春國中也將近尾聲。國中校園內的城牆早已隨著校地開發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跨過校舍與操場之間的棧橋,Google地圖上標示為漂浮城牆,名字相當有意思。走下棧橋來到了東門與南門之間的附屬砲台跡,接著城牆就和剛開始出發的時候一樣斷斷續續,步行了將近兩個小時最後終於又回到了起點南門!終於完成了周遊恆春縣城一圈的成就!

橫跨恆春國中的飄浮城牆
東門與南門間的附屬砲台跡
東南段城牆也是殘破不堪
最後終於回到南門

如果有去過恆春的朋友應該會發現這座城鎮真的是相當遙遠,即便在今日從枋寮搭公車仍需要將近一個小時的車程,可以想見在那個交通未如今日便利的清代為什麼會選擇放任,牡丹社事件後會在這裡設縣治理恐怕也是迫於外國侵略壓力使然吧。所以恆春縣城與其說是一座城鎮,或許稱為一座防禦要塞更為貼切。隨著歲月流逝,台灣的前近代遺產也越來越珍貴,下次不妨透過自己的眼睛去感受這些宏偉的建築、用自己的腳去感受一座城市的大小吧!

恆春古城
公告日期:1985-08-19
公告文號:台74內民字第338095號
登錄理由:
恆春座落於恆春西臺地與東側中央山脈尾閭之間的縱谷平原間,古稱瑯嶠。清同治10年(1871)有琉球漁民發生船難,其中有五十四名漂至南臺灣恆春半島東岸八瑤灣附近,上岸後遭當地原住民殺害。同治11年(1872)又有日本人也在南臺灣遇害,引起日本輿論爭議。 
日本與清廷交涉後,得知清廷視生番為「化外之民」,聽憑處理,遂在清同治13年(1874)任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為臺灣番地事務都督,率軍犯臺。日軍在射寮(今車城鄉射寮村國家海洋生物博物館所在)登陸,與原住民交戰,死傷多人;而後採迂迴包抄戰術大敗原住民,佔領牡丹社,是謂「牡丹社事件」。 
日軍在此地建築營寨,並與居民簽租地合同,屯田墾荒。清廷得知消息後,趕緊派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全權與日軍交涉。待事件告一段落後,沈葆楨為有效管理琅嶠各番社,乃上奏朝廷,建請設縣築城。沈葆楨的建議得到朝廷的准許,乃在清光緒元年(1875年)正式設縣,以該處氣候四時如春,故取名「恆春」(屠繼善,1960:1~2),並著手籌劃興建城池。 
恆春城的興建由臺灣道劉璈負責籌款並繪圖,恆春縣首任知縣周有基負責督造;從清光緒元年(1875)農曆10月18日開始動工興建,鳳山及嘉義二縣多位士紳分別承築縣城的各段工程,至清光緒5年(1879年)農曆7月15日告成(屠繼善,1960:44)。 
城池之規模,計周長880丈,城基厚2丈、外牆高1丈4尺5寸,內牆高1丈3尺4寸,牆寬1丈六尺,以三合土版築構成。城分四門,除南門稱「明都門」外,其餘則以「東」、「西」、「北」門稱之。(屠繼善,1960:43)。恆春城自創建後歷經多次的風雨侵襲而遭破壞,在清光緒19年(1893)曾經整修。日治時期因颱風侵襲而受破壞,兼以日人允許民眾取城垛以重建家園,致使恆春城遭受嚴重毀壞(漢寶德,1987:81)。 
牆上設雉堞1,384垛,且有頂砲臺四座,窩舖8間。城門內各建卡房一所三間,門間設排水涵洞4個。城牆外有寬3丈2尺、深6尺5寸濠溝一道,溝上築橋,每門一作,長2丈5尺、寬1丈2尺。古城內街道呈雙丁字型,城內居民多集中於西門、南門附近,北門一帶則為練兵營,甚少居民,東門為昔日臺南郡至卑南必經之地。城內的建築有縣署、典史署、文廟、同善公所、天后宮、風神廟、城隍廟、福德祠、三山國王廟、白龍庵、五龍君王廟、觀音廟等等。 臺灣光復後因交通道路及學校用地的拓建,致使東門段的城垣在民國52年(1963)及民國57年(1968)先後遭拆除,民國69年(1980)整修南門城樓,民國72年(1983)整修東門及城樓,城垣則因乏人管理而雜草蔓生(漢寶德,1987:81)。 就整個恆春城而言,無論是清末或是日治,猴洞山一帶是神聖的廟宇集中地;而東、西門街交叉處屬於縣署、典史署、同善公所(後改為郡役所、派出所等機關)所在,其中北邊一大片土地是軍事用地的練兵場;日治時,除了強行拓寬縣前街(今中正路),以加強政治權威外,更在北門外興建神社,使其與政府機關、練兵場交結成為一更神聖的日式空間,而在猴洞山城牆以西,又有一恆春糖廠。光復後的恆春改隸高雄縣,直到民國39年(1950)正式歸入屏東縣縣治至今。 
現恆春城四座城門依舊存立原處,係清代所建城池中較為完整保存的古城,惟因門洞太小,且路面不斷填高,造成西門門洞屢遭過往車輛碰撞而毀損。至於城垣部分,目前屏東縣政府正在進行整修,待他日整修完畢後,定能彰顯恆春古城的傳統風貌。

聯福磚窯
公告日期:2011-12-05
公告文號:屏府文資字1000318606號
登錄理由:
為50年代台灣磚窯之代表形式,具建築美學特色,表徵恆春在地建築磚料產業特色。雖然已部分遭破壞,但因所處位置可及性高,可就破壞方式了解窯體構造。符合四項歷史建築審查基準。

參考資料:
1.戴震宇,《圖說台灣古城史》(新北:遠足文化,2014),頁150-153
2.中研院-臺灣歷史地圖

更多牡丹社事件相關軍事遺產:
周遊恆春古城:台灣最南方的清代縣城
從帝國邊陲到衝突前線的見證:二鯤鯓砲台(億載金城)

探訪時間:2021.5.
完稿時間:2021.5.
更新時間:2024.3.

2021年4月24日 星期六

【看火車】鐵道攝影迷不可錯過的五個台中捷運車站

經歷2020年11月的連結器斷裂事件之後,台中捷運綠線在2021年3月25日重啟試營運,並且平安地自4月25日起正式收費營運,台中也終於成為國內第五個擁有捷運系統的城市。台中捷運綠線北起北屯總站、南迄高鐵台中站,全長約16.7公里,共有18座車站;沿途有3座車站與台鐵設有聯絡走廊,不僅增加轉乘便利性,也和台鐵縱貫線共同構成如東京山手線一般的環市鐵道。這次的【看火車】單元,就帶著大家走訪五個鐵道迷不可錯過的賞車車站。

捷運電車的北端基地:北屯總站

從前一站舊社出發,列車通過道岔拐出前方斷頭的主線,便能感受到北屯總站是個特別的存在。北屯總站的旁邊是目前綠線上唯一的車輛保養與維修基地──北屯機廠的所在地,剛剛所經過的路線便是機廠的進出路線。列車停靠第一月台後往後方的跨站天橋方向走,走上天橋便可以展望整座北屯機廠,幸運的話甚至還可以看到平常不會在路線上出沒的工程車輛呢。如果不是尖離峰過渡的時間帶,剛剛搭乘的列車通常會再往前行駛轉線,再重新進入第二月台,能夠直接在月台上看到列車調頭的過程,可是非地下車站的一大特色。

遼闊的北屯機廠
出站列車準備爬上高架橋回到主線上
甫到站的列車經由道岔從右邊轉線到左邊後,隨即折返進站載客
幸運的話可以看到工程車來回穿梭
照片為軌道清洗車與水箱平台車在廠內行駛

縱貫線的交會:松竹

松竹站是捷運與台鐵轉乘站,捷運路線從台鐵高架橋上方跨越而過,使得列車得要爬坡才能進入車站月台層。除了在月台上可以拍攝捷運電車爬坡的樣子外,也能拍攝下面往來的台鐵列車,可惜的是捷運路線上的隔音牆完全遮住捷運電車,因而無法拍攝兩鐵交會的畫面。

往北屯總站方向列車準備進站
從月台上可以看到台鐵縱貫線

三鐵交會情:烏日

綠線從松竹站出發沿著文心路繞台中市區半圈之後,在大慶站再次與台鐵縱貫線會合,一路並行至高鐵台中站。高鐵台中站與台鐵新烏日站在捷運加入之後,成為台中市的交通重心,不同於北高捷運都位在地下,高鐵台中站周圍不同鐵道系統交錯顯得更為壯觀。步出捷運烏日站來到跨越台鐵的天橋上,不僅是剛剛搭乘的捷運電車,就連台鐵烏日站及遠處的高鐵站都一覽無遺,可說是代表這座因鐵道而生的城市最貼切的寫照。除了烏日站之外,往北下一站的九德同樣也有跨越台鐵的人行天橋,也很適合拍攝台鐵列車來來去去。

或許是全台唯一能夠讓捷運、高鐵與台鐵同框的地方
下面就是台鐵烏日站
九德站也是拍攝台鐵的好地方

都會鐵道風景:市政府

市政府站位於文心路與台灣大道路口,以旁邊的台中市政府為名,同時也是未來捷運藍線的轉乘站。為了降低列車行駛噪音的干擾,綠線市區段幾乎都以綠色的隔音牆完全包覆,但跨越台灣大道的高架橋卻難得地只有在路側設置隔音牆,在北側跨站天橋上就可以拍攝往來的列車與被前朝中止的BRT雙節公車。此外,在市政府南側則設有提供列車折返與停駐的袋狀軌,不但視野寬闊,路線的交錯也相當迷人,搭乘電聯車前往下一站水安宮途中如果恰巧遇上列車交會,還能捕捉到列車與交錯的鐵道共構、充滿都會鐵道風格的畫面。

綠線跨越台灣大道
受惠於中運量電聯車前頭的車窗,才能這麼清楚地觀察袋狀軌

田園中的捷運站:九張犁

剛經過都市中心的喧擾,一下子列車就來到了都市郊區,而在郊區車站中人氣最低的,絕對非九張犁莫屬了!九張犁位於大慶車站南側,東側以台鐵縱貫線與一大片綠油油的稻田相隔,在月台上看著稻浪在風中擺盪,心情都舒暢了起來。目前捷運站只有在西側設有出入口,並無法聯絡台鐵東側的聚落,如果想要拍攝田中捷運站的療癒畫面,得要從下一站九德騎公共自行車回來才行。

廣闊的稻田是九張犁的經典風景
田中的高架車站

2021年4月18日 星期日

【舊路尋跡】連結世界的鐵路─基隆臨港線踏查

從小課本就告訴我們自從清代以來,基隆就是台灣對外貿易相當重要的港口。不過,基隆港設施真正邁入現代化卻是在日本時代,歷經近五十年的擴張工程才逐漸站穩台灣的玄關地位。除了能夠讓大型船隻停泊的碼頭,與此搭配的便是與貫通全島的縱貫線相連的臨港鐵道,有效率地將貨物在海陸之間轉運。趁著迎接EMU900型電聯車首航的空檔,就跟著場長從基隆車站向北走,尋找這段臨港鐵道最後的遺跡吧。

日本統治台灣之後,雖然自從首任總督樺山資紀就任以來,基隆築港就被總督府認為是優先建設,但築港建設所費不貲,再加上當時台灣甫平定不久,使得築港計畫屢屢遭到日本國會刁難。後藤新平赴台擔任民政長官後,帶著包含基隆港、縱貫鐵路等等基礎建設在內,總計6千萬日圓的事業公債計畫到日本國會,但仍遭到刪減至4千萬圓,其中基隆築港預算更從1000萬刪至200萬圓,似乎註定了基隆港體質難以健全的宿命。

1899年事業公債法案通過之後,由於預算被大幅刪減,工程單位只能先放棄經費過高的防波堤,全力進行港內濬渫,並設置臨時棧橋提供車船之間的聯絡。總督府在工程進行的同時,亦展開港灣調查工作,並在1901年提出總預算1370萬圓的10年第二期築港計畫。這項超過千萬的計畫除了預計施作之前遭刪減的防波堤外,還將今日信義區一帶的填海造陸與市區改正計畫納入,並將車站與車船聯絡設備移至東岸。不過在日本國內又因財政問題再度遭到掣肘,最後在日俄戰爭後總督府自行縮減計畫規模,將資源投注在港內濬渫及加強車船聯絡設備,基隆車站則是從原先靠近牛稠港的位置略微移至現今位置。

基隆築港前的平面圖
(圖片來源:《基隆築港誌圖譜》)
第一期基隆築港完成時的平面圖
(圖片來源:《基隆築港誌圖譜》)
第二期基隆築港完成時的平面圖
(圖片來源:《基隆築港誌圖譜》)

受惠於縱貫線通車帶來的龐大物流,基隆港貿易量大幅上升,不過也暴露了原先的二期工程規劃不僅船位不足,也難以讓更大船隻停靠的缺點,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之後,東亞貿易量及輪船補給需求大增下,基隆港的負荷更加沉重。日本國會在1912年再通過了第二期追加工程預算,總督府陸續完成了仙洞及八尺門防波堤,並修改計畫濬渫牛稠港成為煤炭儲運港。不過受到日本財政整理及關東大地震的影響,二期追加工程經歷反覆停工與開工直到1928年才告完成。

繪製於1920年代的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已見臨港線大致樣貌

1930年代開始的第三期計畫同樣受限於經費,只能在東岸及仙洞鼻附近擴建船席;同時為了提升鐵道與船舶之間的轉運效率,現今兩層樓的西二、三碼頭倉庫也在這時完成。這座倉庫一樓作為貨物倉庫,二樓則是旅客候船空間。不僅是灣生被引揚回他們所不熟悉的日本內地的最後一站,同時也接納了國共內戰後來臺灣的國民黨軍隊,見證了兩個族群大遷徙的歷史。除了人群的移動,這座倉庫也是從R20型到普悠瑪號等台鐵現役車輛上陸的第一站。兩座倉庫在2014年6月經文資審議後列為歷史建築,目前仍做為旅運中心使用。

現仍作為旅客碼頭的西二、三碼頭倉庫(攝於2017年)
倉庫旁的貨物月台(攝於2014年)
往仙洞方向拍(攝於2017年)
往基隆站方向拍(攝於2017年)
普悠瑪號是最後使用基隆臨港線運輸的車輛(攝於2014年)

基隆臨港線的踏查就從這裡出發,沿著今日的中山二路東側向北前進。從前述引用的《基隆築港誌圖譜》可以發現,二期工程在牛稠港入口處架有一座可動橋,可以讓鐵道車輛直通仙洞,但由於後來基隆港靠泊船隻煤炭補給需求大增,因而浚渫牛稠港做為儲煤場,使得鐵道必須向西北繞過牛稠港,並得挖掘隧道以穿越山麓。在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影像系統所收錄的《大正十四年基隆築港工事實施計畫豫算書》中,便附有牛稠港灣深處、基隆船渠會社旁的「牛稠港隧道」設計圖。

牛稠港隧道設計圖
(圖片來源:《大正十四年基隆築港工事實施計畫豫算書》)
牛稠港隧道平面及斷面圖
(圖片來源:《大正十四年基隆築港工事實施計畫豫算書》)

牛稠港隧道在現今的描述中多稱作「仙洞隧道」,依據預算書及地圖描述推斷隧道完成的時間為1925-1930年,全長84間(約153公尺),並以複線規格興建。後來隨著基隆臨港線廢線而在2004年停用,2006年獲公告指定為基隆市歷史建築。當初廢線時可能一度欲作為公路隧道使用,因此裏頭已鋪上柏油鋪面,但到訪當日卻是以鐵柵欄封閉的狀態。

鐵道跨過中山二路的位置,路對面是海軍營區
(往基隆方向拍)
牛稠港隧道南口前
(往基隆方向拍)
牛稠港隧道南口
牛稠港隧道北口
從牛稠港隧道北口望向隧道內

離開牛稠港隧道之後,不遠處便能看到復興隧道,而在復興隧道之前鐵道分歧出兩條線,一條是繼續沿著牛稠港、最早使用的路線,另一條便是直行穿過球子山下到達外港的路線。現今兩條線的路廊仍舊相當清晰,前者沿著港務消防隊後方的巷子通過中油的基隆儲運處前,經由現今亞泥碼頭旁的仙洞調車場遺址,繼續往仙洞鼻附近的貨運碼頭;後者雖然已經看不到鐵軌了,但這段路(包含復興隧道)卻曾是台鐵極為罕見與公路共用的區間,以前還曾經聽朋友說過火車司機還會在隧道口附近的小吃店停下來買便當呢。而在通化里民活動中心旁的巷子則是從仙洞調車場過來的舊線路廊,與往外港的路線呈現十字交叉,過去曾繼續延伸至台肥廠區。

1985年二萬五千分之一經建版地形圖(第一版)上可見當時的路線狀況

往外港(左)與仙洞調車場(右)分歧
仙洞調車場往基隆(左)與台肥(右)分歧處
牛稠港橋(往基隆方向拍)
(往仙洞方向拍)
十字交叉遺址現況(往仙洞方向拍)
聽朋友說司機常常停下來買牛肉湯

復興隧道在《昭和十七年度基隆港擴張工事設計書》中被稱作「仙洞隧道」,為總長386公尺的混凝土造隧道,並採用鐵道省規範的直線複線隧道規格,屬於1940年代因應戰事擴建基隆外港需求的附屬設施。根據中研院的台灣百年歷史地圖中收錄的1946年基隆港現況圖,雖然前往外港的鐵道可能因戰爭末期物資缺乏而未完工,但地圖上卻有標出這座隧道,因此隧道極有可能在戰爭期間已是接近完工狀態。

仙洞隧道設計圖
(圖片來源:《昭和十七年度基隆港擴張工事設計書》)
1946年的基隆港現況圖局部
(圖片來源: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復興隧道南口現狀

由於基隆港規劃當初受到日本軍方意見影響甚深,導致市街與車站距離遙遠,基隆港東西兩岸的發展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近年來隨著基隆港市再開發,鐵道也因為貨運萎縮而被拆除殆盡,沿線只剩下西二、三碼頭倉庫和兩座隧道得以見證那條與世界連結的鐵道,但只要我們能夠記住,或許就能讓這條鐵道以某種形式繼續存在吧!

參考資料:
1.陳凱雯(2014)。日治時期基隆築港之政策、推行與開展(1895-1945)。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嘉義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g2y77g
2.《基隆築港誌圖譜》(1916)
3.大正十四年基隆築港工事實施計畫豫算書(出版時地不詳)
4.昭和十七年度基隆港擴張工事設計書(基隆郡,交通局基隆築港出張所,出版年不詳)
5.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