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日 星期一

【時光土場】台北捷運環狀線。各站停車

台北捷運環狀線第一階段於2020年1月31日正式通車,全線皆位於新北市境內,因此成為台北捷運第一條完全不經過臺北市的路線。環狀線路線代碼為代表黃色的「Y」,路線全長15.4公里,總行駛時間約33分鐘;沿途設有14座車站,車站編號則自大坪林開始依序編號Y7至Y20。

目前通車路段除了Y7大坪林站位於地底下之外,其餘皆為高架車站,高架車站設置有兩座岸式月台,其中中和、橋和、中原等三站的兩座岸式月台是採上下交疊形式。車站比照近年台北捷運新通車路段全都配置全高式月台門,大廳層除了十四張、新埔民生、新北產業園區等三站是位於月台層正下方外,其餘各站的車站大廳皆位在一旁的共構大樓內,因此都設有天橋跨越軌道。

環狀線全線設置全高式月台門,門上的路線代表色在Emmanuelle Moureaux設計下以方塊元素增加變化

過去臺北捷運各站的公共藝術作品常由不同藝術家設計,且作品散落在各站角落,造成沿線藝術品缺乏整體一致性。因此臺北市捷運局決定跳脫過去模式,將全線的公共藝術切分為兩個計畫讓能見度最大化。第一區計畫範圍包含全線高架樑柱、排水管線、隔音牆及電聯車內外主視覺設計,由擅長色彩設計的旅日法籍建築師Emmanuelle Moureaux操刀;第二區計畫的Y16板橋站月台層與牆面設計則委託藝術家Daniel Buren負責。

Y07/G04 大坪林
站體形式:地下車站
月台形式:一座島式月台

大坪林站位於新店區北新路與民權路口,站名沿用自臺鐵新店線,不過其位置較臺鐵大坪林站的位置北移了約800公尺。大坪林站是目前環狀線第一階段的起點站,同時也是與新店線的轉乘站。環狀線月台層位於地下三樓,但與地下二樓的新店線月台層之間並無樓梯銜接,因此自新店線轉乘必須至地下一樓大廳層,再經聯絡走廊才能至環狀線月台,轉乘時間約需2分鐘。聯絡走廊起自5號出口,終至新店線月台中段上方,而一旁的壁磚使用黃色與綠色面磚排列,營造從綠線漸變至黃線的過程,相當具有巧思。

大坪林站的聯絡走廊壁磚利用黃色與綠色面磚混雜,表現路線轉乘的顏色轉變

Y08 十四張(莊敬高職)
站體形式:高架車站
月台形式:兩座岸式月台

從大坪林站出發後不久列車出土,爬上高架橋後進入十四張站。十四張站位於新店溪畔,車站東北方的莊敬高職是附近的地標,因此便以「莊敬高職」作為本站副站名。車站北側是環狀線南機廠,機廠的進出路線位在大坪林端,從月台上就可以看到正線與橫渡線相互交錯。本站預計將作為新北捷運安坑輕軌的轉乘站,不過在環狀線正式收費後首月運量統計中卻是臺北捷運全系統日均進出人次最少的車站,或許待安坑輕軌通車後運量還有成長空間。

十四張站的大廳層位在月台下方,廣闊的空間與利用人數形成相當大的反差
十四張站旁的環狀線南機廠上方有預留聯合開發空間
十四張站往大坪林方向,左邊即是機廠的進廠線
自車站往新店溪望去正在施工中的即是國內最大跨距鐵道橋樑-安心橋

Y09 秀朗橋
站體形式:高架車站
月台形式:兩座岸式月台

列車出站跨越新店溪後來到秀朗橋站。秀朗是中、永和東部秀山地區的舊地名,秀朗橋則是車站旁連結中和與新店、跨越新店溪的橋樑,加上附近台64線快速公路的起點,交通要衝的地位不言而喻。秀朗橋站在環狀線最初的規劃中原本是南北線的轉乘站,但因南北線計畫中止,原本預留通往地下的轉乘空間也因此無用武之地。本站住宅區主要分布於車站北側,南側則是國軍北部地區後備指揮部,是車站附近最明顯的地標。離開秀朗橋站後,接下來的旅程直到板新站為止全面裝設全罩式隔音牆,雖然降低了列車對路旁民宅的噪音干擾,但乘客卻也沒有風景可看了。

秀朗橋站1號出口外觀
路線過了新店溪之後都被全罩式隔音牆包圍

Y10 景平
站體形式:高架車站
月台形式:兩座岸式月台

景平站取自車站所在的景平路上,車站與台64線公路橋共構,月台層位於地上4樓,從站內天橋就能眺望周邊五顏六色、充滿臺灣都市風格的鐵皮屋頂。本站唯一的出入口則設在保二總隊本部旁,車站所在地為住商混合區,隔著景平路對面還有連鎖大賣場充實生活機能。

景平站月台位於台64線上方
景平站的大廳與第二月台相連
五顏六色的鐵皮屋頂是充滿臺灣風味的風景

Y11/O02 景安
站體形式:高架車站
月台形式:兩座岸式月台

路線沿著台64線來到了景安站,為環狀線與中和線的轉乘站。由於國道3號中和交流道距離不到2公里,因此往返桃園機場、三峽與中壢的國道客運與市區公車也都在此設站,形成重要的交通節點。本站唯一的出口在地面層,有趣的是明明沒有剪票口,5樓電梯口前卻也設有旅客服務窗口(俗稱金魚缸)。

景安站的環狀線月台層位於地上5樓,與中和線捷運大樓之間以半開放聯絡走廊連接,沿途還有播放輕音樂緩和來往旅人的心情。不過,轉乘路程可一點也不輕鬆。中和線月台層分別位在地下4樓與6樓,與環狀線月台層最大樓層差距達10層樓,如此大的垂直轉乘落差成為臺北捷運車站之最,卻也造成轉乘時間超過6分鐘。

景安站僅設有一處出口
環狀線景安站也是位在台64線高架橋上方
雖然沒有剪票口仍設置旅客服務處加強服務
景安站聯絡走廊還有播放音樂
景安站內跨越軌道的天橋

Y12 中和
站體形式:高架車站
月台形式:兩座岸式月台

離開景安站後路線也偏離台64線,由於路幅縮減,原本在同一平面的上、下行線轉變為上下交疊(往新北產業園區方向位於下層),沿著景平路、再轉個大彎後進入中和站,本站未來也將成為施工中的萬大線轉乘站。本站位於中和舊市區西側,日本時代屬於中和庄下的「漳和」大字,是中和的發展中心。臺鐵中和線於1990年廢線後,中和站原址改建為臺北捷運南勢角站後便消失,這次環狀線通車讓「中和」站名再次被使用,平添地名歷史上的趣味。

因為路幅縮小,上、下行線軌道轉變為上下交疊
中和站外牆以黃綠色與綠色色塊妝點
路線在中和站出口前轉彎

Y13 橋和
站體形式:高架車站
月台形式:兩座岸式月台

列車沿中山路行駛一段距離後轉入板南路,路線來到了臺鐵中和線舊路廊,隨即進入橋和站,車站東南側的美式大賣場是附近的顯著地標。本站所在地舊名為二八張,1949年後國民政府撤退來臺帶來大量軍眷,許多人選在中和落腳。在勞動力充足的條件下,民間遂在此投資設立二八張工業區從事食品、紡織等加工產業,而後隨著華中橋與國道3號開通帶動土地價格上漲,傳統產業不斷外移,現在主要由印刷及資料儲存媒體、電子零組件、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等電子產業所取代。

橋和站月台

Y14 中原
站體形式:高架車站
月台形式:兩座岸式月台

中原站同樣位於二八張工業區,鄰近多家科技公司辦公室;站體結構與中和、橋和相同,兩座岸式月台上下交疊,往新北產業園區方向位於下層、往大坪林方向則位於上層。中原站位於中和區中原里,不過在日本時代是中和庄下的「永和」大字,二戰後更為現名,但並沒有將其劃入永和區內,造成「永和不在永和」的有趣現象。

中原站外觀

Y15 板新
站體形式:高架車站
月台形式:兩座岸式月台

離開中原站後,原本上下交疊的路線又再度回歸同一平面,與台64線再度並行600公尺後來到板新站。板新站位於板新路上,這條路同樣是已消失的臺鐵中和線舊路廊。為了承接新店線停駛後的煤礦等貨物運輸需求,1965年中和線開始營運,路線從板橋出發後自縱貫線分歧,大致沿著今日的板新路與板南路抵達中和站(今捷運南勢角站現址)。這條鐵道雖然平時只辦理貨運,但在進香時期也曾加開客運班次供進香客利用;後因捷運中和線工程,1990年正式走入歷史。列車沿著板新路繼續前進,不久後進入縱貫線鐵道上方的縣民大道,板橋站也不遠了。

板新站出口
板新站外觀

Y16 板橋
站體形式:高架車站
月台形式:兩座岸式月台

板橋站位於新板橋車站特定專用區內,是臺北都會區西側的行政與商業中心。不僅一旁就是新北市政府所在地,同時匯集了市區公車、國道客運、臺鐵、高鐵與臺北捷運板南線,成為規模龐大的交通節點。車站月台層大量使用彩虹元素妝點,天花板上不斷變換的顏色的LED燈更是其中亮點。本站站房預留未來與一旁的客運站整合的空間,屆時將提供候車與商業服務,但目前仍尚未完工開放。

在轉乘動線方面,乘客可經由天橋或新站路地下道步行至臺鐵板橋車站,自臺鐵與高鐵月台北端出站剪票口經由新站路地下道至環狀線步行路程約在5分鐘以內。臺北捷運板南線並未預留與環狀線之間的站內轉乘動線,因此即便是同一鐵道系統也得出站步行將近7分鐘轉乘。為了提供系統內轉乘服務,臺北捷運給予20分鐘的轉乘時間,只要持票證在轉乘時間內出站再進站即視為繼續乘坐,不會重新計算搭乘里程。

新板橋車站特定區已是臺北都會區西側重要的交通節點
環狀線板橋車站外觀
板橋站月台層大量使用彩虹元素進行裝飾

Y17 新埔民生
站體形式:高架車站
月台形式:兩座岸式月台

環狀線繞經板橋站後,來到站名取自當地地名及路名的新埔民生站。新埔民生站與板橋站一樣是臺北捷運實施站外轉乘的車站,經由民生路旁的人行道步行5分鐘即可抵達板南線的新埔站。新埔是板橋發展較早的聚落之一,現今車站附近有市場、花市與國中、小學,生活機能相當完備。離開新埔民生後,列車駛上大漢溪橋,左側並行的大漢橋是往來板橋與新莊的交通要道,過河後便到達頭前庄站。

新埔民生站外觀
持單程票的乘客需要走專用閘門感應出站,至另一路線進站閘門再感應進站
新埔民生站外轉乘動線上都有設置指示牌指示方向

Y18/O17 頭前庄(臺北醫院)
站體形式:高架車站
月台形式:兩座岸式月台

頭前庄取自清代時的街庄名,車站北側設有衛福部臺北醫院,故標示為本站的副站名。頭前庄站可轉乘新莊線(轉乘步行時間約5分內),環狀線月台層位在地上3樓,車站大樓設在原新莊線的1號出口旁。為了把轉乘動線劃入付費區內,因此在動線設計上將原本位在付費區外的1號出口樓梯納入付費區內,並在大樓內設置剪票口成為兩線共用大廳。

環狀線頭前庄站外觀
原1號出口樓梯已劃進付費區內

Y19 幸福
站體形式:高架車站
月台形式:兩座岸式月台

「下一站,幸福。」播音系統機械式地報出下一站的站名,台詞巧合地和知名電視劇同名,讓這座普通的捷運車站與影劇結下不解之緣。幸福站位於思源路與幸福路口上,獲得2018年金馬獎最佳動畫長片的《幸福路上》便是以這裡為舞台。沿著幸福路走到橫跨中港大排的幸福橋,就是片中主角兒時望著冰淇淋工廠幻想的地點,如今中港大排已不是會散發冰淇淋香甜的排水溝,經過整理後成為在地居民散步的親水公園。列車從幸福站開始爬坡,在跨越桃園捷運機場線的同時,旅程也來到了終點新北產業園區站。

幸福站外觀
幸福路上的中港大排已成為居民散步的親水公園

Y20 新北產業園區
站體形式:高架車站
月台形式:兩座岸式月台

新北產業園區站位於五股工業區南側,在此可轉乘桃園捷運機場線;通車初期只開放第二月台供民眾乘車,因此從幸福開來的列車都會經過兩站之間的袋狀軌以進入第二月台。轉乘桃園捷運的動線分成兩個方向,一般旅客經由旅客服務處旁的聯絡走廊不消3分鐘即可到達設置於桃園捷運月台上方天橋的剪票口。另一條路線則是從環狀線出站後經由地面出口至桃園捷運大廳,在環狀線通車的同時,桃園捷運也於A3新北產業園區站大廳層開辦預辦登機服務,讓新北市民不用再進入臺北市即可使用相關服務。

新北產業園區出口外觀
A3新北產業園區也開辦預辦登機服務

延伸閱讀:
【時光土場】歷經十年終於通車!台北捷運環狀線大解析

2020年3月1日 星期日

【時光土場】歷經十年終於通車!台北捷運環狀線大解析

從動工到通車恰好十年的台北捷運環狀線第一階段終於在今年1月31日正式通車營運!為了搶先讓民眾體驗,1月19日開始便每天從上午10點開放6小時免費試乘,通車日後才以正常服務時間營運。而通車後到2月29日的這段期間,按照過往台北捷運新路線通車慣例同樣提供民眾免費搭乘優惠。這次趁著免費期間,筆者也走訪了各個車站,下面就帶大家一探究竟。

曲折的建設過程


環狀線的構想起源於1987年,由台北縣政府委託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辦理「台北縣綜合發展計畫」,首先提出了連結台北縣內六個縣轄市的捷運路線,並在隔年納入了台北市政府的捷運遠期路網規畫內。相關計畫於2004年開始推動,經行政院核定後分兩階段進行,並以BOT方式進行招商。

然而2005年台北縣政府進行招商僅有一家廠商投標,且沒有通過資格審查,於是在多方考量下台北縣政府決定收回自行辦理。經台北市與台北縣政府協商後,由台北市政府擔任建設與土地開發主管機關,相關修正計畫則在2008年重新獲得行政院核定。但環狀線的工程恰好遇上金融海嘯,加上機廠用地徵收不順,工程期間又再進行兩次計畫修正,終於在2018年底完工。緊接著進行的通車前試運轉也是狀況百出,讓許多鐵道同好都擔心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機場捷運,所幸測試了超過半年的時間終於在今年初通車營運。
捷運環狀線計畫第一階段路線示意圖

至於環狀線其他尚未動工的部分包含了第二階段與東環段。連結至文湖線的環狀線第二階段(南環段與北環段)則在2019年獲行政院核定,目前正在辦理細部設計,台北市政府表示預定於2021年動工。東環段最早的規劃是以「南北線」由劍南路由北向南連結至秀朗橋,使環狀線成為「Q」字形路網,然而因機廠用地等等問題無法解決,最後在2017年決定將計畫打掉重練,路線再往東邊移動、改經內湖與南港,接回動物園站的「O」字形路網。

環狀線第一階段路線概況


環狀線第一階段為中運量系統,但不同於文湖線採用膠輪,而是與高運量系統相同的軌距1435mm鋼軌與第三軌供電。路線全長15.4公里,全線皆位於新北市境內,是台北捷運公司營運的第一條完全不經過台北市的路線。全線於十四張站旁設置機廠一座,沿途則有14座車站,除了大坪林站位於地底下之外全為高架站體;環狀線路線代碼為代表黃色的「Y」,車站編號則自大坪林開始依序編號Y7至Y20。

環狀線沿線是新北市人口最稠密的工商業與住宅地帶。列車自大坪林出發後在十四張站前出土,離開十四張後跨越新店溪沿景平路、中山路、板南路與板新路至板橋車站,再經文化路、民生路,跨越大漢溪後沿著思源路抵達目前的通車終點新北產業園區站,總行駛時間約33分鐘。
列車準備跨越新店溪
十四張站旁就是捷運機廠所在,因此軌道配置略顯複雜

轉乘至其他鐵路系統方面,大坪林、景安、板橋、新埔民生、頭前庄與新北產業園區可分別和新店線、中和線、台鐵、高鐵、板南線、新莊線與桃園捷運機場線進行轉乘,除了大坪林、景安與頭前庄可在付費區內轉乘之外,其餘都需要步行至站外轉乘。由於板橋與新埔民生轉乘仍是在台北捷運系統內,因此台北捷運在票證閘門設定上只要出站到再進站的時間在20分鐘以內,便視為繼續乘坐。
台北捷運於車上及各站都有說明公告
單程票轉乘需要走特定的閘門

14座車站皆裝設全高式月台門,而除了大坪林是島式月台設計之外,其餘車站皆為兩座岸式月台,其中中和、橋和、中原三站因中山路與板南路路幅狹窄,兩座岸式月台為上下交疊設計,往大坪林方向位於上層,往新北產業園區方向則在下層。環狀線路廊大抵與台64線快速道路共構,不過為了服務中和市區以及板橋車站,路線便稍嫌彎繞,進而大大限制了營運速度,同時也造成列車過彎時容易產生噪音。為了降低噪音對沿線居民的干擾,全線除了跨河橋梁之外都圍起了高高的隔音牆,明明身處高架路段卻彷彿在地底下沒有風景,對喜歡搭火車看風景或是拍攝火車的人來說都相當不友善。
全線車站皆裝設全高式月台門
為了減少噪音,隔音牆也是圍好圍滿

環狀線電聯車


環狀線的電聯車一編組共四輛,通車時一共採購17列,由日立軌道義大利與台灣車輛共同承造,編組編號由101編至117,車號則是(北端)A-C-D-B(南端)加上編組編號表示。車頭參考海豚造型採用20度傾斜流線設計,外觀塗裝則分為白底配上黃色與黑色色帶的正常塗裝,以及配合Emmanuelle Moureaux為全線公共藝術主視覺所設計的黃底塗裝兩種。
各節車輛形式照

全列車內部採用塑料製長條椅,不同於文湖線車輛,整列車都有車廂間通道可互通。座椅、扶手皆以黃色做為主色調,僅博愛座以藍色做出區隔。在A與B車設有輪椅停駐空間,車廂間通道旁也設有大型行李區,可供轉乘桃園捷運前往機場的旅客放置。

通道旁的大型行李放置區
車門上方的旅客資訊系統
日立義大利的製造商銘版

仍待建立的時刻表文化


根據台北捷運公布的環狀線班距平常日尖峰時段為4~7分鐘、離峰時段與例假日約5~10分鐘、23:00以後的深夜時段約12~15分鐘,相較於台北捷運現有五條捷運路線的班距都來得長,在沒有時刻表的情況下相當容易造成乘客時間安排上的困擾。然而,台北捷運卻並未比照高運量捷運路線公布各站時刻表,僅留下一句「環狀線為無人自動駕駛系統,機動性高隨時可彈性加發列車,列車時刻時有更動,且視車行狀況自動調整,無提供時刻表,不便之處敬請見諒。」令人納悶的是,在高度自動化控制的情況下,怎麼還會有列車到站與發車時刻更動的問題?

自鐵道車輛商業運轉以來,人類終於有了穩定的陸運交通,旅行的時間不再是無法掌控的因素。每座車站一定都會放上大大的時鐘,火車也按照時刻表發車,工商業社會也因此養成守時的社會風氣。沒想到鐵道發展百年來,台北捷運對於時間的觀念竟然大倒退,只希望乘客當個「差不多先生」?鄰國日本即便是都市中的地下鐵系統,依舊有時刻表供民眾查詢,甚至就張貼在月台上最顯眼的公布欄位置,反觀台北捷運對時刻表遮遮掩掩,深怕民眾拿列車延誤來攻擊似的,時刻表永遠貼在車站最不顯眼的位置。真希望台北捷運在教育民眾不用後背包的同時,能花多一點心力在建立乘客的守時文化上。
日本即便是地下鐵也會在最顯眼的公布欄貼上時刻表
台北捷運旅客資訊系統至今仍僅提供下一班列車的到達時間

參考資料:
1.臺北捷運系統環狀線建設計畫(第一階段)第三次修正計畫案,2018年2月
2.臺北捷運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