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9日 星期四

【看火車】姬路城與HelloKitty新幹線同框:手柄山公園攝影地

在計畫伯備線381系攝影旅行的時候,原本想著還要去立山黑部,所以選擇從中間的大阪,而不是從岡山入境日本。結果光是伯備線的行程就滿滿,連同立山黑部通吃的計畫只好取消。不過既然機票都開了,那就省錢慢慢地從大阪坐私鐵和在來線火車到岡山,順道經過姬路解鎖知名的新幹線攝影點。

能將姬路城與新幹線同框的攝影點可說是姬路的代表風景之一

2024年8月16日 星期五

【時光土場】大井川車上露營Day2:夢之吊橋與蓬萊橋|搖曳露營△聖地巡禮

夏天的太陽總是特別早起,明明前一晚看完星星之後在車上沉沉睡去,下次睜開眼睛時才早上六點,但天空已經十分明亮。昨天的旅程幾乎都環繞在吊橋與水庫,第二天的行程當然也不例外。簡單吃個早餐之後,大井川的搖曳露營△聖地巡禮第二天,從夢之吊橋到蓬萊橋的橋樑巡禮就此展開。

吊橋、水庫與自然環境共同構成大井川上游的特殊地景,令人流連忘返

上一篇:【時光土場】大井川車上露營Day1:畑薙湖秘境巡禮|搖曳露營△聖地巡禮

2024年8月11日 星期日

【時光土場】空軍嘉義基地開放日:戰機與飛行場大蒐奇

昨天經過洪致文老師的粉絲專頁的訊息提醒,這才發現周末正好是一年一度國軍基地開放日的日子,而且開放的基地剛好就是洪致文老師新書中介紹的日本時代嘉義飛行場、今日的空軍嘉義基地。除了跟著飛機迷一起來拍飛機之外,場長我決定這次趁著基地開放的機會實地到場尋找書中介紹的日本時代的飛行場遺跡。

嘉義基地的前身是日本陸軍所有的嘉義飛行場,根據《不沉空母》一書的考證,飛行場大約在1936-1937年間開始有飛機開始使用。飛行場開始使用的時間點正是日本開始大東亞戰爭的期間,當時進駐的飛行第14戰隊也曾參與過攻擊菲律賓的戰役。飛行場的跑道與機坪配置在基地的西側,東側則是軍隊兵舍、指揮中心等後勤行政單位的房舍。

雖然從美軍的空照圖來看機場在二次大戰期間遭遇轟炸,不少建物和棚廠的屋頂都嚴重受損,但比對位置與大小推測仍有不少建物在戰後經過國民政府軍重修後繼續使用。在這次營區開放區域的志開大樓,以及其東側的長泰樓都可能是日本時代的兵舍流用。根據志開大樓前的命名略記,大樓興建於1945年5月,並於1991年7月整修完成,大樓命名是為紀念1943年執行偵察任務而不幸殉職的中華民國飛官周志開中校。而在志開大樓東南側的橘紅色屋頂建築在日本時代的地圖標註為「對戰本部」,與志開大樓、長泰樓一樣都是以圓柱區隔走廊與屋外空間。

志開大樓在日本時代是兵舍
原對戰本部的現況

2024年8月7日 星期三

【時光土場】大井川車上露營Day1:畑薙湖秘境巡禮|搖曳露營△聖地巡禮

趁著《搖曳露營△》第三季播映與靜岡縣推出《搖曳露營△》與LoveLive!的聯名集章活動,才剛結束上一趟伊豆旅行不久我就預訂機票,計畫了下一趟聖地巡禮。這次要前往的地方就是靜岡縣最大的河川:大井川的上游區域!

大井川上游鐵公路交通都相當不便,因而造就密集的吊橋景觀

大井川的交通動脈

從靜岡、長野、山梨三縣交界的南阿爾卑斯地區發源的大井川,全長約168公里的主流不但是靜岡縣境內最長的河川,上游豐富的森林資源很早就是日本極為重要的木材產地。為了河川沿線的產業開發與交通需求,1925年大井川鐵道株式會社在靜岡市成立,本線自東海道本線金谷車站出發,一路沿著大井川而上,並在1931年通車至終點千頭車站。1930年代隨著工業化用電需求增加,大井川豐沛的水力資源也受到關注。於是,電力開發公司為了大井川水壩建設的資材運送需求,從千頭車站再往上游開闢了專用鐵道,原本鐵道是以762mm軌距興建,但通車隔年配合貨車直通需求再拓寬成和本線一樣的1067mm軌距。鐵道經營在1959年由電力公司轉為大井川鐵道負責,成為大井川鐵道旗下的井川線。

2024年7月30日 星期二

【拾光博物】昔日花蓮鐵道的中樞:花蓮鐵道文化園區

對現代許多臺灣人而言,臺鐵的環島鐵路網就好像打從出生以來一般的理所當然。但是,過去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花蓮與台東之間的鐵路是獨立於環島路網之外的存在,而管理這條鐵路的營運中心就在今日的花蓮鐵道文化園區,其前身則可追溯到日本時代的花蓮港鐵道出張所。

東部鐵道的中樞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在完成縱貫線工程之後,隨即投入資源繼續進行環島鐵路的選線探勘與建設計畫。不過,由於中央山脈在蘇澳到花蓮、高雄到臺東之間的阻隔,當時的技術並無法讓鐵路順利地從縱貫線繼續延伸到花蓮或臺東,若要按部就班地推進可是不知道要讓花蓮等到何年何月。鐵道部於是在1909年9月1日成立「花蓮港鐵道出張所」,先行展開花蓮到臺東的鐵道建設計畫。

考量花東縱谷平原運輸需求還不大,再加上主政者當時奉行速成延長主義方針,因此軌道採用762mm軌距以節省成本。雖然和西部鐵道的軌距不同,但橋梁與隧道淨空仍按西部的規格興建,在1919年自花蓮通車至今日的玉里,買收臺東段的糖鐵路線串聯後在1926年全線通車。不過看似暫時編制的花蓮港鐵道出張所就這樣一路經營到日本在二戰戰敗,戰後幾經轉折由臺鐵局花蓮管理處接手,但東部鐵道仍長時間獨立於西部的鐵道之外。直到1980年前後北迴線通車、東部鐵路軌距拓寬完成,臺鐵才終於結束長達五十年以上一島兩制的時代。

1945年美軍根據航測繪製的城市地圖,可以窺見當時以花蓮車站發散出的Y字形路網,城市展現面向海洋藉由臨海鐵道與外界串聯的海洋性格(圖片來源:德州大學圖書館)

北迴線通車的同時,花蓮車站與車庫也一併往內陸移動,原本靠海的舊車站在1992年拆除。作為昔日東部鐵道管理中樞的臺鐵局花蓮管理處在1988年裁撤,留下的辦公廳舍使用到1993年後閒置而荒廢。2002年花蓮縣文化局成立專案小組進行搶救工作,經過數年的規劃與整修之後於2011年「花蓮鐵道文化園區」的身分重現在世人面前。

2024年7月17日 星期三

【拾光博物】橫濱鐵道開業的功勞車~兼橫濱港汽車道夜遊

日本官設鐵道的第一條路線是1872年通車東京(新橋)到橫濱間的鐵道路線,不過當時新橋車站的位置不在今日的新橋車站,而是在一旁的汐留;橫濱車站也不在今日的橫濱車站,而是在今日根岸線上的櫻木町車站。五年前時光土場拜訪了這條日本起源鐵道的起點舊新橋停車場鐵道歷史展示室,這次則趁著回台前一晚的空檔來到了櫻木町的商業設施「JR櫻木町ANNEX」,來看當時鐵道開業時期的功勞車。

在櫻木町車站南側的商業設施設置了鐵道歷史展示藝廊,在商業開發之餘也兼顧鐵道文化推廣

首條官設鐵道的終點站

日本在結束江戶幕府長達兩百多年的統治之後,由明治天皇率領的政府加速引進西方文明,向列強靠攏。在西化浪潮下最重要的指標基礎建設就是鐵道,不過當時的日本雖然有江戶時代培養的大量土木人才,但並沒有人懂鐵道要怎麼興建與營運。於是,新政府積極招攬來自英美的鐵道技師來日,協助這條的鐵道的規劃設計與人才培育工作。終於在1872年10月14日,橫濱車站在今日的櫻木町正式通車啟用,皇室與政府高官從東京搭著火車來到橫濱,慶祝鐵道為日本現代化展開新的一頁。

初代的橫濱車站是由美國技師Richard Perkins Bridgens所設計,和位於起點東京的新橋車站一樣為頭端式車站,在正面入口兩側有兩層樓的衛塔,猶如雙胞胎一般。1887年鐵道繼續往湘南一帶的國府津延伸,不過初代橫濱車站的頭端式設計讓所有經過列車都得進站再折返開出,非常不便於列車調度,於是在1915年橫濱車站遷移到今日的高島町附近,並將鐵道主線截彎取直,原本的初代橫濱車站便改稱為櫻木町。雖然櫻木町貴為官設鐵道開業的終點位置,但在歷經關東大震災、鐵道高架化與車站改建之後,如今幾乎找不到明治期的痕跡。不過在2020年中開幕的商業設施「JR櫻木町ANNEX」,卻迎來了開業時使用的蒸汽機車,以鐵道歷史展示藝廊的模式喚回那段鐵道開業的記憶。

藝廊展示著鐵道通車時的模型

2024年7月9日 星期二

【時光土場】伊豆半島自駕漫遊Day2 堂島、沙頸岬與西伊豆天際公路|搖曳露營△聖地巡禮

《搖曳露營△》(ゆるキャン△)第二季聖地巡禮來到第二天。昨天縱使累到洗完澡馬上睡覺,一整晚的雨滴敲打在民宿木造的屋頂上,滴滴答答的雨聲不停在夢醒之間傳進耳朵裡,早上一覺醒來果然窗外還下著大雨。下樓吃早餐的時候,餐廳裡電視頭條新聞播放的居然是臺灣立法院為了國會擴權法案「大亂鬥」(這邊直接引用日本新聞用詞),還有亂對排在後面的人咆哮噴口水的畫面,一早看到這些事情真的是一個糟糕的早晨!

昨晚發布的天氣預報仍然不理想,原本已經查好雨天備案去土肥金山看大金塊,但吃早餐時還是不抱希望地順便看看氣象雷達回波來評估天氣變化,卻發現...現在這陣雨這居然已經是最後一波鋒面雨帶!?等到要出門的時候,竟然奇蹟似地放晴了!在青空的祝福下,看來伊豆露營第二天的巡禮可以順利進行了!

在藍天大海陪伴下,最開闊與療癒的聖地之旅第二天展開!
上一篇:搖曳露營△聖地巡禮:伊豆半島自駕漫遊Day1 大瀨崎、龍宮窟與雨中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