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1日 星期五

【時光土場】壯麗地景與小島村落:桶盤嶼的放空之旅

以前自然課本提到澎湖,總是會放上一整面柱狀玄武岩佇立在海岸邊的照片,對於從小就對地球科學感興趣的我來說那是此生一定要看過一次的地質景觀。來到澎湖的第一天,我就決定將以柱狀玄武岩的桶盤嶼納入我的行程。前往桶盤嶼的交通方式除了旅行業者販賣的遊覽船行程之外,就只有由馬公市公所委託營業的離島交通船,即使是4-9月的夏季旅遊旺季,一天也只有三趟往返。一方面不確定我會在島上逛多久,另一方面柱狀玄武岩露頭集中在島的西側,因此我選擇搭乘11點從馬公出發的船班,並在島上停留到下午16點半返航。(馬公市交通船時刻表)

乘船地點在馬公商港東北方1.2公里路程的南海遊客中心,不過遊客中心內並沒有設置交通船的售票處,開船之前直接到碼頭找上頭寫著「桶盤之星」的船即可。上船之後,船長請我填寫要給海巡單位查驗的身分資料,並跟我收取來回240元的船資。我看過其他人的遊記也都是這樣收費,因為島上並沒有民宿,觀光客一定都是當日往返,加上馬公桶盤航線只有一艘船經營,遊客和船長都跑不了。

往返桶盤嶼的交通船,開航與否基本上由船長全權負責

交通船準時開航後大約只要20分鐘就抵達了桶盤嶼,從碼頭走到島嶼西側的柱狀玄武岩區只要10分鐘。理論上就算搭乘下午15點半從馬公出發的船班到桶盤嶼,到柱狀玄武岩區拍個照片、逛一下海濱步道時間也是綽綽有餘。不過,我卻一時想不起來有一個非得早點到島上的理由,加上9月中旬的太陽光依舊十分毒辣,即便我都已經帶著遮蔭的藺草帽,才走到東側的制高點涼亭就滿頭大汗。在涼亭眺望遠方的馬公市區與俯瞰圍繞港口的聚落,我就走回碼頭邊的候船區,一邊看著帶來的書籍放空,一邊等著下午最熱的時段過去。或許因為是平日,候船區旁的餐飲店都拉下了鐵捲門,目光所及只見一家雜貨店有開,幸好上船前有先去便利商店買個飯糰,才不至於在島上餓肚子。

島上東側有制高點涼亭可以俯瞰桶盤漁港
港邊還有消防隊、警察駐在所等公務機關,畫面左邊的雨棚是候船區
澎湖傳統的民居經常有石砌的圍牆替作物擋風

桶盤嶼在行政區劃上是屬於馬公市桶盤里,總人口為388人、122戶,不過實際上因著社會變遷與漁業環境改變,島上的常住人口早已遠遠低於統計戶口數。下午15點我從島嶼的東側步道爬上山丘,沿途有不少利用玄武岩石塊堆砌而成、小巧的三合院民居,不過大多無人居住宛如寂靜之城,外牆的水泥塗層多半剝落而斑駁不堪,甚至有些屋頂也早已坍塌。島上的路雖然不多,但因為缺乏指標我在探險的過程中還是一度走錯路,幸好島上的網路訊號還算不錯,可以利用Google地圖回到往島嶼南側海邊的路徑上。

一路上不少房子感覺很久沒人住了

走下坡到來到岸邊的海濱步道,原本從衛星圖上以為是水泥鋪面,實際上步道是由一塊塊大石頭堆成,雖然石頭表面平整,但走起來還是有種跳石海岸的感覺。往島嶼西海岸走的路上,右手邊長滿了澎湖常見的仙人掌,左邊的沿岸石頭上不時出現完成蛻皮的螃蟹殼,相當有趣!海面上則可以看到馬公市轄內的另一座離島─虎井嶼。

海邊有很多螃蟹上岸脫下來的殼
海濱步道旁長滿了仙人掌
桶盤嶼南邊就是虎井嶼

這時我才想起來非得中午就到島上的理由,因為桶盤嶼除了柱狀玄武岩之外,島嶼西南側還有一處古老的火山噴發口,一圈圈的外型宛如蓮花座一般,不過卻只有低潮水位時才能看到。當天的低潮位時間大約在上午八點左右,原本我是想賭看看11點還能不能看到,但在港邊放空的結果就是行動時反而已經到了高潮位時間,蓮花座早就在水面下了......。但此行還是順利看到整排的柱狀玄武岩,算是有些收穫吧!下次有機會的話,找個下午退潮的時間拜訪或許可以拍到更好的照片吧。



更多澎湖馬公漫遊系列請見:
【時光土場】航向澎湖:臺華輪搭乘紀實
【時光土場】壯麗地景與小島村落:桶盤嶼的放空之旅
【時光土場】媽宮城內的歷史現場散步
【時光土場】尋找荷蘭堡壘:澎湖風櫃的公車旅行

探訪時間:2022.9.
完稿時間:2022.10.

2022年10月20日 星期四

【時光土場】航向澎湖:臺華輪搭乘紀實

2022年臺灣迎來第三個國境封鎖的夏天,許多無法出國遊玩的朋友紛紛前往海邊。尤其是能夠搭乘飛機體驗出國儀式感的澎湖頗受歡迎,令因為工作而錯過整個暑假的場長羨慕不已。經過了國旅大爆發而忙碌的旺季,我終於找到時間得以前往澎湖度假,不過和其他人不同的是這趟旅程採取「海去空回」,也就是搭乘從高雄到馬公的臺華輪前往澎湖。

臺華輪是由台灣航業所營運、往來高雄與馬公之間的客貨車載運船,目前也是澎湖與臺灣本島間主要的貨運聯絡船。這艘船的總噸位有8134噸,載客量可達1150人,根據台灣航業的介紹,船艙「可載運小客(貨)車(兼載高層大客車、大貨車),全船中央系統冷氣、音響,配備最新科技導航及避碰航儀,並裝置遠洋航行之穩定平衡翼,消波率達百分之九十,航行平穩舒適。」不過這艘船自1989年從日本長崎的林兼船渠竣工之後,已服役超過三十年,新船經過中央與地方討論多年終於在今年9月於日本的內海造船株式會社開工,預計明年下水取代現有的臺華輪。這個消息也讓這趟臺華輪之旅多了點「再會與感謝」的意義。

謎樣的訂票流程

適逢高雄美術館的〈甘露水〉雕塑即將結束展示,場長想到既然都要去高雄一趟,乾脆就搭船去澎湖走走,而且晚上23:30出發的夜航班次剛好可以省下一晚的住宿費。決定了行程之後我準備上網訂船票,原本想說在網路的時代利用網路訂船票應該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情,沒想到利用Google搜尋台灣航業的網路訂票頁面,只找得到注意事項,卻找不到訂票頁面。最後只剩下用電話訂票、現場付款取票一途,沒辦法提前拿到船票一股不踏實感油然而生。

台灣航業的高雄售票處開放時間只有平日的上午08:00~12:00、下午13:30~16:30或每航次開航前兩個小時,而且現場補位人數如果太多,船公司就會開航前兩個小時內還沒取票的訂位。不過我從美術館到哈瑪星的時候就已經超過17時,只好賭賭看搭船的人不會太多。售票處位在新濱碼頭邊,距離捷運西子灣站步行約五分鐘,我稍微整理一下行李之後大約在晚上22時抵達售票處,幸好我的訂位並沒有被取消,和售票窗口服務人員報上訂票時的身分證字號和取票代碼即可付款取票。雖然台灣航業沒有網路訂票頁面,但幸好售票窗口有提供刷卡付款。

台灣航業售票處是大阪商船高雄支店舊址
售票窗口與票價表
室內也有擺放座椅給旅客休息
九月份的船班

不過在登船之前先小小岔題一下。因為船上沒有淋浴設備,於是照著行程看完美術展之後,我便前往舊打狗驛故事館找朋友借浴室。但在借浴室之前,因為先前輕軌工程導致動態保存鐵道的鋼軌旁堆了一堆土石,甚至還因為重壓和草根的關係變硬,讓新來的調車機輾過去時不停晃動,所以我就被帶去拿小鏟子做勞動服務。

意外被壞朋友抓去挖土,讓調車機可以走得平順一點

臺華輪艙內巡禮

買完票之後就可以前往碼頭邊、售票處大樓左前方的候船室,22:30乘客依序通過海巡署的身分查驗、X光機掃描,沿著引導路線爬上登船梯。船內由低層到高層分別為機艙、車輛甲板、中層甲板、C甲板、B甲板、A甲板、駕駛甲板等七層,登船口位在中層甲板,航行過程中僅開放乘客在A、B、C三層甲板走動。距離我上次和朋友搭乘臺華輪已經過了九年的時間,沒想到船內裝潢其實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以前還是窮學生的時候大家一同坐的C甲板坐臥椅艙,現在看椅布配色倒有點像臺鐵優等列車早期的椅布樣式,不過每個座位都有附可收納的小餐桌,比起莒光號還是方便一點。

售票處斜對面就是候船室
候船室內部
月亮伴我登船
坐臥椅艙又再分為前、後艙,椅布顏色也不一樣
除了第一排之外都有小桌子

印象中因為坐臥椅艙夜間不會關燈,要補眠的話並不舒適,因此這次改成坐臥舖艙,兩個艙等價差120元(坐臥椅艙860元、臥鋪艙980元),價格算是經濟實惠。走進位於A甲板的臥鋪艙,內部是只能供兩人側身交會的走廊,我循著船票上的座位號碼找到了我的床位。一個隔間有上、下鋪共四個床位,但似乎是因為過了暑假旺季、乘客超少,整個隔間就由我一個人獨占,幸好不用擔心要聽陌生人的打鼾聲入眠。每個床位只有枕頭和床墊,如果需要毛毯的話得要到B甲板的服務台押證件借用。

臺華輪船內空間配置圖
一般的臥艙是由四個上下舖組成
每個床位有暖黃色的小燈、枕頭和床墊,毛毯要另外借用
臥艙層的後方是戶外甲板,不少人在這裡吃喝東西和聊天

B甲板的服務台除了可以借用毛毯之外,也可以購買小零嘴、飲料等食品。服務台之外的空間則設有餐廳、沙龍、電子遊樂器提供乘客多樣化的娛樂活動,不過從外面看起來陳設十分老舊,頗有懷舊劇裡的氛圍。然而,現在這些娛樂空間全貼上了暫停營業的紙條,不知道會不會一路停業到這艘船退役。

服務台可以買一些零嘴和飲料
未開放的餐廳區域
有點懷舊感的壁畫
B甲板設有電子遊樂器,不過不知道已經停業多久

回到臥鋪艙所在的A甲板,船尾方向則是室外空間,不少乘客帶著消夜來這裡聊天看夜景。原本我想在這裡等船駛離高雄港,拍攝一路上的夜景,不過不知道有什麼問題讓離港時間延後到00:30,耐不住眼皮變重的我,只好早點上床睡覺等著迎接澎湖的日出。

開航前的高雄夜景

隔天一早天都還沒完全亮,5:30服務台就開始廣播叫借用毛毯的人歸還毛毯。在起床的音樂聲中,馬公周邊的幾個小島已經在晨曦中隱約可見,船接近馬公港時剛好迎來日出。我隨手拍了些照片之後就回房收拾行李,等著從車輛甲板放下的棧橋上陸,睽違九年的時光終於又再次踏上澎湖這片土地......。(待續)

朦朧晨光中已經可以看見馬公港大樓
靠港的時候剛好日出了
下船的時候工作人員引導乘客重車輛甲板離開
連接船和陸地的棧橋
更多澎湖馬公漫遊系列請見:
【時光土場】航向澎湖:臺華輪搭乘紀實
【時光土場】壯麗地景與小島村落:桶盤嶼的放空之旅
【時光土場】媽宮城內的歷史現場散步
【時光土場】尋找荷蘭堡壘:澎湖風櫃的公車旅行

探訪時間:2022.9.
完稿時間:2022.10.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時光土場】海線通車百週年:縱貫線改良肇始與專列紀錄

自竹南車站到彰化車站之間的海線於今年10月10日迎來通車的一百週年!苗栗、臺中兩地為了觀光行銷也和臺鐵合作籌畫慶祝活動,還特別邀請白沙屯拱天宮媽祖從通霄搭乘DT668蒸汽機車專列回白沙屯,臺鐵在這一天亦發行紀念套票,吸引不少同好與地方居民前來共襄盛舉。這條百年歷史的鐵道不僅為地方帶來交通上的便利,也是當時臺鐵建設從速成延長轉向改良為主的開端。

DT668蒸汽機車專列通過白沙屯南邊的海岸線

縱貫線的初次大改良

1895年日本依據馬關條約接管臺灣之後,面對的是極度缺乏交通基礎建設的島嶼,對當時的臺灣總督府而言能夠有效掌握國土狀況的交通設施是當務之急。不過為了讓中央政府接受在還沒獲得明顯經濟利益之前,花費大筆經費投資鐵道建設,時任技師長長谷川謹介設定了速成延長主義方針,簡而言之就是極力控管預算花在必要項目上,先求有再說。雖然連結基隆港與高雄港的縱貫線在1908年順利通車,但卻留下不少運轉瓶頸,尤其是苗栗到臺中之間山岳路段1:40的陡坡嚴重限制了機關車能夠牽引的貨車數,最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造成嚴重的滯貨事件。

滯貨事件的起因意外地與現今COVID-19疫情與烏俄戰爭影造成國際航運不順暢的時局類似,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全世界的原物料價格上漲,臺灣的原物料產業受惠於戰爭景氣走揚,但同時船運價格也大幅飆升。運價上漲迫使從日本內地來的進口物資幾乎都從基隆港上岸,加上南部糖廠所需的燃料也都從北部煤礦產地啟運,使得縱貫線南向的貨運量過度膨脹,前述的地形限制更加劇了貨物壅塞在各地倉庫的狀況。為了解決滯貨危機,總督府鐵道部提出海岸線新建計畫,在竹南、王田之間另闢與縱貫線平行的海岸線。

新竹到彰化經海線約比山線長1哩20鎖72節,但坡度平緩得多
圖片取自《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1)1922-10-11 日刊04版

海岸線工程預算在1919年獲得日本國會通過,核定預算為1055萬2600圓,並於8月1日自臺中及竹南兩端分別展開。兩個工區以房裡溪北岸為界,北邊的工區臨海路段多,工程期間飽受風沙、潮汐與雨水侵蝕路基所苦,丘陵地形也讓工程設計時決定在白沙屯一帶設置三座隧道穿越;南邊的工區多為平原地形工程較為容易,1920年底王田到清水就先行開業營運,不過該工區範圍內還有地質容易崩塌的清水坡,以及大安溪與大甲溪兩座跨越大河的橋梁。興建過程歷經物價上漲,以及保安設備、後龍溪、大安溪、大甲溪三座橋梁新增縱貫道路橋樑基礎等新增工程項目,預算又再追加76萬6000圓,耗時三年兩個月終於在1922年10月10日於通霄舉辦通車典禮,並自11日起正式商轉。

海線建設時便考慮到未來縱貫道路整備所需,在鐵路橋興建同時打下公路橋基礎。圖為海線大安溪橋,鐵路橋左側即為後來完成的鐵公路併用橋。
白沙屯一帶多為地質鬆軟的海埔地,當時採用隧道通過這段丘陵地

通車式當天上午8:08,裝飾有國旗的機關車帶著時任專賣局長池田幸甚、遞信局長吉田平吾與各界官民代表搭乘臨時列車南下,大約在上午11:50抵達通霄,並受到當地以煙火熱烈歡迎。時任總督田健治郎和鐵道部長新元鹿之助則在前一日就南下臺中視察,當日上午10時許同樣搭乘臨時列車前往通霄參與下午13時的通車式。典禮中由新元部長開場,接著由田總督、臺中州知事等地方首長上台致詞,後續在藝妓的表演當中結束通車式,一行人再搭乘下午15時許的臨時列車北上。根據當時的報導估計共有一萬名民眾參與通車式,不過有趣的是報導也提到臺中市民擔心山線不再是縱貫線主線會造成地方沒落,另一方面大甲則擔心交通方便之後臺中市對海線城鎮造成的磁吸效應,呈現出民眾對鐵道帶來的影響憂喜參半的一面。

白沙屯拱天宮受邀前來百年前的通車地慶祝海線百年
上午8點半通霄車站前排滿等著買紀念套票的民眾
臺鐵發行的海岸線通車百週年紀念套票

這條改善臺灣運輸體質的改良鐵道雖然是新建路線,卻也象徵著臺灣鐵道政策從速成延長走向改良為主。海線作為縱貫線主線的歷史也一直持續到戰後臺鐵局,過去許多往來南北的優等列車都在這裡一再刷新臺北高雄間的運轉時分紀錄,直到山線三義豐原區間大幅截彎取直之後,經由海線的優等列車優勢不再,行經大城市臺中的山線再次成為客運的主幹線,百年驗證的結果顯示臺中市民的擔憂並未成真,反倒是海線城鎮深受臺中市的磁吸效應影響,連過往興盛的帽蓆業也在社會變遷下走向式微。

海線城鎮或許錯過了成為大都市的時機,但近年來在觀光推廣與青年返鄉復興家鄉產業努力下,逐漸走出不同於大城市的生活步調。與此同時,鐵道改良的腳步並沒有停下來,不論是戰後的電氣化或是局部雙線化工程,都在慢慢改變這條鐵道的風景。今日海線已卸下了縱貫南北的交通樞紐的任務,未來的一舉一動都將與地方生活更為密切,該如何改建才是最適合地方發展的選擇?如何活用百年遺留下來的鐵道文化遺產,說好地方的故事?我想這些都會是海線走向下一個百年必須面對的課題。

西湖溪橋西側尚遺留鐵橋改線前的橋墩,但今日上頭已修築自行車道橋,風景已大為不同(照片攝於2017年)

海岸線百週年專列活動

這次的專列行駛區間為彰化到白沙屯往返,編組為(北端)DT668+電源行李車+6輛彩繪莒光號客車+R40(南端),去程6228次沿途停靠追分、清水、大甲、日南、通霄、白沙屯,回程6229次中途僅停靠苑裡,停靠站除了有安排地方活動,也是為了與正班車運轉交會。不過原定上午9點從彰化出發的專列,卻因為電源行李車一度無法開啟,造成列車編組作業一陣混亂,專列也因此延後23分鐘開車。場長原本以為買完紀念套票之後還可以趕上清水附近的攝影點,沒想到專列在縮短清水停靠時間下僅晚3分抵達大甲站,還是得從大甲開始追起。

6228次 大甲=日南

我在去程的拍攝點選擇以高處俯瞰點為主,不過卻也凸顯了列車編組的缺點。撇開剛好都沒什麼煙的DT668不談,此次專列車廂並不是選擇原本塗裝的莒光號,而是一輛一種主題、郵輪式列車用的彩繪莒光號車廂,不僅從遠處看根本看不清楚彩繪想要表達什麼,在地景中反而像是迷彩服一樣被隱藏起來,突然覺得像仲夏寶島號一樣用清一色莒光號或許還比較好。

彩繪列車如同迷彩一樣隱身在地景中(6228次 苑裡=通霄)
索性拍稻浪和蒸機特寫
小小山頭上也是大拜拜

由於白沙屯站並沒有轉車盤,因此編組自然改以R40在前頭牽引回程列車,南下攝影點中重點的五南里荷花池自然聚集了大批相機來大拜拜。但有趣的是有攝影同好似乎不知道回程不會是蒸汽機車在前,看到R40來的時候還大呼站錯位置,後續的清水坡自然也只剩下少數懂柴電機車價值的同好留下來繼續拍了。

6229次 通霄=苑裡
6229次 台中港=清水

此外,因為出發的時候電源行李車一度無法啟動,臺鐵臨時找了另一輛柴電機車牽引備用電源行李車北上做更換。但後來因故取消更換作業,備用車留置日南站,等到回程專列通過之後才跟在後頭一起回彰化,意外讓單輛電源行李車到海線一日遊。

來海線一日遊的電源行李車也跟在專列後面回家

參考資料:
1922-10-10 《臺灣日日新報》第4、7版
1922-10-11 《臺灣日日新報》第4、7版
蔡龍保,《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臺灣國有鐵路(1910-1936)》(2012),頁43-49。
【時光土場】彰化扇形車庫慶百年!山海樞紐的歷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