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

【老屋町】媽宮城內的歷史現場散步

乘坐臺華輪抵達馬公港之後,街上都還沒有什麼人,整座城市才正要從晨光中甦醒。雖然港邊就佇立著超級顯眼的摩斯漢堡招牌,但本著體驗當地生活與口味的立場,我決定先到觀光客常去的文康街看看有什麼早餐可吃。

文康街是馬公市區中一條知名的小吃商圈,觀光客必吃的燒餅、牛雜湯都聚集在這裡,選擇相當豐富。不過,明明臺灣本島許多店家早已恢復內用,評價甚高的牛雜湯和燒餅卻仍以疫情為由只開放外帶,我只好放棄網路評價隨便找一間土魠魚羹吃早餐。我點了滷肉飯、土魠魚羹湯和豆漿,滷肉飯除了滷肉之外還撒上了豆酥和海帶芽,吃起來少了點油膩感;土魠魚羹湯比起平常吃的略清又帶點甘甜味,一天的開始總算有些不同於臺灣的口味。我的第一天主要行程是搭乘交通船去桶盤嶼看以前在課本上出現的柱狀玄武岩,不過距離開船時間還有三個多小時,於是在吃飽喝足之後,我決定從市區的北側沿著西側的民族路,去尋找媽宮城的經典古蹟。

臺澎最古媽祖廟

澎湖群島主要由西側漁翁島、北側的白沙嶼和東側的本島組成,由於島嶼阻擋了臺灣海峽洶湧的波浪,中間環抱的海灣平靜無波因而得名「澎湖(Phînn-ôo(註))」。今日本島上最大的聚落就是臺華輪抵達的馬公市,舊稱為「媽宮(Má-king(註))」,其由來便是位於市區西側的澎湖天后宮,當地俗稱「媽祖宮(Má-tsóo-king)」。值得注意的是澎湖當地以「宮」的白讀音king來發音,並不是文讀音的kiong來稱媽祖宮。媽祖宮的歷史久遠到難以考證是在何時建廟,但根據《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的推測,1592年荷蘭人來占據澎湖的時候此地就已是漢人聚居地,因此認為應該是在漢人移居時建廟。清廷在17世紀攻克鄭氏政權之後,據稱攻打澎湖時進入海灣風平浪靜,有神靈顯靈助陣,因此當時的將領施琅便上奏請求朝廷加封媽祖為天妃。

擁有三開間的三川殿是媽祖宮的門面
中央屋脊上有引用「龍馬負圖」、「轅門斬子」典故的剪粘工藝
門楣上的木雕則是八仙過海與南極仙翁

澎湖媽祖宮歷經多次整建與重修,現在看到的建築格局與裝飾大多是在日本時代大正年間的大修後留存至今,從三川殿、正殿內懸掛的牌匾大多以大正年間落款為主即可略知一二。不過其中卻有一面牌匾是落款於道光丙午年(西元1846年),那是澎湖出身的進士蔡廷蘭為了感謝媽祖庇祐學子進京趕考的海路安全,因而在媽祖宮重修時獻上「功庇斯文」的牌匾。除了反映當時讀書人參加科舉的歷史,也多了澎湖人出外打拼得時時與海洋共存的文化意涵。

媽祖宮的正殿
由澎湖出身的進士蔡廷蘭捐獻的牌匾,感謝媽祖保佑讀書人出海應試的安全
媽祖宮正殿內部

來到媽祖宮除了可以仔細欣賞屋簷、扇門上的木雕工藝,對於臺灣史有興趣的朋友更不能錯過陳列於清風閣旁的「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17世紀歐洲國家紛紛派遣船艦來到東亞進行貿易,當時荷蘭為了建立與明朝貿易的據點,曾在1604、1622年兩度進佔當時有派兵駐守的澎湖,碑上所寫道的沈有容即是1604年率兵前來與荷蘭人交涉的都司。這座碑一直到大正年間的大修後才被發現立在清風閣旁,不過關於碑的來歷至今仍缺乏文獻記載,而目前這座碑也已依據文資法指定為國寶。

「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見證了臺灣在17世紀歐洲大航海時代下的歷史
正殿的門上共有六幅精細的木雕窗花
三川殿樑上以木雕刻出民間故事

扼守臺灣海峽的要塞

澎湖位在臺灣與歐亞大陸之間的交通要衝,在荷蘭人、清兵入臺的歷史事件中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不過清廷領有臺灣與澎湖之後,在防衛上僅消極地不讓海盜建立根據地,到了19世紀澎湖在清法戰爭當中一度遭到佔領,政府才重新審視澎湖的防衛部署,並決定在媽宮建築城牆、保護市鎮。媽宮城在澎湖水師的監造下於1887年(光緒13年)動工、1889年(光緒15年)落成,總耗資23537兩,城牆與城門以磚石堆砌而成,並開有北門、東門、南門、小南門、小西門、西門等六座城門。無奈在甲午戰爭末期,媽宮城仍不敵日軍的攻勢而陷落,迫使清廷在馬關條約中放棄澎湖與臺灣主權。

順承門是媽宮城的小西門,門額上寫著「光緒十四年仲春月吉立」

媽宮城現今留存的北段城牆,表面後來糊上水泥

媽宮城進入日本時代之後,進行了數次市街改正,北、東、南側的城牆拆除,讓市街地得以隨著港口發展而逐步擴張。西側的城牆內在日治初期由重砲兵大隊及要塞司令部進駐後,持續到二次大戰後一直是軍事要地,今日仍由陸軍澎湖防衛指揮部管理。在軍事防衛的需求下,包括小西門與大西門兩座城門在內的城牆得以留存至今,在城牆的西南部延續著日本時代軍方營舍的歷史背景,國民黨政府遷臺後移入了大量軍眷居住,包含今日的篤行十村在內的眷村聚落成為獨特的軍事文化保存區域。

大西門是媽宮城留存的兩座城門之一,現今是澎防部莒光營區的其中一個出入口
位於媽宮城西南角的篤行十村是日本時代就存在的軍眷社區
部分城牆在日本時代還挖有坑道作為防禦工程

日本時代官廳建築巡禮

沿著城牆走到市區的北邊,戴著帽子的澎湖縣政府廳舍出現在中正路的路底,這座廳舍可是在日本時代的澎湖廳廳舍。1920年總督府針對臺灣行政區域重劃為五州二廳,當時澎湖是在高雄州轄下,一直到1926年才獨立設廳。後來由於辦公空間不足,於是在媽宮城北側城外建造佔地345坪的新廳舍,日本時代臺灣的五州三廳廳舍只剩下臺北州、新竹州、臺中州、臺南州及澎湖廳留存至今,澎湖廳則是最後留存的廳役所。

澎湖縣政府所使用的澎湖廳廳舍是臺灣留存的州廳建築之一

廳舍工程由活躍於當地的上瀧組承包,耗費7萬餘圓,本體為三層樓的石造混凝土建築,設計上採用注重實用的現代主義樣式,但中央的塔樓卻是帶有日本風格的四攢尖頂,這種設計在台北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以及高雄車站都能看到,是當時流行的帝冠式樣。而在廳舍週圍還留有戰後新建的碉堡和廳長官舍,後者現作為澎湖開拓館展示澎湖的歷史。

廳舍上方有小小的四攢尖頂,像是個小帽子
縣政府前的碉堡,反映戰後澎湖仍籠罩著軍事動員的要塞氛圍

從中正路一路向南走回港邊,不同於澎湖廳廳舍的氣派,高雄關稅局馬公支關、澎湖郵便局、馬公水上警察官吏派出所等官廳建築則顯得小巧可愛。完工於1906年的高雄關稅局馬公支關廳舍是日本時代負責馬公港進入貨物報關的單位,除了有來往基隆與高雄的航線業務外,亦有來自中國的轉口貿易。稅關廳舍的管理單位多次更迭,目前是由財政部關務署高雄關高雄機場分關離島派出課離島四股進駐辦公,整體結構以磚石合造的平面一層樓與一棟兩層樓高的瞭望塔樓組成。雖說塔樓具有瞭望的功能,但根據場長在大氣系就讀的經驗,不免會讓我聯想到氣象站測量10公尺高度風的風力塔,不過塔樓頂端為四尖頂、並非平屋頂,其次建築落成時澎湖島測候所也早已開始氣象觀測,令人好奇當初是否真的只是為了瞭望需求而這樣設計。

有著塔樓的馬公稅關

港邊的另外兩座經典的公共建築則是澎湖郵便局與馬公水上警察官吏派出所,目前皆由澎湖水下考古工作站經營管理,展示水下考古的成果以及澎湖的海洋歷史。這次因為時間的關係來不及參觀,希望未來有機會再來走一遭。

小巧可愛的澎湖郵便局
目前作為澎湖水師館的馬公水上警察官吏派出所

註:吳密察老師翻譯的《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2021)書中將澎湖的發音標註為Pînn-ôu,媽宮標註為Má-keng。除了可能是翻譯時從日語假名轉譯成羅馬拼音的誤差外,該書審定者翁佳音在導讀中提醒讀者,伊能嘉矩在該書中的不少拼音與該地居民發音不相符,研判他的徵詢對象是以同安腔發音者為主。

更多澎湖馬公漫遊系列請見:
【時光土場】航向澎湖:臺華輪搭乘紀實
【時光土場】壯麗地景與小島村落:桶盤嶼的放空之旅
【時光土場】媽宮城內的歷史現場散步
【時光土場】尋找荷蘭堡壘:澎湖風櫃的公車旅行

參考資料:
伊能嘉矩著,吳密察譯,《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2021),頁504-520。
維基百科:澎湖天后宮媽宮古城馬公篤行十村澎湖廳舍澎湖廳廳長官舍高雄關稅局馬公支關澎湖郵便局

探訪時間:2022.9.
完稿時間:2022.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