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8日 星期六

【時光土場】首次不綁大選的公民投票─2021第17~20案公投落幕雜談

第17到20案公投終於順利落幕。這次的議題討論氣氛的確進步很多,包括法律白話文運動、公視有話好說等媒體也完整整理了議題前後脈絡,讓許多人意識到自己的這一票可以確實傳達自己的意見,以及對於決定國家未來方向的重量。即使意見不一定相同,但還是要謝謝所有勇於投票表達意見的公民。

雖然投票前本場沒有特別亮票,但還是來記錄一下心得。四案當中我私下最積極表態的大概就是第17案(您是否同意核四啟封商轉發電?)。綜觀核四廠的歷史,從選址的威權與黑箱開始,到在地居民長達近四十年的抗爭,基本上就是台灣民主轉型的縮影,不正義的歷史是時候該做個了結。除了不正義的歷史,核四歷經反覆停建與續建,缺乏總工程管理專業進行整合,就好像大學報告組員各做各的,組合起來一團糟,在神奇的華國主計制度下就成了工程與行政上的最大爛帳,從投資觀點來看實在是效益最差的投資標的物。如果擁核方真心覺得核能是未來的希望,那該投資的應該是下一代的核電廠和至今幾乎沒有國家有方法的核廢料最終處置技術才對。

在效益分析之外,黃土條本人大概就是讓正反方票數如此懸殊的最大推手。地球科學領域學者一直以來所面對的就是充滿不確定性、無法在實驗室完全複製的環境,所以相關研究並無法給出1+1=2般的明確答案,風險一詞代表的就是這門領域的關鍵與侷限。但黃土條在公開場合口口聲聲說相信科學,但絲毫不尊重與正面回應地質學者的質疑、大氣學者的核災輻射模擬,甚至動不動就人身攻擊,從高中便一直接受地球科學訓練的我一時之間還以為地球科學也成了他口中的「文組」。再說,未來核廢的最終處置場址必須尋找穩定的地質環境儲存,你把地質學者全部得罪光了誰要幫你找場地?第17案從提案到正方代表如此荒唐,我實在不理解為何還有人覺得核四是唯一正解。(p.s.同意票居多縣市:台北、基隆、桃園、新竹、苗栗、南投、花蓮、台東、金門、連江,有人要接核四和核廢料嗎?)

話說回來其他三案,第18案(你是否同意政府應全面禁止進口含有萊克多巴胺之乙型受體素豬隻之肉品、內臟及其相關產製品?)看起來是食安與國際貿易的對決,但我認為政府把關的方式並不是只有「先禁再說」,而且禁止也不代表邊境就不用檢測查驗,完全禁止看似保障食安卻沒有多大貢獻,反而對國際觀感造成負面影響。

第19案(你是否同意公民投票案公告成立後半年內,若該期間內遇有全國性選舉時,在符合公民投票法規定之情形下,公民投票應與該選舉同日舉行?)對我來說和第18案類似,要解決正方所提出的問題與疑慮並不是只有「公投綁大選」一種方法(比方說現在正在研議的不在籍投票),甚至要不要綁大選本身在公民投票制度也算是相當枝微末節的問題。我同意公民投票制度有檢討空間,但這應該是立法委員的專業與工作,把這題丟給公民正反二選一相當不負責任。

第20案(您是否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即北起觀音溪出海口,南至新屋溪出海口之海岸,及由上述海岸最低潮線往外平行延伸五公里之海域))這大概是四案裡頭最有辯論價值的議題。桃園藻礁海岸被學界注意的二十多年來,陸陸續續有許多珍貴動物被發現,在荒野保護協會等團體的倡議下也終於喚起政府與民間的重視。但導致護礁團體與政府決裂的導火線,正是2018年賴清德一句「三接興建換深澳停建」,使得環評會議失去政策溝通與折衝的功能,才會走到公投這一步。

在黨外與環境運動連動的歷史脈絡下,相關民調顯示連署通過的當下這題也受到民進黨支持者相當大的支持,在民氣可用之下也終於逼出了工業港再外推方案。雖然護礁團體身為提案方有其立場考量,但在這段社會思辨的過程中,堅持藻礁零傷害,忽略國際禁售燃油車輛勢必轉為用電量成長推力的因素要求用電零成長,造成在論述上難以得分。另一方面,考量能源轉型失敗加劇氣候變遷的風險,屆時藻礁生態系也有瓦解的可能,許多昔日戰友紛紛轉向支持再外推方案,希望藻礁與能源轉型不是零和遊戲,但也尊重不同意見者的選擇。

雖然正方的研究資源終究比不過政府,所以在許多子議題上都只能以攻擊政府報告代替防守,造成進退失據,但我認為雙方的辯論過程仍立下了最良好的公民投票示範。藻礁公投的結果不是結束,投下不同意票的人也不會忘記2018年那場強行通過的環評會議。希望政府能夠再加大投入資源進行持續性的環境資源基礎調查,長遠來看才有利於環境決策;而在三接興建上如果政府無法兌現再外推,或又想重蹈2018年環評覆轍,我相信反彈的力道會更大的吧。

總結來說,公投不免受到利益團體投入資源遊說影響,但在沒有大選激情的狀況下仍有41%的選舉人願意出來表達自己的意見,無疑是台灣民主轉型路上的一大里程碑。願台灣的公民社會能夠越來越成熟,除了透過自己手上的一票表達自己的意見,也能理解這一票對國家社會決策的重量。

延伸資料:
中選會視覺化公投結果:https://referendums.2021.nat.gov.tw/

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

【舊路尋跡】日本時代的最後一座大橋:縱貫道下淡水溪橋

相信大家多少都有聽過由飯田豐二技師主責的下淡水溪舊鐵橋,這座橫跨高屏溪兩岸的舊橋不僅是當地重要的土木遺產,長期也是屏東人回家的玄關印象。不過在昭和時代,臺灣的環島交通建設主軸開始轉向公路,臺灣總督府交通局於是在1926年開始進行「縱貫道路改修工事」積極進行幾條主要道路改善與規格化。橫跨高屏溪(舊稱下淡水溪)的公路橋也在後續延伸計畫中完成,成為臺灣日本時代所完成最長的橋梁,亦為日本時代所完成的最後一座大型現代化橋梁,撐起了高屏兩地的交通運輸機能。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在生野團六接任局長後,一改過去鐵路擴張建設方針,開始積極進行道路改善,其中由國庫費支應之基隆至屏東的縱貫道路改良於1926年開始進行10年計畫,改善道路鋪面品質及新建現代化跨河橋梁。該計畫末期再追加了下淡水溪及濁水溪兩座大型橋梁工程計畫,其中連結鳳山與屏東之間的下淡水溪橋於1935年動工,歷時三年於1938年12月22日舉行通車典禮。該橋為懸臂式鈑樑橋(Gerber Beam,ゲルバー式鈑桁),當時核定總建設預算為250萬圓,全長1700.4公尺、有效道路幅7.5公尺,為當時東亞最長的橋梁。

臺灣日日新報刊載下淡水溪橋通車的報導
(1938-12-23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9版 渡初めも自動車で 東洋一の長橋開通 總督、軍司令官(代理)臨場の下に きのふ下淡水溪畔で擧式)
縱貫道人道橋通車後往來下淡水溪兩岸不用再依靠鐵道
日治修測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1945)(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高雄市舊航照影像(1944)(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順應下淡水溪橋的開通,當時經營高雄到九曲堂路線的高旗自動車會社也向總督府申請延長路線至屏東,並於下淡水溪橋通車前夕獲得許可,成為首條經由下淡水溪橋的乘合自動車路線,打破了長期由鐵路獨佔兩岸交通的地位。二戰後隨著國民政府撤守臺灣,考量未來戰爭可能導致縱貫線中斷,政府遂與台糖盤點廠際聯絡鐵道,由台糖公司新建並整修後串聯成南北平行預備線,做為第二條縱貫臺灣南北的鐵道路線。1951年8月19日台糖公司於虎尾舉行試車儀式,試運轉列車於隔日0時順利抵達屏東,當時便是利用縱貫道下淡水溪橋供糖業鐵道車輛行駛。

南北平行預備線除了國防需求,更串聯了日本時代原本各自為政的糖廠
(1951-08-21 中央日報5版 台糖南北線鐵道試車順利已暢通)

不過在公路交通量日益增加下,寬度僅7.5公尺的舊橋已無法負擔高屏兩地的交通需求,因此在1975年臺灣省政府通過了五億元的預算,決定在下游側興建寬度18公尺的新橋。1978年位於下游側的高屏大橋通車,下淡水溪橋也卸下作為縱貫道路橋梁的身分,除了少數行人與車輛通行之外,主要仍由台糖公司繼續行駛糖業火車。然而下淡水溪橋在1990年接連遭受歐菲莉颱風與楊希颱風侵襲造成斷橋,在台糖產能萎縮、臺灣省公路局評估無利用價值下,公路局遂在隔年拆除這座當時有著超過五十年歷史的橋樑。

新橋在舊橋的下游側,兩座橋曾並行一段時間,地圖上也標示出糖鐵路線
二萬五千分之一經建版地形圖(第一版)(1985)(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從現地與空照圖判斷,至今下淡水溪橋僅剩南、北橋台與21座橋墩基座(屏東縣境內7座、高雄市境內14座)留存。下淡水溪橋不僅是日本時代公路建設的里程碑,近年來隨著糖鐵文化路徑受到文化部等單位重視,這條僅存殘蹟的舊橋卻沒有獲得相對應的關注,實在相當可惜!希望未來在文化路徑串聯下,能夠重新並完整地述說沿線各個資產的故事。

空照圖上仍可看見橋墩殘跡
臺灣通用正射影像【NLSC】(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高雄端橋墩部分位於曹公圳取水口附近,圖為北端第3座橋墩
由右至左為北端第4~6座橋墩
北端第1座橋墩
北端橋台現況
北端橋台引道現況,上頭被欄杆圍起來似乎想規劃作為公園
連接北端橋台的舊縱貫道
由左至右為南端現存第1~5座橋墩基座,左邊則是第三代高屏大橋
南端現存第7座橋墩基座
南端現存第6座橋墩基座
南端現存第1座橋墩基座近照
南端橋台上還留有一部份原始欄杆
從南橋台上望向橋墩殘跡
南端橋台與卵石構成的引道

(2023.6.2.更新)
由場長和台灣交通文化資產保存學會向屏東縣提報的縱貫道下淡水溪橋屏東端殘跡,今日接獲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不予列冊追蹤的通知。縱貫道下淡水溪橋不但是日本時代完成最長的一座公路橋梁,過去也是糖鐵跨越高屏溪的重要路線,無奈在1990年風災後遭到公路局拆除。

縱使因為橋梁本體不復存在而未能獲得大多數現勘委員肯認其價值,但仍有委員提醒可後續調查這座橋梁的鐵道文化價值。在此,場長要呼籲文化部所進行的「糖鐵文化路徑」計畫應將這座橋納入調查研究,整合現存不多的糖鐵殘跡指定為跨縣市的文化景觀,才能讓後人清楚知道臺灣曾經非常龐大的產業交通網絡的樣貌。

參考資料:
    1.臺灣日日新報
    2.中央日報
    3.中研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4.蔡龍保(2007),日治時期臺灣道路改良事業之展開(1926-1936)

探訪時間:2021.5.
完稿時間:2021.12.

2021年12月6日 星期一

【產業遺產】大雪山林業公司與東勢車站遺跡初探

趁著到臺中看棒球的空檔,場長和家人原本想說要去谷關健行,但卻在半途遇上毛毛雨,於是決定改前往林務局東勢林管處管理的東勢林業文化園區。這座園區的前身為公營大雪山林業公司的製材工廠,為1950年代眾多美援建設的其中之一,過去也曾有鐵道支線與東勢車站相連,支撐著東勢的產業發展。

美援下的大製材工廠

大雪山林場位於臺中與苗栗交界上,南北以大甲溪與大安溪、東西以中央山脈與稍來山為界,面積達57,766公頃。由於海拔範圍涵蓋低海拔(900公尺)至高海拔(3800餘公尺)地區,樹種從闊葉樹到檜木、冷杉等針葉樹都有,且幾乎是尚未開採的原始林地,因此在1953年臺灣省林務檢討會議中交由林產管理局專案辦理。不過因這項計畫牽涉林場管理與下游加工產業鏈的建立,對於林產管理局來說過於龐大,因此省政府決定成立「大雪山示範林區籌建委員會」,統籌工業委員會、美援會與農復會等機關資源,並引進美國最新技術,頗有擺脫過去日本技術窠臼的意味。基礎建設到位後,省政府在1959年成立台灣大雪山林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後續林業生產與銷售業務經營。

林場開發計畫在美援投資下受美國顧問影響甚深,不但捨棄了以往使用掘田式索道和鐵道運材下山的方式,改以公路與卡車做為運送主力,製材工廠仿照美國的大型製材工廠設計,從資材到製程都採用美國規格,引入森林工業概念將集材手段與後端製造加工大幅度機械化與自動化。位於東勢的製材工廠除了設有切割木材的鋸木廠,為了有效利用切割剩餘材料也設置了木材乾燥廠、防腐廠、紙漿廠等等設備,依據國史館藏《大雪山森林開發計畫》開發工程在初期約需投入新臺幣約4億元經費,以當時的物價水準來說是相當龐大的經濟建設計劃。

全長約43公里的大雪山林道的開闢委由公路局負責,運材手段與日本時代大不相同
(取自〈公路局大雪山工程處呈送臺灣省政府主席嚴家淦大雪山運材卡車路工程概況〉(1957)(國史館檔案典藏號 006-010302-00005-017))

不過大雪山林業公司才成立不久便傳出經營問題,根據1966年的省政府首長會議資料,當時便已注意到大雪山的木材產量不如預期,甚至還得向外進口原木才能滿足製材工廠的產能。在歷經多年改革仍舊無力回天,大雪山林業公司在1974年1月正式結束營業,林業產銷業務回歸公務機關。製材工廠逐漸荒廢與沒落,直到集集地震之後學界注意這座偌大的廠區才開始有了再利用計畫。不過就在廠區登錄文化資產並展開規畫與修復作業後,不幸地在2006年發生一場大火導致大、小製材廠被燒毀,只有鍋爐間與燃料倉逃過一劫。至今部分區域仍持續進行園區整建與修復工作,但其他開放空間展示物主題多半以木雕與森林經營為主,廠房又處在未開放參觀狀態,似乎成了園區配角。

鍋爐間藉由燃燒製材剩餘木屑產生廠區所需能源
建築修復完成卻沒有把具有地標意義的煙囪修復?
從燃料倉到鍋爐間的輸送帶
用來儲存木屑供鍋爐燃燒的燃料倉

目前東勢林業文化區內尚存儲存紙漿原料的切片倉、工廠動力來源的鍋爐間與燃料倉,不過煙囪卻被放倒,從外觀上還以為只是普通的木構造建築;遭受祝融的製材廠則只剩下部分殘跡,被鐵皮圍籬圍起來等待修復;步道沿途的草地上幾條鐵軌歪歪斜斜地爬行,似乎仍想奮力傳達廠區運輸體系的輝煌成績。總的來看,園區雖藉由廣植樹林使舊工廠成為民眾容易親近的公園,但規劃卻缺乏工業遺產保存思維,廠房建築空有外觀卻無法傳達其功能,樹木也破壞了鐵道紋理。雖然大雪山製材工廠落成當時號稱東亞規模最大的製材工廠,但如今真的難以感受森林工業的知識與氣氛。

木材由儲木池經由機械帶往製材廠上層,送入切割製程
收集木屑用右邊的輸送帶送往燃料倉
切片倉用以儲存紙漿原料
開放區域廣植林木與木雕展示過度淡化了廠區工業氛圍,也未能與地方產業歷史連結

運材支線與東勢車站

為了輸送製材工廠的木製品,廠區內也設有鐵道調度場,並利用支線連接臺鐵東勢線。1959年通車的台鐵東勢線鐵道起自豐原車站、終至東勢車站,全長約14.1公里,全線為單線非電氣化,最後在1991年停駛拆除,現今則改建為東豐綠廊自行車道。不過根據洪致文老師的初步考證,這條鐵道其實在日本時代就開始興建,主要是為了運送大甲溪水力發電計畫所需工程資材,發出的電力將提供新高港工業市鎮開發。然而,這項在二次大戰末期的計畫仍有許多地方未能完成,戰後東勢線通車之後在美援支持下才重新開啟大甲溪的資源開發計畫。




大雪山製材工廠與東勢車站之間的舊線只剩下廠區內那些歪歪斜斜的鐵軌與止衝擋,廠外路線主要是沿著今日的泰昌街行駛,沿途都被改建為一般道路,僅剩下泰新橋下還留有一塊舊橋墩,疑似是鐵路橋僅存遺跡。

在泰新橋下還有兩塊疑似鐵路時代的舊橋墩,上方橋頭標註為1987年竣工

沿著泰昌街走就來到了臺鐵東勢線的終點車站:東勢。東勢車站站房是這條鐵道僅存的站房建築,設計者是相當知名的修澤蘭建築師,他的作品常常在方正的現代主義式樣建築中加入圓弧及曲線等有機元素裝飾,彷彿建築有了生命力一般。由於修澤蘭早年與其丈夫都在臺鐵服務,因此經手了不少車站站房設計,代表作包括第二代板橋車站、中山樓、景美女中等。不過在東勢線廢線之後,車站轉作為客家文化園區使用,最富有修澤蘭風格的玄關竟被拆除,使得現今的建築外觀幾乎毫無特色可言;倒是以前作為月台的區域被增建包入建築內,有著圓弧、像雲一般的月台柱子因而被留下來,成為修澤蘭樣式的見證。

紅磚外觀的舊東勢車站(舊照請點這裡)
首先進入的空間為以前的候車室
以前的月台區被隔成展間,現正舉辦東勢線停駛三十周年特展(展期至12/10)
月台柱子為舊車站僅存的修澤蘭風格

場長隔了八年沒來東勢,沒想到改成客家文化園區後為了鐵道意象而做的觀光小火車已經不見了,如今供火車行駛的軌道全部被填平改成花圃,真的是不演了呢!在休閒遊憩的包裝之下,東勢林業文化園區和客家文化園區都面臨了大幅度的環境變遷,的確也成為許多家庭出遊的打卡點。然而,能夠述說地方發展歷史的工業文化卻在過程中不斷流失與淡化,不知道為什麼讓我想起諸如松山菸廠等文創園區的案例。東勢曾有的鐵道與臺灣森林工業的典範地景,似乎只能從歷史文件與影像中追尋了。

舊東勢站旁的鐵道倉庫
以前舊月台還有觀光小火車充作鐵道意象(攝於2013年)
現今的舊月台

現在鐵軌變成花圃

參考資料:
張賜福、張偉祐(2002),〈大雪山林業公司及其製材廠歷史回顧〉,《台灣林業》28卷4期
大雪山森林開發計畫(1957)(國史館檔案典藏號006-010302-00005-016)
「黃杰主席:林務局局長沈家銘近日向本人報告:大雪山林業公司經營確有困難,最好將公司撤銷,將製材工廠交林務局經營,但經濟部方面未表同意,本人已請秘書長召集各有關單位首長研究,將結果提出省府與經合會之會談議案中,美國柏森斯公司曾提出大雪山公司之研究報告,其中第四項「該製材工廠必須省產其原設計之最高產量,方顯經濟」目前該製材廠之問題即在此,公司伐木量既不能供應製材鏟生產,其原設計之最高產量則必須原木進口,既不合乎此一要求,自不經濟,此一問題亟待解決,請各有關首長重視本案深入研究,俾下月經合會談中研究決定。」(1966-04-25),〈臺灣省政府首長會議第37次會議〉,《臺灣省政府委員會議》,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原件: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號:00502003704。
飛行場の測候所: 大甲溪電力開發暨大甲溪鐵道殘跡調查
飛行場の測候所: 新高港市的泡影與築港鐵道遺跡

延伸閱讀:
【時光土場】大雪山森林遊樂區:大甲溪雲端上的森林漫遊

探訪時間:2021.10.
完稿時間:2021.12.
最後更新時間:2023.3.

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

【看火車】秋季追煙行:2021年仲夏寶島號

原定於夏季開行的仲夏寶島號因五月爆發的武漢肺炎疫情而延期,終於在時序進入秋季之時再度出發,不過活動名字還是跟著「仲夏寶島號」這個品牌而未隨季節更換。恰好花東縱谷的稻田風景已經進入了收穫季節,河床的菅芒花等植物也開始在風中搖擺,蒸汽機車出巡已屬罕見的今日能夠搭上花東季節限定的風景,可說是疫情下的小確幸。

不過雖然活動延期許久,去年11月便入廠檢修的CT273蒸汽機車仍未能趕得上這次活動,花蓮機務段只能向彰化借將,讓DT668首次擔綱仲夏寶島號的本務機。除了機關車無法照預定計畫使用之外,在高雄機廠搬家的兵荒馬亂之際,大量莒光號面臨屆齡檢修而缺乏可用車輛,使得這次活動得出動設有無障礙設備的DR3100型柴聯車載客。雖然柴聯車自己就有動力,但臺鐵最後還是決定要加派柴電機車輔助,柴聯車則只開機供應車上電源不出力,再加上工作人員休息用的電源行李車,構成DT668+R167+電源行李車+DR3100型6輛的奇怪編成。


秋季的蒸汽火車風景

場長這次和友人參與第二梯次一同開車追煙,11月13日一早從玉里出發的時候就飄著小雨,原本一行人想先去豐坪溪拍回送列車,但柴電機車牽引速度飛快,中途就在一個平交道目送了。大家吃完早餐之後到玉里車站內拍攝列車整備,在溼度加持之下DT668周圍不斷冒出白色的雲霧,月台上也聚集了許多人和火車拍照。在取材過程中,突然師傅們聚集在空氣壓縮機附近,拿著工具敲敲打打、扳轉閥門進行測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不過因開車時間逼近,我們只好趕緊到樂樂溪橋找點拍芒花,但現場卻變成砂石採集場,只好又回到客城橋卡位。或許是車況有些問題,經過表演重點的客城橋竟然只有柴電機車的聲音,煙況自然也讓眾人失望。所幸在富里停車加水過後,DT668也逐漸恢復出力運轉。


師傅聚集檢查車況
靜悄悄的客城橋(玉里=東里)
接近池上前的煤煙仍呈現尚未完全燃燒的狀態(富里=池上)

在池上休息的同時又再度利用消防栓加水,雖然還蠻疑惑為什麼自帶煤水車的大型蒸機需要這麼頻繁加水,但在一個半小時的休息後,DT668終於發揮正常水準,在新武呂溪橋上和德高陸橋前伴隨著汽缸鼓動的聲音,壯觀的白色雲霧表示車內水蒸氣已經呈現完全燃燒狀態。雖然因為我們車上自帶一位雨神同行導致天公不做美,但追逐拍車仍是相當盡興。尤其在山里車站調度員居然還加碼演出,讓南下區間車與蒸汽機車專列同時發車,呈現雙單競走的有趣表演,為第一天活動畫下完美句點。

專列停靠於池上站內
德高陸橋完美演出(海端=關山)
山腰附近的低雲和即將收穫的稻田共構秋季縱谷風景(瑞和=瑞源)
第一天最後山里發車加碼演出雙單競走

第二天早晨的臺東市區終於露出陽光!由於南迴線的3501次區間車將在年底改點後改由電力機車牽引,因此我們先去知本拍攝,結果我們回到臺東機務段前的山里隧道口時已經沒有好位子,只能試圖在人群中插空隙。不過,這時剛好遇上一班南下自強號緩速進站,在場所有人哀鴻遍野。

聽到聲音再看看號誌,沒救了!

接著我們在假日的車陣中慢慢來到了鹿野溪橋北側。列車過了鹿野溪之後必須爬上鹿野車站所在的河階地,因此在鹿野溪橋上DT668能否正常運轉就是一個考驗,DT668也不負眾望在橋上噴出壯觀的雲霧。趁著列車在鹿野站內交會列車的空檔,我們再驅車前往關山的高架鐵路橋,雖然因為友人導航失誤而繞了點路,幸好最後還是驚險趕上。

蒸機奮力前進!(山里=鹿野)
遠觀好像天邊的一朵雲(瑞和=關山)

不過過了關山之後,不知道為什麼煙況又回到熱水壺的狀態,除了汽包上頂著一朵雲之外就只有偶爾透過汽笛釋放的雲霧而已。中午休息過後再度從池上發車也明顯有所保留,從卓富公路上的俯瞰點就清楚發現在路途中蒸汽機車只有頂著一朵雲,直到接近富里站南側的台9線陸橋才開始出力。雖然這段路本來就偏下坡,但反差之大也讓山上的眾人詫異。隨著玉里越來越近,煙況也近乎熄火,看來未來在排點上似乎還是得費點心思考量蒸汽壓力蓄積的狀況。

火車與秋季的芒花風景
不過明明到新武呂溪的路程是上坡,但卻只有汽笛釋放的雲霧(海端=池上)
靜悄悄的熱水壺滑過田邊(池上=富里)
都已經快到富里站停車了才出力!?(池上=富里)
快回到家而疲累的旅人示意圖(東竹=東里)

慶典過後,然後呢?

雖然今年的仲夏寶島號活動從事前的試運轉到臨場應變看似準備妥當,但許多隱憂卻一直存在,至今仍無法有效解決。臺鐵在全盛時期復活了總計五輛蒸汽機車,如今卻只剩下DT668與CK124處在可動狀態,最早復活的CK101在2015年進廠維修後便再也沒有出來,車況最好的CT273在去年進廠後也進入漫長的待料期。令人難以相信的是,舊臺北機廠過去經常以可以自製零件作為值得驕傲的歷史,但如今在熟悉蒸汽機車技術的師傅陸續退休後,現今的臺北機廠竟已失去自行打造蒸汽機車零件的能力。

此外,由於舊有檢修體系無法快速吸收新型車輛技術形成嚴重的人才斷層,臺北機廠現在光是應付大量的電聯車便難以招架,更難投注資源在一年跑的次數連雙手都數得出來的蒸汽機車上。機廠的檢修能力受到挑戰,更讓臺鐵對於蒸汽機車的使用趨於保守,機務段內的檢修人員與司機因此缺乏實際操練的機會。蒸汽機車放在車庫的日數比在路上還長,久而久之也會產生難以察覺的生鏽與損壞,等到要用車的時候又得從頭摸索一次,進而造成檢修與營運的惡性循環。

除了作為活動看板的蒸汽機車在檢修上面臨挑戰,後頭牽引的客車在考慮旅客乘坐舒適度、服務品質,以及懷舊賣點等要素後,也無法找到合適的車廂可以搭配。仲夏寶島號開行初期使用的冷氣平快車雖然有冷氣也兼顧開窗等懷舊要素,卻因為屢遭乘客投訴廁所衛生問題,因而長期被郵輪式列車活動給冷凍;2018年找來莒光號車廂代用,今年又遇上外包商檢修量能不足導致連莒光號車廂也不夠用,只能再改用與懷舊氛圍更遙遠的柴聯自強號。雖然能理解臺鐵對於乘客服務品質優先的考慮,但不論機車頭或是車廂的用車調度安排,都凸顯臺鐵官方缺乏完善整備計畫下左支右絀的窘況,讓人感覺臺鐵已經陷入「為了辦活動而辦活動」的困境。

每一次的活動都應該是一次鐵道文化體驗與傳承的難得機會,不只是乘客,對於工作人員的技術傳承更是如此。希望有關機關能清楚地理解活動的賣點與目標,後續才能在鐵道文化觀光車隊的檢修與服務上有完整的規劃,否則很容易造成每次活動都得在現有資源裡東拼西湊,難以為讓活動招牌深入目標客群的心中,最後活動只會像煙火一樣一閃即逝。

延伸閱讀:
《鐵道情報》255期
【時光土場】~仲夏寶島前奏~DT668試運轉全紀錄
【時光土場】年度特別活動─2019仲夏寶島號
【時光土場】2016花東仲夏寶島號活動
【時光土場】仲夏寶島號三周年─CT273專列全紀錄
【時光土場】初春的仲夏寶島號奇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