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9日 星期二

【看火車】新車來了!EMU3000型第11編成下船紀實

今年臺鐵又再推出了俗稱「鐵道幸福」的車站集章活動,我在朋友的勸誘之下一同相約在4月18日前往北迴線收集印章。不過十分巧合的是,我在行前收到EMU3000型第11編成已從日本下松港來到花蓮的消息,於是我們決定在完成收集漢本的印章之後返回花蓮,驅車前往花蓮港迎接新車。

新型客車與工業風的港口風景

這次的EMU3000型第11編成海運安排和之前一樣是直接從日立製作所位於山口縣下松市的笠戶事業所出發,由巴拿馬籍貨輪聖淘沙(TROPICAL SENTOSA,IMO號碼9883479)負責運送,於4月15日傍晚18時左右抵達花蓮港8號碼頭停泊。根據過往的經驗卸船作業通常會分兩日進行,16日先卸貨9輛,但這次比較特別的是中間休息一日,18日才下最後的3輛車,之所以間隔一天據朋友轉述是因為花蓮機務段17日機班不足所致。我和朋友在車站租了車之後前往花蓮港邊的華東橋,眼看最後一輛車還沒從船艙出來,因此我們繼續前往觀光漁港的拍攝點。可惜當天因為漁港正在進行農機展活動場地布置,繞路耽擱之下來不及拍到最後一輛車飛高高。

抵達時車子剛好落地

雖然有點可惜,但幸好我之前就來拍過EMU3000型新車飛高高。去年7月底第一編組到港時我就來共襄盛舉了,可惜的是當天新車並未如預期中午離開港區,而是遇上軔機測試問題持續延誤出港時間。更慘的是下午還下起大雨,一行人只好躲在車上等車等到天黑才收工。

第一編成來的時候卡在港邊到卸貨船都走了還出不了港

看著卸船作業都已經結束,我們只好再度回到華東橋上取景。從華東橋上可以清楚望見新車所在的8號碼頭,另一輛R162號柴電機車正等著編組完成連掛後將新車牽出。新車到港的路線被稱為「八號碼頭下船停留線」,是從亞泥十號碼頭專用線分歧出的一條支線中的支線。港區附近除了亞泥的儲運站之外,還有中鋼裝卸礦砂的場地,在廣角鏡頭捕捉的畫面中得以呈現濃濃的工業港風景。12點時,在花蓮港站內待機的R161號柴電機車前往八號碼頭下船停留線的轉轍器附近,等待R162號將新車編組拉出之後包夾新車,開始回送路程。

新車夾在工業港之中
剛好旁邊的儲運站內有水泥斗車
編組完成後,R162於12點將車拉往拖上線

話說這個花蓮港剛好就是花蓮在日本時代的舊名,有一說是源自於清代當地人稱呼該地為洄瀾港(地名就是三個字連在一起)而來。雖然不知道為什麼很早就在地名裡有一個「港」字,但實際上花蓮的海岸線相當平直,根本沒有稱得上是港口的地方。一直到1930年花蓮港築港計畫提出後,日本政府於隔年通過超過742萬圓的預算,才在當時的花蓮港市區北側的米崙分期興建,最後於1939年10月2日正式開港。

花蓮港築港計畫平面圖,可見港灣是在陸地上開挖出來的
資料來源:[昭和十一年七月]花蓮港築港概要

花蓮港港歷經9年工期才開港通航,但由於港灣內極為狹長、水道過淺,因此有船長90公尺、入港吃水5公尺的限制。儘管入港船隻噸位受限,但在開港三個月內還是累積相當可觀的貨運量,光是進口量平均一日就超過400公噸。預期開港所帶來的開發效益,在第一期工事後期當局很快地在1940年展開第二期築港計畫,預計可以提供六千噸級船隻停泊,然而隨著二次大戰戰事白熱化,相關工程也因此停擺。戰後國民政府自1959年至1992年分四期進行花蓮港的擴建,才拓展成今日的規模,成為東部砂石與水泥進出口的重要港口。

考量甲種回送編組已經完成連掛,我們決定先一步到跨越鐵路的新生橋等候。不過沒想到才剛到攝影點沒有多久,一列EMU900型試運轉列車卻跑進只有單線區間的花蓮港線內,讓新車前往北埔的時間比我預期的還晚得多。好不容易在12:47才終於看到白色的新車身影,在兩輛柴電機的包夾下通過嘉新號誌站。最後我們再到新生橋的另一側等車從北埔回花蓮,結束這次的迎新車行程。
8776次回送通過嘉新號誌站
新車從北埔接近花蓮時已超過13時

參考資料:
1.【看火車】臺鐵新車到港前奏:普悠瑪X花蓮港X攝影攻略
2.【產業遺產】東臺灣的海上門戶:花蓮港的過去與現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