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0日 星期日

【產業遺產】月眉糖廠全面解析 百年煙囪X宿舍群

你知道哪座糖廠內有時光隧道嗎?台糖最古老的蒸汽火車又在哪裡呢?這回的產業遺產巡禮,場長來到臺中后里的月眉糖廠,來這座超過百年歷史的糖廠一探究竟。

月眉糖廠是台糖較早轉型觀光的糖廠,現今已是臺中后里知名的觀光景點。在日俄戰爭帶來的好景氣下,一時之間島內日資、台資都相繼投入糖業生產,1909年小松楠彌便在此設立改良糖廍-大甲製糖所。然而為了擴大生產規模、降低成本,各個改良糖廍陸續由大型資本兼併,因此在1915年大甲製糖所遭東洋製糖會社併購、改名為月眉製糖所;1927年在世界經濟大恐慌中,受到鈴木商店事件影響而隨東洋製糖併入大日本製糖。

由於月眉製糖所在二次大戰期間受到猛烈轟炸,因此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後曾暫時將甘蔗送至臺中糖廠代壓,至1947年才正式恢復製糖。1989年台糖與交通部觀光局選擇以月眉糖廠約200公頃的農場用地作為育樂區開發基地,幾經轉手後成為今日的麗寶樂園,失去原料來源的月眉糖廠因而在1999年停止製糖業務,並轉型為月眉觀光糖廠至今。

月眉糖廠在日本時代設有后里往大安港的鐵道,甚至一度還可通至苑裡,讓月眉產的糖可經由縱貫線、臺中線,或是大安港轉運。但由於糖廠位於后里台地上,地形大大限制了運輸效率,在國際糖價過低的壓力下,使得鐵道在1967至1978年間陸續縮小營業規模直到完全轉由公路卡車載運甘蔗,藉此降低運輸成本。從廠外路邊就可以看到的秤量所是運蔗卡車進入糖廠的第一站,兩側車道皆設有地磅進行秤重。


走進製糖工廠便在一旁擺有一台映像管電視,不斷輪播著看起來似乎是十多年製作的甘蔗製作流程介紹影片。甘蔗的製作流程可分為壓榨、加熱、沉澱、過濾、蒸發、結晶、分蜜等步驟,進入糖廠的甘蔗經過細裂後會開始壓榨蔗汁,蔗汁經過加熱並加入石灰沉澱後,在進行過濾、蒸發減少水分,隨後在結晶罐慢慢結晶,並透過分蜜機的離心力進行最後的脫水程序,得到我們所使用的砂糖。至於各個步驟產出的蔗渣、濾泥、糖蜜等副產物也都能物盡其用,比方說部分的蔗渣就成為鍋爐的燃料,成為工廠機械的動力來源。

甘蔗輸送帶
將蔗汁壓榨出的壓榨室

蒸發罐在非開放區域內
連續分蜜機
月島機械製作的分蜜機
月眉糖廠設有三套鍋爐
廠方以走入煙囪下方為賣點

走出製糖工廠後在經過特產品店與冰店壓榨錢包之後,大部分的人吃飽喝足準備離去,但在廠區西北側仍保有相當規模的宿舍群值得一看。過去日本時代月眉糖廠的宿舍群階級分明,大致以現今冰店東側的道路為界,北側是職員宿舍,南側則是高階幹部宿舍,中間以公園、學校等公共設施做為緩衝,直到二戰後才重組了宿舍空間分配。在道路底端的視線盡頭,便是過去糖廠附設的小學校,右手邊的紅磚建築則是販賣部。遠離了人聲鼎沸的觀光賣店,宿舍區顯得相當寧靜。雖然部分宿舍看似上有人居住,但大多數建築已呈現荒廢狀態,一座充滿歷史的工廠卻缺乏對職工生活文化面的論述可說是相當可惜!

小學校舊址
小學校舊址
販賣部舊址

似乎被人遺忘的還有陳列在公園內的日本車輛製274號蒸汽機車。這輛274號蒸汽機車車軸配置3動軸,是日本車輛針對製糖工場設計的標準型機車。根據鐵道部年報的記錄274號是在1921年入籍新高製糖,推測應是為了新高製糖彰化製糖所增設第二工場所需而購入,彰化糖廠停止製糖後,經過整修輾轉來到月眉糖廠繼續行駛。

這輛蒸機上頭仍留有日本車輛的製造商銘版,此外駕駛室前方圓圓的窗戶也是日車的經典特徵,同時也是目前可考證的台糖現存最古老蒸汽機車。不過在月眉糖廠轉型為觀光糖廠後,這輛車卻放置在園區的邊陲,缺乏維護與保養,令人替274號感到惋惜!

汽包上有日車的銘版
274號配有三動軸
月眉糖廠轉型觀光糖廠至今已超過20年,然而整座工廠內外其實和場長學生時代來訪時的狀態並沒有多大差異,依然是讓遊客走走煙囪隧道、買買伴手禮就結束行程,缺乏製糖流程或是職工生活等更深入的介紹。尤其近年來隔壁的麗寶樂園以更多更新的娛樂設施吸引觀光客時,廠方經營模式卻沒有太大改變,缺乏這座廠該有的歷史深度,真的是相當可惜!身為大甲與后里之間的重要工業聚落,不論是從交通、產業或是庶民生活理應有相當多面向可以發掘,希望主事者能夠用心挖掘這些故事,不要讓月眉糖廠變成只有購物團才逛光顧的景點。


參考資料:
1.張翠宜,〈月眉糖廠經營型態變遷對地方發展之影響〉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
2.飛行場の測候所: 保存在月眉的新高製糖95歲蒸汽老火車274號 

2020年9月12日 星期六

觀霧瀑布小旅行:雲端上的觀霧道路古今談

炎熱的夏日,即便是辦公室的冷氣也無法消除心中的煩悶,於是場主趁著家庭旅遊的機會前往位在新竹與苗栗交界的觀霧森林遊樂區避暑,做個森林浴充電。前往觀霧唯一的聯外道路是新竹側的大鹿林道,不過有趣的是遊客中心等機關門牌卻是屬於苗栗縣泰安鄉。在地形上,觀霧位處鹿場大山稜線上海拔約2100公尺的一處鞍部,北邊與南邊恰好分屬頭前溪流域和大安溪流域。在這處群山環繞的森林除了有珍貴的觀霧山椒魚等生物之外,更是早在1920年代就被歷史所記載。

佐久間總督主導的五年理蕃計畫結束之後,為了加強山地原住民控制與資源開發,官方陸續闢建多條蕃地道路。其中經由觀霧的北坑溪道路沿途設有14座警官駐在所,自1922年開始分三階段興建,第一階段二本松到モギリ(今日的觀霧)的雪見道路,第二階段由モギリ到結城的馬達拉道路,以及第三階段到終點田村台、1926年完工的檜山道路,接上今日頗負盛名的霞喀羅道路,全長約67.6公里。

1924年的日治五萬分之一地形圖(陸地測量部)
紅線為北坑溪道路

モギリ駐在所舊址現為觀霧山莊
天氣好的話應該可以看到聖稜線...

戰後台灣省農林廳林務局也同樣相中了觀霧豐富的森林資源,在配合中央政府輔導退役榮民就業政策下,1963年組成了420人的工程隊進行艱困的大鹿林道開闢工程。大鹿林道捨棄了沿霞喀羅山山腰的北坑溪道路,而自土場開始盤山展線,海拔爬升超過1300公尺,主線全長約28公里,東線全長35公里,西線6.8公里,耗費兩年完成其中50多公里的路程。但在隨著1980年代官方宣布森林禁伐後,這些林道或荒廢、或成為一般大眾親近山林的路徑。

大鹿林道沿著土場溪河谷而上

大鹿林道殉難榮民紀念碑
大鹿林道東線是往大霸尖山的必經之路

這次行程恰好碰上颱風外圍環流攪局,因此選擇了難度最低的觀霧瀑布步道作為此趟的健行目標。這條步道同時也是今年林務局和健行筆記合作舉辦的「山林美境尋寶石」活動50條國家森林遊樂區步道之一,透過手機APP紀錄軌跡收集路線上的寶石,收集完成還可以參加抽獎呢。

此次的行程如下:步道口(12:10)→香杉巨木(12:37)→觀霧瀑布(13:06)。來回路程約4公里,約耗時2.5小時,去程幾乎都是下坡,垂直落差約240公尺。一路上幾乎都在柳杉林中穿梭,林相稍嫌單調,但當濃霧來時就形成台灣中海拔相當經典的迷霧森林畫面。

觀霧瀑布步道入口
迷霧森林

步行約半小時抵達香杉巨木。香杉又名巒大杉,因最早是在南投巒大山區發現而得名,和扁柏、紅檜、台灣肖楠、台灣杉並稱為「台灣針葉五木」。香杉與許多中高海拔生物一樣,也是在冰河時期來到台灣的物種,後來隨著冰河期結束、台灣海峽將台灣隔絕之後,獨立演化成台灣特有種。


過了香杉巨木不久就可以看到馬達拉溪河谷了,之後路線一路隨階梯陡降至觀霧瀑布前涼亭。觀霧瀑布是座落差高達30多公尺的斷層瀑布,在午後下起的大雨下,瀑布的水量也跟著豐沛起來,甚至連蛙類也出來呱呱叫了!
馬達拉溪河谷
觀霧瀑布

雖然這次旅程無緣見到觀霧山椒魚,不過在享受完森林浴之後,非常推薦到觀霧山椒魚生態中心認識這些高山上的可愛生物喔!

參考資料:
林一宏,〈日本時代臺灣蕃地駐在所建築之體制與實務〉,《中原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博士學位論文》(2017,桃園)
葉高華,〈分而治之:1931-1945年布農族與泛泰雅族群的社會網絡與集團移住〉,《臺灣史研究》23(4) (2016):123-172
維基百科─竹專2線

2020年9月5日 星期六

【看火車】臺鐵新車到港前奏:普悠瑪X花蓮港X攝影攻略

9月3日午後,臺鐵又有「好料」出沒在臺灣的東海岸!繼今年3月EMU100型首次進入花蓮港線後,這次則是以R123和R101包夾一列普悠瑪號進入剛整建好的花蓮港8號碼頭,測試新車到臺灣的回送路線沿線淨空。因而吸引許多鐵道攝影愛好者齊聚花蓮港,捕捉這空前絕後的畫面。

花蓮臨港線北起北埔、南至花蓮港,全長7.4公里,1975年開通後便提供位於新城的亞洲水泥進行水泥成品轉運,是北迴線最早開通營運的區間。位於今日花蓮站位置的花蓮新站開業後,花蓮臨港線在過美崙溪之後的嘉新號誌站設有一條鐵路向南分歧聯絡花蓮新站,恰與北迴線、花蓮臨港線構成三角線。至於位於路線終點的花蓮港站在日本時代稱為東花蓮港,相對地南側的舊花蓮港線則可達現今東大門夜市附近的花蓮港站(戰後改稱花蓮站),但在1982年東部鐵路拓寬後便廢止,目前只能到19號碼頭附近的物流倉儲區。
花蓮港平面圖(圖片來源:花蓮港務分公司)

過去臺鐵的新購車輛都是藉由基隆臨港線進入臺灣鐵道,但在基隆站於2015年切換為半地下化站體後,臨港線鐵道也全遭廢棄。因此,為了迎接本世紀以來臺鐵數量最大宗的新購通勤與城際電聯車,勢必得另尋可常態供新購車輛行駛的臨港鐵道,以取代基隆臨港線的功能。臺鐵最後在2019年擇定花蓮港8號碼頭做為未來新車下船的第一站,並開始進行新路線鋪設。3月則首次派出EMU100型自強號先進花蓮港站,不過當時8號碼頭下船線尚未完工,因此當時僅到花蓮港站探路便折返。

8月下旬新鋪設的8號碼頭下船線終於完工,臺鐵在8月27日便讓一輛柴電機車進入試車。不過,為了避免普悠瑪號抵臺後便卡到基隆站月台的事件重演,9月3日的測試列車便特地選擇車體寬度較寬的普悠瑪號進入花蓮港線測試。且因為港區鐵道沒有電氣化,加上港區股道配置空間不足,以及聯絡花蓮港與花蓮站之間的三角線早已因使用率太低而拆除,導致測試列車從花蓮站到進入8號碼頭得要折返三次,因此便由臺東機務分段調來R101和R123號柴電機車前後包夾,護送普悠瑪號進入8號碼頭。
測試列車於嘉新號誌站停靠觀察小月台是否符合淨空
因港區股道配置,列車從花蓮站出發得要折返三次才能進入8號碼頭下船線(黃線)

這次的8773次測試列車在12:18從花蓮開出,南北端分別由R101號和R123號一推一拉,12:52抵達花蓮港後隨即調頭進入港區支線。13:50列車離開碼頭,並以8774次循原路徑回到花蓮站。雖然官方並沒有公布試車消息,不過消息仍不脛而走,吸引許多鐵道攝影愛好者前來捕捉普悠瑪號進入花蓮港的歷史性一刻。


這次不僅是鐵道愛好者,就連路過的一般民眾也相當好奇發生什麼事情,或許隨著第一批EMU900型通勤電車在10月底到來時,花蓮港會更加熱鬧!

以下介紹幾個場主這次追的點吧:

花蓮北:位於嘉新號誌站北側的稻田,北迴線在此將爬上美崙溪橋,因而使路線高於稻田許多。天氣好時還可連同後方的山巒一同收入構圖,是花東縱谷的經典風景。

8號碼頭遠晀
:從193縣道跨越鐵道的華東橋上就可以遠眺8號碼頭,後方的巨大筒狀建築是亞洲水泥的儲運站,前方則是中鋼的砂石場。除了從193縣道遠觀之外,隔著海的另一邊的觀光漁港也是極佳的遠眺點。



港濱路平交道:在花蓮港工業發達的時期,從花蓮臨港線岔出的支線末端可以通往台泥花蓮廠廠區,但近年因為台泥製程調整,已不再使用貨物車輛進出廠區。因此,這條支線僅止於港濱路平交道,作為進出亞泥8號碼頭的折返線。

華東橋:位於花蓮港站北側的華東橋是跨越臨港線的跨線橋,在橋上即可安全的拍攝來往的火車。不過因為圍網和路樹高度很高,所以最好攜帶梯子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