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4日 星期一

【時光土場】花樑鋼橋竟是豆腐渣工程!?舊山線大安溪橋的最嚴酷考驗

位於苗栗與臺中交界的舊山線保留了臺灣縱貫線鐵道通車以來的史蹟,沿線隧道與橋梁相間,美麗的風景也吸引許多人前來拍照打卡。呈現弓弦狀的大安溪橋是其中頗為知名的古蹟,但你知道這座看似屹立百年的橋樑居然在剛通車三年時就被洪水沖斷。難道這座橋是俗稱的豆腐渣工程嗎?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優美的大安溪橋是熱門的拍照景點,但卻也是臺灣百年天災的歷史見證

南北交通的天險

臺灣南北縱長雖不過三、四百公里,但時常改道的河川與只能以步行方式通行的縱貫道路,南北往來動輒一個月以上。因此,日本接管臺灣之後便將縱貫線鐵道列為首要的大型基礎建設。這項工程在1899年從南北同時開工,雖然沿線不少大河需要建設長大橋梁,但在開工後四年北部線就已通車至三叉河(今三義),南部線也從打狗通車至斗六,進展十分迅速。反倒是1903年動工的三叉河到葫蘆墩(今豐原)短短二十多公里的路段工程非常緩慢,除了間雜的丘陵得不斷迂迴與穿山,斷崖又緊鄰著大安溪與大甲溪兩座大河,再加上地質中含有的黏土層,足足耗費五年時間才終於貫通。

大安溪是這段艱困工區中最後需要跨越的兩條大河之一,平時雖然水流不大,但洪水一來不僅河道擴大,甚至還會改道漫流到他處。縱貫線選定的過河地點在陸軍建設的速成線上游約4.8公里處,河床中遍佈直徑1.2公尺以上,甚至近4公尺的大石頭,在打入橋墩基礎時得使用爆破與潛水挖掘並進。根據《台灣鐵道史》的說法,最初大安溪橋設計時預計架設各200呎(約60.96公尺)長的弓弦式桁架12跨,但在水文調查之後發現如果在上游設置堅固的水制和凸堤截斷從大安溪分岔出來的七塊溪,就可以少蓋南側4跨橋桁。雖然橋梁長度已經比設計時還短,但從1903年橋墩試掘工程起算,仍是到1908年2月才讓火車得以從三叉河駛抵後里庄(今后里)。

大安溪橋完工通車時在南岸上游設置水制減緩水流,藉此減少了原本要蓋的4跨桁架橋
(取自《台灣鐵道史》)

大安溪橋上游的水制不但讓橋梁長度得以縮短、節省工期與經費,同時也讓大安溪南岸的洪氾區成為可以耕作的安全耕地,在《台灣鐵道史》中稱其為一舉兩得之策。不過,在縱貫線隨著大甲溪橋完工而全線通車時,誰也沒想到大自然的考驗來得這麼快。

1911年世紀雙颱報到

縱貫線通車後三年,1911年8月21日一個颱風在呂宋島東方海面生成,隨後朝向西北方向往恆春半島接近,中心在27日凌晨從安平登陸,30日進入福建後消散。這個後來被中央氣象局給予編號B051的颱風在26、27日兩天在恆春創下508.8毫米的累積雨量紀錄,在臺南造成嚴重災情。臺中地區則因為颱風北上過程恰好位於中央山脈背風側而颳起焚風,27日凌晨6點來到34.1度的高溫(相對濕度41%)。雖然颱風未對中部造成太大影響,但更大的難關還在後頭。

1911年雙颱在一周內前後登陸南部與北部,為臺灣帶來破紀錄的風暴
(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局南區氣象服務網)

B051號颱風才剛離開四天,緊接著在石垣島東方生成的B052號颱風又直直地向西,往臺灣的東北角而來。31日深夜颱風在東北角登陸,受到地形導引作用而在宜蘭附近轉了一圈,隔日凌晨才從西海岸出海。B052號颱風本身再加上前一個颱風帶來的旺盛水氣,在31日與1日為臺北與臺中帶來332及360毫米的累積雨量,31日一天更讓嘉義山區不少地方的單日累積雨量突破700毫米。臺北與臺南成了水鄉澤國,各城市之間的電報、電話線路被颱風吹壞,當時臺灣最大的報紙《臺灣日日新報》也因為停電和淹水導致9月1日休刊一日,一時之間各方都難以掌握各地受災狀況。根據近一個月後臺北測候所發布的暴風報告,兩個颱風共計造成445人死亡、678人受傷,超過10萬處建物與家屋淹水。

1911年的雙颱在一周內分別對南部與北部創下破紀錄雨勢
(取自「暴風報告(八月下旬南部及北部)」(1911-09-28),〈明治44年9月臺灣總督府報第3335期〉,《臺灣總督府(官)報》)

大安溪橋列車翻覆

在世紀大颱風侵襲期間,8月31日由打狗開往苗栗的24次列車在晚間19:40左右抵達後里庄,這時天氣已是風強雨驟,鐵道員還曾一度考慮停駛列車。不過,由於對向南下列車才剛在19:30通過後里庄,推測路線應無大礙,於是24次列車摘解2輛貨車之後,由機車牽引7輛客貨混合列車加上後部補機出發北上。

然而,車掌們沒料到的是這時大安溪橋上游截斷七塊溪、本應保護橋梁的鋼筋三合土堤防居然潰堤!洪水朝著大安溪橋南端不斷沖刷,不但橋梁引道路堤流失,連第八跨的桁架也被洪水沖走。毫不知情的24次列車約在晚間20時駛上大安溪橋,從前部機車開始一輛接著一輛從約9公尺的高度掉入河中。所幸乘客最多的三等客車在掉落後並未被隨後而來的補機壓住,後里庄站長獲報後隨即派遣救援列車前往,將傷者送往臺中與葫蘆墩搶救,不過這起事故最後仍造成2人死亡(死者為隨車郵務士與鐵道工人)、5人重傷與9人輕傷。隨後溢流的洪水也灌入還在建設中的大安車站(今舊泰安)內,附近的七塊厝庄一時傳出有20多位村民下落不明,落入河中的車廂則是直到9月11日才終於打撈上岸。

24次列車車廂掉入河中粉碎(取自《台灣日日新報》)

風災除了造成大安溪橋南端一跨、七塊溪橋與路堤被沖走之外,濁水溪橋引道也因洪水而路基流失,使得縱貫線面臨通車以來最大的中斷災害。鐵道部在9月上旬就搶通大部分路段,但受損嚴重的大安溪橋與濁水溪橋只能將火車開到橋頭,再利用竹筏或徒步方式過河搭上另一邊的接駁列車,以大安溪來說旅程時間估計增加1至1.5小時。9月15日大安溪臨時便橋完成,才終於可以讓行人和台車通行,29日起火車也終於可以從便橋上通過。

風災過後的重建

然而,大安溪橋的重建並不順利。隔年6月與8月再度遭逢豪雨,臨時便橋與作為避溢橋的七塊溪橋橋墩流失,大安溪信號場又被淹沒。徒步聯絡期間鐵道部一度拒送跨越大安溪的貨物,使得基隆港的倉庫壅塞,臺中地區貨物只得改從打狗出口。歷經不斷發生的洪災,大安溪橋的重建工程終於在1912年11月展開。除了南端新增設兩跨的桁架橋之外,其餘橋墩也配合南岸墊高的河床抬升,路線從七號隧道南口至8號橋墩因此呈現1/200的微上坡;七塊溪橋亦從60呎一孔延長為60呎兩孔、80呎一孔,藉此擴大行水空間。

接連的交通中斷嚴重影響臺灣的產業發展。總督府決定痛定思痛,設置河川調查會聚集各方面專家研商,針對治水工程與上游水土保持政策提出建言。雙颱帶來的世紀豪雨就此成了面對洪災防治的新標準,在調查會盤點列出五條需要加強治水的河川之後,政府投入大量資源建設更加堅固的堤防。但幾年下來發現效果有限之後,1920年代便開始將河川上游森林保護與水利資源開發納入治水計畫。雙颱的衝擊不只改變了政府對待臺灣河川的管理思維,遭到重創的城市也趁此機會進行市街改正,從排水系統到房屋建築方式都有一套完整規劃,慢慢讓城市有了抗災的韌性。

如果是現代發生這樣子的世紀天災,人們會怎麼想呢?我想如果是現代,通車三年的橋梁被洪水沖斷肯定是要上政治板,各方人馬想必會群起攻之、打弊案吧。但回到縱貫線建設當時的背景,決策者的目標是利用最少的資源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因此,不管是減少橋桁數量,蓋堤防改變水流方向,都是為了實現其政策目標的工程選擇。不過,災害的發生證明人類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是多麼的渺小,以為人定勝天,或是能忽略風險並用最少資源去博取更大的獲益是多麼天真的想法。現今的時代也是一個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出現的時代,時時刻刻思考天災所可能產生的風險,並能認知到某些成本是不可或缺的,當是這百年天災帶給我們的啟示吧!

參考資料:
古育民 譯,《新編台灣鐵道史全文譯本》中卷,頁189-208。
《臺灣日日新報》
  1911-09-02漢文日刊01版 北上列車之顛覆
  1911-09-07日刊05版 列車の宙乘 二十四列車顚覆事情
  1911-09-27日刊07版 大安溪に轉覆したる汽車の慘狀
  1912-06-23日刊05版 七塊厝溪鐵橋損壞
  1912-07-12日刊02版 鐵道と水害 某技師談
  1913-05-02日刊02版 大安溪鐵橋工事
「暴風報告(八月下旬南部及北部)」(1911-09-28),〈明治44年9月臺灣總督府報第3335期〉,《臺灣總督府(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13335a006。
1911年世紀大颱風:雙颱帶來史無前例的風雨〉,中央氣象局南區氣象服務網
1911年世紀大颱風:災後臺灣河川的命運轉折點〉,整理:林雅娟  /審閱:詹翹、陳信安  /編輯:李耘衣,中央氣象局南區氣象服務網

2023年7月20日 星期四

【舊路尋跡】泰安車站:走進縱貫線的歷史現場

過年的時候位於臺中后里的泰安櫻花林因為賞花車潮上了新聞。但比起賞花的喧囂,我更熟悉的是汽笛聲已遠去許久的舊泰安車站。前些日子在結束拍火車的行程之後,我騎著Youbike來到了泰安車站,彷彿掉入1990年代的歲月,沉浸在平日上午的寧靜中。

夏日上午,在泰安車站享受片刻的寧靜

縱貫線的難關所在

位於大安溪河谷中的泰安舊火車站是目前已廢止的臺鐵舊山線上的車站,縱貫線通車後的1910年以「大安」之名設立信號場,隨後再升格為辦理客貨運輸的車站。大安溪北側是三義的丘陵地帶,南側則是高聳的后里台地,過了后里之後還得經過大甲溪才能到豐原,地形起伏十分複雜。從三義到豐原這最後短短24公里的縱貫線鐵道工程讓當時鐵道部傷透腦筋,前後耗費了五年的時間才終於通車,讓南北的陸上交通可以一車直達,大幅縮短旅行時間。

大安溪南北側都是險峻的丘陵地,過去曾是南北往來的難關之一

在泰安舊火車站北方不遠處的舊大安溪鐵橋便是縱貫線最後完成的兩座大橋之一,全長637.39公尺的鐵橋是由10孔的桁架組成。日本政府剛統治臺灣的時候還不清楚臺灣河川的水文特性,不少大橋都採用桁架橋來擴大橋墩之間的跨距,優美的桁架線條與陽光在桁架間形成的光影變化,在坊間因此獲得「花樑鋼橋」這樣的俗稱。

初代鋼桁架採用美國製品,戰後大安溪橋則配合臺鐵政策在1960年代抽換鋼梁,現今的鋼桁架已非縱貫線通車時原物。
光影灑落橋上構成工業革命時代的經典風景

2010年臺鐵復駛舊山線時便將這座橋修復到可以行駛火車,但在2014年後苗栗縣長換人、不再包租列車行駛舊山線後,鐵橋為了安全而被以鐵絲網封閉。雖然不能走上鐵橋,但五年前為了蒐集資料來這座橋一趟時還能從泰安舊火車站一路沿著鐵軌走過來。如今,軌道兩旁卻長滿樹欉,已經難以沿著軌道步行。

大安溪橋往泰安車站的路線已成為一片森林

新竹臺中大震災後的復興

我捨棄了軌道改沿著平行的公路來到泰安舊火車站。這座車站的歷史雖然可以追溯到1910年代,但鋼筋混凝土造的站房卻是完成於1930年代的昭和時期。1935年4月21日凌晨,今日的三義山區發生了芮氏規模7.1的強烈地震,首當其衝的新竹州與臺中州受災最為嚴重,共造成3279人死亡、11976人受傷。泰安車站當時的木造站房傾倒不用說,隧道龜裂坍塌、橋梁位移受損,鐵道柔腸寸斷。尤其是鄰近震央的三義到豐原路段不但受災嚴重,復原難度也相當高。

震後傾斜的泰安車站站房(取自《昭和拾年 臺灣鐵道震災誌》)

震災後鐵道部曾一度考慮放棄受災嚴重的路段,將臺中線(山線)鐵道自豐原改經由內埔,到苑裡接上縱貫線。雖然新路線對於列車運轉安全與效率都能有效提升,但在軍事與財政考量折衝下,最後仍是朝向原線復舊進行。重建期間遭逢蘆溝橋事變與豪雨造成工期延宕,耗費310萬圓、歷經三年重建,臺中線鐵道終於在1938年7月15日恢復全線通車。

震災重建完成後,鐵道部在車站後方設置臺中線震災復興紀念碑見證這段歷史

重建完成的鋼筋混凝土造泰安車站採用昭和初期流行的水平線條設計,整體並沒有太多的華麗裝飾,轉而重視空間本身該有的機能性。有趣的是路線重建後,站場的高度居然比站房還要高出一層樓,於是在月台下方設置地下道與站房連接。走上月台,坐在古樸的木製候車椅上,不禁令人想像在近三十年前火車還在這裡來來去去時的風景。

水平線條為主的站房與同時期重建的銅鑼站是一樣的設計
候車室也保有1930年代同時期車站的風貌

泰安車站在二戰後由大安車站改成現今的名字,1970年代在十大建設方針下也進行了電氣化工程。不過,陡峭、多彎的地形環境仍大大限制的鐵路的運能,因此在電氣化通車的近二十年後,臺中線進行雙線化時便一口氣將瓶頸路段截彎取直。泰安車站往西搬遷1.5公里到新山線的高架橋上,原本的舊山線與經過的勝興、泰安車站也跟著廢棄,一直到12年後在臺鐵及苗栗縣支持下才再度復駛。

無奈列車接駁措施與行駛班次並未常態化,在2014年鐵路節最後一趟蒸汽機車專列駛離泰安舊火車站之後,再也沒有火車載著旅客來到這裡。2017年臺中市政府雖曾爭取將后里到泰安舊火車站的路線復駛,構想也獲得在地立委相挺,然而最後市長與立委雙雙政黨輪替,相關計畫也跟著無疾而終。九年來,泰安舊火車站又回到廢線後的寧靜,除了月台上斑駁的仿日式站名版之外,彷彿凍結在縱貫線電氣化的年代。何時才能再度迎來火車?讓這條保存臺灣鐵道黎明期史蹟與大震災記憶的舊山線鐵道成為一條遺產鐵道?或許還有很久遠的路要走。

延伸閱讀:
【時光土場】火車還是自行車?─從舊山線的兩座大橋說起

探訪時間:2023.7.
完稿時間:2023.7.

2023年7月6日 星期四

【拾光博物】搭蒸汽火車遊扇形車庫──直江津D51鐵道公園|初夏的信越鐵道旅行(三)

過去彰化扇形車庫常被坊間稱作「世界唯X」的扇形車庫,但實際上光是日本就還有11座扇形車庫留存著,部分甚至仍維持與鐵道正線連接的功能。這次要拜訪的扇形車庫是位於新潟縣的日本海岸南端,在2021年開張的新景點:直江津D51鐵道公園。這座園區除了展示珍貴車輛之外,居然還有動態運轉的蒸汽火車可以搭乘!接下來就跟著時光土場的腳步去瞧瞧。

直江津D51鐵道公園以可供乘坐的蒸汽火車作為園區賣點

搭乘火車大滿足體驗

直江津D51鐵道公園位於車站東北方,從車站南口步行只需要3分鐘就能抵達,目前在每年3月中旬到11月的周六、日與國定假日常態開放。售票地點除了鐵道公園的出入口之外,上午園區開門前在直江津車站售票窗口也買得到票,但買了票可不要急著走到園區門口,因為有車會來載遊客入園!上午9:01經由妙高躍馬線抵達直江津的電車會有兩輛車進入電車庫內整備,鐵道公司便利用這趟回送列車載送遊客進入園區參觀,一天僅此一趟車有這樣的特別服務。

回送列車在月台等候遊客上車

回送列車的開車時間是9:35,我在售票窗口買好入園門票之後來到6號月台上車。列車先是往南開到直江津站的拖上線,接著司機換端駕駛慢慢地往車庫線移動。在入庫之前列車會經過洗車機,洗車機同時噴出大量水柱並利用高速旋轉的布團洗去車身髒污。原本以為洗完一次就會直接駛入車庫,但沒想到司機在駛出洗車機之後停車,接著再次換端駕駛讓洗車機再洗一次,回頭入庫又再洗一次,整整洗了三次才載著我和其他乘客進入電車庫,真的相當過癮!

搭火車進入洗車線是相當新奇的體驗

除了特別附加的回送列車洗車體驗,D51形蒸汽機車的搭乘才是這座園區的重頭戲。原本回送列車抵達的時間趕不上第一班蒸汽機車號碼牌的發送時間,但或許是因為早上剛開門遊客還不多,工作人員直接問回送列車上的遊客要不要搭蒸汽機車,相當幸運地可以無縫接軌搭乘。D51形體驗列車是利用D51 827號機車與兩輛守車組成編組,去程由蒸汽機車在後方推動至直江津車站天橋下方,回程則由蒸汽機車拉回園區。不同於一般復活的蒸汽機車採用煤炭或是柴油等石化燃料,這輛D51 827號採用的是壓縮空氣推動汽缸產生動力。不過,在煙道內仍透過燃燒方式產生煙霧,運轉過程不時飄來煤煙味,嗅覺、視覺與聽覺體驗都看不出來這輛車其實不是燃煤驅動,效果十分逼真!

蒸汽機車在行駛中不斷冒出煙霧,難以察覺其實他不是用燒煤產生動力
守車內加裝板凳讓遊客可以乘坐

回到園區後,工作人員引導乘客下車,緊接著將蒸汽機車與守車編組解聯,蒸汽機車緩緩地開上扇形車庫前方的轉車台。由於蒸汽機車的駕駛室偏向其中一端,造成駕駛視野與操作方式有正向與逆向的差異,因此在重要的端點車站會設置轉車台供機關車轉向,同時可能在轉車台周圍設置扇形車庫來節省空間。但隨著電聯車成為日本鐵道運輸的主流車輛之後,機關車轉向需求消失,現在的日本已經很難看到蒸汽機車到轉車台上轉向的畫面。D51 827號在轉車台上慢慢轉動,大概轉了半圈之後停下來,讓D51 827號的正面可以面向遊客,並開放大家排隊和D51 827號合照。等到大家拍完照之後,D51 827號繼續旋轉半圈,用倒車方式再度與守車編組聯結。整個過程我的快門沒停過,真的是十分滿足的展演體驗。

D51形在轉盤上轉圈圈
轉完之後回來重新聯掛

北陸要衝的鐵道市鎮

這座鐵道公園所在的直江津雖然可能是臺灣人不甚熟悉的海邊小鎮,甚至是我這次使用的長野、新潟鐵路周遊券的使用範圍邊陲,但其實這裡曾有一段輝煌的鐵道歲月。直江津憑藉著海運的地利之便,在1880年代成為連結關東與新潟的信越本線北端開工地,就此開啟鐵道時代。另一方面,從關西經由金澤到直江津車站的北陸本線在1913年全線通車,連結關東與關西的兩大幹線鐵道交會讓直江津成為日本北陸地區相當重要的車輛調度與補給地點。為了應付龐大的蒸汽機車調度需求,大正年間便在車站東北方闢建具有22股道的紅磚造扇形車庫,規模甚至比國人熟悉的梅小路扇形車庫還要大。日本國鐵為了擴增直江津站的蒸汽機車維修能量,1944年又在紅磚車庫南側闢建4股道的扇形車庫,形成雙扇形車庫的態勢。

航照中在直江津車站東北方可以看到扇形車庫,但在鐵路電氣化之後只剩下較小的車庫
(左:2010年拍攝,右:1946年拍攝,來源:国土地理院)

不過,在國鐵無煙化政策之下,信越本線與北陸本線陸續在1960年代末完成電氣化,失去舞台的紅磚造扇形車庫在1973年遭到拆除。但對於直江津鐵道樞紐地位造成重重打擊的莫過於2015年北陸新幹線通車,直江津被新幹線略過,並行的信越本線妙高高原=直江津、北陸本線市振=直江津也分別從JR東日本與JR西日本分割出來,由地方成立的越後心跳鐵道(えちごトキめき鉄道)接手管理,改稱為妙高躍馬線和日本海翡翠線。前者主要作為直江津與新幹線上越妙高站的聯絡鐵道,後者則有部分區間與富山縣愛之風與山鐵道直通運轉。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糸魚川車站是交流電與直流電轉換點,越後心跳鐵道因無力新購交直流兩用電車,因此改以氣動車行駛。

從扇形車庫變身鐵道公園

隨著北陸新幹線通車,由JR東日本管理的直江津運輸區車庫等設施也一併移交給越後心跳鐵道。不過畢竟直江津已經脫離蒸氣時代很久,JR東日本與接手的越後心跳鐵道也都沒有配置機關車在直江津,頂多只有冬季除雪車可能會使用到轉車台。因此,僅存的4股道扇形車庫與轉車台一直有都更拆除的風聲,但深知鐵道對於在地歷史相當重要的地方民眾仍然期待這座車庫能加以活化。正當大家不知道該怎麼利用這座車庫的時候,那個男人又再次登場!

直江津站僅存的扇形車庫只有4股道,但也曾被一度考慮拆除

先前的部落格文章曾經提過一個鐵道迷社長將面臨廢線的夷隅鐵道救回來的故事,為什麼提到這個故事呢?因為當時把夷隅鐵道救回來的鳥塚亮社長在2018年卸任之後,隔年便來到了越後心跳鐵道擔任社長一職。這次他利用過去認識的人脈,向各地保存車輛的團體徵集展示品,將這座差點被拆除的車庫打造成一座小小的鐵道博物館。至於,這座鐵道園區最大的賣點就是向位於大阪的アチハ公司租借的D51形827號蒸汽機車(與臺鐵DT650型同型),在園區到車站天橋之間數百公尺的鐵道進行動態運行!

身為鐵道迷的鳥塚社長在夷隅鐵道時就很想利用自家路線復駛蒸汽機車,不過他自己也知道復駛蒸汽機車的花費是以數億日圓計算,連JR集團都感到吃力,更何況是差點廢線的夷隅鐵道。直到有一次看到鳥取縣的若櫻鐵道利用壓縮空氣成功讓蒸汽機車恢復動態行駛的消息,他便想到若能用這種低成本的方式復駛蒸汽機車,然後再出租給其他地方鐵道,不就能為地方注入觀光活水了嗎?於是,他向曾多次協助夷隅鐵道陸送車輛的アチハ公司社長提出構想,對方也一口答應來做。在鳥塚社長發文徵集車輛後,住在愛知縣的鐵道收藏家山田先生表示願意將其收藏的D51 827號蒸汽機車(現役時期主要運用於中央西線)貢獻出來,讓アチハ公司整備並出租。就這樣,在2017年這輛蒸汽機車與一輛篷守車在經過アチハ公司整理之後,來到和歌山縣的有田川町鐵道交流館動態保存。

雖然因為種種原因D51 827號蒸汽機車並沒有到夷隅鐵道,但鳥塚社長仍沒有放棄要給孩子們看蒸汽機車動起來的樣子。來到越後心跳鐵道之後,鳥塚社長很快地取得居民的認同,並向アチハ公司簽下五年的租借合約,D51 827號、DL14號調車機和一輛篷守車在2020年從有田川町來到了直江津。打著可以搭乘動態運轉D51形蒸汽機車的名號,直江津D51鐵道公園在隔年4月29日正式開幕!

小小扇庫展品不馬虎

鐵道公園內的扇形車庫是建於1944年、直江津留下的最後一座扇形車庫,當初主要是作為車輛的維修工廠。車庫結構採用鋼骨,外頭覆蓋鐵皮浪板,與印象中鋼筋混凝土造的車庫有很大的差別。車庫內擺放了四輛展示車,雖然館藏量很少,但每輛車卻都來頭不小。2020年與D51 827號一起來到這座車庫的DL14號過去是神戶製鋼所的工廠調車機,有趣的是這輛車並不會有司機在上頭駕駛,而是利用遠端無線方式操縱,操縱者則利用上頭的監視器訊號查看車輛前後方的視野。

原本屬於神戶製鋼所的調車機是以遠端無線方式操作,在調車機之中是相當特殊的存在。

在調車機後方不遠處的ワフ29603號篷守車也是當時一起從有田川町來的保存車輛,在成為動態保存車之前是日本已故知名建築師清家清在東京大田區私宅內的書房。在清家先生過世後,家人將這輛車賣給了アチハ公司成為該公司的出租車隊之一,當時要在狹小的巷弄與清家宅邸的庭園中把這輛車弄出來也是耗費了一番功夫呢(詳見日本網友的紀錄)。

不論外型和規格都與臺鐵CK1500型篷守車十分相似,相當有親切感。

除了來自アチハ公司的三輛車之外,車庫內也保存一輛北陸名物的413系電車クハ412-6號先頭車。413系電車是日本國鐵在民營化前夕將舊型電車加以改造,針對北陸地區設計的交直流近郊型電車,服務範圍涵蓋米原到直江津之間的電氣化區間。不過在車輛汰換浪潮下,JR西日本在2021年將其退出最後服務的七尾線。對於經營動態保存車輛頗有心得的鳥塚社長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隨即在七尾線413系引退前夕宣布要向JR西日本購入B06編成三輛與B04編成的先頭車クハ455-701號,並將クハ455-701號與B06編成的兩輛車組成動態保存編組,抽換的クハ412-6號在放置於車庫內靜態保存供遊客上車遊覽。

來到越後心跳鐵道保存的413系電車特別恢復國鐵交直流急行電車塗裝

有蒸汽機車、還有北陸名物413系電車,這樣就結束了嗎?不!直江津D51鐵道公園在今年又迎來特大號的館藏車輛,也就是由JR西日本讓渡的オヤ31形31號建築限界測量車!這輛建築限界測量車是日本國鐵在1949至1961年間利用舊有客車改造而來,主要靠著車身插著上百根稱為「矢羽根」的偵測桿來監測沿線有沒有障礙物入侵。由於矢羽根像是花魁頭上的髮簪,因此又有「花魁車」這樣的暱稱。同形式的車輛在國鐵時代改造了7輛,但目前日本國內除了名古屋的磁浮鐵道館之外,只有這裡才看得到,可說是國寶級的鐵道文化資產。

國鐵オヤ31形建築限界測量車在日本僅存兩輛,是相當貴重的鐵道文化資產
矢羽根透過機械偵測路線旁障礙物,每個月只有官方公告的特殊開放日才能上車參觀

今年來到鐵道公園的車還有從隔壁愛之風與山鐵道退役的DE15 1518號除雪車,同形式的除雪車目前僅在北海道持續運用。在DE15 1518號的旁邊還陳列一輛越後心跳鐵道自有的除雪車,新、舊除雪車並列除了可以觀察除雪機械的差異,一小一大的反差也非常有趣。雖然日本國內還有十座以上的扇形車庫,但保存狀況不一,對日本來說也是逐漸消逝的文化資產。不過,直江津D51鐵道公園在鳥塚社長帶領的越後心跳鐵道經營之下,不但有豐富的鐵道文化體驗,也讓這些日本鐵道史上的珍貴車輛有一個家,以地方型的鐵道博物館侷促的資源來說是相當精彩的案例。推薦大家不妨撥出半天來到直江津,體驗豐富有趣的鐵道展演。

在日本保有轉車盤的地方也越來越少,彌足珍貴
2023年入藏的DE15形除雪車是國鐵留下最後一世代的除雪車

直江津D51レールパーク
開放時間:每年3月中旬至11月週六、日及國定假日9:45~16:30
票價:成人1000日圓、3-12歲兒童700日圓
步行路線:直江津車站南口步行3分鐘

參考資料:
鳥塚亮,デコイチ復活の裏側。なぜ直江津でd51なのか。
全国に現存する12の扇形機関庫~No.6 旧直江津機関区(現 直江津運輸区)扇形機関庫
新潟鉄道発祥の地「直江津」にSLが走るテーマパーク、オープンからまもなく半年〉レイルラボ ニュース
杉山淳一,〈蒸気機関車D51形827号機、えちごトキめき鉄道へ - 公開は来春〉マイナビニュース
国内で2両だけの「おいらん車」が直江津D51レールパークに登場! 今季営業は18日から〉上越タウンジャーナル
歷史航照來自国土地理院

探訪時間:2023.6.
完稿時間:2023.7.

2023年7月1日 星期六

【看火車】異國相遇初代台鐵自強號──信濃鐵道攝影旅|初夏的信越鐵道旅行(二)

這次的信越鐵道旅行除了專程來拍攝185系電車之外,在友人推坑之下其實也安排許多保存鐵道的參觀行程。不過就在出發前一周,信濃鐵道在鐵路便當節攤位上發送的中文文宣裡宣告旗下一列和台鐵交換塗裝的115系電車將在今年11月結束運行的消息。於是我只好緊急大改行程,趕緊趁這次機會去補考這列台鐵自強號塗裝的電車。

台鐵自強號色在鐵路便當節傳出即將消失的消息,於是只好趕緊前往搶救

昭和代表的近郊型電車

1960年代隨著都會圈擴大、遠距通勤需求日益增長,然而舊型電車車門數量、車內立位空間不足,導致通勤尖峰時間人滿為患,旅客上下車速度也影響到了開車時間。為此日本國鐵開發了兼具通勤與中距離乘坐舒適度的近郊型直流電車──111系電車。111系電車打破過去急行型電車的配置,單側設置三處車門,車內除了中間仍為「相親座」外,車門兩側均改為通勤客車用的長條椅,大大增加旅客上下車速度和車內站立空間。1963年,國鐵在111系的基礎上,增加爬坡能力、耐寒的115系電車與增加馬力的113系也跟著登場,成為往後數十年日本近郊型直流電車的代表。

車廂中段仍保持面對面的相親座,車門側則是長條椅(モハ114-1036內裝)

115系電車捨棄過去急行型車輛的大展望窗運轉台,全車輛皆設有貫通門增加編組彈性。除了加大馬力利於爬坡外,亦針對制軔設備加入了抑速功能來應付急下坡。考量到運用區域為海拔較高的山區,車體也針對嚴寒氣候增加耐寒能力,車頂使用可以阻擋雪進入的進風式通風口,汽笛也裝置蓋子阻擋雪進入。115系電車編組由駕駛拖車クハ115形、動力M車モハ115形(搭載主控制器、主電阻器),以及動力M'車モハ114形(搭載一組菱形集電弓、電動發電機、空氣壓縮機)組成,行走時以兩輛クハ115形加上モハ115形和モハ114形為四輛編成,動拖比為1:1。1966年時再新造駕駛動力車クモハ115形,使得115系亦能以三輛編成行駛。

車頂上可見一個個進風式通風口
仔細看汽笛在哪裡
クモハ115形
モハ114形
クハ115形

1963年,115系首先投入東北本線和高崎線的運用,隨後逐步取代舊型的80系電車,過去在中央本線、新潟、長野、山陽地區都可以看到115系的身影。增備過程也不斷隨著需求變化而有細微的分別,大致可分為初登場的0番台、除去電風扇進行冷房化的300番台、耐寒設備強化與增加座椅間隔的1000番台、暖地型的2000番台、單側兩車門的3000番台等等。在115系電車的輝煌時期全日本共有近2000輛,使得115系成為山岳地帶普通電車的代表。JR東日本所屬的115系直到近年都仍以高崎與新潟為中心運轉著,但在2018年高崎地區115系引退後,新潟的115系也在2022年年度改點中無預警引退。JR集團如今僅剩JR西日本下關、岡山兩地車輛基地還有配屬115系。

沿著利根川北上的上越線在2018年以前曾是115系的主場

信濃鐵道:甲信越地區115系的最後舞台

雖然JR東日本所屬的115系電車已在2022年全數消失,但幸運的是在長野縣的信濃鐵道仍有龐大的115系車隊。信濃鐵道是在長野新幹線(今北陸新幹線)通車後,接收與新幹線平行的信越本線輕井澤到妙高高原區間(除篠之井到長野區間路權仍歸JR東日本)而成立的第三部門鐵道公司。信濃鐵道沿線除了廣闊的田園風光之外,南段有淺間山、北段有黑姬山等兩座火山更是這條鐵道的代表風景。

淺間山與田園構成信濃鐵道南段的車窗風景

信濃鐵道為了創造在地基本運輸需求之外的觀光資源,他們利用旗下龐大115系電車,將數組編成恢復成初代長野色、長野色、湘南色、橫須賀色等不同的復刻塗裝。每個月還會定期公布這些復刻塗裝的115系運用計畫,吸引不少鐵道迷前來懷舊。除了舊塗裝滿足鐵道攝影迷,另一組115系S8編成則請來知名車輛設計師水戶岡銳治改造為觀光列車六文,內部有親子空間之外,也設有食堂車提供當地食材製作的美味料理,頗受大眾喜愛。

已經結束運行的長野色是信濃鐵道復刻的其中一款塗裝

因著信濃鐵道線上也有一座田中車站的緣分,台鐵在2018年正式與信濃鐵道締結為姊妹鐵道,雙方的田中車站也締結為姊妹車站。雙方除了提供票券交換、創造兩國遊客互訪機會外,同時信濃鐵道特別將115系S9編成塗裝成台鐵EMU100型自強號電聯車的外觀,台鐵也將一組EMU500型EMU533編組塗裝成信濃鐵道塗裝。雖然因為車輛檢修周期的關係,台鐵早就把人家的塗裝給卸除了,不過信濃鐵道至今持續維持S9編成的台鐵塗裝,尤其在EMU100-300型相繼汰除的現在,S9編成已成為唯一能以台鐵初代自強號塗裝動態運轉的電車。

台鐵的EMU533編組曾塗裝成信濃色

咖啡色為主色系的電車停靠田中車站,彷彿來到臺灣的錯覺

最後的初代自強色送別之旅

雖然信濃鐵道的台鐵色115系持續等著國人的到訪,但來參加今年鐵路便當節的信濃鐵道卻在傳單上寫著台鐵色將在11月結束運行的消息,一時之間令台日兩地鐵道迷都相當錯愕。似乎是老天爺冥冥之中給的暗示,我因此捨棄了朋友推薦的保存鐵道開放日,挪出時間前往長野捕捉最後的自強色。不過在我出發前,這列車才剛發生平交道事故而休息了好幾天維修,接著在12日上田站電車留置線又發生出軌事故造成部分路段停駛三天,原本官方公告的特殊塗裝列車運用大亂,官網索性拿掉運用表讓大家自己碰運氣。到底能不能順利拍到真的是個謎啊!

唯一的線索只剩下用推特搜尋網路上分享的照片,再用先前已經下載的運用表去推測運用。我照著行路4運用的時間來到平原車站上方的國道141線平原大橋,攝影器材架設完成等著車子的到來。沒想到來的卻不是台鐵色列車!一開始心都涼了一半,到底要不要放棄之後去其他地方逛逛?但因為從輕井澤往長野方向的車也快來了,於是我稍微移動到可以看見淺間山的地方等,來的車終於是這次目標的台鐵色!原來這一天還是照著我看運用表排的行程跑啊。接著我繼續移動到飯山線上信濃淺野站,步行五分鐘到一處平交道附近完成這天所有的拍攝計畫。明明6月的日本還處於梅雨季節,但這一天卻是陽光普照的好天氣,真的是太幸運了!

此行重點的台鐵自強號與淺間山構圖順利收下
3輛一編組頗像台鐵的EMU300

參考資料:
1.《JR普通列車年鑑2017-2018》(東京:イカロス出版,2017),頁42-45
2.維基百科-国鉄115系電車湘南電車

探訪時間:2023.6.
完稿時間:2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