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762的世界】阿里山伐木運材列車再現!

自從1989年林務局轉型一般公務機關,最後使用火車運材的嵐山與哈崙工作站裁撤,臺灣的林業政策因而走向以保育為主的時代。然而在2017年林務局宣示要提昇國產材產量與木材自給率後,各地林管處便開始規劃人工林的疏伐作業。當然最受大家注目的就是阿里山了!

2018年開始嘉義林管處便針對阿里山事業區第5、6林班地進行柳杉林疏伐,由於當時進行疏伐的林地位在阿里山林鐵神木至二萬平沿線,因而讓林鐵處重操舊業,利用阿里山本線進行木材運輸。經過兩年的作業,這次總算輪到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內的林地,且恰好就在水山線步道沿線!

水山線步道的前身是1930年代開闢的林場線之一,目前保留路段全長約1.7公里。在九二一地震造成眠月線中斷後,園方便將這段連接水山巨木的路段重新整理做為替代景點。水山線步道在整理時也一併將鐵軌與路基修復至可通行火車,不過十幾年來客運列車寥寥可數,平時只有道班人員平台車進出而已。

關於這條鐵道的名稱眾說紛紜,有「水山」、「哆哆咖」、「東埔」等名稱,根據洪致文老師爬梳日本時代的工程招標紀錄,這段鐵路當時是以「水山線」之名進行興建,但後來可能因為大多數列車在新高口會直通塔塔加,因此才出現從阿里山到塔塔加都叫做哆哆咖線的口述記錄。場長我後續於2022年9月時找到的戰後檔案中進一步得到證實,臺鐵局留存的1951年《阿里山林場鐵路專案》檔案(檔案局檔號:A315180000M/0040/017/006)恰好收錄了一份〈阿里山鐵路路線表〉,上頭便記載了水山線起自阿里山(今日的沼平站)、終至新高口,全長10.7公里;在兒玉(後改名為自忠)還有分歧出一條長7.5公里的水山支線(今日部分路段改為特富野古道);新高口再續往塔塔加方向10.5公里的路線則被稱作「哆哆咖線」,顯見官方在戰後初期對阿里山到塔塔加的路線確實存在前後段不同路線名的現象。

平時水山線只有道班車輛進出

為了配合疏伐作業,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原本計畫在8月封閉步道,但恰好遇上武漢肺炎後的國旅大爆發,直到9月7日才終於封閉步道讓包商進場作業。從封閉步道消息公布以來,就不少人猜測是否會比照阿里山本線使用火車運材,果不其然在11月19日林鐵處臉書公布了11月23日水山線施工消息,雖然沒有明說卻也讓各路人馬有所意會。其實在這次運材作業前還有一個小插曲,原本運材作業是預計在11月16日展開,運材列車也順利行駛至水山巨木前月台,但卻遇上包商怪手故障,才讓運材作業延後了一星期。

當日上午,場長搭乘公車從嘉義出發,但卻在出發不久收到列車已在8:42進入水山線。由於擔心作業提早結束,於是我一到達園區便立馬奔向沼平,穿上安全裝備後進入森林。從森林中砍伐下來的林木就堆放在鐵道旁,步行不久後便到了位於0.9K的施工現場,剛好正在進行最後一車的裝車作業。運材列車編組是由3輛平甲車和1輛平守車組成,本務機車則和上周一樣由DL42擔綱。

木材與運材列車
怪手將木材夾到車上

裝載完畢的列車並沒有立刻折返沼平站,而是又往前至1.3與1.6K,順便進行試運轉,以及讓林鐵處人員拍攝。於是我便從山坡上高繞,尋找較好的取景角度,所幸在疏伐之後的林下地不算太難走。

運材列車先往前行駛
終於再度有火車駛至水山巨木前木桁架橋
月台上也擺滿待運出的木材
大家都拍完照之後,運材列車便往沼平方向駛去,我也慢慢地跟在火車後面走。原以為火車會一路開到二萬平卸貨,殊不知列車在步道口附近的工寮停下來,一旁的怪手便開始將木材卸至鐵道旁的空地堆放。我趕緊通知後頭的朋友跟上,趁著工人還在準備的時候尋找拍攝角度。
再度使用怪手將木材卸下

最後約在下午一點半空車出水山線,大家也就此收工!
過去長期以來的保育政策,讓伐木幾乎與破壞環境劃上等號,但其實對於人工林來說透過適當的疏伐才能讓陽光得以照進森林下方的土地,小樹苗也才有生長的機會,進而促使森林物種演替。從減少二氧化碳的角度來看,樹木在長到一定年齡之後其光合作用消耗與呼吸作用製造的二氧化碳速率會達到平衡,臺灣禁伐政策看似保護了森林,但實際上一段時間之後就無法再幫助我們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此外,生活中我們對於木材的需求也沒有因此減少,而這些國外木材在運送過程會額外製造大量的碳足跡,一味的禁伐反倒對於減碳毫無助益。林務局近年來推動國產材相關輔導與認證制度,試圖打破過往的環保迷思,值得你我給予支持。

至於水山線沿線尚有許多林木未運出,未來一個月內來到阿里山的話,不妨多加注意這些難得出現的運材列車喔!

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

【產業遺產】新竹煤礦復興一坑探索

前兩周場長陪家弟去合歡山馬拉松,讓我想起10月底為了陪他練跑而去尖石開車兜風的事。學生時代坐火車去內灣玩的時候就知道內灣是山地物產的重要轉運站,不過實際上我對於鐵道無法抵達的尖石可說是一無所知,直到這次自己開車兜風偶然發現了地圖上標註的「復興煤礦園區」,才把尖石與內灣線的關係串起來。

大部分資料對於內灣線的介紹都聚焦於林木輸送,但實際上總督府看上的或許是新竹山區蘊藏的豐富礦藏,尤其是工業所需的重要燃料:煤炭。早在1936年日本礦業株式會社即在今日的嘉樂村進行礦藏試探,隨後殖產局礦務課、臺灣石炭統制會社等亦多次前往探勘,據〈臺灣新竹縣嘉樂煤田地質〉所述1942至1943年間總督府曾派遣技師安原彰一前往探測煤層,並由測量人員繪製1/10000地形圖。在這幾次探勘後總督府劃設了保留地,不過在太平洋戰爭戰事白熱化之下,不僅未大規模開採,內灣線鐵道也了未成線。

二次大戰後台灣省建設廳便委託臺灣省煤礦公司組隊前往探勘,並由地質調查所的何春蓀和徐鐵良負責加羅排(Karapai)煤田的地質調查,前期工作從1947年秋開始至1948年初結束,以調查煤田之西南部為主;後期工作在1948年5至7月舉行,以調查煤田之東北部為主。由於該煤田被劃為保留區,遂轉由經濟部資源委員會籌畫開採,並在1949年正式成立新竹煤礦局開始加羅排礦場的工程。1951年,位於那羅部落附近的那落礦場亦投入開採,其所生產的煤礦可以透過舊有那羅至尖石的台車軌道送至尖石,再轉運至卡車運往內灣車站裝到火車上頭。

已經消失的內灣煤礦地磅站遺跡

加羅排(Karapai)是當地泰雅族部落的名字,不過不久後便改名為嘉樂,因此早期文獻所稱的加羅排煤田也改稱為嘉樂煤田。煤田為東北一西南向之矩形地區,東北以大溪石門至角板山間之大漢溪為界,東南以李崠山為界,西南以尖石至那羅部落間之那羅溪為界,西北以關西及竹東兩鎮東側之山地為界,橫跨了大漢溪、油羅溪與那羅溪三條河的流域,可以想見地形之複雜。

取自《新竹地區煤礦史論著彙編》圖8-2
由於嘉樂煤田的中部夾煤層含硫量低、焦結性強,極適合作為煉製高級冶金焦之原料煤,除了供應台灣本地工業之外,也曾試銷日本並大獲好評。因此,為了提升外銷競爭力,新竹煤礦便先停閉了加羅排礦場,增闢距離內灣車站僅4公里的尖石煤田C區,藉此降低運輸成本;據〈尖石煤田探勘工程〉一文的資料,包含那羅礦場在內當時每月所產出淨煤量約為4000公噸。

經過現有資料的比對,前述的那羅礦場應該就是這次所拜訪的復興一坑,場長尚未查到何時命名為「復興一坑」,但在坑口兩旁對聯上頭標有「民國戊午年」,推測應該是在1978年前後改名。復興一坑為一斜坑,也就是坑道並非水平或垂直開挖,在現今坑口前還有由石砌而成的斜坡,以利煤車搬出。而在復興一坑坑口旁尚有一坑題名為「風坑」,部分資料認為是提供礦坑內部空氣循環之用,不過奇怪的是在風坑正前方還設有一台牽引機具進出坑道用的捲揚機,復興一坑前方反而沒有,令人相當摸不著頭緒!

復興一坑坑口與對聯
復興一坑口斜坡,在瑞三煤礦復興坑亦有類似的設計
風坑坑口
風坑題字
風坑前方的捲揚機
捲揚機與風坑相對位置
在風坑旁邊設有送風房,內部還保留著各式各樣的機械。

復興一坑最後在採礦成本高漲下在1984年關閉,近年來隨著觀光旅遊盛行而被附近社區納入管理。不過或許是因為探訪當日是周一,所以顯得相當冷清。但令人不解的是明明門口鐵門敞開,裡頭是真的一個管理員都沒有,到底園區有沒有在經營成為我這趟行程最大的疑問。真實的體會到如果說故事的人不在了,歷史就難以被廣傳與認識了吧!
門口敞開大唱空城計!?
聚寶宮
礦務辦公室
機電房
宿舍
宿舍
澡堂


參考資料:
陳傳奇、陳順德,〈資源委員會新竹煤礦局調查報告〉,《臺灣鑛業》2:3-4(1951 年1 月),頁32- 35。
羅慶蘭,〈新竹地方加羅排煤田概況〉,《臺灣鑛業》3:3-4(1951 年12 月),頁45-56。
何春蓀、徐鐵良,〈臺灣新竹縣嘉樂煤田地質〉,《臺灣省地質調查所彙刊》第3 號(1951 年12 月), 頁1-22。
程宗陽,〈臺灣尖石煤田探勘概要〉,《臺灣尖石煤田探勘報告》(臺北市:經濟部煤礦探勘處,1956 年), 頁1-2。
俞物恆、張炳武,〈尖石煤田探勘工程〉,《臺灣尖石煤田探勘報告》(臺北市:經濟部煤礦探勘處, 1956 年),頁11-42。
以上文獻收錄於周政男彙編,《新竹地區煤礦史論著彙編》(2017)

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時光土場】漫步在雲端的高空景觀步道:清境農場時空隨想

前些日子因為動保人士在網站上連署要求停止清境農場的綿羊剃毛秀,立法委員藉機詢問退輔會主委有沒有問過綿羊的意願,使得清境農場再度聲名大噪。好巧不巧,為了陪我弟參加一年一度的合歡山馬拉松,所以場長有了來到清境農場散步的機會。

因為到山上的時間太早了,所以青青草原和高空景觀步道都還沒開放,只好一路散步到農場本部。半途中經過了畜牧中心辦公室前停車場,我和家母忽然被奇怪的叫聲吸引住,往上一看正好看到一群綿羊在幾乎毫無綠意的山坡上吃草。可惜場長並不懂得綿羊語,無法向牠們詢問對於人世間的紛擾有何看法。

恰好遇上一群綿羊
清境農場過去是賽德克族Hogo社的所在地,因著良好的展望而被命名為「見晴」後來草原更成為放牧牛羊的牧場。日本戰敗後,牧場起初是由南投縣政府管理,退輔會與其數度磋商後在1960年接管,隔年成立「台灣見晴榮民農場」,1967年在時任國防部長蔣經國指示下再更名為「清境農場」至今。在農場辦公室前立有一塊由蔣經國題詩的石碑:「清新空氣任君取,境地幽雅是仙居」,呼應了農場周邊的優美環境。
極佳的展望因而獲得「見晴」的美名
清境農場辦公室
農場辦公室前題詩

為何是退輔會呢?國共戰後大量軍人與軍眷從中國撤退來臺灣,當時來臺的軍事人口估計約有55至60萬人,遠遠超過防衛臺灣所需,因此國民黨政府便在美國建議下展開裁軍計畫,縮減軍費開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為了讓大量勞動力得以自力更生,因此具有「寓兵於農」功能的農場便如雨後春筍般出現。1954年更成立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簡稱退輔會),專責退伍軍人的輔導就業與安置工作。

在西部的農場安置容量趨於飽和後,退輔會便轉向東部與山地進行農場開發。於是,為了進行臺灣山地與東部資源開發,同時有效運用退伍官兵勞動力,政府在美援支持下進行了東西部橫貫公路開闢工程,除了主線外亦包含作為資材供應線的宜蘭支線與霧社支線。工程期間的沿線資源調查也同步進行,並匡定公路周圍農林礦資源除了「山胞保留地」外皆為國家所有,成為後來清境地區開發的濫觴。

走著走著來到國民賓館旁的小七,恰好也到高空景觀步道開放的時間了。受近年來的天空步道風潮影響,南投縣政府也在2017年建置了高空景觀步道,我和家母在步道南端購買了一人50元的門票後,便沿著步道往馬拉松會場的方向回頭。步道大致沿著公路而上,但由於高於道旁林木,因此得以獲得更好的視野,加上全程沒有階梯,頗適合一家老少輕鬆漫步


幸運地遇到雲海
步道底下的綿羊正在覓食
這天閃電颱風剛從台灣南方海面通過,不過清境地區卻是陽光普照的好天氣,從奇萊連峰到下方的廬山溫泉區附近都盡收眼底。值得一提的是,放眼所及都是賽德克族的傳統領域,曾領導反抗日本的馬赫坡社就在雲龍橋沿著台14線的不遠處,當年還是座鐵線橋的雲龍橋,如今則是以紅色的鋼拱跨越濁水溪河谷。還記得電影《賽德克巴萊》中,莫那魯道以奇萊山形容他反抗的決心,但令我惋惜的是在發生於90年前的霧社事件後,台灣總督府針對賽德克族實施強度更高的集團移住措施,過去的部落社群關係隨著地理分隔而被破壞,山也不再是過往的山了。
台14線雲龍橋
遠方的奇萊連峰

在國民黨政府期許農場自給自足的氛圍下,除了種植溫帶果樹與放養溫帶動物之外,解嚴前後帶來的觀光人潮大大改善了農場的經營情況,1990年代的一連串土地放領措施下,也象徵著政府對於榮民安置的階段性任務完成。或許是因著接近溫帶的氣候條件,加上對於歐洲度假風情的嚮往,農場周邊的各式各樣的歐風民宿盤據山頭,反倒讓山離過往的山越來越遠。隨著2013年《看見台灣》播出後,更讓清境地區的超限利用問題浮上檯面,近年來在南投縣政府的執法下雖然稍微獲得控制,但長年累積的開發問題卻難以在一時半刻獲得解決。


走一趟高空景觀步道,看見了清境地區的壯闊山巒與展望,卻也從時間中看見不同文化的人們刻劃的痕跡。有時間的話不妨沿著這條路,深度體驗公路交通所帶來的地理與文化碰撞吧!

參考資料: 陳穎立(2007)。從「安置」到「觀光」─清境農場的拓墾與轉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南投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n8k6yd

2020年11月3日 星期二

【看火車】俯瞰彰化平原絕景!彰化清水岩步道攝影旅

適逢10月底的二水國際跑水節蒸汽火車專列,場長安排行程時恰好找到了位於彰化社頭的清水岩步道,從網站上得到的資訊似乎可以從八卦山上俯瞰台灣高鐵。雖然我也好奇是否有機會能拍到蒸汽火車,但多數人拜訪這條路線都是以健行為目的,因此從拍攝的照片也難以判斷是否可以拍到臺鐵列車,只好暫時作罷。不過因為這條路線也是健行筆記APP的任務路線,所以在拍完火車之後場長還是前往一探究竟。


清水岩步道群主要由挑鹽古道和中央嶺步道構成,由於山徑曲折,因此又稱為「十八彎古道」,過去是往返社頭與名間的物流要道,尤其是來自鹿港及溪湖等地的鹽貨便是經由此處前往八卦山東側。場長從田中站搭乘公車出發,經過約20分鐘的車程來到了八卦山腳下的清水岩。步道起點的清水岩寺創建於1728年,主祀藥師佛、釋迦牟尼佛及阿彌陀佛,現存廟宇為1884年由當地仕紳倡議重修,目前為彰化縣定古蹟,一旁還有名列臺灣三大名泉的「甘露泉」呢。

名列彰化縣定古蹟的清水岩寺

從停車場到步道入口為產業道路,步道一路沿著野溪而上、沿途綠樹成蔭,並使用鵝卵石鋪成。前段坡度起伏不大,中段沿著緩階拾級而上,過了溪谷盡頭的涼亭後的286公尺為陡階,場長在上午8:40出發大約一小時便抵達終點的土地公廟。過去場長登山時經常聽到「雞狗乖」的竹雞叫聲,不過常常是只聞其聲不見其形,沒想到這次在途中居然撞見了成群出現的竹雞家族。遇到一位阿伯說他也看過幾次,每次都是一至三個家族出來,只是每次竹雞們都很快地鑽進草叢中,直說我能拍得這麼清楚很厲害。


步道入口設有停車場
一路沿著野溪而上
中段開始出現階梯
過涼亭之後就一路陡上
終於拍到竹雞!

步道終點是一大片的茶園和鳳梨田,一望無際的綠意直教人放鬆心情。往右手邊走去可到立維農產站,附近便有幾處極佳的展望點可俯瞰彰化平原,用長焦距鏡頭還可以拍攝橫亙平原的高鐵高架橋和高鐵彰化站呢。當然,連臺鐵與高鐵的交叉點亦在視野範圍內,運氣好的話或許可以拍攝到雙鐵的交會。

一望無際的茶園風光
立維農產站
八卦山脈的稜線與後頭的彰化平原
普悠瑪號通過雙鐵交會點附近
台灣高鐵是必拍
結束拍攝行程可以沿原路下山,但場長為了收集在步道上的寶石(詳見健行筆記網站),所以決定繼續往前行,自中央嶺步道下山。雖說挑鹽古道最後一段頗為陡峭,但中央嶺步道入口那超過70度的階梯卻直接把挑鹽古道比下去,幸好剛才不是從這邊上山啊!

交通資訊:
從田中火車站和高鐵彰化站可搭乘6915路公車至「清水岩」站,或是11路縣公車至「清水岩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