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8日 星期六

【老屋町】台北文資史上最大鬧劇─新‧新北投火車站落成

日本時代,日本人在北投發現溫泉,從此來北投泡湯的人絡繹不絕。即使北投車站距離並不遠,但為了節省走路時間、服務來此泡湯的遊客,鐵道部還是敷設了新北投支線。1916年4月1日,台灣第一條純為觀光而開闢的鐵道─新北投支線正式開業,車站出口即面對著北投公園,周邊盡是溫泉澡堂,新北投車站創造了北投地區的一段黃金歲月。

1988年,為了台北捷運興建工程,淡水線上許許多多的木造車站都被遭到拆除,唯一僅存的新北投車站則被彰化民俗村買走。這幾年社區意識興起,甚至政府還發起古蹟信託基金想用民間募資的方式讓新北投車站回到他的家鄉。

終於在2017年4月1日,流浪彰化多年的新新北投火車站風光落成。這座台鐵淡水線唯一留存的木造車站的回家路迢迢,前後歷經許許多多在地文史工作者和專家的努力,最後卻成了沒有人笑得出來的玩笑。為什麼呢?想必許多人一定和陳副市長一樣不知道文化恐怖份子在想什麼吧,那麼就來說給你聽吧。

一、現址並非車站原址

古蹟之所以稱為古"蹟",代表著他在一個地方存在很久,並因他而產生許多文化。就好比歪腰郵筒就一定要在華航總部旁邊,因為他是在那裏歪腰的,而不是在北門郵局一樣。那麼車站的原址在哪呢?根據1973~1974年的台北市航照圖和現代google map對照可以發現,新北投車站的原址並不是現在假車站所位在的七星公園,而是在今日肯德基旁邊的空地。

1973~1974台北市航照(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Google Map

不過大家從圖上也可以看到昨是今非,後來開闢的巷道剛好切過車站原址。但政府口中的"文化恐怖份子"也沒有這麼不好商量,於是向市府建議了原址微調的版本,希望在不影響交通,又能尊重歷史的前提下來促成這樁美事,但卻被這個號稱"開放政府 全民參與"的市政府給搞砸了。

(資料來源:回家吧!新北投火車站FB專頁)

原址為什麼重要?古蹟存在的意義之一就是幫助我們了解過去,包括空間與人的互動,而不是只為了讓偽文青懷舊。就像文章一開始提到的,新北投支線的興建目的是為了節省遊客抵達泡湯地的時間與體力,所以車站的位置當然是離泡湯地越近越好。因此,車站才會正對著北投公園,因為北投公園周遭就是眾多民營浴場和大家都知道的公共浴場。當你把車站重組於50公尺外,這層關係就不見了,後人無法了解明明就是要節省時間為什麼還要遊客多走50公尺。

並非原址就算了,畢竟也有很多古蹟被位移還是可以修舊如舊的例子。但爭議就和很多事情一樣,有一就有二。

二、舊材料保存不當、損壞嚴重

根據當地文史工作者提供的資訊以及蘋果日報2016年10月15日的報導,負責重組的營造廠商竟放任這些舊建材在外頭淋雨。同一篇報導更引述文化局副局長指稱車站不具文資身分,因而才未指定具古蹟修復經驗的廠商施作。

古董需要恆溫恆濕控制,可惜我們官員就是不懂,出事了再牽拖其不具文資身分。就算不具文資身分,試問哪一條法令有禁止你用對待文化資產的方式來修復新北投車站?因為官員的消極不作為以及點交不確實,使得還沒重組舊材料損壞比率就達62%。整座車站一半以上的材料都是新造的,一進門就可以聞到濃濃的新材的味道,連新舊材之間都有明顯色差,沒有修舊如舊。

舊的裝飾和新的門

退一萬步而言好了,木材即使在正常保存下都有可能腐朽,換新材料似乎無可避免。但古蹟之所以為"古",不就是在工法、材料材質、尺寸等細節上可以了解先人的巧思?所以這些細節本就應該詳細考究、盡力重現吧?不過爭議可沒就此打住。

三、細部構件尺寸不對、工法粗糙

開幕當天,許許多多的文史工作者都到場,將現場狀況與舊照片做比對,結果不但許多細節不一樣,連工法都十分粗糙。細節不同的包括售票口窗戶比例、氣窗窗框數量以及台基應為水泥而不是黑色洗石子。更多的討論可見FB: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76223359193164/permalink/783972901751537/

售票口窗戶比例應為1:2:1做成1:1:1
奇怪的米字窗
原本應該有通風孔的
窗框數量和比例都不對

古蹟修復是非常講究的,任何工法都應該力求修舊如舊,且要具可逆性、避免添加太多新的東西上去,免得未來新的歷史考證出現時救不回來。但不知道是不是廠商本身就不熟悉榫接工法,屋內多了很多加固用的鐵片,看來相當不美觀。另外也有多處新料補在舊料的孔裡面,還有像是補土過的痕跡,完全感受不到市長所說的「做工很細」。




看起來像是補土
新料和舊料整個格格不入

看到這裡想問問大家,一棟位子不對、材料不舊、尺寸和工法也都和原本的不一樣的建築物還能叫做古蹟嗎?同時還用了諸如鐵片等不可逆的工法,也對所剩不多的舊材料造成傷害。這些年來,許多社會輿論都對文創歪風有許多反省和討論,然而在這樣環境下仍然造就了這一棟怪胎,只滿足了偽文青懷古、打卡的需求。新北投車站已經死了,現在這棟不過是落成於2017年的仿冒品罷了。

新新北投車站落成之後,對在地社群多年來的經營與努力也造成傷害,未來該如何詮釋想必需要一段時間重整吧。不過,一棟建築物需要受到許多建管法規約束,只有列為文化資產才能放寬或排除。因此,未來台北市文化局會不會指鹿為馬替柯文哲擦屁股,或許也是值得關注的焦點。

新北投車站,R.I.P.


參考資料:
    1.回家吧!新北投火車站
    2.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3.北投與新北投舊鐵道踏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