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是天災還是人禍?舊山線大甲溪鐵橋橋墩傾倒事件

落成將近110年的舊山線大甲溪鐵橋在1997年后里豐原間的雙線化工程完工切換、卸下鐵路運輸的任務後,2004年在當時台中縣政府交通旅遊局的規劃下成為「后豐鐵馬道」至今。然而舊鐵橋的橋墩卻在去年(2016)后豐鐵馬道花樑鋼橋基礎加固第二期工程中,因遭逢67月的大水和颱風,而使得P4P5橋墩倒下。

縱貫線通車之初便屹立至今的大甲溪鐵橋是座下承式鋼桁架橋,共有六座桁架和五座橋墩,長382.2公尺,因其桁架外型又被稱為花樑鋼橋。但台灣長期缺乏流域治理觀念,隨著上游水壩和固床工等等工程進行,無形中也加速老橋橋墩基座被沖刷掏空。
於是在2014年,台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發包進行舊大甲溪鐵橋的橋墩基礎加固工程,第二期工程於2015年12月進行,原預計在20167月颱風季前完工。然而在2016613日梅雨夾帶豐沛雨量,使得尚未完成補強作業的P4橋墩傾倒、P5橋墩傾斜。隨後工程就這樣停了下來,之後兩座橋墩就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下留在原地,而7月緊接而來的颱風也讓P5橋墩倒下。不過修復工程並沒有隨著颱風季結束而展開,停工至今兩座橋墩仍躺在大甲溪的河床上。

根據筆者二月到訪的情況,最早傾倒的P4橋墩形狀還算完整,但墩頂床石已佚失,而P5橋墩則是斷成兩截。近觀橋墩可以發現其墩體斷面是橢圓形,結構則是以紅磚作為沉箱主結構,中心則是以礫石和混凝土填充,以石塊封頂後再以紅磚砌成墩柱,其工法可能是1935年關刀山大地震後修復完成的。
P5沉箱
P4沉箱
P4墩頂
P5橋墩
目前是以臨時橋墩先撐住橋面
最近市府發出新聞稿表示,目前已追加4094萬修復經費,近期會先將橋墩移置安全的地方,避免阻礙水流,而後再經文資審議小組審查決定修復方式。根據聯合報的報導,最有可能是以混凝土建造新墩柱後,再在外頭貼上舊磚頭復舊。然而舊橋墩的建造工法亦是台灣歷史上的見證,如此修復是否恰當且未來該如何向後世交代這段過程,都是有關單位要注意的。

(本文為節錄,詳見RN231)
鐵道情報 #RN231(特集:臺中綠空鐵道願景)將於4月27日(四)出刊,各大銷售點將會晚一至二天上架。
鐵路高架化改變人們記憶中的城市,也改變了百年來臺中的城市紋理及生活方式。這一期的特集中,我們為您介紹高架化後的臺中城市願景,從「綠空鐵道軸線」延伸至「博物館城市」,期盼能開啟不一樣的城市想像與規劃,打造臺中才有的博物館城區。
DR2700型白鐵仔首航至今已50年,臺鐵局特別舉辦光華50紀念專列,其活動過程及幕後花絮,本期雜誌都有詳實紀錄。天山下的新疆三道嶺,是現役蒸汽機車最後的舞台,這期觀景窗準備了12頁超精彩的蒸汽機車攝影集,讓您跟著攝影師的腳步,欣賞這片荒漠上鏗鏘有力行駛著的黑色巨獸!淡海輕軌、環狀線電車等新型捷運車輛已陸續亮相,在本期鐵道情報中有深入報導,關注臺灣軌道車輛動態的您,絕對不可錯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