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3日 星期日

【產業遺產】漫步明治產業革命遺產(一)─長崎造船產業篇

明治維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明治天皇主政後積極向外國學習工業技術,進而促使日本在短短五十年內躋身列強。如今,相關的23處工業遺產以「明治日本的產業革命遺產」之名,在201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作為西方文明在東方開花結果的歷史見證。今年適逢更改為明治年號的150周年,在陰錯陽差之下筆者造訪了當時明治維新的重要舞台─九州,對這段歷史進行初步了解。
長崎是日本造船重鎮

這趟旅程首先來到了長崎。長崎在德川幕府鎖國期間是日本對外的唯一窗口,從葡萄牙人到後來的荷蘭人最早都在被稱為出島的扇形人工島上活動。除了貿易上的交流,包含宗教、藝術、醫學、測量術與火炮等文化與知識也跟著傳進日本,許多知識分子甚至慕名前來,「蘭學」蔚為風潮。幕府末期,外國勢力要求日本開放的壓力越來越大。最後在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修·培理率領艦隊駛入江戶灣(史稱為黑船來航),隔年幕府便與美國簽訂了「日米和親條約」,迫使幕府解除鎖國狀態。在長崎的外國人也不再僅限於荷蘭人,各國商人積極地引進各種新事物拓展商機,其中對於長崎發展歷史當屬哥拉巴(Thomas Blake Glover, 1838-1911)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出島是長崎最早的開放地區

蘇格蘭出身的哥拉巴在1859年來到長崎,1862年創立哥拉巴商會,進行茶葉、船舶與武器貿易,同時曾在1865年於大浦海岸鋪設了一小段600公尺長的鐵道,向往來的諸藩人士展示蒸氣機關車,可說是日本現代化鐵道的起源。因應往來的外國蒸汽船船次日趨頻繁,哥拉巴和佐賀藩合作開發高島煤礦;另一方面,為了外國船隻的修繕,哥拉巴也和好友、薩摩藩的五代友厚與小松帶刀開發小菅修船場,並引進蒸氣機等機械化採炭、造船方法,成為日後日本礦業與造船業近代化的基礎。政府則在1908年授予勳二等旭日重光章,表彰了哥拉巴的貢獻。
哥拉巴肖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哥拉巴授勳證書(グラバー園所藏)

小菅修船場位於國道499號旁,從長崎車站坐公車只要15分鐘的路程。除了數量越來越多的外國船隻,開國後設立的長崎海軍傳習所也有軍艦維修需求,因此哥拉巴從英國引進蒸氣捲揚機技術,在小菅地區設立了可將船隻拉上岸進行船隻的修繕的斜坡碼頭。小菅修船場在1868年落成,是日本最早的現代化碼頭之一,1872年明治天皇與西鄉隆盛也曾造訪視察這座現代化的修船場。這座修船場現地留有三座捲揚機,其中一座主要的捲揚機為蒸汽動力,放置在一棟以俗稱為「蒟蒻磚」的薄紅磚構成的小屋裡面。

小菅修船場於1869年由政府收購,由政府聘僱外國技師協助營運,日本職工則實地學習船隻製造與維修技術,成為培育長崎造船業人才的搖籃。在1877年的西南戰爭中曾有修理17艘船隻的紀錄,除了維修之外,也曾自行製造3艘木造蒸汽船和帆船。

將船拖上岸的台車
現地留存三台捲揚機

明治之後,在外國人引進西方技術,以及德川幕府設立的長崎製鐵所的基礎上,政府成立官營長崎造船所,並在1879年建設了立神第一碼頭。不過官方不久就面臨經營赤字,因此將經營權轉予三菱商會的岩崎彌太郎。岩崎彌太郎是土佐商會出身,明治之後投入海運業創立三菱商會,曾在台灣的乙未戰爭中累積相當財富。1870年哥拉巴商會因各藩積欠軍火貨款而宣布倒閉,岩崎彌太郎在1881年接手了高島煤礦,同時也聘請哥拉巴擔任顧問,奠定三菱在長崎的發展基礎。

長崎自1854年開國以來就是海軍駐地,因此長崎造船所除了承製民間船隻,同時也承攬軍艦的製造與維修。時至今日,三菱重工長崎造船所仍是日本造船重鎮,從對岸望去也常常可以看到自衛隊的驅逐艦在船渠內出出入入,可謂是活的文化資產!除了傾向靜態保存的小菅修船場、迎賓館占勝閣與舊木型場(今三菱史料館,需預約參觀)之外,落成於1905年、長222.2公尺、底寬27公尺、深12.3公尺、建置當時為東亞最大船渠的第三船渠和1909年從英國引進、同型機僅存此一台的大型起重機都還處在可使用狀態,以上五項建築與設施也都在2015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
至今仍動態使用中的第三船渠
高61公尺、載重能力150噸的起重機是日本最早的電動式起重機之一
離開了海岸邊,來到了南山手丘陵。開國之後往來的外國人越來越多,不過幕府仍不希望日本民眾與外國人有太多接觸,另一方面外國人也擔心會被攘夷派武士襲擊,因此在東山手與南山手丘陵地劃設了外國人居留地。在這裡生活的外國人以哥拉巴等英國人最多,其次是美國與法國人。而在英國的影響之下,上海與香港等地的商人也頻繁出入,因此在大浦海岸留下了許多融合中國與西洋風格的建築。
長崎稅關下り松派出所設計上清楚可見西洋牛眼窗、圓拱,
同時又帶一點中式合院格局,相當有趣!
位於南山手丘陵上的哥拉巴宅邸落成於1863年,是由哥拉巴自行設計、天草出身的小山秀之進建造,為日本現存最古老的木造洋風建築。屋內格局主要為「凸」字形,屋外由半圓形的屋簷連成的迴廊包圍,建築本身沒有玄關設計,而是由各個空間在迴廊上設置出入口。哥拉巴宅邸除了是哥拉巴在長崎的住宅,同時也是佐賀、薩摩藩士聚會交流的場所,靜靜地在南山手山上見證長崎邁向近代化的發展歷程,因此在2015年也被列入明治日本的產業革命遺產。

在グラバー園內鋪石步道有兩塊心形石頭,
讓遊客在參觀之餘增添趣味

在哥拉巴過世之後,哥拉巴宅邸在1939年由三菱長崎造船所購入,並在1957年捐給長崎市,現存狀態是1966年根據考證後恢復至1870年代時的樣貌。除了哥拉巴宅邸,南山手地區的其他西洋式住宅以及過去長崎高度發展而被迫移地保存的建築,目前都由グラバー園管理並對外開放參觀。在這裡不但能夠一覽充滿異國風情的建築之外,居高臨下觀覽長崎港也別有意番風味!
移築到園區內的旧スチイル記念学校
居高俯瞰長崎港

長崎自德川幕府以來都是日本對外的主要窗口,具有地利優勢、最早接觸外國文化的佐賀與薩摩藩士在吸收西洋經驗之後,與明治天皇共同開創了日本近代化新局,在歷史上活躍著。雖然這趟旅程礙於長崎造船所需要預約才能參觀而有所遺憾,但換個角度想,至少這些工業資產在還能活動時便受到了重視,給了大眾從頭追溯日本近代化歷史的機會。

在台灣文史圈內,工業資產逐漸獲得重視,不過在常民眼中對於工業仍充滿負面印象,更遑論保存相關資產。或許在我們拚經濟的同時,我們也該飲水思源,想想當我們在誇耀經濟成果時該留下哪些東西作為見證。坐上かもめ離開長崎,下一站將前往北九州尋找另一個世界遺產,敬請期待!


參考資料:

長崎の産業革命遺産 編,《ながさき 2つの世界遺産を歩く旅(長崎:ノンブル,20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