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5日 星期三

【老屋町】漫步新竹城:跨越日本時代的建築們

生活在縱貫線北段沿線,北上區間車通常開往基隆,南下則是開往新竹。新竹,一個從小我便再熟悉不過的地名,火車的終點究竟有什麼,一直引起我的好奇心。不論是純粹的鐵道旅行,亦或是像今天一樣起個大早來拍火車,新竹也就成了我上高中前自己搭火車到過最遠的地方。這座城市除了有火車以外,也有著許多日本時代留存下來的建築,彷彿一座城市博物館介紹著新竹。

古稱竹塹的新竹是北台灣最早發展的城市,1731年始設置淡水廳管轄大甲溪以北,現存的磚石城則是在1828年興築。這座淡水廳城大致以今日的城隍廟為中心興建,四周共開有八座城門,城的形狀頗像一顆柚子。20世紀初期臺灣總督府進行市街改正,除了拆除城牆之外也規劃工整的棋盤式街道,有趣的是城內許多歪歪曲曲的複雜街道仍被留下來,最後就好像把一塊棋盤直接套在複雜的紋路上一樣,呈現出兩個時代的街道紋理。

1905年繪製的新竹市街改正圖
(資料來源: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早晨的陽光照在東門圓環中的迎曦門上,來自各條街道的車流快速地圍繞城門移動著,這座僅存的清代古城城門四周的道路正好可以通往其他各處地標,每次來新竹就算並非刻意也總是會來這裡閒晃。我將YouBike停入車柱後,悠閒地鑽入人行地下道抵達圓環中間的廣場,從下抬頭往上看便能看見這座有著重簷歇山式城樓的石砌城門,城門前則陳列一塊〈新建臺灣府淡水廳城碑記〉石碑記載建城歷史。竹塹城也是少數還留有護城河的古城,不過看著清澈見底的潺潺溪水,就連我這個軍事外行人都能看出來這條河在經過百年來的市容改造之後早已不具防禦功能。在捕捉早晨落在河道上的陽光時,我意外發現了河的兩岸留有像橋一樣的混凝土構造物,看大小似乎是讓水流過河的水道橋,沒想到過去來了這麼多次都沒有發現。

圓環中的東城門
1999年在進行廣場工程時發現的舊橋墩
綠樹成蔭的親水環境不免讓人想起近幾年陸續開放的台中綠川和柳川,新竹在這點上還真的是領先很多
疑似水道橋的遺跡

離開迎曦門沿著中正路前往今日散步重點的市區東北側,這區除了保留許多日本時代的公共建築,在市街改正後道路筆直而整齊,更令我意外的是人行空間亦相當舒服,不用與車爭道就能仔細觀察這些日本時代的建築師展現技術與美學水準的建築。不久,我抵達這座城市的行政中心:新竹市政府。新竹市政府建築的前身為管轄今日桃竹苗四縣市的新竹州廳,1920年地方制度改正後原本是在城隍廟旁的舊新竹廳舍辦公,但因空間不敷使用而在1925-1927年於現在的中正與中山路這兩條城市軸線的交會點上新建新廳舍,與城隍廟遙遙相望。廳舍主要使用紅磚為建材,不同於現存其他三座由森山松之助設計的州廳舍,這座州廳在設計上以平直的方塊狀堆砌,一樓窗戶也以簡單的拱形線條裝飾,不僅樸素許多,也更重視建築的實用性。雖然沒有歷史主義建築那般華美,但正立面的兩座塔樓仍顯露出官廳的穩重感。

雖然沒有華美的歷史主義語彙,但仍不失穩重感

入口玄關
一二樓之間的中央樓梯
位於左後方的新竹市役所的風格也十分類似,上頭還開有老虎窗

若說紅磚是日治前期的建築代名詞,日治後期的代名詞想必非強度更強、變化更多的鋼筋混凝土莫屬。除了建材上的革新,建築設計也更強條空間實用與現代感,位於新竹州廳對面、圓弧流線形外觀的新竹警察署(今新竹市警察局),以及位在東門民族路口的專賣局新竹支局(今菸酒公司新竹營業所)便是其中代表。在警察署隔著中山路對面的消防隊則是一棟機能性更加強烈的地標,五層樓高的塔樓在當時一望而下就能掌握火災地點;目前這棟建築除了繼續擔負消防功能,內部還有設有消防博物館陳列相關文物,藉此推展消防教育(可惜的是消防博物館將會閉館整修至2024年底)。

原新竹警察署
部分空間作為博物館的新竹消防隊
消防隊旁還有一口古井

除了有消防博物館之外,還有介紹電影的新竹影像博物館。現為新竹影像博物館的新竹市營有樂館建於1933年,是新竹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劇場,外型除了簡單的線條之外,仍有建築設計者繼續在建築上以磁磚和泥塑等方式添加裝飾元素。雖然來的這天恰逢星期一休館日,但這趟難得到新竹散步一上午,只是看看城區內的老建築都覺得很有趣。下次再挑一座博物館好好的深入探索吧!

現已轉型為博物館的有樂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