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松山線初體驗

         趁著通車一個月內的時間,來體驗一下這條二期路網的最後一哩路。

北門站

        台北市內少見的側式月台車站。位置在以前的清代機器局與日治時期鐵道部附近,所以當初在開挖的時候,挖出許多遺跡。現在的B1層的地上所展示的就是當初搶救考古出的產物。
        但說實在話,不論他的展示多麼像考古現場,動點腦筋就會發現以前是地面附近的地方現在怎麼可能是在B1的地面。可見這些東西其實都移動過了,不再是原本的樣子。
        想到這裡便會覺得當初捷運定線的過程真的很粗糙,而這些現象也不是第一次,最早且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八里的十三行遺址。不是要反對公共建設,只是希望在建設之前能夠先完整的收集資料,了解哪裡可以做,哪裡不能做,而不是等挖開了才發現完蛋了,才趕緊號召搶救。畢竟搶救考古有時間壓力,紀錄完整度自然會受影響,屆時所做的搶救考古、展示不過都是彌補,傷害已造成,一切也都回不去了。
        雖然肯定捷運官方能做出這樣的空間保存相關文物,但還是希望這類後知後覺的事情能不要再發生。

清代炊事房的遺跡
日治時期的排水溝



中山站

        與淡水線的轉乘站。




松江南京站

        這站號稱松山線上轉乘動線最複雜的一站,原因在於松山線的月台是屬於側式月台,而中和新蘆線是島式月台,轉乘松山線時若跑錯月台就要上來再來一次了。

這大概是動線指標密度最高的一站吧
 
都會風情
休閒風

南京復興站

        原稱南京東路站,與木柵線之間的轉乘站,松山線通車後改稱現名(其實不太懂改名的理由)。因鄰近南京東路附近的商業區,所以乘客也很多,尤其在這俯瞰木柵線軌道可以拍出捷運穿梭大樓間的風景。














台北小巨蛋站

        到這一站的人想必都有個疑問,為何廣播要把「台北小巨蛋」念三次?官方說法是說因為巨蛋是外來語,台語和客語唸不出來,所以就變成這樣。
        但是有兩點大概是捷運公司沒搞清楚。第一,如果真如官方說法所說,那麼應該也只要念一次就夠了,念三次的必要性是?第二,請愛用教育部台語字典
        為了因應台北小巨蛋的人潮,這站的月台也明顯大很多,公共藝術也非常貼近小巨蛋(體育館)的特色。



一個很有趣的公共藝術,走一遭你就知道



南京三民站

        算是松山線上比較小的一站,大廳層的裝潢倒是溫馨很多。
        BTW...這站也是離台北機廠最近的一站。









松山站

        最後來到松山線的終點站,也是台北捷運第三個和台鐵共構的車站。在通往台鐵大廳的通道上,有個挑高的空間,上頭的公共藝術可謂台北捷運最美的藝術品,頗有挑戰美麗島站的光之穹頂的味道。一束束管子(我不知道該不該叫他光纖)洩漏出的光影隨著時間而變化,變幻出一幅幅畫作。我覺得最可惜的,兩根柱子就剛好頂在藝術品兩側,畫面有點被破壞,十分可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