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老屋町】北投散步

    沒課的星期二下午,不想浪費鋒面來臨前的好天氣。於是騎著腳踏車,自己從台大騎到北投。
    經台北城東進入原台鐵淡水線路廊,中山、雙連還可看見許多老屋,想去地點的名單又變多了。民權西路、圓山附近就多了點都市氣氛,到了士林、北投,又很明顯的出現許多老舊公寓與低矮的民房。突然覺得,一條淡水線頓時成了這個都市的縮影。
每次經過這都會停下來等一下捷運
    經過1.5小時,終於來到北投。空氣中瀰漫著溫泉的氣味,總覺得溫暖又熟悉,緊繃的心情都頓時放鬆下來。這裡不論一棟房子、一棵樹、一條溪或是一座橋,或許都有說也說不完的故事。北投,真的是很適合散步的地方。


曾是電影場景的拱橋
    溯溪而上,來到了溫泉的源頭─地熱谷。這裡是屬於全世界罕見的青磺泉溫泉,難怪整個池水都帶點藍綠色調。平靜的池水熱氣蒸騰,如棉絮般隨風翻滾,煞是有趣。因為泉水的高溫,空氣似乎也溫暖了起來,真的很適合冬天來這取暖。




     最後誤打誤撞來到了梅庭,原本是日本人留下來的民宅,似乎在最近幾年整修完成,開放大眾參觀。日式房屋乾淨整齊又充滿古意的氣氛,再度給我悠閒的感覺。






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產業遺產】超潛入─台北機廠現況調查



    雖然機器不再運作,雖然被文化局搞得亂七八糟,但我還是決定用這次的機會好好做調查記錄,否則可能過個幾年,我們連批評文化局策展方式的機會都沒有了。在三個半天的紀錄,除了去看那些被搞得不像話的廠區,也潛入了封鎖線之內,那些為了「安全」而被封鎖的地方。潛入之後才發現,在開放區的機具被搬空的同時,未開放區還留了許多東西可以讓我想像,工人們的工作實況。
轉自台北機廠文史守護聯盟
東側廠區─吊車台、移車台、油漆工場、冷氣維修中心..........

多數廠房都拉下鐵捲門不能一窺其貌,少數廠房敞開才更顯奇怪。我在門前探頭探腦了一番才慢慢走進去,看到凌亂的空間,真的越來越像廢墟了。

    綠草如茵的移車台,顯示他似乎已被遺忘許久。比西側還廣大的東露天吊車台,廣場不但有棚架,還有許多還未搬走的物品。
火車駛上移車台後,橫向移動於各廠區間
移車台
物料集中於廣場上,由吊車進行搬運及移動
    油漆工場是為許多火車塗裝上色的地方,目前只剩下凌亂的工具櫃及油漆桶,勉強還可看出這裡是油漆場的痕跡。    

油漆工場外觀,上頭的透氣窗真的有點像貓耳
內部狀況
凌亂的油漆桶
或許是因為維修設備都被搬空了,所以冷氣維修中心形同倉庫般,許許多多的桌椅、舊冷氣都堆放在牆角。不過,也有許多很有意思的文物意外的被留在這裡,這些文物也在在顯現了工人們節儉的一面。

冷氣維修中心外觀
空蕩蕩的廠房
遺留的冷氣,但似乎不像是車用冷氣
辦公用的書桌

以前木造客車的椅子
火車上餐廳的餐椅
右側疑似為1940~50年代瞭望車的座椅
其他還有重機械的大概就是電機二場(東)和通用工場了
電機二場(東)
通用工場
車輛工區─客車工場、車件工場、鈑金工場、阿婆留(ㄊㄧㄥˊ)置(ㄕ)線(ㄐㄧㄢ)
廣大的車輛工區,先後經歷多次擴建成為今日的規模,是台北機廠最大廠區空間。在日本時代是維修無動力客車、貨車的地方,但隨著北廠業務日趨繁忙,無動力客車、貨車轉由高雄機廠維修,而這裡則轉作維修電聯車。然而如此巨大的廠區,卻只被列入歷史建築,也就是說,未來進行開發即使被拆到剩一面牆,只要有歷史印象,做甚麼都可以。真是浪費了這麼大的展示空間!明明就很適合展示許多火車卻放著不用,可惜!

車輛工區東面
  • 鈑金工場
雖然有很多機具被搬空的痕跡,但還是有一些東西可看


吊車上左邊的美援旗見證戰後美援時代的歷史





  • 車件工場

1963年購置的高速車輪車床工作區

地上還有供台車運作的軌道

一旁空間還有小工作台


  • 客車工場
照片序列由北至南





廠區常常使用的木磚,可以吸油吸震

架高的平台可供檢查車身
檢查車底的檢車溝和架高平台
  • 車庫與留置線
許多人來北廠都會逛的地方,除了阿婆,還有S402,S212,206待斃中



依序為柴電機車S402,S206,S212 通常用作車輛調度
柴電工區─柴電工場、電機二場(西)

     戰後增設的工場,主要是負責維修柴電機車等柴油動力車輛。除了同樣採用大跨距及採光良好的設計外,與廠區核心的組立工場不同的是其採用預鑄混凝土的方式,樑柱採事先鑄造完成後再吊起組裝,減少鋼材的使用。
     其維修流程規劃宛若生產線一般,當機車進入柴電工場進行拆解、檢修時,一旁平行的電機二場等區域打造及維修零件供柴電工場進行更換,非常流暢。
  • 柴電工場
     北廠的特色是透光良好及通風的環保綠建築,結果為了做奇怪的藝術展演,弄的黑壓壓的。以藝術來說,這個展演真的不錯,但裡頭的零件最好不要到時候就全丟了。相較起來,一旁不開放的電機二場反倒才能真正見到柴電工場的建築特色及應該要在的各式各樣的器材。



檢車溝


柴電工場西面

  • 電機二場(西)

使用預鑄混凝土建造的工廠
待報廢的各種馬達

再往前是內燃機工場

遙望機廠軌道的入口 已被一道工程圍籬封閉
電力工區─組立工場、機器工場+工機工場
    偌大的廠房,前兩年都還有埔心事故的太魯閣和之前民間捐回的舊柴客車,但今天全都不見了,只剩下兩組蒸汽機車的鍋爐和煤水車。

  • 組立工場
    跨距 23.8 公尺、挑高 20.4 公尺、長 167 公尺的組立工場早期是維修蒸汽機車的地方,也是北廠維修火車的核心區域,到了近代則以維修電力機車為主。隨著需要保養的列車進入組立工場,一邊脫去外殼,一旁則有機器工場和工機工場生產及維修零件,為火車進行零件保養和更換,宛若一條生產線一般。不同於柴電工區是採用預鑄混凝土,組立工場在是以大跨距鋼樑打造,顯示日本時代的重工業技術水平。挑高的廠房及天車方便吊掛機車頭搬移位置,而良好的採光及上方通風用的太子樓,也反映了當時缺乏能源下所做的節約設計。



蒸汽火車的鍋爐
影像回顧
  • 機器工場




  • 工機工場 



鍛冶工場

     為廠區零件及工具打造的最主要區域,至今還留有從劉銘傳時代留下的蒸氣錘,是廠區非常難得的文物,而錯綜複雜的蒸氣管線亦是此區的亮點。我覺得這次鍛冶工場的展示真的不錯,都有詳列解說,但如果能動的話或許也有不一樣的體驗。
劉銘傳時代留下來的蒸氣錘
澡堂+西露天吊車台+松山材料廠&倉庫
澡堂
老虎窗是其特色
松山材料廠辦公室
西露天吊車台
材料庫

總辦公室




    這次活動的主要文物都在總辦公室展出。我很喜歡木模的展示方式,他以連線的方式對應到CT273圖片指示出每個零件的位置,對於初次接觸火車的人來說很好懂。美中不足的大概有兩點:一、如果能簡單說明各部件的功能會更好,二、有些木模上明明已寫編號,根本是跟CT273無關的零件,不知主辦單位是不是真的很有事。
左邊是D51的閘瓦的木模,跟CT273完全無關

廠長室辦公桌
會客用沙發
    看到速水和彥的銅像,當年他設計出這座號稱東亞最大的鐵路機廠,結果現在卻被人這樣亂搞,我覺得他地下有知應該會想哭吧。


  • 延伸閱讀與參考資料
          洪致文老師--飛行場の測候所
                                成功號‧銘傳號的座椅半世紀後意外出土!
                                搞文化大破壞的北廠鐵道文化「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