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8日 星期二

【762的世界】火車與山林的緣分:臺大火車社31週年專列

經歷武漢肺炎疫情衝擊與各種波折,臺大火車社的31週年慶祝專列活動終於在9月26日正式舉辦!這次活動包下了配屬於林鐵阿里山車庫的31號蒸汽機車牽引祝山線客車,結合乘車與定點鐵道攝影,滿足活動參與者想拍又想搭車的需求。不僅是林鐵處成立後與大學鐵道社團首次合作的創舉,行駛範圍與規模也較上次《鐵道情報》30周年活動來得更加盛大。


結緣的開端

其實早在2019年,臺大火車社社團內部就已開始討論如何迎接30週年這個世代時刻,但如眾人所知,一場疫情打亂了社團的規劃。雖然2020年6月後本土案例歸零,其他鐵道社團包車活動在國外旅遊防疫限制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就我的側面了解,我們社團的活動提案卻被對口單位多次來回打槍,加上活動籌備團隊內部有多位即將升上高三的準考生,團隊內部氣氛低迷程度可想而知。看著活動遙遙無期,沒有活動籌辦經驗的我似乎也幫不上什麼忙,因此只能做好社團30周年展覽的文案撰寫,以及我主責的社刊編輯作業。

社團之所以會轉向與林鐵處合作,回想起來,一切的因緣或許是從場長所服務的《鐵道情報》開始的。林鐵處在2019年末的《鐵道情報》30周年活動結束後,自己也開始多次舉辦蒸汽機車主題列車活動,連今年初的運材列車亦讓31號蒸汽機車出來露臉兩次。場長我多次前往山上參與記錄這些特殊列車,冥冥之中和這輛有著「31」這個號碼的車結緣,在社團31周年前夕出版的社團刊物《鐵枝路》特刊,我也特別選用了這輛車做為封面,慶祝社團的31歲生日。沒想到這個緣分也感染了週遭的人,在社團學長、《鐵道情報》古庭維總編輯的居中牽線下,原本遭受其他鐵道單位打槍多次籌備團隊開始與林鐵處洽詢合作,讓31號蒸汽機車行駛31周年慶祝專列成為可能。

人算不如天算,今年五月臺灣本土疫情大爆發,活動舉辦與否又再度面臨考驗。所幸全體島民齊心抗疫,疫情終於在7月下旬獲得控制,林鐵處也在9月初確認同意活動的舉行,不過因為防疫的活動人數上限,使得成本被大幅墊高,每人的票價因而高達新臺幣3131元。雖然9月一度因新北市Delta變種病毒群聚而讓疫情再度緊張,但最後,這趟遲來一年半的活動專列終於在仍處於種種防疫限制的9月26日成行。

響徹阿里山的汽笛聲

這次活動專列由(阿里山端)SL31+4輛祝山線客車+DL41(沼平端)編組組成,行駛區間包含沼平=對高岳、對高岳=第一分道、第一分道=阿里山,不但涵蓋現有林場線營運區間,也包含了第一分道至神木之間的非常態營運區間。令人更加驚喜的是在上午十時完成活動報到後,參加活動的乘客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不是前往沼平站的月台,而是未開放載客營運的水山線內,拍攝老早停在路線上的專列編組。這下,真的是讓31號蒸機的汽笛聲響徹阿里山的所有角落了呢!

DL41上頭掛有社慶活動主視覺「追越30」HeadMark
由於水山線暫時還無法辦理客運,因此採空車回送進入路線讓大家擺拍

上午11時781次專列準時出發前往對高岳,短暫讓乘客拍攝列車停在站內弧形月台的畫面之後,列車改以782次開往祝山線起點的十字分道。由於十字分道恰好位於阿里山林場與臺大實驗林的邊界附近,該處還設有一塊臺大實驗林的告示牌,恰好讓這趟臺大火車社的社慶慶祝專列行駛在自家校地上。結束十字分道的行程後接近中午時分,下山列車並未在阿里山車站下客,而是直接駛入阿里山車庫補充水和機油,一夥人剛好可以在火車旁邊邊吃飯邊欣賞整備過程,對於鐵道社團來說能夠親眼觀察蒸汽機車的整備過程,真的是非常過癮!

蒸汽機車停靠對高岳的定番照
工作人員趁停靠空檔更換行先
臺大火車社31周年專列行駛在本校校地,大概是全臺大學鐵道社團都難有的體驗
中午進入阿里山車庫補水與機油

下午專列搶在第一班神木線列車之前出發,第一站停靠神木與二萬平之間的林鐵本線66號橋梁,讓列車在橋上來回一趟供大家拍攝。接著,列車前往曾短暫作為林鐵本線終點的二萬平,意外地被滿山人海夾道歡迎,其中似乎不乏專程包遊覽車上山追車的遊客(俗稱不花錢坐車的免費仔)。列車在二萬平站月台停妥後,兩輛機關車解聯,經過神木站一次折返而朝山下方向的31號蒸機先經過站內的三角線轉向,朝山上方向、掛有本次活動專列HeadMark的DL41號柴油機車則在轉線後來到三角線的另一邊,讓兩輛機關車得以和活動參與者並列合影紀念。

專列行經本線66號橋
蒸機解聯準備駛往三角線
駛入二萬平三角線的31號蒸機
追越30 臺火31

兩輛車掛回原位後再次往山下出發,沿途停靠林鐵本線48號隧道、第二分道與第一分道。位於山林中第二分道是阿里山林鐵本線四處不可直接通過型折返式場站中唯一沒有設置旅運設施的分道,可說是這段旅程最為秘境的地點。在四周柳杉林的環繞下,專列分別往山下與山上方向各來回動態運轉一次,汽笛聲在山谷中迴盪,一瞬間似乎只剩下火車的聲音,以及火車與山林共譜的林業鐵道風景。原本在活動之前連續幾天山區都有降下午後雷陣雨,但沒想到沿途除了偶有雲霧之外,居然還不時有陽光灑落林間,真的十分幸運。

專列停在第二分道前的山下側軌道,右邊路線則往山上
折返後專列改停在第二分道前的山上側軌道

尾聲:努力實現夢幻演出的神經病

活動的最後來到了第一分道,也是目前林鐵本線中斷區間的端點站。因方才二萬平人聲雜沓,一夥人改在這裡舉行社慶大會,歷屆學長與籌備總、副召一一上台講述一路以來的感想。回想起過往的籌備過程,總召以「一波三十一折」來形容,不但他自己已經從研究所畢業,連當時的高中生幹部也升上大學,場長相信在場的所有人都同意這場活動是多麼得來不易。尤其是專列成功運轉的背後不僅得考量與原有正班車交會的時間空檔,還有司機是否熟悉沒有常態運行路線的路況,依照古庭維學長的說法,活動前還曾發生試運轉列車差點回不去阿里山的狀況,使得列車行駛與調度安排變得更加複雜。真的是非常謝謝這過程中溝通協調的社團幹部,古學長的居中牽線,以及林鐵處的鼎力支持。

如同我在特刊中寫道,多元就是臺大火車社的DNA。在社團中我們雖然關注不同的鐵道交通面向,卻有著共同的語言,一起去體驗與發掘鐵道文化中的趣味與故事。因為有對鐵道的熱情,才能克服種種困難,努力去實現夢想中的夢幻演出。謝謝我的生命中有這群「神經病」,一次又一次帶我重新認識鐵道文化。期待這個社團能夠繼續成長茁壯,繼續把這些屬於臺灣的鐵道故事傳承下去。

最後,再次感謝所有促成這趟旅程的人們!


🔥《臺大火車社30周年紀念專刊》販售中🔥請洽以下通路
台灣的店 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76巷6號
唐山書店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333巷9號B1
鐵道新世界:https://www.pcstore.com.tw/railmaniac/M83141982.htm
聚珍臺灣:https://reurl.cc/OXmAx3
露天拍賣:https://www.ruten.com.tw/item/show?22108962621234
蝦皮購物:https://reurl.cc/jqWYOM

2021年9月15日 星期三

【老屋町】漫步新竹城:跨越日本時代的建築們

生活在縱貫線北段沿線,北上區間車通常開往基隆,南下則是開往新竹。新竹,一個從小我便再熟悉不過的地名,火車的終點究竟有什麼,一直引起我的好奇心。不論是純粹的鐵道旅行,亦或是像今天一樣起個大早來拍火車,新竹也就成了我上高中前自己搭火車到過最遠的地方。這座城市除了有火車以外,也有著許多日本時代留存下來的建築,彷彿一座城市博物館介紹著新竹。

古稱竹塹的新竹是北台灣最早發展的城市,1731年始設置淡水廳管轄大甲溪以北,現存的磚石城則是在1828年興築。這座淡水廳城大致以今日的城隍廟為中心興建,四周共開有八座城門,城的形狀頗像一顆柚子。20世紀初期臺灣總督府進行市街改正,除了拆除城牆之外也規劃工整的棋盤式街道,有趣的是城內許多歪歪曲曲的複雜街道仍被留下來,最後就好像把一塊棋盤直接套在複雜的紋路上一樣,呈現出兩個時代的街道紋理。

1905年繪製的新竹市街改正圖
(資料來源: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早晨的陽光照在東門圓環中的迎曦門上,來自各條街道的車流快速地圍繞城門移動著,這座僅存的清代古城城門四周的道路正好可以通往其他各處地標,每次來新竹就算並非刻意也總是會來這裡閒晃。我將YouBike停入車柱後,悠閒地鑽入人行地下道抵達圓環中間的廣場,從下抬頭往上看便能看見這座有著重簷歇山式城樓的石砌城門,城門前則陳列一塊〈新建臺灣府淡水廳城碑記〉石碑記載建城歷史。竹塹城也是少數還留有護城河的古城,不過看著清澈見底的潺潺溪水,就連我這個軍事外行人都能看出來這條河在經過百年來的市容改造之後早已不具防禦功能。在捕捉早晨落在河道上的陽光時,我意外發現了河的兩岸留有像橋一樣的混凝土構造物,看大小似乎是讓水流過河的水道橋,沒想到過去來了這麼多次都沒有發現。

圓環中的東城門
1999年在進行廣場工程時發現的舊橋墩
綠樹成蔭的親水環境不免讓人想起近幾年陸續開放的台中綠川和柳川,新竹在這點上還真的是領先很多
疑似水道橋的遺跡

離開迎曦門沿著中正路前往今日散步重點的市區東北側,這區除了保留許多日本時代的公共建築,在市街改正後道路筆直而整齊,更令我意外的是人行空間亦相當舒服,不用與車爭道就能仔細觀察這些日本時代的建築師展現技術與美學水準的建築。不久,我抵達這座城市的行政中心:新竹市政府。新竹市政府建築的前身為管轄今日桃竹苗四縣市的新竹州廳,1920年地方制度改正後原本是在城隍廟旁的舊新竹廳舍辦公,但因空間不敷使用而在1925-1927年於現在的中正與中山路這兩條城市軸線的交會點上新建新廳舍,與城隍廟遙遙相望。廳舍主要使用紅磚為建材,不同於現存其他三座由森山松之助設計的州廳舍,這座州廳在設計上以平直的方塊狀堆砌,一樓窗戶也以簡單的拱形線條裝飾,不僅樸素許多,也更重視建築的實用性。雖然沒有歷史主義建築那般華美,但正立面的兩座塔樓仍顯露出官廳的穩重感。

雖然沒有華美的歷史主義語彙,但仍不失穩重感

入口玄關
一二樓之間的中央樓梯
位於左後方的新竹市役所的風格也十分類似,上頭還開有老虎窗

若說紅磚是日治前期的建築代名詞,日治後期的代名詞想必非強度更強、變化更多的鋼筋混凝土莫屬。除了建材上的革新,建築設計也更強條空間實用與現代感,位於新竹州廳對面、圓弧流線形外觀的新竹警察署(今新竹市警察局),以及位在東門民族路口的專賣局新竹支局(今菸酒公司新竹營業所)便是其中代表。在警察署隔著中山路對面的消防隊則是一棟機能性更加強烈的地標,五層樓高的塔樓在當時一望而下就能掌握火災地點;目前這棟建築除了繼續擔負消防功能,內部還有設有消防博物館陳列相關文物,藉此推展消防教育(可惜的是消防博物館將會閉館整修至2024年底)。

原新竹警察署
部分空間作為博物館的新竹消防隊
消防隊旁還有一口古井

除了有消防博物館之外,還有介紹電影的新竹影像博物館。現為新竹影像博物館的新竹市營有樂館建於1933年,是新竹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劇場,外型除了簡單的線條之外,仍有建築設計者繼續在建築上以磁磚和泥塑等方式添加裝飾元素。雖然來的這天恰逢星期一休館日,但這趟難得到新竹散步一上午,只是看看城區內的老建築都覺得很有趣。下次再挑一座博物館好好的深入探索吧!

現已轉型為博物館的有樂館

2021年9月5日 星期日

【拾光博物】臺鐵與鐵道博物館典藏車輛修復合作案最終陸送

臺鐵高雄機廠搬遷在即,許多待報廢的各型客貨車都在廠內等待下一個去處。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則在去年開始與臺鐵展開合作,由館方向臺鐵購入與委託修復20輛典藏車輛,分批透過拖板車陸送往臺北。而在TPK32862與TPK32219修復完成的同時,8月31日雙方在高雄機廠舉辦完工紀念儀式。最後的兩輛車在9月3日晚間從高雄出發,並在9月5日凌晨抵達臺北,不僅象徵著雙方的合作圓滿完成,也為高雄機廠的修車作業畫上句點。

臺鐵在1950年代後期開始大量增備通勤用客車,除了加強都市周圍運輸能量,據說與當時臺灣海峽關係緊張而需要快速且大量運送士兵也有關係。本次納入鐵道博物館館藏的TPK32862號客車屬於TPK32850型通勤客車,內裝為通勤取向的長條椅,可容納大量旅客,單側設有兩處雙扇自動門;本型車為1969年由日本汽車會社製造,與同系列的TP32850型同時登場,兩者的差別在於前者附有車長室。另一輛TPK32219號客車則是在臺灣都市化程度快速增加下,臺鐵於1971年又再向印度I.C.F.廠購入的TP/TPK32200型客車之一,因此常被稱為「印度仔」。內裝不同於32850系列,而採用非字型座椅排列兼顧近郊遠距通勤需求,也採用能夠高速運轉的TR-40型轉向架,增加運轉效率。

這兩輛車在臺鐵引入通勤電車後漸漸退居二線,TPK32850型有部分因此被拆除座椅轉為代用行李車,僅有TPK32862號仍維持原內裝;TPK32219號則以普快車之姿繼續提供服務,甚至也曾做為高雄機廠員工通勤列車使用。在修復時博物館團隊也將內裝椅布分別恢復成剛登場時的淺綠色與棕色,外觀塗裝別具心裁地分別選用高雄機廠使用的孔雀藍和經過剝漆考證的浪漫藍

兩輛車排在一起可見明顯顏色差異
高廠藍塗裝的TPK32862
恢復浪漫藍塗裝的TPK32219

近年來透過博物館團隊的考證,臺鐵進行藍皮客車修復時也從善如流恢復過去俗稱浪漫藍的藍色。不過對場長這樣1990年後出生的世代來說,高雄機廠接手客車檢修後所使用俗稱孔雀藍的鮮豔藍色才是我們記憶中藍皮客車的模樣。博物館團隊也注意到了這點,因此特別讓TPK32862保留這款高雄機廠特有的藍色,不僅作為高雄機廠遷往潮州前的最後紀念,也留住了我們學生時代藍皮車的模樣,讓博物館成為保留跨越世代記憶的場域。這次能夠收入這兩輛車,可說是為1970年代以來庶民通勤與通學的記憶做了最好見證。

兩輛車的陸送車隊進入臺北後,一路經由松江路、民權東路、敦化北路、南京東路、東興路抵達位於基隆路一段102巷口的後門,沿途也有不少朋友來迎接這最後一次的高雄機廠陸送車隊,最後平安地在凌晨2點多入館。

TPK32862通過松江民權東路口
TPK32862通過木柵線高架橋下

入館後的兩輛拖板車的停放位置正巧在市民大道高架橋下方,早上8點多吊掛作業開始,兩輛拖板車還得小心閃過墩柱並倒車才能到作業位置。本次車輛落地作業先進行TPK32862再進行TPK32219號,落地位置在客車工場南邊外側股道,作業地點就位在工廠東側移車台的軌道上,為了避免吊車和拖板車陷入草皮,協力廠商事先便鋪好木枕。吊掛作業進行的同時工作人員也以高壓水柱為兩輛通勤客車洗塵,受限於作業空間還得讓客車的西端轉向架先落地,再讓另一台吊車把客車推上軌道才能讓東端也順利落地。

先進行TPK32862的吊掛作業
拖板車駛離後讓西側轉向架先落地並小心調整位置
下一輛TPK32219準備倒車,司機得要閃過高架橋墩柱,技術了得!
工作人員把握時間為車輛洗塵
印度仔車廂下緣收邊線條迥異於其他車輛,因此得要使用特殊門型吊架貼合車身
咦?

在兩輛車順利落地後,館方依照慣例讓調車機牽引車輛試運轉至菸廠路旁圍網邊,結束了今天迎接新館藏的工作。鐵道博物館從舊臺北機廠全區指定古蹟以來跌跌撞撞,終於在今天館藏車隊逐漸完整,真的是要特別感謝博物館團隊的奔走與協調,盡全力讓資源與保存最大化;也要感謝臺鐵、高鐵、鐵道局等單位願意成全,為未來各個鐵道相關機關團體樹立良好的合作模範。謝謝所有在過程中努力的人們!



本次修復案共修復以下客貨車,感謝好友ㄎㄖ資訊整理
客車:
SP32773(原觀光/莒光號餐車,車號改回DC32751,觀光號紀念塗裝)
SP32865(日本原裝初代莒光號,莒光號原始塗裝)
SP32616(初代國產唐榮製莒光號,莒光號現行橘色塗裝)
SP32584(日本製對號快車,浪漫藍)
TPK32219(印度製通勤客車,浪漫藍)
TPK32862(日本製雙扇自動門通勤客車,孔雀藍)
BK32402(20m級行李車,浪漫藍)
貨車:
30C9299(篷車)
30C25010(全開式篷車)
30L853(油罐車)
27L1042(油罐車)
30L20002(油罐車)
35N21055(篷斗車)
25BH2001(石斗車,原煤斗車→篷斗車)
35H1151(煤斗車)
35H1324(煤斗車)
35G6069(敞車)
3CK1514(篷守車)
3EW103(礙子清洗車)
35GF5053(平車,加裝原20L758罐體)

2021年9月1日 星期三

【閱讀時光】民主毒藥?民主疫苗?《真相製造》時代對求真的挑戰

學生時期因為公民老師曾找來一位不願意配合媒體老闆撰寫業務配合新聞,憤而辭職的記者來學校演講,我開始對現實新聞產業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原來我們看到的新聞、看到的真實有可能是被刻意「製造」出來的。尤其是在經歷了太陽花學運之後,我對於某些媒體總是以有色濾鏡觀看我們這些學生更是不能諒解,明明新聞媒體是傳遞真相的工作,為何要昧著良心做這些事情?但與此同時社群媒體的串聯,卻以極高效率的方式將現場的真實傳遞出去,讓我們網路世代似乎看見了打破媒體壟斷真相製造鏈的曙光,直到2018年公民投票及地方大選過後,社群媒體以我們沒有想到的方式傷害了我們的公民社會。

今天要介紹的是今年剛出版的新書《真相製造──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作者是劉致昕,目前為場長一直很信賴的網路媒體《報導者》的副總編輯。這本書在武漢肺炎疫情肆虐,極為艱困的出版環境下誕生,雖然說不是特別適合出書的時候,但卻是現下社會最需要的內容。從網路線記者出身的作者在書中紀錄了他走訪比利時、法國、印尼、德國、香港等地的採訪經驗,尋找現在最夯的關鍵字:假新聞,是如何影響世界各地。


位於比利時的莫倫比克社區被外國媒體稱作「恐怖分子溫床」,原因就是這裡的青年有極高的比例加入了在敘利亞和伊拉克邊境肆虐的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IS)。當地居民多是二戰後從北非等地來參與歐洲重建復興的穆斯林移民,第一代移民經歷了歐洲經濟復甦、人口紅利,未來前景一片看好,但近年卻遇上人口逐步老化、經濟成長放緩,加上多年來種族融合政策失敗及2015年的歐洲難民危機帶來的歧視,移民後代多半感到無助、看不到父母輩所經歷的美好未來。就在這時候ISIS透過精準投放的形象廣告,塑造聖戰士名利雙收的成功人生,吸引了這群被社會遺棄的青年。

鏡頭來到法國與德國,若說難民危機間接讓ISIS從中獲利,快速興起的極右派政黨更是積極地利用難民話題進行政治利益的套現。社群媒體追求用戶互動率極大化的商業目標,演算法讓極端且具爭議性的言論獲得了不成比例的聲量。極右政黨除了藉此獲得關注度,也肆無忌憚地不斷製造他們眼中的「另類事實」,吸納了社會中一群人對國家的不滿情緒,成就他們的政治紅利。然而,悖離現實的「另類事實」卻也讓公民對同一件事情的認知分歧,一個國家彷彿出現兩個平行世界。例如書中採訪了居住於前東德城市的網紅,他認為移民正大量湧入德國,甚至前西德許多城市的本地居民被移民打壓,其所屬團體甚至以暴力方式表達他們的「救國行動」;但實際上不存在移民「攻陷」德西城市的現實,另一位受訪、人口不到兩萬人的小城市的市長,還積極地爭取移民收容人數,想方設法為這座人口逐年減少的小城市注入活力,結果這名市長還受到了極右團體的死亡威脅。

公民社會看似拿回傳統媒體對真相詮釋的權利,為什麼人人都可以是記者的社群媒體卻又再次成了假新聞的幫兇?理由或許是因為有利可圖。除了極端政黨在演算法助攻下獲得大量政治利益,透過聳動標題獲取廣告流量的內容農場也一個個誕生。在印尼政府大量投注資源進行網路基礎建設下,人民使用社群媒體的普及率快速上升,但缺乏數位媒體識讀教育也讓人民更容易被不實資訊操縱。在這樣紛亂的社群環境中,印尼的政治人物也樂於花大錢進行網路行銷,大打烏賊戰,依附候選人的網紅亦從中獲取人脈等社會資本,構成一個因選舉而生的生態系。

繞了世界一周之後,才發現臺灣的現況並不是獨一無二。前幾年在電信業者大力促銷造成「499之亂」的同時,臺灣的社群平台使用者也快速增加,許多缺乏數位資訊辨識能力的族群也在這時加入了LINE裏頭各式各樣的封閉群組或是Facebook社團。人們在由熟人或同溫層組成的封閉資訊圈中,傾向於相信裏頭傳遞的資訊,充斥從健康到生活、從社會到政治爭議資訊的內容農場,以各種聳動又煽情的標題一再掀起閱聽者的恐懼、憤怒等負面情緒,從中獲得廣告流量。更加令人憂心的是,中國勢力有系統地製造與散播不實資訊,恐怕讓社群媒體造成的極化現象雪上加霜。

「該怎麼辦?」這幾乎是許多經歷2018年大選創傷的人都會問的問題。兩年多來政府為了應付快速傳播的爭議資訊,不惜結合政府與政黨資源,並串聯理念相近的網紅與側翼粉專,在安定支持者信心的同時與爭議資訊源頭力拼這場聲量大戰。不過,在貼文只能用兩張圖、二十個大字、兩百字說明的「二二二原則」的快節奏下,公民社會討論議題的空間也快速地被壓縮,而且當政府資訊出現錯誤時,也會對政府信用造成重傷害。但書中一位曾任職於政府的幕僚成員在受訪內容中也坦言,在經歷2018年大選創傷、香港反送中後,臺灣很難再有可以深度討論政策的「非選舉」政治環境。

對於曾受過2018年大選創傷的我而言,面對非常時期所使用的非常手段我也難以反對。縱使透過爭議資訊謀求政治或商業利益的人在今天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對象,但仔細觀察莫倫比克的青年、德法兩國對移民恐懼的民眾,思考不實資訊之所以奏效的原因,我想應該是幕後黑手非常細膩地攻擊了社會最幽微、不願面對的傷口。在2018年那場大選結果,也映照出我們這個年輕民主政體內部的世代與階級裂痕,因此才讓這些資訊有了可趁之機。

為了撫平社會中的裂痕,我們能做些什麼呢?我想應該是讓媒體回歸傳遞真相的初衷,而不是讓他成為任何一個個人或團體的宣傳工具。在「真相製造業」蓬勃發展,政府、傳統媒體或是社群平台都是產業鏈的既得利益者的時代,若我們真的在乎真相,不論是閱讀追求真相的報導,抑或是對不實資訊的查核工作,最終還是要由我們閱聽人做起。畢竟,我們如何看待或使用媒體,其實反映了我們有多在乎真相。不實資訊雖然傷害了民主,對世界各大民主國家構成挑戰,但我相信只要能克服,願意正視社會中那些標籤之間的矛盾,臺灣的民主會比現在更加穩固與強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