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5日 星期三

【762的世界】火車與櫻花的約會:阿里山櫻花季主題列車紀行

隨著春天到來,一年一度的阿里山櫻花季再度登場!雖然今年全世界籠罩在武漢肺炎的陰影之下,但阿里山上還是有許多人前來呼吸新鮮的空氣,順便欣賞枝頭上點點粉紅色花朵。按照往例,配屬在阿里山車庫的31號蒸汽機車也出來活絡現場氣氛,不過今年林鐵處搭配主題列車而讓活動有不一樣的新體驗!

過去阿里山林鐵的櫻花季列車都是按照正常班次載客行駛,但挾著去年底與《鐵報情報》合辦活動的成功經驗,今年特別以主題列車方式開行蒸汽火車。這套套裝行程不僅以檜木車廂作為載客客車,更主打客製化蒸汽火車攝影,由兩位鐵道攝影老師帶大家前往祝山車站與沼平站外的櫻花鐵道攝影點,安排列車停在適當的位置讓大家拍個過癮!

版主與家人報名的是早上的場次,帶隊的攝影老師是粉絲專頁「漫步在雲端的阿里山」的站長黃源明以及對阿里山鐵道很熟悉的深海魚。早上9:40分列車從阿里山車站開出,經過沼平站外滿滿的攝影人潮後,列車駛入日間沒有列車的眠月線與祝山線。平常祝山線的客車都是在日出前後行駛,多數的人都沒有看過如十字分道和U形橋樑等白天的祝山線風景,可說是相當新鮮的乘車體驗。而這趟行程每節車廂僅安排20人乘坐,因此乘客幾乎都能找到位置將相機伸出窗外捕捉火車經過彎道的畫面。
列車從第四分道出發
水山線芭樂點上滿滿的攝影人潮
因為人少,所以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雖然出發的時候稍有延誤,但列車還是準時抵達了祝山車站。祝山車站是1986年專門為了觀賞日出的遊客所設置的車站,目前也是全台灣現役鐵道的最高點(海拔2451公尺),由於站場是弧形而廣受攝影者喜愛。待所有人下車後分成兩邊,一半先到站外欣賞櫻花,另一半則待列車調車後進入軌道區拍攝,時間差不多了再交換。黃老師還很貼心的先讓大家拍攝無人入鏡的蒸汽火車,再讓大家依序排隊和火車合影留念。



祝山站外的白中帶點粉嫩的吉野櫻約開了六、七成,還有很多花苞等待綻放,但已足夠讓相機快門停不下來。站外的高處是俯瞰祝山站場的絕佳位置,可惜的是列車是進入第二股道,導致31號蒸汽機車被月台遮雨棚遮住一部份,是美中不足的地方。由於祝山車站缺乏無障礙設施及洗手間,因此林鐵處規劃今年櫻花季結束後將要重新改建祝山車站,所以這次活動可說是蒸汽火車最後一次與現在的祝山車站同框。




在祝山車站停留約40分鐘後,列車沿祝山線回到沼平車站。由於出發時間已經延誤,因此一行人就直接進入一級戰區拍攝櫻花與火車。
回程經過U形橋樑
專列停在沼平站第二股準備表演

活動安排在沼平站外彎道停靠3個點,最下方的點位在派出所前的階梯,之後就一路退回沼平站內讓乘客上車回阿里山車站。因為沼平站外是開放空間,所以專列乘客與一般民眾交織,加上當日花況不如預期,感覺畫面中的人比花還多XD。



列車退回沼平站
專列停靠於沼平車站

由於過去常常聽說阿里山櫻花季人山人海,直到這次版主才第一次上山欣賞櫻花。這次透過主題列車的方式開行蒸汽火車專列,不僅控制乘客人數、提升旅遊品質,同時還滿足了許多人想搭又想拍攝火車的體驗,真的是非常過癮!

自從阿里山林鐵由林務局成立林鐵處接管後,林鐵處不斷推陳出新、嘗試各式各樣的行程安排,令人耳目一新!雖然至今眠月線與本線的屏遮那路段至今仍舊是中斷狀態,但阿里山上的林場支線多,相信未來還有更多的新花樣可以嘗試,例如至今僅做為步道使用的水山線或是在夜晚開行祝山線觀星列車,或許都是不錯的提案。

今年的櫻花季還剩兩個週三會開蒸汽火車出來,想要搭火車又想拍火車的你趕快進林鐵處的網站搶票吧!



活動資訊
《SL-31蒸汽火車》主題列車(109年3月11至4月8日,每週三行駛)
行程特色:
1.林鐵限定:全程搭乘檜木附掛蒸機列車,享受貴賓級阿里山小火車搭乘體驗。
2.達人領路:由林鐵攝影達人領路,分享阿里山花季拍攝櫻花鐵道的絕佳位置及技巧。
3.獨家畫面:在百年蒸機SL-31的陪伴下,捕捉祝山車站改建前最後身影,獨家畫面值得留存;限定沼平車站S櫻花鐵道。
4.限定限量:僅開放10梯,每梯次限額80人,旅遊品質有保證。
*開行日期:109年3月11、18、25日;4月1、8日(上、下午各1梯次),計10梯次。
*套裝售價:每人費用1,600元整(含林鐵車資/檜木附掛蒸機、導覽費、達人領路費、餐費及林鐵紀念品)
*行程內容

想看去年的《鐵報情報》三十周年活動請點這裡

2020年3月22日 星期日

縱貫南北的最後一哩:西螺大橋

紅色的桁架橋橫亙於濁水溪之上,連結彰化溪州與雲林西螺之間的西螺大橋是座頗負盛名的橋樑。這座當時的東亞第一長橋不僅是過去臺灣縱貫道路的重要關卡,同時也連結了臺中到高雄的糖業鐵道,在臺灣交通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一頁,尤其是身為大甲媽祖遶境的必經路線而成為臺灣宗教的文化地標。

串聯臺灣南北的縱貫道路


臺灣縱貫公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不過可別將他與現今的道路相提並論,當時的縱貫道路不但沒有專有的名字,同時是條沒有路基與鋪面的羊腸小徑,樣子和條登山步道差不了太多。路況差到常因路面被牛車破壞而偏離原有路徑,因而像條蛇一般不斷在地圖上扭動著。另一方面,河川是臺灣南北旅行的最大天然屏障,不但河流寬度大、且豐枯不定,即便在日本時代架橋仍是相當昂貴的工程。日本領臺後的乙未戰役,日軍為了快速掌握臺灣,軍事統治期間就靠著工兵隊進行超過百里的軍用道路整備。

這條縱貫臺灣南北的道路包含臺北基隆道、臺北臺南道、臺南鳳山道以及鳳山屏東道,安東貞美總督任內將這些道路統合成「縱貫道路」,然而速成下的縱貫道路改善並沒有隨著命名而有太大進展。直到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上台後,將日本內地的道路法「延長」才開始了縱貫道路的興建工程,1918至1925年間投入了國庫408萬6千圓、地方費35萬7千圓,完成了臺北橋、大肚溪橋、二層行溪橋等三大橋梁及工程較容易的98里道路工程。接下來的十年計畫各大橋樑與道路工程陸續完工,耗資240萬圓、長1.6公里的下淡水溪橋也在1938年12月22日通車,從基隆到屏東、長460公里的縱貫道路終於只剩下濁水溪尚未克服了。

縱貫道路的最後一塊拼圖


濁水溪是臺灣第一大河,不僅在中下游的主流寬度大,甚至還會不斷的改變河道,現今彰化溪湖附近的舊濁水溪一直到雲林虎尾的虎尾溪都曾經是濁水溪擺盪的範圍。長期以來,北斗、西螺等濁水溪中下游城鎮不僅交通連絡不易,還常受到水災所苦讓兩岸的物產無法運出。為此,虎尾、北港、東石、北斗與員林等五郡居民便組織陳情運動向總督府請願,時任西螺街長廖重光、北斗街長林伯余等地方仕紳在1936年於西螺公會堂組成架橋期成同盟會與總督府協商,終於總督府在隔年拍板濁水溪橋的興建工程。
19360526台灣日日新報上關於五郡仕紳籌組同盟會的報導

濁水溪橋工程計畫工期5年、總預算311萬圓,第一期工程由太田組以49萬4千圓得標,預計建造兩岸橋台與橋墩30座並在1938年3月開工。橋墩工程原本預定於1939年完工,但因為5-8月的豐水期無法施工,因此預計完工時程往後延了一年。然而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鋼材成為重要戰略物資,戰爭結束前只完成了部分橋墩工程。戰後在地方仕紳要求續建下,加上美援挹注鋼材與資金,縱貫道路的最後一塊拼圖-濁水溪橋終於完工通車,並定名為「西螺大橋」。
橋墩施工時的照片(19381212台灣日日新報)

鐵公路並用的桁架橋


戰後西螺大橋續建工程由機械公司、重機械廠、工礦公司承造,鋼材則是美國鋼鐵公司(United States Steel)提供,1952年5月開工、並在1953年1月28日舉行通車典禮。當時為了籌還工程款項,因此除了部分軍警及救險車輛不收費外,其餘車輛都要徵收過橋費,其收費標準如下:「二輪機器腳踏車每車每次二元,小客車每車每次十元,大客車每車每次廿元,軍用汽車:二輪機器腳踏車及小型車一律二元。火車:客貨混合列車每次八十元,旅客列車每次五十元,汽油車每次卅元。」
竣工時的慶祝專列(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西螺大橋採用華倫式桁架(Warren truss)設計,特色是其桁架排列成多個M字形,當跨距增加時,會視情況增加垂直材支撐未承重桁架的重量。據當時報載西螺大橋全長為1988公尺(今日測量為1939公尺),為當時東亞最長的橋梁,橋上有時任行政院長陳誠所提「西螺大橋」橋名,西螺端則有時任雲林縣長吳景徽立的西螺大橋碑記,交代大橋的建設始末。西螺大橋通車後南北公路交通不再需要繞經竹山,臺灣省公路局也增開臺中-西螺間,西螺-嘉義間的路線,以及嘉義-臺中間之直達車。另外,被濁水溪分隔的糖業鐵道也因此接通,成為台中到高雄籬仔內的南北平行預備線的其中一段,至今仍可在橋面下方看到西側有因應火車行駛而特別加固的鋼樑結構。
西螺大橋桁架採用Warren truss結構
橋端的雲林縣碑和陳誠題字

美國鋼鐵公司的銘版

橋面下左側(西側)可看到因應糖鐵而加強的結構

隨著國道一號及溪洲大橋通車,西螺大橋雖然已卸下了承載旅人渡過濁水溪的重責大任,成為縣道145號上的橋樑,但七十年來西螺大橋依舊在濁水溪上守護的往來的人們。這座紅色大橋不僅見證了臺灣公路及糖業鐵路的歷史,二次大戰期間互相敵對的美、日、臺(中?)三國國旗在橋端飄揚,更是戰後各方相互合作的和平象徵。下次來西螺,不妨細細品味這座橋的歷史風韻。


順遊景點
西螺老街
丸莊醬油工廠

參考資料:
1.台灣日日新報
2.臺灣七大都市傳說之二:沒落市鎮都曾為了保護龍脈而拒絕鐵路經過
3.張素玢,〈從治水到治山-以濁水溪流域為例〉(臺灣文獻,第60卷第4期)
4.蘭文里,〈西螺大橋的故事
5.聯合知識庫

2020年3月14日 星期六

【時光土場】阿婆的後山觀光─EMU100型首航花蓮港線

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新城際列車,台鐵在3月13日派出了俗稱「阿婆」的EMU100型電聯車前往花蓮港線測試路線淨空標準。這次的試車是EMU100型首次進入花蓮港線,因此吸引許多鐵道攝影愛好者前來拍攝紀錄。

近年來為加快莒光號等老舊城際客車的汰換速度,台鐵提出了600輛新型城際列車的採購案,並在2019年初與日本日立製作所完成簽約。台鐵計畫首批車輛將投入東部幹線以增加運能,因此規劃整建花蓮港8號碼頭做為今年底新車到港的下船地點。雖然部分整建工程尚未完工,但畢竟平時只有亞洲水泥的貨物列車在使用這條路線,且除了復興號、DR2700型與普通車等車輛曾以活動名義進出花蓮港線之外,並沒有電聯車駛入的紀錄。

因此,在新車到來之前,有必要對花蓮港線的路線標準進行測試。不過平時台鐵的現役車輛運用相當吃緊,所以這趟測試任務便決定由好久不見的EMU100型電聯車進行。這趟8778次測試列車大約在上午10點從七堵開車,跟在280次普悠瑪號後頭,一路到南澳才停下來待避170和218次,接著約在12:55進入花蓮港線。
花蓮港站滿滿的電車線門架

由於EMU100型年事已高,2018年首航台東時曾在中途發生過故障事件,所以為了避免長途旅程又把阿婆操壞,這趟後山觀光之旅全程都在後頭掛上E408號電力機車作為輔助動力。回程8779次於下午14時從花蓮港站出發,一路順暢地駛回七堵,在蘇花改限速僅時速60公里的情況下,追逐拍攝的人當然只能放棄了。不過從這點看來,阿婆的車況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差,或許有一天真的能把後頭的補機摘掉也不一定。
後連補機為E408號
回程的阿婆健步如飛

同場加映:這次前往拍攝之前,版主還特別先去了宜蘭河橋拍攝同樣黃黃的軌道檢測車EM80。新型的軌道檢測車目前正在驗收階段,不知道這台車還能跑多久?

2020年3月8日 星期日

【告別時光】再見!東海道新幹線700系

日本東海道新幹線近年來持續增備N700系電車,終於在2019年底,N700系電車的基礎-700系電車退出了東海道新幹線的定期運用。JR東海陸續宣布了相關引退活動,包括了預定於3月8日進行的Last Run,不過可惜的是這項活動因為武漢肺炎疫情而在活動前6天宣布中止,意外地讓3月1日運行的團體專車成為真正的Last Run。不過話說回來,700系電車在新幹線的發展史上又有什麼樣的魅力呢?

700系電車是什麼?


說起日本新幹線700系電車,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因為他就是台灣高鐵700T型列車的原型。700系的開發要從1992年開始營運的300系電車開始,當時的300系電車相較前一代的100系大幅提升營運速度至時速270公里,創下了東京到新大阪只要2.5小時的紀錄。然而當初為了提升速度而減輕300系的重量,卻犧牲了車內隔音,導致乘坐品質下降。因此,JR東海隨即進行了名為「N300」的開發計畫,所產出的就是後來的700系電車,試作車於1997年登場,後續量產車則在1999年3月13日正式投入東海道新幹線營運。
台灣高鐵700T型是700系的海外姊妹車型

700系在外型設計上則比300系電車更加流線形,呈現如同鴨嘴獸一般的造型,除了減少進出隧道時產生的衝擊波,在尾端甚至能扮演如同飛機尾翼一般穩定車身氣流的功能。為了不因車頭更加流線形而減少座位數,700系的1號與16號車也硬是比300系長1.3公尺。另外,雖然700系較300系多出兩輛馬達車,但因為成功在其他機電設備上進行輕量化,使得16輛編組的列車總重還比300系少了3噸。
為了減少出隧道時產生的衝擊波,新幹線電車都有長長的鼻子

除了考量速度與性能的提升之外,環保、節能、降低保養成本與提供舒適的乘車環境都是重要考量。為了解決300系噪音過大的缺點,700系的車體改以兩層鋁合金夾上隔音材打造,同時兼顧車體輕量化與噪音問題。在提供舒適的乘車環境面向上700系電車也在設計上做出了多項重大變革,例如降低車體搖晃的半主動懸吊系統與真空式廁所都是東海道新幹線首次採用的設計。維修面也考量保養的方便性,不僅將車底機械的蓋板位置設計於易於檢修的位置,同時在控制程式內加入測試模式,免去在車外安裝檢測機台的工夫。
B編成的座椅
B編成車內服務設備配置圖

700系家族包含了JR東海所有的C編成以及JR西日本維運的B編成共計75列,以及當初用於山陽新幹線ひかりレールスター(Hikari Rail Star)的8輛編組E編成16列。另外,大家喜愛的923形新幹線檢測車Dr. Yellow也是以700系為藍本的設計。包含後繼的N700系與台灣高鐵700T型列車在內,這些新車至今仍是在700系的設計理念上不斷改進與更新,700系可說是現代新幹線的基礎。
由右至左、由上而下分別是700系C編成、B編成、E編成與Dr. Yellow

引退之日來臨


在700系的開發理念引導下,後繼的新型車輛往往擁有比舊車更加環保、節能的技術,同時降低了企業的經營成本。由於舊車持續在路上消耗的能源量大,因此現在日本鐵道車輛的生命週期也大幅壓縮,在近年JR東海積極增備N700系的情況下,才不過20年車齡的700系也面臨了退休壓力。終於,2017年JR東海旗下的C編成完成了最後的定期保養,象徵著這款「新幹線的基礎車輛」將在2019年陸續報廢。

2019年12月,原本在年初大幅縮減定期運用的700系電車退出了東海道新幹線正班車營運,改以加班車的形式繼續服務到2020年。為了紀念這款經典車輛,JR東海在退役前一個月在車頭貼上了「感謝700系」字樣的貼紙,並預定於3月8日開行最後列車,車票一開賣34秒即告售罄,可見700系的受歡迎程度。
車頭貼上「SHINKANSEN Series 700 ありがとう東海道新幹線 LAST RUN 2020.3.8」字樣
相關商品自然是少不了的

然而,由於自2月以來日本的武漢肺炎疫情加劇,為了避免人群聚集增加感染風險,多數的活動都取消。原本3月8日要在東京車站舉行的最後運行活動,因為考量發車式會吸引大量人潮,3月2日JR東海發出了列車活動取消公告,700系就這樣在疫情陰影下黯然退出東海道新幹線。未來,日本所剩的700系列車班次僅剩下山陽新幹線的臨時加班車以及部分こだま(Kodama)班次了。不過,700系所打下的基礎,也將繼續在高速鐵路技術上綻放,陪伴我們走向下一個十年吧!

參考資料:
消えゆく「カモノハシ」700系新幹線 どんな車両だったのか? 「新世代新幹線」の礎
700系が残したもの 東海道新幹線から引退も受け継がれる「700」と「進化の基礎」とは
JR東海700系紀念活動網頁

【告別時光】遠東航空ATR72-600最後飛行

2019年12月12日當日,擁有超過六十年歷史的遠東航空因財務問題,無預警宣布隔日起停飛所有航班。雖然董事長張綱維在12月13日出面說一切都是誤會一場,但在歹戲拖棚一個半月後,交通部還是在2020年1月31日正式廢除營運許可並收回航權,遠航終於還是走入歷史。

雖然遠航的主力機隊是MD-80系列的客機,但2019年初曾向丹麥的租機公司Nordic Aviation Capital (NAC)租用6架ATR72-600,因此許多人都在關注這6架飛機什麼時候會還給NAC。終於在2020年3月7日,塗改機身編號的OY-YCE、OY-YCM、OY-YCL於上午11時接連在滑行道排隊離場。以下是這三架飛機的原始編號:

B-28088→OY-YCE
B-28082→OY-YCM
B-28266→OY-YCL

首先是OY-YCE離場。



第二架輪到OY-YCM。

中間還穿插了一架華信航空的ATR,最後一架OY-YCL才出現。這架OY-YCL在跑道頭停了特別久,似乎是在向台灣做最後的告別,但終究還是離開並消失在遠方天空。
最後一次和後面的雷達合影
非常有台灣味的合影

由於MD-80系列機齡已高,許多人都不看好會有買家願意接手,因此這幾架ATR離開台灣被視為遠航飛機的最後飛行。在三架ATR離開後,剩下的三架也將擇期飛離,遠航真的就要消失在台灣的天空了。

最後一架OY-YCL離場的影片:https://youtu.be/8K6yfyt-a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