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5日 星期六

【時光土場】搭乘札幌地下鐵賞楓去:南北線上的賞楓景點推薦|2023北海道賞楓之旅(三)

不同於一年四季溫度變化不明顯的臺灣,北海道的季節變化明顯,早在10月就陸續有植物換上秋裝。此行離開富良野與美瑛之後,我特別安排留在札幌一天,繼續尋找秋季限定的風景。接下來就搭乘札幌地下鐵,來看看這座城市中有哪些秋季不可錯過的景點吧!

不用千里迢迢到深山林內,在札幌市內就有如中島公園這樣大面積綠地可以感受季節的變換

景點一:中島公園與豐平館

中島公園位於札幌車站南方,北端與著名的薄野商圈鄰接。明治時代此地是夾在豐平川與鴨鴨川之間的河中沙洲,不過由於風光明媚,後來的北海道開拓使便決定將此地指定為公園。在公園北半區域的菖蒲池是園內最大的池塘,早期曾做為林業儲木池使用。如今在池中不只是可以看到綠頭鴨在其中生活,沿著池邊滿滿的楓樹、樺樹與銀杏更為公園增添許多色彩。

一走出地鐵站就被整排的銀杏迎接

來到菖蒲池西側可以看到一座外觀著青藍色的木造西洋風格建築物,這是有著百年歷史的豐平館。早期的北海道被日本視作為化外之地,猶如清廷對待臺灣東部那般消極治理,直到明治時代俄羅斯勢力逐步擴張到遠東地區,有危機感的明治政府遂決定在北海道設置開拓使進行治理與產業開發。為了接待遠從日本內地而來的官員與商人,具有旅館與集會功能的豐平館在1880年正式落成,並在1920年代成為札幌市民舉行活動與展覽的公會堂。不過由於都市中心再開發的需要,這座西洋風格的古蹟在1957年被解體搬遷到了中島公園進行保存,目前除了日常開放參觀之外也提供新人作為婚禮會場使用。

豐平館的外觀呈現非常典型的美式西洋風格,是明治初期日本亟欲向西方學習的展現。內部的兩層樓都設有客房和可以舉辦會展、儀式的廣間,空間陳設仍呈現出旅館時期的風貌,仔細抬頭看則可以發現每個房間吊燈上頭的泥塑都依據房間的名稱搭配上相應的花草或鳥類。二樓的客房主要是供皇族來北海道行幸時使用,過去豐平館曾接待過明治天皇、嘉仁皇太子與裕仁皇太子等重要人士,目前在展間內也都還看得到當時皇族使用過的器皿和座椅等文物,讓人彷彿回到日本西化的時代。

豐平館是北海道開拓時期的建物,同時留下19世紀末日本亟欲西化的痕跡
2樓供皇族居住的空間按照資料重現當時的擺設
每個房間都有不一樣的吊燈泥塑,值得欣賞

景點二:北海道大學

在札幌車站北口外的北海道大學是札幌市內第二個值得推薦的秋季賞楓景點,尤其是從校園東側北13條出入口延伸進校內的銀杏大道。一步入校園就能看到整排的銀杏把道路染得黃澄澄,不少遊客停下腳步擺起拍照姿勢、拿起手機留下秋季限定的風景。不過要注意的是這條道路的車流量頗大,拍照時要時時注意往來的車輛。

北海道大學北13条入口的銀杏大道是札幌秋季的必訪景點

到銀杏大道底之後向左走不遠處就是北海道大學理學院舊館,目前作為大學總合博物館供遊客參觀。這棟建築物的外觀和台灣大學的物理系舊館十分相似,但除了建築物相似之外,追溯北海道大學的建校歷史背景也和臺灣大學如出一轍。明治政府為了培養能夠協助北海道產業發展的專業人才,因此在1876年成立了札幌農學校,成為日後北海道大學的前身,為北海道的農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當臺灣成為日本的海外殖民地之後,這些從札幌農學校畢業的農業學者便帶著「開拓」經驗來到臺灣,例如蓬萊米的培育者磯永吉、提出台灣糖業改良意見書的新渡戶稻造等人,不僅為臺灣的農業改良做出貢獻,也意外串起帝國最北與最南領土之間的歷史。

與臺大在相近時期建造的北大理學部外觀意外地相似

景點三:大通公園

冬季舉辦札幌雪祭的大通公園是位於札幌市區一條東西向的帶狀公園綠帶,東起札幌電視塔、西至札幌市資料館,全長近2公里。公園內的紅葉樹種相當豐富,有楓樹、銀杏、櫻花樹和桂樹等,構成深淺不一、紅黃交雜的風景。

大通公園連結札幌市資料館和電視塔,在繁忙的市中心留下了可以喘息的空間

交通攻略:札幌地下鐵南北線

札幌市營地下鐵是在札幌市內移動的絕佳交通工具,全系統共有南北線、東西線和東豐線等三條路線,皆採用和台北捷運文湖線相似的膠輪軌道系統。這次介紹的三個賞楓景點分別位於南北線的中島公園站、北12條站、大通站,只要認得一條地鐵路線就可以逛遍三個賞楓景點。票券方面則推薦使用地鐵一日券,每人票價830日圓,就算每次搭乘距離都是基本里程,只要使用4次就能回本,相當划算!

地鐵南北線是札幌為了迎接冬季奧運所興建的第一條地下鐵,串聯了札幌南北的各大景點

探訪時間:2023.11.
完稿時間:2023.11.

延伸閱讀:
【時光土場】等不到最終列車的《鐵道員》:根室本線幾寅車站|2023北海道賞楓之旅(一)
【時光土場】美瑛白金溫泉與白金青池:十勝岳下的自然風景|2023北海道賞楓之旅(二)
【時光土場】搭乘札幌地下鐵賞楓去:南北線上的賞楓景點推薦|2023北海道賞楓之旅(三)

2023年11月20日 星期一

【時光土場】美瑛白金溫泉與白金青池:十勝岳下的自然風景|2023北海道賞楓之旅(二)

來到富良野追火車的同時,也不能忘了適時享受當地的秋季自然美景。位於富良野北邊的美瑛町有一處白金溫泉區,除了是當地知名的賞楓勝地,還有白鬍子瀑布與散發神秘氛圍的青池景觀。

神秘的白金青池一年四季有不一樣的色彩,近年成為人氣私房景點

白金溫泉與白鬍子瀑布

白金溫泉距離美瑛市區約20公里路程,鄰近十勝岳火山的位置讓當地成為知名的溫泉區域。除了能讓遊客在溫泉中驅走晚秋的寒氣,附近道路的人行道完備,亦很適合前往附近的森林踏青。走在跨越美瑛川的人行鐵橋上,在橋的下方就能看到從岩壁漫流而出的白鬍子瀑布(白ひげの滝)。這座瀑布的高低落差達30公尺,白色的溫泉水從岩壁流出後漫開來,好像白色的鬍子一樣而得名。瀑布下方的美瑛川則因為泉水中的礦物質而呈現鈷藍色,相當引人入勝,在冬季時造訪還能看到溫泉的熱氣與積雪交融的畫面呢。

白鬍子瀑布是地下水從岩壁流出形成

十勝岳火山砂防情報中心

走過橋樑之後可以看到一座被遮雨棚緊緊包覆的階梯,在上方的設施是「十勝岳火山砂防情報中心」,到這裡可以將遠方的美瑛富士、美瑛岳及十勝岳都盡收眼底。不過在欣賞美景的同時,這處教育兼避難設施卻也提醒著遊客火山災害的可怕。

在情報中心前可以望見十勝岳似乎還冒著煙

在白金溫泉不遠處的十勝岳是一座標高2077公尺的活火山,近一百年就至少有四次噴火的紀錄。尤其是1926年那一次的噴發恰好是雪季,高溫的火山氣體與熔岩將火山口附近的積雪融化,大量的雪水混雜土石造成嚴重的土石流,土石流沿著美瑛川和富良野川傾瀉而下,甚至波及到20多公里外的美瑛和中富良野等地,史稱為「大正泥流」。在這座教育中心中除了透過圖文展版帶大家認識火山之外,也透過驚人的火山噴發歷史照片、火山彈實物,讓大家認識火山災害與避難的方法。對於同樣生活在火山下的台北人來說,值得來參觀學習日本人是如何應對火山的災害。

十勝岳火山砂防情報中心除了火山教育之外,也兼做當地的避難所
過去十勝岳噴發時飛濺而出的火山彈

美麗的意外:白金青池

有鑑於大正泥流的歷史教訓,日本政府後來陸續在美瑛川中增設許多攔砂壩、滯洪池等設施,減少土石流入侵下流市鎮的風險。不過,這些工程卻意外造就了一處人氣私房景點:白金青池(白金青い池)。白金青池是人工打造的滯洪池,但在經年累月之下累積了不少富含礦物質的泉水,讓池水呈現和美瑛川一樣的鈷藍色。池中豎立著許多的枯立木,更增添不少神秘氛圍,彷彿來到臺灣的水漾森林一般。除了美景之外,湖畔的商店還有販售青色冰淇淋、肉包等等青色的紀念品,歡迎大家試試看。

枯立木的景觀與台灣的水漾森林有幾分神似,遠方隱約可見的山頭是美瑛岳

交通資訊

從美瑛車站搭乘往白金溫泉方向的公車即可抵達白金溫泉和白金青池,一天共計五往返,其中四班還可以從旭川車站乘坐。開車的話,從富良野到白金溫泉可沿國道237號行駛至上富良野,再轉道道353號,車程約45分鐘。

美瑛站前公車地圖,更多交通資訊可至美瑛觀光協會中文官網查詢
白金青池旁設有付費停車場,停車一次500日圓

探訪時間:2023.11.
完稿時間:2023.11.

延伸閱讀:
【時光土場】等不到最終列車的《鐵道員》:根室本線幾寅車站|2023北海道賞楓之旅(一)
【時光土場】美瑛白金溫泉與白金青池:十勝岳下的自然風景|2023北海道賞楓之旅(二)

2023年11月16日 星期四

【告別時光】等不到最終列車的《鐵道員》:根室本線幾寅車站|2023北海道賞楓之旅(一)

維繫著地方交通的鐵道一直以來都是電影中的重要元素,其中由演員高倉健主演的電影《鐵道員》以剛毅中帶著溫柔的老站長形象深植人心,至今仍是鐵道電影中相當經典的作品。為了前往這部電影的拍攝地朝聖,這次的北海道旅行我特地安排前往電影中的幌舞車站──精確一點,也就是現實中的幾寅車站。

作為電影取景地點的幾寅車站內部展示許多電影相關文物,讓影迷可以前來朝聖

鐵道員的故事舞台

《鐵道員》故事舞台是一座因為礦業沒落,即將面臨廢線的幌舞線終點──幌舞車站。在這裡有遠從九州前來打拼的礦工,有生意日漸淡薄的站前食堂老闆,也有經歷日本國鐵工運罷工、卻仍堅持發車載送畢業生前往新人生的鐵道員。劇情透過老站長的視角真實反映了北海道這片土地上因為鐵道而發生的人生故事(延伸閱讀:不只有哈密瓜─邁向終焉的夕張線)。在這麼寂寞的車站,幌舞站的老站長仍是一絲不苟地完成他的工作,即便在家人相繼因病過世時仍堅守崗位,最後以鐵道員的身分孤老一生。演員高倉健將傳統男性職人表面上剛毅,實則隱藏內心愧疚的情緒表現地十分揪心,深獲不少影迷的好評。

電影中的幌舞車站拍攝地點位於南富良野町的幾寅車站,和電影中作為支線鐵道終點站的設定不同,車站所在的根室本線是明治時代聯絡旭川與釧路兩座大市鎮的幹線鐵道。車站至今仍維持電影中木造車站的外觀,站內的辦公室則規畫作為電影的展示空間,除了完整保留站長每天在日誌上寫下「沒有異狀」的辦公桌、加熱暖呼呼飲料的暖爐,還有展示電影劇照、戲服等等文物。劇中即將隨鐵道員們退休的老車則如台詞所盼望地被真實擺在車站的右前方保存,這輛車雖然披著キハ12形柴油客車的外觀,但其實是JR北海道特地為了電影將一輛キハ40系柴油客車拉皮改造而來。除了朝聖電影場景之外,車站周邊還有金山湖等豐富的自然資源,成為不少都市人前來露營避暑或是冬季滑雪的觀光地。然而,現實中的幾寅車站卻即將和幌舞車站一樣走入歷史當中。

傍晚時分的幾寅車站,門上的招牌仍維持電影中幌舞站的外觀
電影中出現過的キハ40-764號車前半截保存於車站前,並掛上電影主視覺的頭牌
站內依照電影場景布置,辦公桌上也放上鮮花與演員高倉健的照片

等不到最終列車的幾寅車站

根室本線雖然貴為聯絡道央與道東的幹線鐵道,但1981年從南千歲到新得的石勝線通車後,往來札幌與釧路之間的城際列車里程大幅縮短40公里以上,不再需要經由富良野穿越日高山脈。從札幌方向來的一般遊客頂多坐火車到富良野,富良野到新得間的經營狀況不斷惡化,疫情之前的平均每日搭乘人次就已低於百人。2016年颱風過境後更是對當地鐵道經營的嚴重打擊,災後JR北海道僅恢復了富良野到金山湖畔的東鹿越車站間鐵道運行,經由幾寅車站的東鹿越到新得間鐵道則改以代行巴士運輸,這時開始就再也沒辦法搭火車造訪這個鐵道員的舞台。

根室本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通車旭川到釧路的釧路線,金山和山部站都還有明治時代留下的紅磚油庫
2016年獅子山颱風重創當地鐵道,至今仍無法恢復行駛(來源:JR北海道)

由於利用這段鐵道的乘客稀少,加上JR北海道本身虧損嚴重,根本毫無誘因修復這段鐵道。在與地方僵持了好幾年後,JR北海道總算與地方達成協議自2024年4月起廢止富良野到新得間的鐵道及代行巴士運輸,改以出資方式將運輸責任轉移給地方政府。電影中的鐵道員在生涯的最後倒臥在雪中等待除雪列車來到,在鐵道廢線前鞠躬盡瘁的畫面令我震撼不已。然而現實中的幾寅車站卻等不到最後的一班火車,就此隨著鐵道廢線而消失。

站長女兒雪子向站長問道鐵道廢線之後會怎麼樣,站長感傷地說一轉眼車站和鐵道就變成鐵道建設前的荒野,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但女兒卻對父親說:那些幸福的回憶是不會消失的。不論是前往大都市發展的年輕人,或是來礦坑打拼的礦工,或許就像雪子所說的,這些與鐵道發生的故事不會消失,會繼續由人們傳述下去吧!

從富良野出發的列車只能行駛到東鹿越為止,在廢線前無法繼續前行至幾寅車站

追記:送別根室本線的取材紀錄

JR北海道在2023年3月底正式向日本政府提出了富良野至新得間鐵道路線的廢線申請,預計自2024年4月1日起結束這段81.7公里長的鐵道運輸營業。雖然看似路線相當長,但因2016年獅子山颱風的侵襲,造成幾寅車站西側鐵橋、落合車站周邊受土石流嚴重破壞,至今僅剩富良野至東鹿越間40.2公里尚存鐵道服務。鐵道服務區間內的車站包含布部、山部、下金山、金山及東鹿越等5站,沿線除了橫越富良野盆地的田園風光外,金山至東鹿越間則會經過由金山水壩形成的金山湖;代行巴士服務區間內則包含幾寅、落合與石勝線交會的新得站,路線跨越日高山脈上的狩勝峠,雖說是鐵道運轉的最大地形障礙,但也擁有相當壯觀的登山鐵路車窗風景。

從山上的展望台可以眺望富良野純樸的田園風光(攝影座標:43.321353, 142.427737)

幾寅到金山車站之間的金山湖也是不錯的攝影地點(攝影座標:43.157814, 142.491868)

這段根室本線全線皆為單線非電氣化,現存鐵道段的車站在過去都具有列車交會功能,甚至還有第一級產業製品的貨運服務,例如下金山車站的東京大學演習林軌道、東鹿越車站後方的石灰石礦場等。不過在產業沒落與運輸型態轉變之下,貨運服務早在20世紀末期結束,至今僅剩山部、金山、東鹿越還保有列車交會功能,然而由於班次稀少,目前的時刻表並沒有安排列車在此段進行交會。因此若要追車拍攝,除了利用當地公車之外,租車自駕會是較為建議的選項,以金山湖來說從新千歲機場開車大約需要1.5小時的時間。

布部車站
山部車站
下金山車站曾有貨物月台,如今僅剩一座島式月台一股道行車
金山車站
東鹿越車站曾是石灰石的轉運站,月台上還有一塊石灰石標誌著過往的歲月

這趟攝影行程在北海道已是秋末冬初的季節轉換時節,滿山紅黃交錯的景色是不可錯過的元素。金山湖附近的攝影點包括露營場與鐵橋,雖然構圖時車輛在畫面佔的比例偏小,但可將水庫的湖光山色一同考量進來。山部車站南方的農路邊則可以將路線邊的落羽松和遠方的蘆別岳納入照片中,幸運的話甚至可在泛黃的落羽松的季節遇上積雪的蘆別岳。布部車站的月台上則有一棵銀杏樹,在晴空下黃得十分漂亮,即使是在站內構圖也是不錯的選擇。

午後的上行列車通過金山湖上的橋樑(攝影座標:43.141104,142.477920)
整排的落羽松加上蘆別岳,剛好來的還是國鐵色復刻塗裝的普通車(攝影座標:43.226037,142.371707)

布部車站的銀杏迎來根室本線富良野新得段最後的秋天

探訪時間:2023.11.
完稿時間:2023.11.

延伸閱讀:
【時光土場】等不到最終列車的《鐵道員》:根室本線幾寅車站|2023北海道賞楓之旅(一)
【時光土場】美瑛白金溫泉與白金青池:十勝岳下的自然風景|2023北海道賞楓之旅(二)
【時光土場】搭乘札幌地下鐵賞楓去:南北線上的賞楓景點推薦|2023北海道賞楓之旅(三)


2023年11月13日 星期一

【告別時光】阿婆的最後一舞?鐵道文化保存的新期待

臺鐵與日本信濃鐵道締結姊妹鐵道至今將迎接五週年!為了擴大慶祝與紀念雙方長期的友誼,臺鐵特別將鐵道迷暱稱為「英國阿婆」的初代自強號EMU100型電車開出來,於雙方的同名車站──田中舉行盛大的活動。不過,其實EMU100早就面臨嚴重的老朽化問題,讓不少人都是抱著最後一次的心情前來紀錄英國阿婆的身影。

多年沒商轉的阿婆在縱貫線南段上自力前往活動舞台,為這趟驚奇之旅揭開序幕

信濃鐵道位於日本的長野縣,因著信濃鐵道線上也有一座田中車站的緣分,臺鐵在2018年正式與信濃鐵道締結為姊妹鐵道,雙方的田中車站也締結為姊妹車站。除了票券交換、創造兩國遊客互訪機會外,同時信濃鐵道特別將115系S9編成塗裝成臺鐵EMU100型自強號電聯車的外觀,臺鐵也將一組EMU500型EMU533編組塗裝成信濃鐵道塗裝。雖然因為車輛檢修周期的關係,臺鐵早就把人家的塗裝給卸除了,不過信濃鐵道至今持續維持S9編成的臺鐵塗裝,為臺灣訪日遊客在異鄉創造歸屬感。不過,信濃官方在今年的鐵路便當節上宣布S9編成的臺鐵色塗裝將行駛到11月,因此成為今年締結紀念活動開行EMU100型的契機。(延伸閱讀:異國相遇初代台鐵自強號──信濃鐵道攝影旅)

臺鐵色的115系即將在2023.11月卸妝,在臺日兩地都造成話題

臺鐵在7月底發布局長前往日本參訪的新聞稿中表示「臺鐵局配合11月日本信濃式樣車卸裝、以及在臺灣盛大舉行的田中國際馬拉松賽事,正計劃於當日開行動態保存中的EMU100自強號電聯車專列,並發行名片式紀念套票。這也是EMU100於疫情後首次公開亮相,喜歡「英國貴婦」的民眾,可以把握這難得的機會,購買套票搭乘台中-田中專屬行程,為人生多留一分精采。」然而,網路上的風向卻是震驚大於喜悅,因為在此之前的兩、三年期間眾多民間鐵道社團都不停詢問EMU100的團體包車事宜,全都被官方以車況不佳為由拒絕,甚至也傳出近期七堵機務段因新車大量引進導致庫容量不足而打算報廢EMU100的風聲,卻因為局長一句話好像都沒問題似的,令不少人都難以置信。

多年沒動靜的EMU100在9月開始展開試車,並陸續安排進入富岡機廠整備,外觀塗裝則依照美學小組委員洪致文老師的建議,其中一組恢復登場時的復刻塗裝,另一組則維持貓頭鷹式樣的警戒色。然而隨著活動日期逼近,不僅原訂的試車計畫數次在當天因故取消,就連臺中到田中的專列車票發售事宜也毫無音訊。直到臺鐵及日本信濃鐵道田中站締結五週年紀念活動前5天,臺鐵終於對外發布活動新聞稿,EMU100的載客運轉確定告吹,改為田中站內靜態展示,並開放購買限量300份的「臺日友好一日限定超值包」(內含信州味噌排骨便當與同名車站友好締結紀念名片式車票)的民眾上車參觀。

活動主視覺以臺鐵色的115系和EMU100,以及臺日的田中站設計。圖中為信濃鐵道社長。
活動紀念頭牌融入「五」和雙方列車塗裝特色
月台上擠滿前來拍攝阿婆的鐵道迷

雖然乘客無法回味搭乘的記憶,但這次的回送對鐵道迷來說仍是驚奇不斷。11月10日去程兩組EMU100由電力機車E404號牽引南下彰化,並經由成追線南北轉向,讓警戒色端朝南、復刻塗裝端朝北。11日的彰化到田中來回,以及12日的彰化到田中皆由EMU100自力運轉,直到活動結束後再由E404號於後方擔任補機送回七堵。已經好幾年不見的初代自強號EMU100型再度重回縱貫線主場,不只是台灣鐵道圈為之瘋狂,在沿線也有不少海外鐵道迷前來共襄盛舉,無疑是為臺鐵及日本信濃鐵道五年來的友誼獻上最好的祝福!

北上的迴送以原色端面在前,成為這趟專列的最大亮點

儘管臺鐵成功讓這款已經高齡45歲的電車自力運轉彰化到田中,不過有試運轉取消和大幅限制登車的規劃,大家心知肚明阿婆的車況大不如前,這極有可能是最後一趟的引退運轉。鐵道文化保存運動一路走來近三十年,臺鐵從過去年限一到就大批拆除珍貴車輛,到有心人士願意將阿婆維護至今,最後讓阿婆能風光地走完這一趟路,真的只有滿滿的感謝!但多數人也同意在缺乏長期的維護計畫之下,讓阿婆持續苟延殘喘並不是健康的保存方式。沒有人不喜歡煙火的絢麗,但與其期待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下一次的放煙火活動,讓這些老車能像日常的花朵一樣為生活增色,才能細水長流地讓故事繼續傳承下去。期待臺鐵官方能夠更加重視文化列車的動態保存永續經營管理,讓鐵道文化保存往下一個階段走,才能在保存大眾的旅行記憶的同時為臺鐵百年老店的品牌價值創造更多利益!



【舊路尋跡】有借無還的鐵路:深澳線最末段舊線跡(海濱=濂洞)

兩年前抽空從現今深澳線終點的八斗子車站出發,完成了長度近4公里的舊線跡踏查後,我仍心心念念著遠在3.7公里外、名義上深澳線的終點濂洞車站!這回我再次回到濱海公路,從海濱走向比起全線更早就沒有火車的濂洞,並試圖從頭理解那段公路與鐵路的恩怨。

濂洞車站的所在位置就是今日所稱的水湳洞。海灣還有過去採金時期留下的陰陽海奇景,山坡上則有臺灣金屬鑛業公司留下壯觀的選煉廠遺跡,今日是不少網紅拍照選景的聖地。早在1933年台灣鑛業株式會社便相中了這塊金屬礦的處女地,建立的壯觀的選煉廠之外,也敷設了通往八尺門的金瓜石線鐵道作為聯外交通動線。二戰結束之後,配合北海岸一帶煤礦開採及深澳電廠開發,舊有鐵道改從今日的海科館車站附近轉向瑞芳,在1967年以深澳線之名成為臺鐵轄下支線。

濂洞車站過去是金銅礦運輸的轉運站,後方山坡上還可看見壯觀的選煉廠遺跡

深澳線不少路段緊鄰著海岸而行,導致後來要闢建道路用地不易取得。1975年作為蘇澳港到基隆聯外道路的北部濱海公路開始計畫,原本工程單位打算廢除鐵路後將其原地改建為公路,但經濟部在動工前夕建議鐵公路並存之下,遂追加1億400多萬元預算進行坡腳挖除與路面拓寬。不過用地不足的問題仍舊存在,於是在北部濱海公路5.2K至9.2K路段動工時,台鐵便配合自12月暫時停駛深澳至濂洞的客、貨運,並拆除了深澳線8K+140~8K+389.27及8K+704.99~12K+056.03路段的鐵軌。施工停運期間的客運由基隆客運公司負責,車輛不足的部分則由施工單位負責協調與補貼租車費用,交還期限在預定在1978年9月。

不過在北部濱海公路第一期工程於1979年完工之後卻仍無法通行火車,從臺鐵保存於檔案局的公文檔案中可以窺見雙方對於地形改變後造成落山風、地震、坡面壓力對橋梁的安全係數見解有所出入,臺鐵也不斷地在公文往返中討價還價。除了對安全認知沒共識之外,在公路完工後不但鐵公路兩邊的排水箱涵孔徑不一,邊坡防護不足也導致時常有崩塌土石侵入鐵路路線,軍方甚至私架電桿在鐵路上,顯示使用空間的各機關間溝通相當不足。為了加強護坡、維修損壞的15、16號橋,臺鐵甚至向工程單位開價96萬餘元進行鐵路復線工程。儘管從往來檔案中看似預算及設計圖都完備,但鐵路依然沒有恢復行駛。

海濱到濂洞間只殘存部分橋墩
舊鐵橋緊鄰著海岸
橋墩柱特寫

不只是後人對於鐵路遲遲無法恢復營運感到好奇,臺灣省議員吳益利便曾在第七屆的臨時會中問及此事,希望海濱至濂洞能盡快恢復運行。不過當時省府交通處的答覆卻以海濱至濂洞間客運量甚微,基隆客運每20分鐘就有一班車為由,認為復軌運行仍需視市場狀況再研議。但若被另一位李儒將議員問到廢棄鐵路是否可以給公路拓寬時,省府一方面說路寬達9.5公尺已足夠,另一方面又說深澳支線仍在使用中,將視交通量成長再議。雖然從目前場長所搜尋到的檔案中無法看出鐵路復駛是否有工程問題尚待解決,但從可以議事錄看出一方面因為當地客運量不足,主事者寧願將運輸的社會責任丟包給民間業者也不敢恢復鐵路運行,另一方面臺鐵也不願意就這樣釋出路線土地使用權,這樣僵持的狀況到今天恐怕仍持續存在。在鐵道廢止多年後,這段緊鄰海岸的路線已無多少痕跡留存,只剩下路邊的一座隧道及兩座橋梁的橋墩留存,上頭架著電力管線持續發揮著這段舊線跡的剩餘價值。

鐵路經由濂洞站旁的山丘內的四號隧道穿越,圖為隧道東口
四號隧道另一邊的西口就在濱海公路旁,如今成了抵達陰陽海前的重要地標

參考資料:
臺灣省公路局北部濱海公路工程處,《北部濱海公路工程施工報告》(1984),台大圖書館藏
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檔案,《深沃支線案》檔案(檔號:A315180000M/0068/235/001),檔案管理局藏
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檔案,《深澳複線》檔案(檔號:A315180000M/0069/235/001),檔案管理局藏
〈建議臺灣鐵路管理局恢復濂洞支線…〉,(1983-02-03),〈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公報〉第50卷上冊06,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原件: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號:003-07-04EA-50-5-3-06-01868。
〈建議臺灣鐵路管理局恢復濂洞支線…〉,〈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公報〉第50卷下冊23,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原件: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號:003-07-02OA-50-5-4-06-05476。
〈為請政府早日拓寬北部濱海公路海…〉,(1984-01-09),〈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公報〉第52卷上冊04,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原件: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號:003-07-07EA-52-5-3-06-00999。
〈為請政府早日拓寬北部濱海公路海…〉,〈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公報〉第52卷上冊08,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原件: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號:003-07-04OA-52-5-4-06-02301。

探訪時間:2023.9.
完稿時間:2023.11.

2023年11月8日 星期三

【時光土場】從光譜看見星星的指紋:從牛頓到HD星表的星光史

曾經看過犯罪懸疑劇的朋友想必都有看過劇中刑警利用指紋來尋找犯人的橋段。指紋是我們指認出一個人的重要特徵,但你可曾想過在天上閃閃發光的星星也有自己的「指紋」?天文學家又是如何利用這些指紋了解遙遠的星星想告訴我們的事情呢?

從陽光中分出的七彩光:光譜

英國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將三稜鏡放在陽光下,發現了眼睛所見的白光在經過三稜鏡之後被分析出了7種顏色的光。他在1704年出版的《光學》一書中主張白色的光是由各種不同顏色的單色光組成,每個色光通過玻璃的折射率不同,因此本來混在一起的單色光才被分析出來,而這條被分析出來的色帶就被命名為「光譜」。不過,科學家很快地發現太陽光並不是單純的由各種顏色的單色光組成。

牛頓將三稜鏡放在陽光下分析出七彩色光,從此開啟了後世對於光譜的研究(攝於臺北天文館)

隨著觀測儀器的解析度提升,科學家發現原本應該是由連續單色光組成的太陽光譜,其中出現了不少單色光缺失的暗線。1814年德國物理學家約瑟夫‧夫朗和斐(Joseph von Fraunhofer)透過他的分光儀仔細地研究,成功辨識出太陽光譜中超過570條的暗線,並依照暗線的強弱與順序分別以英文字母命名。暗線所對應的光去哪了?有一次夫朗和斐突發奇想將鈉燃燒產生的光利用分光儀觀察,意外發現鈉光譜中的兩條線與太陽光譜黃色光中的D暗線的波長相同,不過當時他並無法解釋為什麼有這種巧合,直到夫朗和斐實驗的四十多年後才有了初步解答。

夫朗和斐將太陽光譜中的暗線一一標記位置與編號,但他那時還不清楚這些線的意義

光譜中的化學指紋

1850年代德國科學家克希何夫(Gustav Kirchhoff)與本生(Robert Bunsen)兩人在海德堡大學利用本生發明的一種焰光亮度較低的燃燒器(現稱為本生燈),以及新開發的分光鏡開始了光譜分析的研究。他們首先進行氯化鋰燃燒實驗,和夫朗和斐實驗一樣在黑暗的背景中出現了帶有特定顏色的亮線,但當克希何夫讓強烈的太陽光透過氯化鋰的火焰時,卻發現太陽光中與亮線相對應的位置出現了暗線。克希何夫接著利用高熱的石灰產生連續的光譜,在讓石灰的光通過鈉的火焰,結果就在D線的位置出現了和太陽光譜一樣的暗線。

克希何夫和本生使用的分光鏡示意圖,物質藉由本生燈燃燒發光後,光線經由望遠鏡(位置B)、三稜鏡(位置F)後,可從望遠鏡(位置C)看到譜線(圖片取自科學Online)

克希何夫透過實驗歸納出三個結論:第一、熾熱的固體(如實驗中的石灰)會發出連續性的光譜。第二、熱且稀薄的氣體(如前述實驗中在火焰中氣化的氯化鋰、鈉元素)會放出特定波長的光。第三、熾熱的固體周圍若被比固體冷且稀薄的氣體包圍,其連續性的光譜會在特定波長處出現不連續。這三個光譜型態依序被稱作「連續光譜」、「發射光譜」與「吸收光譜」。

不同的元素燃燒後會產生獨一無二的發射光譜,而帶有連續光譜的強光穿過氣化的元素,則會在與發射光譜一樣的位置出現暗線,因此只要知道該元素的光譜就能分析出物質的成分,反過來也可以從未被識別譜線中找到新元素。兩人在幾個月後果真在瑞士的礦泉水沉澱物光譜中找到了兩條沒看過的藍色譜線,並將發出這兩條藍色譜線的元素命名為「銫(Cesium)」;1868年英國天文學家約瑟夫·諾曼·洛克耶(Joseph Norman Lockyer)亦成功在太陽的色球層中找到當時地球上還未發現的「氦(Helium,取自希臘語中的太陽)」。有了克希何夫的發現,天文學家得以透過恆星光譜知道恆星的化學組成,彷彿指紋一樣鑑定出恆星的身分。

從偏光片的約45度角斜看,可見元素燈不同特徵的發射光譜。圖為氦氣燈所發出的發射光譜(攝於臺北天文館)

鑑定恆星身分的光譜型

有了光譜分析這項利器,義大利天文學家西奇(Angelo Secchi)首先在1870年代根據氫、碳、金屬等元素光譜特徵將恆星分成五類。隨後由哈佛天文台台長皮克林(Edward C. Pickering)主持,弗萊明(Williamina Fleming)等多位女性天文學家協助整理資料下,哈佛天文台在1890年出版了第一版的亨利‧德雷伯星表(簡稱HD星表),裡頭將上萬顆的恆星依據各種元素的譜線的強弱及特徵分布將恆星依照英文字母A到P進行分類,無法分類的則分類為Q型,共計17種恆星光譜類型,成為現代恆星光譜分類的基礎。

隨著理論與觀測技術的進展,不僅觀測精確度上升,越來越多的元素譜線也被識別出來。於是,哈佛天文台的安妮‧坎農(Annie Jump Cannon)便考量電離氦、中性氦等元素的譜線特徵,重新將恆星光譜分類分為O、B、A、F、G、K、M型等七類,每個分類再細分成6-10個不等的副分類。字母沿用舊分類的代碼,因此並不按照字母順序排列。透過這些科學家的光譜分析與詳細的資料整理,人們終於可以藉由星光傳遞的訊息,更加了解距離我們極為遙遠的恆星。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牛頓、 夫朗和斐譜線古斯塔夫·基爾霍夫赫羅圖恆星光譜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李俊毅/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林雅凡博士責任編輯,〈十大美麗化學實驗 ─ 克希何夫 (Kirchhoff)、本生 (Bunsen) 開創元素光譜分析〉,2009/8/7刊於科學Online

本文初刊於《臺北星空》第114期,並進行部分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