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踏上金門,這個因為1949年而與台灣有了緊密連結的小島。這四天住的這個小村莊真的令人大開眼界,大面積保存良好的閩式古厝,以及和台灣風格迥異的洋樓間雜其間,真的是好漂亮!
水頭位處金門西南角,三面有小山屏障東北季風,加上處於交通要道,所以在約六百多年前就有開墾紀錄。根據最早的文字記載,水頭的發展起於元朝初年,李姓始祖李良亨從同安李厝遷徙至今中界一帶開墾。之後黃姓開基祖黃輔(仲卿公)由同安金柄遷居,因著後代子孫經商致富,逐漸發展成一個大家族,使得水頭雖然有許多姓氏的人居住,卻是以黃氏為主的現象。[1]這點從房屋上堂號多是「紫雲衍派」便可以看出來。
李氏家廟 |
正在整修的黃氏家廟 |
原本是私塾的酉堂,前方的日月池是其特色 |
水頭僅有的三落大厝 |
因為有九間二落大厝並排且同時上樑,所以被稱作水頭十八支樑 |
黃乃甫番仔厝 |
黃輝煌洋樓 |
僑鄉文化展示館 |
黃輝煌洋樓上頭還有「中華民國二十年」字樣 |
黃輝煌洋樓上的桃形和螃蟹裝飾 |
僑鄉文化展示館的番仔樓山牆 |
黃天露宅上的彩磁 |
黃天露宅上的彩磁 |
黃乃甫宅上的山牆 |
因著海外經商致富,樹大招風之下亦使僑民擔心海盜侵擾,於是村內建有兩座銃樓,供作防禦和眺望用。其中最為有名且漂亮的就是得月樓,其位於黃輝煌宅的旁邊,與另一棟黃廷宙所建的銃樓比起來不但高,且多了很多裝飾。一旁則設有三開間的番仔厝,進深不深,根據展示板說明應是欺敵用。
黃廷宙銃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