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著火車社去參加一個鐵道論壇,但卻包含了扇形車庫和溪湖糖廠的參訪,所以也算是半出遊性質。
彰化扇形車庫由機務副段長替我們解說,不過解說的內容對鐵道社團來說多半都是常識,加上恰好今天DT668升火檢修,所以眾人目光都被吸走了XD 最後廠方還讓DT668上火車轉盤,進行一小段的廠內動試,真的是大飽眼福!不過出庫似乎有打滑,不知道是為什麼?
|
其實升火的不是CK124 |
|
小R進庫 |
接著下午參觀溪湖糖廠,由H老師講解蒸汽火車頭,真的沒想到一台雨宮製作所的車除了現存年紀最老之外,還能從外型看出這麼多東西。(今天看的火車介紹可參考H老師的文章:http://cwhung.blogspot.tw/2016/07/ck124dt668346364604326.html?m=1)
|
彎月形重錘是雨宮的特色 |
|
斜斜的煤水櫃說明其以前有連掛煤水車的設計 |
糖廠人員也帶領我們從甘蔗進廠、壓榨、蒸發、結晶的過程繞了糖廠一圈,但可惜的是這些機具已經不能再動了!
|
蔗車進廠卸貨 |
|
切碎 |
|
壓榨蔗汁 |
|
加熱蔗汁 |
|
蒸發罐,用真空使多餘的水蒸發 |
|
將蔗汁送往上層結晶罐結晶 |
|
鍋爐的煙囪,燃料是來自壓榨完的蔗渣 |
接著是邊吃冰邊搭蒸汽火車的行程,今天我才知道王功線和漢寶線不是同一條XD
==========================我是分隔線====================================
胡言亂語開始,以下是論壇行程,不想看的就可以直接左轉
參(ㄧㄡˊ)觀(ㄨㄢˊ)行程結束之後,下午的論壇時間才拿起手冊仔細看了一下活動名稱,但實在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鐵道文化資產動態保存與科普教育推廣」論壇???鐵道文化資產動態保存與科普教育推廣到底有著什麼關係呢?
根據主持人與大多數與談人的論述,大概就是藉由科技史結合科普活動,來讓大眾更親近科學的概念。比方說蒸汽火車可以和蒸汽機做結合,糖廠有實驗室可以和化學結合之類的。會中也有科技部的環島科普列車召集人說明其成果(不過我還是搞不懂為什麼一定要在火車上做實驗,難道是要探討非慣性座標下的物理長什麼樣子?)。
雖然是文化資產局辦的論壇,但與會的多是科普領域的老師、學者,也導致在討論上缺乏對歷史文化的連結與關注,使得一場討論下來流於空泛,加上某些長官的自我介紹又臭又長真的讓人很想ZZ。
但會中H老師的發言大概是今天最為精闢的,提醒大家不要為了跨領域而跨領域,而是要找到真的可以連結的精神,而不是把在教室裡就能教的東西帶到火車上或糖廠裡來做。的確,我們千里迢迢從台灣南北各地來到彰化,如果只是要體會什麼蒸汽機的奧秘未免太過膚淺,畢竟蒸汽機用家裡熱水壺的鍋蓋就能做了。來到這裡的目的應該是要實際觀察機械設計、工廠運作邏輯以及運轉的時候動力如何傳送,甚至今天火車為什麼會打滑之類的。文化資產動態保存與科普教育要跨領域結合不是壞事,但問題是來到這個特殊場域是否也做了些特別、絕無僅有的課程,否則這樣的結合也不過是噱頭而已。
其實對於科普教育筆者也想吐槽,現在台灣的科普活動多半很膚淺,說難聽點好像在誘騙莘莘學子進入科學領域。現在的科普活動為了讓大眾容易接觸都會設計得非常平易近人,也為了要平易近人,所以呈現不會太複雜,甚至會非常基本。的確這類活動能啟發了孩子某個領域的興趣,但當啟發了孩子某個領域的興趣之後(比方說化學),不論學校教育或科普活動幾乎都不再提供更進一步的資源,只是要孩子把學校教的和你喜歡的領域有關的基礎打好,像裝罐頭一樣灌進孩子腦中。於是這位孩子將他以為喜歡的領域作為生涯規劃的選項,結果到高等教育可以專研該領域的時候才發現該領域做的實驗與理論和他當初接觸到的科普知識已經是不同等級,大學教的可不是當初活動上隨便配藥這麼簡單而已,到時該怎麼辦?
或許筆者不善言詞,但我覺得最近常發生對科系的認知落差或許就是肇因於此。
回顧活動成果,大概就是用大份量便當和吃不完的茶點以及所謂的體驗活動來消耗公部門的預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