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

【舊路尋跡】瑞三鑛業復興坑舊線踏查(2017.9)

復興坑是瑞三煤礦所有的舊礦坑之一,目前也轉型為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的其中一個景點,但因距離車站遙遠,所以人跡較為罕至。不過,對於許多鐵道攝影愛好者來說,復興坑可說是再熟悉不過的地點。這次去復興坑拍完火車之後,剛好遇到來踏青的本地人指點在復興坑樓上還有以前的礦坑附屬設施,於是順便做了一下舊線踏查。


沿著復興坑旁的台階而上,後頭景觀豁然開朗,瑞三本坑附近的礦場設施一覽無遺。再往上走到台階頂之後,右手邊樹林裡可見兩棟磚造房子,位置較上面的兩層樓建築功能不明,不過附近停有兩輛以內燃機為動力的車輛;下頭的房子為一層樓高的平房,裡頭還留有一組捲揚機。根據《黑金的故鄉 猴硐》一書所介紹,這條台階以前是斜坡索道,透過捲揚機將載運廢石的礦車拉上來,把不必要的石頭丟棄的捨石路線。
位置較高的房子,下頭還停了一輛車
位置較低的捲揚機房
裡頭的捲揚機


回到下頭的復興坑,由於復興坑內是傾斜度為18度的斜坑,得靠捲揚機才有辦法將重車拉出,礦車拉出後經由折返式路線放到另一條水平的拖上線,再由柴油機車將重車拉回車站,使得這裡的礦車鐵道呈現一個之字型。坑口旁還留有一棟辦事處,除了處理一般的文書工作外,也是礦工們更衣、出入檢查的地方。
復興坑坑口
復興坑辦事處,右邊就是坑口
從坑口看出去的景象,出坑的拖上線順著坑內斜度往上
出坑後的礦車"碰壁"之後,扳轉坑口附近的轉轍器,
讓礦車從左邊斜坡滑下來進入右前方的水平拖上線
從水平拖上線往回拍,右邊斜坡進入復興坑的出坑拖上線,左邊的路回車站
往回車站的方向拍,右邊的土堤上就是出坑拖上線
順著舊鐵道往前走,右手邊是以前的礦工浴室,牆上還寫著「勞資合作 增產報國」字樣,撇除其背後的經濟價值觀,倒是頗有懷舊氛圍。在浴室的旁邊有一座H形,看起來像舊橋墩的遺構,隔著H形遺構的對面是捲揚機房,負責將坑內礦車拉出,不過機房內已經是什麼都不剩了。
礦工浴室
礦工浴室的另一面,旁邊有H形的橋墩遺構
捲揚機房
機房內部
在鐵道的左手邊還有間廁所
再往前走會遇到一間土地公廟,在土地公廟右轉之後是一條素掘的隧道
往猴硐方向拍
土地公廟前的右彎,不過這裡的軌道似乎寬了一點
(往猴硐方向拍)
隧道南口(往猴硐方向拍)
隧道內(往猴硐方向拍)
隧道北口(往復興坑方向拍)
隧道北口路線(往猴硐方向拍)
出了隧道之後左手邊會遇到一排的紅磚屋,過了紅磚屋之後來到猴硐社區。活動中心的右邊是以前的侯硐鑛業所的所長宿舍,對面則是礦工宿舍,由於是當時瑞三鑛業向政府申請美援經費興建,所以又稱為美援厝。美援厝是棟連排獨棟房屋,前面還有大廣場供居民休憩,相對於對岸的宿舍的生活品質來說算是相當高級。再往前過一座小橋之後有一棟砂岩砌成的平房,這是以前的員工診所,提供了礦工們基本的醫療照顧。話說回來,這一段的馬路似乎都重鋪過,並沒有任何舊線跡。


猴硐活動中心
美援厝
所長宿舍
往車站方向拍
員工診所
之後一直到瑞三鑛業大樓前,柏油路右邊總算出現舊鐵道。

接著鐵道經過變電所前,包括猴硐坑、復興坑在內的礦場電力都是由這間變電所所供應。左前方則是機電工廠,負責猴硐礦區各式機械的維修工作;右前方則是瑞三鑛業大樓。
變電所 



往車站方向拍
機電工廠
瑞三鑛業大樓
在瑞三鑛業大樓旁邊的是猴硐坑,猴硐坑正對著猴硐的地標─運煤大橋,從復興坑來的鐵道在此和猴硐坑出坑的鐵道會合,過橋後抵達終點選煤場。煤礦在選煤場經過一系列的篩選之後,再轉運到台鐵的煤斗車上,運送到全島各地去。而猴硐坑前方的運煤大橋橋頭有一根水泥立柱,這是從選煤場跨橋過來的捨石輸送帶的橋墩遺構,輸送帶會一路將廢棄的石頭運到猴硐坑後頭的山區丟棄。目前猴硐坑已重新復駛小火車,供遊客體驗以前的礦車運送過程。
猴硐坑口
坑口正前方的運煤橋
坑口前方的捨石輸送帶舊橋墩
往猴硐坑方向回頭看
抵達選煤場
選煤場在過去主事者不重視之下,越來越看不出原本長什麼樣子
舊的翻車台,一車車的礦車上去之後會上下轉180度,將煤礦倒下來
瑞三運煤大橋是猴硐的地標
猴硐坑復駛的機關車
最後來到選煤場前,雖然我的記憶中上頭的鐵皮棚架早就沒了,但看著崩壞的狀況越來越嚴重還是有些不忍。雖然早就在2004年就被指定為歷史建築,但過去的主事者絲毫不重視,任選煤場的荒廢狀況越來越嚴重,結果讓來訪的遊客完全看不懂這座廢墟到底是做什麼用的,這樣是要怎麼介紹當時的工廠設計和當地的故事呢?

最近在議員督促下,新北市政府總算要花錢修復了!不過為了避免過去被地方政府「風華再見」的慘案再發生,希望大家也能一同監督,讓這座台灣僅存規模最大的礦場遺跡能被好好的修復,讓這段黑金記憶再傳承下個百年!


參考資料:
1.鄧志忠,〈瑞三鑛業鐵道〉,《鐵道情報》229期 (2016年)
2.周章淋,《瑞芳鎮猴硐煤礦生活園區口述歷史專輯 : 黑金的故鄉 猴硐》(台北縣政府,2009)

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產業遺產】新營糖廠探索─2017新營糖廠地景藝術節開放活動

新營糖廠的前身是鹽水港製糖新營製糖所,於1908年完工並開始壓榨甘蔗。隨著糖廠完工,鹽水港製糖的本社也從岸內搬到新營,成為鹽水港製糖會社旗下的製糖重鎮。二戰結束之後,新營製糖所由台糖接收,也成為第四分公司總部所在。2001年糖廠停閉後,新營糖廠對於其資產的活化再利用相當消極,一直以來只有開行中興到八老爺的觀光火車,身為製糖核心的工廠則是在2002年被拆除殆盡,其他建築也是處於不予開放的狀態。最近新營糖廠在9/16~10/15期間舉辦了地景藝術節活動,對於文化恐怖份子而言最吸引人的當然就是舊廠區開放定時導覽參觀了。這次趁著去台東的路上,順道來新營一探究竟。

新營糖廠正射影像(圖片來源:中研院GIS系統)
這次的導覽從中興車站出發,沿著中興路走可以看到由中山堂、製冰工廠、宿舍、餐廳和南光中學所構成的糖廠生活區。昔日糖廠為了吸引技術勞工來台灣,往往建立完善的生活福利設施,好讓這些從日本來到台灣的技術人員無後顧之憂;戰後這些福利設施也跟著沿用下來,形成許多台糖子女記憶中的糖廠生活文化。如今新營糖廠還保留了日式和戰後等不同年代的宿舍,其中的職員宿舍(戰後為廠長宿舍)、第一和第二公差宿舍被列為歷史建築保存,而第二公差宿舍還曾招待過李登輝和陳水扁兩任總統呢,可惜的是這次導覽並未開放參觀。
中山堂
舊製冰工廠 
餐廳
職員宿舍
第一公差宿舍側面 
不曉得有沒有人知道這個奇怪的標尺是什麼?
新營糖廠的前身是鹽水港製糖新營製糖所,於1908年完工並開始壓榨甘蔗。隨著糖廠完工,鹽水港製糖的本社也從岸內搬到新營,成為鹽水港製糖會社旗下的製糖重鎮。二戰結束之後,新營製糖所由台糖接收後,劃歸第四分公司管轄,新營糖廠也成為第四分公司的總部所在。由於糖廠所生產的酒精可作為軍用燃料,使得糖廠在戰爭期間受損嚴重,戰後僅勉強恢復第二工場運作,最後在美籍專家建議下於1948年將兩工場合併,為了紀念這項工程,廠內還留有一座紀念碑。
兩工場合併紀念碑
一踏入管制大門便可在左手邊看到戰後興建的油品事業部辦公大樓,再往前走還有建於1908年的鹽水港製糖會社總社辦公室。總社辦公室和許多日本時代的建築一樣將地面抬高,底下留有通風口讓屋內通風,避免潮濕;西側與南側則設有迴廊,以避免陽光直射入屋內,而充滿歐風的迴廊也成為眾多攝影愛好者的取景處。
油品事業部大樓
鹽水港製糖總社辦公室東面

鹽水港製糖總社辦公室南面
迴廊在光影照射下格外美麗
下面這棟紅磚倉庫位於本社辦公室旁邊,筆者懷疑是作為文書倉庫之用。


隨著台灣糖業產值逐漸走下坡,新營糖廠於2001年吹起熄燈號,停止了製糖業務,而隔年製糖工廠也遭台糖官方拆除,成為地方歷史文化上最大的遺憾。新營糖廠雖然失去製糖工廠,但其附屬事業可是非常多樣,諸如糖包所需要的塑膠袋、鐵路養護用的洋灰軌枕等等都是出自新營,因此還留有許多工廠廠房、倉庫等空間。

塑膠工廠辦公室位在鹽水港製糖會社總社辦公室的對面,是棟和洋混合的建築,正門兩側的空間是採用切妻造屋頂,採取較為對稱的設計形式。經查詢《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事業概況》內附的構內圖上也有這棟建物,但當時是做何使用並無說明,還有待考證。辦公室後頭便是塑膠工廠,如今只剩下空蕩的廠房和堆放在倉庫一角的糖包袋可以讓人想像當年盛況。
塑膠工廠辦公室
塑膠工廠倉庫

塑膠工廠


離開廠區前,還會依序經過地磅站、物料倉庫、檢糖所大樓、修護所、洋灰軌枕工廠等建築,但左手邊的空地卻也說明了有許多建築早已被拆除了。



檢糖所辦公大樓
一旁的紅磚造房舍
修護所
洋灰軌枕工廠
戰後還蠻常見的棚架形式
一旁推放的大量軌枕
防空洞也是廠內常見的建築
最後的草坪區是以前新營糖廠內放置甘蔗車的鐵道區,但因為重新植草的關係,反而看不出以前一字排開十幾股道的盛況,十分可惜!而從這次的廠區導覽也發現到廠方幾乎是任廠內建築荒廢,即使是已被列為古蹟的鹽水港製糖總社辦公室也是處處天花板塌陷,讓人心疼。希望台糖公司能在新營糖廠所剩不多的遺構上加強維護,並積極規劃再利用,別讓這些歷史被埋沒在時間的洪流之中了!

最後放上這次地景藝術節的藝術品,不過和糖廠文化有沒有相合、好不好看可就見仁見智囉。



參考資料:
1.台灣製糖工廠百年文史地圖-新營糖廠 
2.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