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羅東和太平山山腳的土場之間的羅東森林鐵道早在1979年便配合太平山林場結束伐採作業而宣告停駛,但在宜蘭的觀光發展之下,復駛的聲音總是成為地方選舉的話題。不過這也令人好奇鐵路停駛至今,沿線的鐵路土木構造物是否安在?在上一篇我們踏查團走訪了天送埤以西的車站遺址,這次我們要走入蘭陽溪河床,尋找最有機會留存下來的土木構造物:隧道。
因應天送埤水力發電廠開發導致無法再使用河水運送木材,同時進一步提升伐採量與木材品質的措施,林業單位決定改以鐵道運送太平山林場的林木資源。根據營林所的史料記載這條鐵道分別由三個單位完成,包括因財政關係由臺灣電氣興業建造後再加以買收的土場=天送埤路段、向台南製糖租用的天送埤=歪仔歪路段,以及由羅東街號召仕紳捐錢興建的歪仔歪=羅東段,全線於1924年完成。這條鐵道在鐵道部歷年發行的《臺灣鐵道旅行案內》中,曾以「三星山森林鐵道」稱之,或略以「森林鐵道」代稱,在1942年版附的地圖上標示沿線設有羅東、歪々、大洲、二万五、三星、天送埤、清水、牛鬪、浊水、土場等站。
|
太平山觀光路線圖,可見當時的站名 取自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1942) |
這條全長將近40公里的羅東林鐵在天送埤以西的路段緊鄰著蘭陽溪右岸行駛,由於地形險峻反而留下了較多的土木構造物。我和朋友一直以來都對藏身於台7線公路對岸的遺跡感到好奇,但受限河川阻隔一直等不到好機會。終於在9月初聽到有豐富舊線踏查經驗的看橋工房前輩說近日蘭陽溪水位下降不少,因此在軒蘭諾颱風從東部外海擦邊而過之後,場長和臺大火車社的朋友猴猴等人組成踏查團,將重點放在最容易留存下來的隧道搜索。
注意:由於踏查路線仰賴河床上的疏濬便道,請注意砂石車進出。山區天氣容易不穩定,午後雷陣雨更會造成溪水上漲,建議踏查時間安排於上午,避免於天氣不佳時前往。下列標出遺跡位置,由於定位時位於森林中手機收訊不佳,僅供參考。
一號隧道附近(天送埤電廠取水口)
根據《太平山開發史》及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提供的日治五萬分之一地形圖(陸地測量部),羅東林鐵的隧道集中在天送埤至土場之間共有7座隧道。一號隧道是地方上一直期望可以復駛的終點,但這個一號隧道在哪裡呢?根據前述的地圖,一號隧道的位置在清水溪進入蘭陽溪的匯流口附近,推測是為了閃過天送埤發電廠的取水口才打了一座隧道,路線以橋梁方式跨越清水溪後便抵達清水湖車站。因此,天送埤發電廠的取水口是搜尋一號隧道時重要的參考地標。
|
一號隧道的東口應在取水口下游的山凹處 (圖片來源:日治五萬分之一地形圖(陸地測量部)) |
一行人從清水湖車站出發不久就找到了通往溪底便道的入口,我們將車停在清水溪中央的沙洲上,再沿著沙洲步行前往天送埤發電廠取水口的圍堤。從取水口的閘門附近就能望見從天送埤到破布烏堤防的步道頭,也就是地方希望繼續延伸到一號隧道的路線起點,不過一號隧道的東口離步道頭可還差得遠。從上方的舊地圖看來隧道東口應該離取水口不遠,於是我們在山坳處搜索了兩處地點砍草而入。我們在第一個地點就發現疑似礫石堆成的路堤,不過就在我們向上繼續尋找其他痕跡時,同行友人卻在砍草時將有著蟻窩的樹枝打到我身上,瞬間被大批螞蟻狂咬的我只好先撤回河邊清理。
|
踏查位置大概在右側的山坳搜索,遠方就是從天送埤延伸到破布烏堤防一帶的步道終點 |
|
看起來頗像人工堆砌而成的路基 |
抓完身上的螞蟻之後,我們稍微往河川上游方向尋找剛剛的路基延伸到哪裡,再找一個砍路進去。這次意外有所斬獲,在這條路基上我們找到了混凝土橋墩基座,而往土場方向的不遠處山壁上則出現大礫石砌成的橋台。於是,我們爬上高約一層樓的橋台後繼續沿著舊路基走,希望可以一路通到一號隧道前。可惜事與願違,我們再往前砍了一小段距離後到了一處路塹路就沒了,不知道是路線崩塌抑或是橋梁消失。但有趣的是,我們在路塹的土丘上找到了一隻日本時代的臺灣清涼飲料水統制組合的玻璃瓶,上面甚至還有總督府的台字徽呢!
|
舊橋墩基座 |
|
大礫石砌成的橋台(往土場方向拍) |
|
踏查終點附近的路塹,右邊紅圈內的土丘在今天的阿里山林鐵沿線也很常見(往土場方向拍)
|
|
再過去就沒路了(往土場方向拍) |
|
在土丘上找到的日本時代汽水瓶 |
沿原路回到河床,我們找不到可以再重新往上切的路線。只好先放棄一號隧道的搜索,繼續往下一站前進。
|
清水溪與蘭陽溪的匯流處,一號隧道西口應在這個山丘的右側,之後鐵道在橋上跨越清水溪 |
二號與三號隧道
羅東林鐵的7座隧道裡,有5座就坐落在牛鬥到樂水車站之間,有幾座甚至比鄰而居,形成連續三、四座隧道的連續隧道景觀。二號隧道是這段連續隧道的第一座,從牛鬥車站前的道路往土場方向筆直走到底就是隧道的東口。據說鐵道廢線之後遇上蘭陽溪氾濫時,河水常常從隧道倒灌進入牛鬥聚落,因此就把隧道口給封閉了起來。根據看橋工房的踏查記錄,東口早已被埋沒到只剩下洞口上方的牆面,年初我來此尋找時更是遍尋不著,或許此處的自然崩塌已經把隧道收回去。
|
二~六號隧道的位置,底圖是Google的衛星空照,四~六號隧道之謎待後面說明 (圖片來源:日治五萬分之一地形圖(陸地測量部)) |
東口是這樣的狀況,西口也是這樣嗎?過去由於蘭陽溪的阻隔,且二號隧道的西口位於密林覆蓋的山坳處,一直沒有相關踏查紀錄。我們從英仕山莊附近的溪底疏濬便道前進到二號與三號隧道之間,受惠於近年缺水的情況,便道與隧道之間只剩下潺潺流水,讓我們能輕易的往二號隧道西口可能的位置前進。沿著台7丙線牛鬥橋附近的山壁進入森林,似乎因為有農用輸水管的佈設,路徑意外好走許多,稍微用刀把沿途的樹枝和草清除一下就能前進。我們接著在一處林間開闊地向左轉往山坳處走,地形呈現略微上坡,不一會兒同行夥伴就發現了隧道上方的礫石牆面。大家協力把附近的草木清除乾淨,終於讓差點「滅頂」的洞口出土了!
|
蘭陽溪水位低到可以從水管上過河,黃色為步行路線 |
|
路徑意外清晰可見 |
|
在一處空曠處左轉後沿黃色箭頭走 |
|
隧道上方還有蝙蝠棲息 |
|
隧道上還留有電線的礙子,大夥猜說可能是電報線 |
循原路回到河床上,西邊另一側的山壁的約兩層樓高度上的是三號隧道東口。這座隧道平時在牛鬥橋上就能看見,但這次近觀就能看到隧道口的山壁上寫著「要安居樂業 先肅清匪諜」的反共標語,實在很好奇車窗風景往往倏忽即逝,當年有多少人發現這裡有這樣的標語呢?
|
牛鬥橋上就能遠望三號隧道(往土場方向拍) |
繞過三號隧道所在凸岸,我們先是發現三號隧道西口前的橋墩基座,往上探了探頭才終於看到樹後面的三號隧道西口。面向橋墩基座的右邊有路徑可供攀爬,一行人就這樣爬上隧道口前的橋台,來到三號隧道西口前。三號隧道的兩端都是由水泥作為結構材料,但中段卻是維持素掘的樣子,因此內部堆了不少從上方落下的石頭,要通過得小心注意。
|
三號隧道西口前的橋墩基座,上方隱約可見隧道口(往羅東方向拍) |
|
三號隧道西口和二號隧道一樣外壁是水泥夾礫石(往羅東方向拍)
|
|
三號隧道內部維持素掘樣貌(往土場方向拍) |
神秘的四號隧道
相較於三號隧道在河床上清楚可見,往蘭陽溪上游方向看向下一個凸岸卻是不見下一個隧道的蹤影。懷疑是否又被樹林擋住視線的我們,沿著河岸尋找能夠上切到舊路基的路線,終於讓我們找到了水泥夾礫石做成、比一個人還高的邊坡。雖然夾雜著礫石,但實際上石頭都圓滾滾的,沒什麼可以爬上去的踏點,一行人抓著邊坡上的小樹好不容易才爬上路基。沿著路基走了幾分鐘,路線還沒到四號隧道就中斷,大家只好又沿原路折返。更令人錯愕的是,剛剛最後一個上來的鴨子君已經把作為僅存踏點的小樹連根拔起(!!!),大家試圖在圓滾滾的石頭上找踏點,最後仍然失敗趴在邊坡上滑下來。如果有想去走這段路的朋友,下次請記得帶登山用繩。
|
三號到四號隧道間是一片密林(往羅東方向拍) |
|
在密林中找到了邊坡 |
|
爬上邊坡之後出現明顯的路基 |
回到河床上,我不得已只好用溪水清潔剛剛滑下來造成的擦傷,稍微整理過後也已經過了中午許久,山邊的天色漸漸陰暗了起來。為了趕在溪水暴漲前離開,一行人只好上車以慢行方式仔細盯著河岸上有沒有其他痕跡,沒想到先是在河邊找到四號隧道東側的橋墩基座,經過一處河流凸岸不久,友人又大喊看到了四號隧道西口!終於讓此行順利又找到一個以前未曾發現過的隧道遺跡。
|
繞過凸岸之後有人大喊看到隧道,但我一開始還是沒找到,你有看出來嗎? (四號隧道西口,往羅東方向拍) |
未竟的五、六號隧道
由於趕著遠離河道,五號與六號隧道的搜索只能留待下次。不過比對日本時代陸地測量部的地圖和衛星空照,我發現四號到六號隧道的實際位置和古地圖存在不少落差。首先,四號隧道的實際位置比舊地圖更靠近河道中心,現今的河岸地形也和地圖有些差異。其次,看橋工房前輩的踏查紀錄指稱六號隧道位於圓山電廠取水口旁,但從陸地測量部的地圖上推算,六號隧道應該是在取水口更下游的西瓜田中央。(附帶一提,看橋工房前輩的踏查紀錄指稱的四號隧道,應該是三號隧道才對)
|
四~六號隧道的位置,底圖是Google的衛星空照 (圖片來源:日治五萬分之一地形圖(陸地測量部)) |
對此,我認為這段鐵道在陸地測量部的地圖繪製完成之後應該經歷了兩個大事件。第一、由於鐵道必須繞過圓山電廠的取水口,因此1940年代林業單位為此改線,更改後的路線往河岸側移動建成了新隧道(暫時暱稱為圓山隧道),照順序編號的話應該是七號隧道。第二、四號隧道附近曾經發生大坍塌,導致1920年代完成的四、五號隧道損毀,後來重建時只蓋了四號隧道回來,使得六到八號隧道因此減了一號,才讓圓山隧道被指稱為六號隧道。不過以上猜測,恐怕得先確定陸地測量部地圖上描繪的五、六號隧道存在與否才能證實。
(2024.1.8.補充)根據羅東林管處委託李瑞宗老師調查並出版的《原風景:日治太平山》一書的整理,看橋工房前輩所指的六號隧道應為七號隧道,是在1941年配合圓山發電所取水口工程,由臺灣電力株式會社開鑿,前段的第一個猜想在此獲得證實。其次,《原風景:日治太平山》仍列出了五、六號隧道的資料,前段關於有隧道消失減號的猜想是錯誤的;不過,李老師2021年調查五號隧道時該隧道已經消失,只剩下洞口襯砌,至於六號隧道的現況書中並沒有提到,只能留待後來的踏查者繼續尋找。
|
圓山電廠取水口 |
在離開河道前,我們原本想先去看看已確定存在的圓山隧道,無奈蘭陽溪的滾滾溪水淹沒了通往取水口的便道,讓我們無法接近隧道口。不過,隔著河流往對岸看,草木中隱約可見像是橋墩的土木遺構,或許是圓山隧道外露的結構,或是更早期的橋墩吧?
|
圓山隧道附近的疑似橋墩遺跡(取水口上游側) |
唯一的文化資產:智腦隧道
從英仕山莊離開河底便道之後,我們經由土場沿宜51鄉道前往智腦部落。智腦部落所在的樂水村是由智腦、碼崙、東壘三個泰雅族部落組成,是天送埤到土場之間難得的平地,林鐵時代設有樂水車站服務當地。這趟踏查之旅的最後一座隧道位於樂水車站西南方,往土場方向行駛到智腦公車站後,向右離開宜51鄉道進入產業道路,到達堤防邊就能看到智腦隧道。
|
智腦隧道位置圖,底圖是Google的衛星空照 (圖片來源:日治五萬分之一地形圖(陸地測量部)) |
智腦隧道不僅是沿線隧道遺跡中最容易抵達的,也是唯一被指定登錄為法定文化資產的隧道。不過和目前出土的地圖史料相違的是2012年登錄時是以「羅東林鐵八號隧道」為名進行登錄,在國家文化資產網上更寫道「在隧道方面,自天送埤至樂水段有7座,自樂水至土場有4座隧道,共11座。......智腦隧道(樂水村當地人之通稱,此隧道原來並無名稱),為自天送埤端算來第八座隧道,故又稱『八號隧道』」。但如前所述,從陸地測量部的地圖上推算這座隧道應為七號隧道才對。之所以會有八號隧道之名應該是因為圓山電廠取水口闢建新隧道,導致原本的七號往後順延變成八號。至於全線總共有11座隧道的由來,原先場長找不到相關佐證資料,但後來終於在《原風景:日治太平山》一書看到了11座隧道的長度及別稱資料,原來有3座位於山地段的鳩之澤線和蘭台線上!
|
智腦隧道東口 |
|
智腦隧道內部和三號隧道類似 |
雖然猜想本身是根據現有史料推敲出來,但在現場主義的理念下,沒有在現場找到確鑿的證據實在是難以下定論。羅東林鐵西段由於緊鄰蘭陽溪河岸,至今搞不好早就有許多橋墩進了太平洋,加上茂盛的密林都讓踏查難度提高不少。這篇踏查記錄或許稱不上是完整,但希望可以提供後人尋找這些遺跡的方向。
更多太平山相關:
【時光土場】羅東林鐵舊線踏查(天送埤=土場):車站篇
【時光土場】羅東林鐵舊線踏查(天送埤=土場):隧道篇
【時光土場】拜訪新太平山:太平山俱樂部與楓葉
【時光土場】迷霧森林鐵道:見晴懷古步道漫遊
【時光土場】太平山最後的運材軌道:蹦蹦車與茂興線舊線踏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