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30日 星期六

【閱讀時光】台鐵如何安全改革:《軌道:福知山線出軌事故,改變JR西日本的奮鬥》給我們的借鏡

猶記得2018年10月21日那是一個晴朗的午後,我和朋友還在松山機場飛機巷享受著相機的快門與飛機起降的聲音。沒想到6432次普悠瑪號也在衝出新馬站的軌道發出巨響,對台灣社會造成嚴重的衝擊。那場事故才經過兩年半的時間,2021年4月2日408次太魯閣號在清水隧道前遭工程車撞擊後出軌,再次重重打擊社會對台鐵的信任。

為了回應社會各界對台鐵改革的要求,交通部趕在清水隧道事故一周年前夕送出《國營臺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草案》,希望藉由企業化經營模式,改善台鐵的組織文化和財務。不過條例草案送進立法院之後,台鐵工會因交通部未與工會充分溝通就逕自送案,起初條例中也未針對安全改善計畫有所著墨,因此工會決定在5月1日勞動節不加班抵制,罕見地讓台鐵停駛所有表訂車次。

公司化究竟是不是台鐵安全改革的正確藥方?2020年10月,游擊文化出版了由日本自由記者松本創撰寫的《軌道:福知山線出軌事故,改變JR西日本的奮鬥》中譯版本,裏頭的內容除了可以做為台鐵改革的借鏡外,也讓我們看到為何國鐵分割民營化後的JR西日本,仍舊發生了這起奪走107條人命的事故,而正好是目前的台灣社會最需要看見的部分。

事故怎麼發生的?

2005年4月25日由福知山線寶塚站開往JR東西線同志社前的5418M次快速電車,從寶塚站出發後就因旅客上下車時間累計延誤了35秒,駕駛疑似為了追回延誤時間而高速運轉,在伊丹站因此超過停車位置72公尺,倒車上下客後再重新出發已延誤80秒。列車通過塚口站後於9時18分50秒左右進入曲率半徑304公尺的事故彎道,時速116公里已大幅超過時速70公里的彎道速限,若要按照速限過彎的話,駕駛已經延誤20秒啟動剎車,最後導致列車出軌翻覆並撞上路線旁的公寓大樓。這起事故總計造成107人死亡、562人受傷,是日本國鐵民營化之後最慘重的傷亡事故。

2007年6月日本航空暨鐵道事故調查委員會發布了事故調查最終報告,報告中以相當大的篇幅檢討JR西日本的「日勤教育」及「餘裕時間不足的時刻表」、「延遲裝設ATS-P」與「安全管理體制」等JR西日本的組織與結構性因素。所謂的日勤教育是指原本的輪班工作改成朝九晚五的日勤,但這段期間可不是讓駕駛納涼,而是要撰寫諸如「為什麼覺得失誤沒關係」、「今後如何自省」等精神論的報告書、抄寫就業規則或到鐵道上割草,同時還要接受指導長官偵訊式的辱罵斥責。日勤教育期間也會被取消乘務員工作津貼與獎金,形同變相減薪。事故發生前列車在伊丹站超出停車位置後,肇事的高見駕駛員就曾用行車電話拜託車掌協助少報一點超出距離,但車掌一時沒有給出正面回應,加上行控中心又來電話確認狀況,可能因此導致駕駛分心釀禍。

JR西日本的組織風氣

據說原本日勤教育不是最終報告書的重點,但委員會之所以會重新檢視日勤教育與鐵道安全的關聯性,原因出在報告書發布前的意見聽取會上。會中JR西日本副社長丸尾和明引用2001年自殺駕駛員遺族向公司求償的訴訟結果,辯稱日勤教育具有改善安全意識的效果。針對家屬質疑JR西日本為何安排沒有餘裕的時刻表、ATS-P系統延遲裝設與安全管理體制等問題,丸尾認為國家沒有規定一定要設置ATS,但從安全的觀點出發公司願意持續整備;時刻表雖然沒有餘裕時間,但駕駛只要依照標準操作仍可準點。雖然丸尾發言前後必稱感到抱歉,但把錯歸結給駕駛個人技術不足與不按規定運轉,甚至還質疑調查委員會研究方法的態度,自然引發在場委員與家屬們的憤怒。

這本書的主角淺野彌三一是一名都市計畫師,他在這場事故中失去了他的太太與妹妹,女兒也身負重傷。在部分罹難者家屬們成立「4‧25網絡」後,擁有許多溝通經驗的淺野,因此成為網絡的主要談判代表。淺野對於丸尾的態度不感到意外,因為從事故發生之後JR西日本一直都採取私下拜訪家屬尋求和解的態度,但被淺野問到為什麼感到抱歉的時候,到訪的代表卻總是閃爍其詞,顯然不知道自己出了什麼問題。關西大學教授安部誠治受訪時也表示JR西日本的管理階層無法理解鐵道是人與組織的結合,對人抱持著錯誤觀念,所以才會認為加強管教員工就能避免事故。

JR西日本的組織文化養成或許得從國鐵解體開始說起。日本國鐵在東海道新幹線通車之後財務赤字年年擴大,雖然管理層嘗試做出多項提升經營效率的措施,但工會的抗爭也同樣激烈,勞資對立的情況非常嚴重,使得勞務管理成了改革必須面對的課題。1980年代一群認為國鐵必須改革的改革派菁英官僚,比起國鐵高層推行國鐵民營化而遭遇勞方反對,他們提出分割民營化等改革構想分散勞方勢力,包括日勤教育也被認為是當時用來整肅員工的手段之一。民營化後接任JR西日本副社長的井手正敬就是當時國鐵改革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可說是JR西日本組織風氣形成的關鍵人物。他不僅認為JR西日本必須拋棄過往公職鐵飯碗的思維,也強調政令傳遞效率化,才能在私營鐵道競爭相當激烈的關西地區立足,強勢的作風也讓他獲得「JR西日本天皇」的稱號。

井手在財閥派系競爭之中,一路爬上社長與會長,在任期間成功帶領JR西日本度過阪神大地震等危機,將JR西日本打造成關西首屈一指的鐵道公司集團。不過在事事講求效率的經營方針底下,井手對於鐵道安全觀念可說是相當空洞,從管理系統到實質設備投資計畫付之闕如,因為「安全是基本」的觀念反而讓責任落到了第一線員工身上。長期以來由上而下的政令傳達,以及極為嚴厲的日勤教育,面對無上限追求效率的時刻表與常常造成員工「失誤」的結構性問題,員工往往選擇隱瞞,現場的聲音難以向上傳遞進而讓管理層難以提早發覺安全問題的癥兆。

從上而下持續誤點的台鐵改革

JR西日本面對事故第一時間選擇保護組織的姿態,給社會大眾死不認錯的印象,也造就了公司與社會之間巨大的鴻溝。回過頭看台鐵的普悠瑪和太魯閣事故何嘗不也是如此,第一時間台鐵也都是把責任歸咎於司機員超速或是包商疏失。雖然人為失誤的確是事實,當事人也必須為此負責,但令大眾無法接受的是組織的安全系統難道完全沒預料到人為失誤發生的可能嗎?

不過和JR西日本不一樣的情況是,台鐵本身是受交通部指揮監督的下級機關,台鐵的官腔應對態度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交通部的態度。獨立媒體報導者一篇採訪清水隧道事故罹難者家屬的報導中有以下這段:「事故後,與台鐵的每次接觸都是一種刺痛,提出各種疑問總是沒有正面答覆,『問A答B、問C答B,只有制式冷冰冰的官腔回應。』陳先生永遠忘不了去年(2021)10月3日交通部長王國材與台鐵局長杜微到家中,親耳聽到部長對著父親說:『現在的條件還不錯,要不要考慮一下和解?』陳先生至今仍難以理解:『再多的錢也換不回我最愛的家人,難道聽家屬訴說我們想要什麼有這麼困難?和解有比承諾家屬安全改革台鐵還急?』」不禁讓人擔心如果交通部面對罹難者也是抱著趕緊息事寧人的態度,上梁已經不正了,又該如何監督台鐵往正確的方向改革?

公司化,然後呢?

在清水隧道事故即將滿一周年的前夕,交通部火速端出來的改革藥方是讓台鐵局從受限於政府預算與人事制度的公務機關,改制為國營公司。不過從JR西日本的例子就可以發現到,不管是國營或民營,公務機關或是公司,組織多少會有不認錯的防衛心態,甚至也不一定能發現管理制度上有何缺失。如果這時又要求組織以盈利為導向改善財務,台鐵財務改善之後是否會挹注到安全項目恐怕是難以預期。

改善財務不一定會投資加強安全,但不得不說沒有錢也萬萬不能,所以該如改善台鐵財務?根據公司化條例草案針對改善台鐵財務、打消負債的內容,除了由政府編列預算概括承受之外,也大幅鬆綁台鐵土地的開發限制,希冀藉由土地開發租金挹注財務,而被交通部拿到立法院當說帖的土地就是台北車站特定區、舊台北機廠與舊高雄港車站。台北車站特定區先姑且不論,舊台北機廠早已全區指定為國定古蹟,目前正朝向國家鐵道博物館方向籌備中;舊高雄港車站則是由舊打狗驛故事館團隊經營,並與駁二園區串連為高雄知名景點;除非交通部要帶頭拆古蹟,否則要如何大規模開發?而所謂可以從中獲取租金的房客,又全是預算少得可憐的文化部門,如何提高前述土地的收益?

回過頭來,改善台鐵財務的正本清源之道還是得從票價著手。然而該條例草案對於台鐵票價調整機制隻字未提,只有用政府會承受政策性補貼帶過;不談票價改革,草案反而花了極大的篇幅在規範土地開發事項,但一個地區的發展哪是幾年內就能一蹴可幾,在還看不到土地收益之前恐怕只是短時間將債務歸零之後重新累積負債而已。

公司化不一定會讓台鐵變得更安全,現行草案對於台鐵的財務改善也有限。但交通部這次推動公司化條例的強硬態度,不禁讓人想到JR西日本講求效率的獨裁治理模式;高層與現場缺乏溝通,也正反映了台鐵長期以來跨部門聯繫不順暢的毛病,無怪乎工會的反彈會如此劇烈。不過相較於台鐵能否改善財務,在台鐵改革的這個十字路口,場長認為關鍵是交通部一直沒有釐清自己、台鐵及鐵道局三方之間的監督和指揮的範圍界線在哪裡。如果這個問題沒有先被搞清楚,台鐵公司化之後各機關之間還是權利義務失衡,台鐵的營運安全計畫執行與監督仍會陷入模糊不清,交通部也只是假借安全改革之名,行插手台鐵營運之實罷了。

台鐵長期在獲利與社會服務等多重營業目標之間掙扎,又得承受上級機關和立法機關的各種指揮,角色混亂直接影響的不只是員工士氣,還有各項管理體制的落實。場長期待交通部應該將部門分工的協調工作確實完成,要求鐵道局擔負起監督台鐵安全改革計劃的責任,而不是過度插手營業方針。同時,罹難者家屬也是監督台鐵,或是說協助台鐵變好的重要力量,在《軌道:福知山線出軌事故,改變JR西日本的奮鬥》一書中,淺野在繼任的山崎社長協助下終於敲開了JR西日本的溝通大門,最後讓JR西日本逐步建立起正確的安全管理觀念,促使JR西日本改變公司的治理文化,這部分受限於篇幅,值得讀者直接找書來參考。

台鐵的組織文化改革不是只有公司化一條路,希望台灣社會能深入了解JR西日本的改革過程,才能讓改革的列車走在正確的軌道上。

參考資料:
1.松本創,《軌道:福知山線出軌事故,改變JR西日本的奮鬥》(游擊文化,2020)
2.報導者:〈誤點的台鐵改革:從普悠瑪到太魯閣,擦不乾的眼淚〉新聞專題
3.台鐵員工集體「罷工」?政府推台鐵改革,工會為什麼不滿?|志祺七七

2022年4月24日 星期日

【拾光博物】苗栗鐵道文物展示館大改造:火車頭園區的轉型期待

自1999年開館已超過20年的苗栗鐵道文物展示館終於要迎來環境設備上的大改造!在客家委員會的經費補助支持下,苗栗縣政府與內政部營建署展開「火車頭園區願景館新建工程」及「火車頭園區統包工程」等兩項工程,預計將文物館轉型為結合文創商業與火車展示的「火車頭園區」。近日臺鐵配合園區工程進行,將未來預計入藏的E101、S305、R6、S405號機車分批送往富岡基地整理外觀,讓大家難得看到這些老骨董在路上跑。

S405難得回到路線上

場長因為工作的關係,前三次的回送都錯過了。受惠於近日疫情升溫,終於讓我能騰出4月23日來追最後一趟的進廠回送。由於這些展示車的軔機系統多半已經失效,因此這趟8716次回送列車是以R155和R152號兩輛機車包夾的方式,將S405號機車夾在中間送往富岡基地。原本列車是計畫在上午09.25出發,過往幾周都會在前一日編組好的回送編組,這周卻到回送當天才進行編組,而負責的司機也直到108次自強號進站後才出現,因而讓出發時間延遲到10.45。

過往會在前一日先編組好,結果早上來仍未編組完成
昭和國動大集合
不少人在後龍溪橋上曬了一個多小時車才出現
8716次 苗栗=豐富

在火車進廠保養期間,苗栗縣政府在園區基地旁新建了火車頭園區願景館作為和民眾說明的平台。願景館為一棟兩層樓建築,一樓為主要的展示區域,二樓則是供地方創生團體的展覽空間。位於右側的鐵道展區從苗栗的鐵道歷史開始說起,包含縱貫線通車地、新竹臺中烈震等大事件標誌出苗栗在臺灣鐵道史上的地位。苗栗在多丘陵的自然地理限制下,成為縱貫線上最早設置機關車庫的地點之一,更與鐵道結下不小的淵源。除了這些歷史與自然的關聯,早年客家人進入臺鐵工作的比例相當高,因此展示區域也以極大的篇幅與文物介紹鐵道員的一天與鐵路一村的故事。

展區搭配文物與苗栗代表鐵道設施講述苗栗的鐵道故事
利用展版和可移動的小人偶介紹鐵道員的一天,兼具互動性

位於左側的展區展示了一輛縮小版的SA4101花車模型,一旁的牆上輔以1923年裕仁皇太子(昭和時代繼位為天皇)的行啟行程,詳細介紹這輛車的歷史與內部華美的工藝藝術。花車是日本時代為了提供皇族等達官顯要搭乘而打造的特別車,戰後國民黨政府接收之後,改為總統所使用的「花車」。模型車內也以VR技術還原車內實況,讓參觀者彷彿身歷其境一般。不過有趣的是,根據展版上記載當年裕仁皇太子的行啟行程表中並沒有在苗栗駐足,相關文字亦未補充介紹花車與苗栗的關聯。為何要用和苗栗鐵道歷史一樣大的空間介紹一輛和苗栗沒有關係的車輛,實在令人感到困惑。

縮小版的花車模型可說是願景館的主題陳設

我想很多朋友多少都有聽過一個八卦消息,客家委員會其實一直不斷在爭取花車能夠移到苗栗這個鐵道文化園區展示,或許這就是花車佔這個館相當大比重的原因。但誠如前面所述,連苗栗縣政府都無法說明清楚花車與苗栗的關聯,實在是難以說服大眾苗栗非得展示花車的理由。不過花車只是凸顯展示車輛與場所歷史脈絡符合與否的楔子,園區收藏的臺鐵珍貴機車之中,有如S405這輛當時為七堵駝峰調車場引進、長期服務於東北角的車輛,甚至還有林鐵與糖鐵車輛等與苗栗毫無關聯的車輛。

園區整修期間,展示車移到軌道上用帆布保護

回頭看苗栗鐵道文物展示館的收藏車輛,某種程度上展現收藏臺灣鐵道史上各式車輛的企圖心,但可以看得出來受限經費與人力不足,又在空間腹地大小等各方面妥協,使得陳列手法與歷史敘事上充滿侷限。趁著這次園區整理的機會,林鐵處順勢將林鐵車輛接回嘉義車庫,台糖也計畫收回相關車輛,對臺鐵來說何嘗不是一個重新檢討的機會?尤其是在國家鐵道博物館即將成立的籌備階段,蒐羅臺灣鐵道史上代表車輛的任務或可考慮交棒給國家鐵道博物館統籌,並將部分車輛轉予鐵道博物館入藏。至於苗栗適合展示什麼車?考量到苗栗機關車庫過去是火車爬上勝興段的重要補給站,未來的火車頭園區建議可做為舊山線動態運轉的營運基地,車輛收藏也可以曾在舊山線作為補機的機車與幹線電車為主要收藏方向。

臺鐵近期將「苗栗火車頭園區整建營運移轉案」的報告與公聽會紀錄上網公開,公聽會中不少鐵道先進也在會中提出前述的觀點,臺鐵對此也回應未來火車頭園區將以電氣與維修用車輛為主,算是照顧到了苗栗機關車庫過去是以開行電車預想為設計,以及現況作為保線用車輛駐地的場域精神。不過可惜的是,會議紀錄仍未說明臺鐵對於現存苗栗的機車們去留的態度為何,不免令人擔心臺鐵基於本位思考,過度與國家鐵道博物館競爭下,不但苗栗的在地鐵道故事無法發揚,臺灣鐵道的歷史敘事也難以完整。

在全臺各地鐵道場域陳列車輛需求膨脹的狀況下,場長建議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與臺鐵等相關單位應該開始思考各單位之間的競合關係,避免資源重複投資,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未來的國家鐵道博物館也要擔起協調各地鐵道場域的角色,建立可以互相交流的博物館網絡,透過緊密的合作創造最大的推廣與文化價值,才能讓臺灣的鐵道的故事更加豐富與完整。

參考資料:
1.臺鐵局「苗栗火車頭園區整建營運移轉案」預評估結果、公聽會紀錄、可行性評估報告、先期計畫書等資料公開:https://www.railway.gov.tw/tra-tip-web/tip/tip009/tip911/newsDtl?newsNo=8ae4cac38038f2e201803a72982e00df
2.《鐵道情報》248期

2022年4月19日 星期二

【看火車】新車來了!EMU3000型第11編成下船紀實

今年臺鐵又再推出了俗稱「鐵道幸福」的車站集章活動,我在朋友的勸誘之下一同相約在4月18日前往北迴線收集印章。不過十分巧合的是,我在行前收到EMU3000型第11編成已從日本下松港來到花蓮的消息,於是我們決定在完成收集漢本的印章之後返回花蓮,驅車前往花蓮港迎接新車。

新型客車與工業風的港口風景

這次的EMU3000型第11編成海運安排和之前一樣是直接從日立製作所位於山口縣下松市的笠戶事業所出發,由巴拿馬籍貨輪聖淘沙(TROPICAL SENTOSA,IMO號碼9883479)負責運送,於4月15日傍晚18時左右抵達花蓮港8號碼頭停泊。根據過往的經驗卸船作業通常會分兩日進行,16日先卸貨9輛,但這次比較特別的是中間休息一日,18日才下最後的3輛車,之所以間隔一天據朋友轉述是因為花蓮機務段17日機班不足所致。我和朋友在車站租了車之後前往花蓮港邊的華東橋,眼看最後一輛車還沒從船艙出來,因此我們繼續前往觀光漁港的拍攝點。可惜當天因為漁港正在進行農機展活動場地布置,繞路耽擱之下來不及拍到最後一輛車飛高高。

抵達時車子剛好落地

雖然有點可惜,但幸好我之前就來拍過EMU3000型新車飛高高。去年7月底第一編組到港時我就來共襄盛舉了,可惜的是當天新車並未如預期中午離開港區,而是遇上軔機測試問題持續延誤出港時間。更慘的是下午還下起大雨,一行人只好躲在車上等車等到天黑才收工。

第一編成來的時候卡在港邊到卸貨船都走了還出不了港

看著卸船作業都已經結束,我們只好再度回到華東橋上取景。從華東橋上可以清楚望見新車所在的8號碼頭,另一輛R162號柴電機車正等著編組完成連掛後將新車牽出。新車到港的路線被稱為「八號碼頭下船停留線」,是從亞泥十號碼頭專用線分歧出的一條支線中的支線。港區附近除了亞泥的儲運站之外,還有中鋼裝卸礦砂的場地,在廣角鏡頭捕捉的畫面中得以呈現濃濃的工業港風景。12點時,在花蓮港站內待機的R161號柴電機車前往八號碼頭下船停留線的轉轍器附近,等待R162號將新車編組拉出之後包夾新車,開始回送路程。

新車夾在工業港之中
剛好旁邊的儲運站內有水泥斗車
編組完成後,R162於12點將車拉往拖上線

話說這個花蓮港剛好就是花蓮在日本時代的舊名,有一說是源自於清代當地人稱呼該地為洄瀾港(地名就是三個字連在一起)而來。雖然不知道為什麼很早就在地名裡有一個「港」字,但實際上花蓮的海岸線相當平直,根本沒有稱得上是港口的地方。一直到1930年花蓮港築港計畫提出後,日本政府於隔年通過超過742萬圓的預算,才在當時的花蓮港市區北側的米崙分期興建,最後於1939年10月2日正式開港。

花蓮港築港計畫平面圖,可見港灣是在陸地上開挖出來的
資料來源:[昭和十一年七月]花蓮港築港概要

花蓮港港歷經9年工期才開港通航,但由於港灣內極為狹長、水道過淺,因此有船長90公尺、入港吃水5公尺的限制。儘管入港船隻噸位受限,但在開港三個月內還是累積相當可觀的貨運量,光是進口量平均一日就超過400公噸。預期開港所帶來的開發效益,在第一期工事後期當局很快地在1940年展開第二期築港計畫,預計可以提供六千噸級船隻停泊,然而隨著二次大戰戰事白熱化,相關工程也因此停擺。戰後國民政府自1959年至1992年分四期進行花蓮港的擴建,才拓展成今日的規模,成為東部砂石與水泥進出口的重要港口。

考量甲種回送編組已經完成連掛,我們決定先一步到跨越鐵路的新生橋等候。不過沒想到才剛到攝影點沒有多久,一列EMU900型試運轉列車卻跑進只有單線區間的花蓮港線內,讓新車前往北埔的時間比我預期的還晚得多。好不容易在12:47才終於看到白色的新車身影,在兩輛柴電機的包夾下通過嘉新號誌站。最後我們再到新生橋的另一側等車從北埔回花蓮,結束這次的迎新車行程。
8776次回送通過嘉新號誌站
新車從北埔接近花蓮時已超過13時

參考資料:
1.【看火車】臺鐵新車到港前奏:普悠瑪X花蓮港X攝影攻略
2.【產業遺產】東臺灣的海上門戶:花蓮港的過去與現在

2022年4月13日 星期三

【產業遺產】繁華山城的秘密景點:九份輕便路與礦坑探尋

九份是眾所皆知的金礦聚落,早在清代就吸引許多淘金客前來,一時之間人聲鼎沸,好不熱鬧。日本接管台灣之後開始建立礦區開採與登記制度,如藤田組等不少日本資本家紛紛投入瑞芳地區的金礦開採。拍完上午的605次復興號之後還有點時間,我便朝向九份覓食與散步。忽然想到平常大家逛的老街周圍其實有不少礦業遺跡,立刻拿出手機按圖索驥來找找附近的礦坑在哪裡。

說起九份的歷史就不能不提到顏雲年。日本資本家雖然擁有現代化採礦技術,但開採的效率卻始終不如預期。出身瑞芳的顏雲年承包了瑞芳地區許多礦區的開採作業,憑藉著他八面玲瓏交際手腕及優秀的勞務管理,獲得藤田組等日本資本家的信賴並累積大量財富,基隆顏家因而被後世稱為臺灣五大家族之一。在今日的九份市區附近的頌德公園內,還可以看到立於1917年讚頌藤田組及顏雲年的頌德碑,當時這座碑還是在顏雲年有生之年所立,更可見其人望之高。

頌德碑共有四面,傳頌顏雲年與藤田組對地方的貢獻

1910年代,藤田組看上了石底煤田的優良煤礦,1918年便與顏雲年合資成立台北炭礦株式會社,著手鋪設從三貂嶺到菁桐坑的石底鐵道。台北炭礦株式會社雖然由藤田組占有多數股份,但實際經營還是以顏雲年為主。不過好景不常,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導致國際銅價崩跌,一直以來和顏雲年關係良好的藤田組不得不緊縮金銅礦開採事業,連台北炭礦的股份也一起釋出,自此退出台灣。雖然顏雲年的雲泉商會因此獲得機會吃下位於九份的「瑞芳金礦」的礦權,但緊接著等著他的是已經開工的石底鐵道馬上面臨重大資金缺口,讓顏雲年不得不將台北炭礦增資改組為「台陽礦業株式會社」,瑞芳金礦因此成為台陽礦業旗下資產。

現今留存的台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是在1937年建築的礦務事務所,統籌管理瑞芳金礦區的種種業務。建築外觀呈現當時流行的現代主義式樣,水平簡潔之外,又附有溝面磚作為裝飾。前庭視野極佳,天氣好時可以眺望遠方的深澳灣與基隆嶼。可惜的是探訪當日大門深鎖,無法進入;但奇怪的是裡頭不僅傳出人聲,後門還敞開著,似乎在向我這個觀光客傳達非請勿入的聲音。

外觀十分簡潔的辦事處,門前步道還正對著基隆嶼
辦事處正門大門深鎖

不過即便礦產再優良,沒有交通運輸的話貨送不出去,自然也就無法發大財,顏雲年因此相當熱中於交通建設與運輸服務,在眾多礦業主中是極少數的存在。承包九份的瑞芳金礦期間,顏雲年與蘇源泉在1902年合作闢建了九份與瑞芳之間的聯外道路。1910年顏氏也和木村久太郎等14位發起人創立的基隆輕鐵株式會社,除了作為久年炭礦的兩處煤場的運煤路線之外,更兼辦瑞芳到基隆的客貨運服務,運輸量之大甚至建成手押台車軌道少見的雙線規模,成為宜蘭線通車前基隆河中上游地區主要的聯外交通工具。

為了加強瑞芳與九份之間的運輸能量,顏雲年的弟弟顏國年承襲兄長的經商之道,成立瑞芳輕鐵進行自瑞芳到九份、金瓜石的金瓜石線鋪設(後來被基隆輕鐵併入),1931年完工後確立了從九份經瑞芳到基隆的運輸廊帶。這條金瓜石線大致是沿著今日的琉榔腳(從流籠腳一詞演變而來)觀光步道後,再沿著輕便路穿越九份市區。當你沿著輕便路走會發現這條路和老街裡其他條路很不一樣,地形起伏非常平緩,而在觀光客一定會拍照打卡的昇平戲院前,曾經就是這條台車軌道的車站所在。

輕便路一景
昇平戲院是九份繁華區域的中心

九份大部分的路都像豎崎路一樣上上下下

從昇平戲院出發,首先會遇到此行第一座礦坑──五番坑。雖然坑口仍維持著紅磚外觀,但周邊環境經過改建後已經不見當年樣貌;坑口上方的門額寫著「大竿林五番坑 九大鑛業有限公司」,似乎暗示著二戰後採礦權曾經易主或是轉租。

五番坑

繼續沿著輕便路往瑞芳方向走到盡頭,可以看到一座外觀以石砌的低矮隧道,這是這條台車軌道上所剩不多的遺跡之一。隧道內部非常狹小,只能勉強供一輛小客車通行,內部則是素掘而成的內壁,因著豐沛的地下水而在隧道內部下著小雨。穿過隧道沿著一段道路來到琉榔腳觀光步道的頂端起點,現今已改建為石階步道的是過去伏地索道經過的路線。伏地索道是在兩條軌道之間利用鋼索與捲揚機牽引台車車輛,好讓台車可以爬上陡峭的山坡來到九份,因而曾被稱作「流籠」。這條伏地索道路線也不是一路到底,沿途仍須挖鑿地塹與隧道,才能到達山腳下的柑子瀨。

隧道狹小只能容許一輛車通行
隧道西口上方還有門額,但已不見題字
琉榔腳觀光步道上的唯一一座隧道在地塹之中,內部的石階隨坡度陡下(攝於2023.9.)

在隧道前恰好看到有步道指標指示沿著階梯往下,跨越汽車路之後就可以到七番坑。七番坑位於瑞金公路的下方,外頭以白鐵柵門封閉,裡頭不斷有湧水流出,不知道的話還以為是道路下方很一般的涵洞,但一旁的小小土地公廟仍是為我指出了他是礦坑的身分。對於礦工來說,每天上工都不一定能夠安全回家,因此在礦坑旁多半會設置土地公廟作為礦工的心靈寄託,也就成為踏查礦坑的重要參考物。

坑前積滿水的七番坑,照片左邊有一座小土地公廟

根據部落格《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的記述,七番坑旁的金山寺旁有一條九份舊步道,可以到台陽合金公司內的九番坑。不過才往下走,我就被步道上長滿茂盛的植物擋住去路,只好沿著汽車路爬回辦事處附近尋找另一處八番坑。八番坑的位置頗為神秘,場長記得以前來九份的時候曾經看過,但不知為什麼就是遍尋不著記憶中的畫面。按照Tony的記述,我來到台陽公司瑞芳辦事處上方的福德宮,從矮牆邊往下看這才終於找到了八番坑。原來八番坑的前面被一間合菜餐廳擋住,也經過整理鋪上了鐵道意象,難怪找不到記憶中雜草叢生的荒廢感。

八番坑開坑於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是九份開發初期開鑿的礦坑,距今已超過兩甲子的歷史。坑口為磚石合造砌成,整體保存狀況相當完整,不過坑口前卻有奇怪的軌道意象,分歧的軌道其中一條甚至還會去撞坑口右邊的擋土牆,實在是意義不明。

八番坑裡頭還有一輛小鑛車意象
坑門額上寫是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開坑
從坑口上方可見筆直和向左彎的鐵軌,房子不知道是不是捲揚機房(攝於2016年)

為了找舊礦坑爬上爬下真的累人,不知不覺手上的計步器就提醒我一天的運動量達標了。拖著肚子咕咕叫的身軀,我趕緊回到老街上覓食,最後買個排隊名產就下山結束這趟探險之旅。

參考資料:
1.黃智偉,《台陽公司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4)
2.古庭維、鄧志忠,《台灣舊鐵道散步地圖》(晨星,2010)
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293)九份.八番坑
          (1186)[新北市瑞芳].九份舊步道.七番坑.九番坑.八番坑

探訪時間:2022.3.
完稿時間:2022.4.
更新時間:20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