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1日 星期二

【看火車】青色的鐵道旅行(二)─難得一見的懷舊急行列車

隨著進入職場有穩定收入後,開始很任性地說走就走,這次旅行其實也不例外。看著JR東日本公布的春季臨時列車表,映入眼簾的是沒在JR線上看過的列車等級:「急行津軽」,後頭寫著是電力機關車牽引12系客車行駛。筆者「夢遊」多次,除了富良野的ノロッコ列車之外,還真的沒看過機關車牽引著無動力客車在路上趴趴走。於是,就在航空公司促銷的推波助瀾下將「急行津軽」設定為目標。
急行津軽臨時列車的HeadMark以青森盛產的蘋果為概念設計

12系客車是日本國鐵在1969到1978年間製造的急行形客車,主要有スハフ12形、オハフ13形和オハ12形等三種形式。急行形客車對應到台灣的無動力客車最初的服務定位,比較類似二等客車(如復興號)。12系客車車內採用相親座的設計;車廂設置分散式電源裝置、兩端設置自動門增加安全性,同時車殼使用FRP材質以達到節省成本的目的,12系採用的許多技術在後來都成為國鐵車輛的設計基礎。
スハフ12 162形式照
オハ12 366形式照
スハフ12 161南端特寫

這次的急行津軽於5月18和19日開行,下行列車於8:12由湯沢出發,經由奥羽本線於12:44抵達弘前;返程上行列車則在15:33出發,19:55抵達湯沢。由於奥羽本線列車班次不多,所以基本上單程只能選一個點拍攝。在尋找攝影點的過程中,發現這段路線以前是寢台特急あけぼの的行駛路段,所以可以參考的點不少。

筆者選擇高岳山作為5月18日開行首日的第一個拍攝點。高岳山位於八郎潟車站東北邊的副川神社上頭,從車站步行到登山口需要40分鐘,由於沒有公車可到所以步行是唯一的非自駕交通方式。在稜線之前的山路稍陡,加上土偏砂質,抓地力不足的鞋子很容易打滑。穿越四座鳥居、攀登約半小時過後終於抵達山頂,但沒想到明明列車還要40分鐘才會來,許多同好早就搬著梯子跟腳架提早來卡位了。因為沒位子,只好跟著爬到樹上去取景。
高岳山的地圖,取左邊山路
神社入口,第一個鳥居
第二個鳥居,要開始爬山了
第三個鳥居,接下來的路幾乎就在稜線上前進
第四個鳥居,路線在神社後面
(但居然是用水管做的)
山頂早就有人來卡位
初夏的插秧時節,後面是八郎潟

下山後搭車前往弘前。由於昨天經過五能線的一個很棒的攝影點,因此想臨時變更行程前往,但始終來不及劃白神號的指定券,只好在站內拍攝12系客車的形式照。拍完之後就照計畫去石川車站北邊的跨線橋等回程的急行津軽。
弘前站內留置中
上行急行津軽駛過岩木山下

5月19日開行第二日,筆者搭乘電車到陣場車站,步行20分鐘前往松原隧道北口。奥羽本線大館到弘前所經過的矢立峠是秋田與青森之間的地理關卡,在1960年代進行鐵道複線化工程時也留下許多鐵路改建的痕跡,這次所選的松原隧道北口便是在奥羽本線複線化工程中於1971年通車的下行線隧道。

松原隧道北口是奥羽本線下行的芭樂攝影點,鐵道情報攝影總監也曾來到此點拍攝寢台特急あけぼの。由於抵達陣場的火車班次極少,逼不得已只能比急行津軽早兩個半小時到定位,但沒想到許多自駕攝影者也提前來卡位,讓我想去別的地方晃晃都沒辦法,只能把多餘的雜木折斷清出拍攝空間。不過,在主菜來之前只有兩班下行列車經過,CP值實在很低。
陣場車站在1960~70年代這波路線改善中便曾改建過
舊站場就在現在的車站前方,目前還留有一座蒸汽火車加煤設施
右邊的樹都長起來了,拍攝角度選擇已不像以前這麼多

拍完主要目標之後,順道一遊松原隧道北口旁的長走風穴。「風穴」,意思是有風會從地底吹出來,這個地方終年都會吹出攝氏0~5度的天然冷氣,是相當特殊的地質現象。為什麼會有冷風吹出來,至今尚無定論,但因為冷空氣不斷吹出來,使得高山的植物都能在此生長,因此在大正年間便以「長走風穴高山植物群落」將此地指定為天然紀念物。1902年,秋田商人佐佐木耕治來到長走聽說了風穴的傳聞,在當地人指引下發現了這塊寶地。佐佐木研究後發現風穴吹出了冷空氣可以有效延緩食物腐敗,因此自1912年開始陸續建造7棟倉庫,作為青森的蘋果倉庫。
剛開始還以為溫度計壞掉了
復原後的3號倉庫
2號倉庫前居然還結冰

5月18日同場加映:除了急行津軽之外,當天JR東日本還開行了已經沒有常態運行的超高級寢台特急列車仙后座號,以套裝行程的方式行駛秋田=青森=上野區間。在電聯車稱霸日本的今天,這樣由火車頭牽引列車的風景真的不常見了呢!


2019年6月4日 星期二

祝!宜蘭線南段通車100周年

1919年3月24日,宜蘭至蘇澳的宜蘭線南段鐵道正式通車營運,同年11月15日再將路線延伸至礁溪,自此開啟蘭陽平原的官營鐵道歲月。今年適逢這段鐵路開通一百周年,台鐵為了搭配鐵路節活動因此選在今天(6/4)開行CT273專列。

隨著縱貫鐵道建設逐步完成,鐵道部也展開其他各地方的鐵道路線規劃,宜蘭線鐵道的規劃自1914年進入探勘選線階段。1917年宜蘭線南段的蘇澳=頭圍與北段的八堵=猴洞開工,1919年3月宜蘭線南段開通於23日舉行盛大的通車典禮,當時除了讓宜蘭的林業、糖業物產更加蓬勃發展之外,也讓蘇澳成為當時通往宜蘭和花蓮港的陸上交通樞紐。

19190322台灣日日新報上有關宜蘭線南段開通的訊息
19190329台灣日日新報描述鐵道開通後盛況

今日的專列便特別從當時交通重點蘇澳出發,開往礁溪車站。早上10:33,R123柴電機車便牽引CT273與復興號編組從花蓮出發北上,中午過後抵達了蘇澳新站。
5967A次經過清水斷崖

R123在蘇澳新站轉線、調頭之後,於下午兩點開往蘇澳站等待載客。台鐵也在蘇澳站前舉行慶祝活動,地方民代、交通部部長以及蘇澳站的姊妹鐵道銚子電鉄社長也都到場參加。為了今天的活動,台鐵也在蘇澳、冬山、羅東、宜蘭、礁溪等五個停靠站販售每站限量300套的紀念車票,不過似乎因為票套版面設計的鐵道意象有如雲霄飛車、封面也沒有特別設計,所以買氣似乎不甚理想。
回送列車駛向蘇澳站,也是CT273修復以來首次進入蘇澳站
銚子電鉄社長特地前來祝賀宜蘭線南段通車百週年

專列與三列不同塗裝的EMU800型一字排開

在蘇澳站參觀耽擱了一點時間,急急忙忙驅車前往武荖坑制高點。到了現場才發現原本應該只有圈內人知道的攝影點,居然也被1635邪會*佔據,只能想盡辦法在侷促的空隙中構圖。雖然我自己晚到我也認了,但最外側的阿伯不但相機架在腳架上,還一手叼著菸、一手拿快門線,舒服地坐在枯倒木上一邊驚嘆火車的煙一邊按下快門,連火車有沒有進構圖都沒有透過螢幕或觀景窗確認。直覺得要佔據這麼大的空間卻又對攝影如此隨便,何不回家等同好拍給你看,這麼多人也不差你一張。
明明是週二仍有眾多1635邪會來追車

雖然宜蘭線主要車站幾乎都是專列的停靠站,但蘭陽平原段的下午攝影點本來就不多,加上天氣不好,所以接下來就照行程做紀錄了。
冬山發車,可惜後頭的龜山島躲在雲霧裡
專列通過宜蘭河橋
廣角再一張

專列到礁溪後,跟在172次自強號後頭、由R123牽引回到宜蘭站,待整備過後於晚間7:14啟程回花蓮。因為是R123 「帥哥」後第一次附掛在蒸汽機車專列,所以刻意選在南岸等他回來,可惜居然連礁溪富士也看不到。



雖然是有點炒冷飯了,不過這樣的慶祝活動如果能在3月24日通車日舉辦想必會更有紀念價值。然後就像去年討論過的縱貫線通車110周年,政府機關對於生日的態度依然是相當隨便。但或許在看到那座山上的阿伯之後,就能了解到不是政府機關的問題,而是大多數民眾都對鐵道文化抱持著隨便的態度,反正有煙有拍到就好了嘛!

*註:過去某些特定團體極喜歡持焦距16-35mm的短鏡頭拍攝列車近景照,也不顧慮是否阻礙到後方持長鏡頭的同好,因此鐵道圈以「1635」指稱這群團體。後泛指沒有鐵道基礎知識,也不顧是否妨礙到同好或危及鐵路安全,只管自己有沒有拍到照片的攝影者。


2019年6月2日 星期日

【看火車】青色的鐵道旅行(一)─初夏的五能線攝影旅行

對於鐵道攝影愛好者來說,日本有不少一生必去的絕景路線,五能線想必是其中之一。

五能線北起青森縣川部車站、南至秋田縣東能代車站,全長147.2公里。日本在明治、大正年間為了擴充國內鐵道路網而公布的鐵道敷設法,裏頭便將五能線列為建設預定線之一,也就是一百年前的前瞻基礎建設。建設計畫於1924年展開,期間買收私營的陸奧鐵道,並逐步自南北延伸,於1936年全線完工通車,改稱為五能線。

由於五能線緊鄰著日本海岸行駛,沿途灣澳、海蝕平台與奇岩怪石相間;往山裡走還有十二湖與世界自然遺產白神山地等景點,自然休憩資源相當豐富。因此自1990年代開始便開發周邊觀光行程,1997年先以キハ40系改造客車行駛Resort白神號(リゾートしらかみ),2010年更引進新型油電混合車,提供遊客更舒適的乘車環境。

這次五能線鐵道攝影旅行的主要目標其實並不是大家熟知的白神號,而是班次也相當稀少的キハ40系普通車。五能線的キハ40系客車以白色為底搭配藍色線條,是五能線的代表塗裝。然而,2017年JR東日本宣布將新製GV-E400系於2020年度前逐步投入新潟與秋田地區,取代已使用40年、成為日本柴客車代表的キハ40系。於是,筆者決定趁著這次「令和最初旅行」的機會趕緊前往拍攝紀錄這款懷舊的普通車。

出發前筆者根據時刻表自行繪製運行圖進行排點,決定一早自能代北邊的東八森車站附近開始拍攝。由於行程前一天晚間才到新青森,考量到秋田的時間租車店早已打烊,於是便從新青森租車前往東八森一帶過夜。
日本很基本款的小車

第一次看到東八森北這個點是在《日本鐵道美景》上,書的照片採用剪影,但因為我是第一次來,所以在最安全的早晨順光時段拍攝221D和222D次。這個地點較高,所以可以用稍微俯瞰的角度拍攝。前景是稻田,後頭是碧藍的日本海,一幅純樸的鄉間風光。
東八森北的地點就在Lawson轉進去的半山腰上


接著有一個小時的空檔,於是轉移陣地到岩館南邊的第二小入川橋梁拍2527D和522D次。第二小入川橋梁俗稱小入川鐵橋,完工於大正15年(1926年),長174公尺、高23.4公尺,是五能線上的攝影名點之一,攝影點就在鐵道東側的國道人行道上,而且公路橋北端還有免費停車場相當方便。由於這裡的鐵道是西北-東南走向,所以車側只有夏天前後的早晨才順光。


五能線海岸以奇岩怪石出名,其中最多人造訪的非深浦莫屬。深浦是五能線中段的主要列車交會車站,周邊地形是灣澳,是個相當典型的漁村。而在市區北側的公路旁小山丘就是拍攝點,人行道旁滿滿都是走上小山丘的明顯小徑,因此取景角度選擇相當多樣。附近最大的免費停車場是近年甫完工的深浦診療所。


深浦市街有一部份是在臨海台地上
因灣澳地形可以拍好幾次
右邊的石頭好像青蛙XD

再來キハ40系普通車班次要十二點半過後了,所以中間超過兩小時的空檔就去十二湖踏青。根據青森觀光網站的描述:津輕國家公園的「十二湖」位於標高150至250公尺丘陵地區,為橫跨約4平方公里的33座湖泊的總稱,據說是江戶時代發生的大地震引起的地層下陷所形成,由於自大崩的展望處往下能看到12座湖泊,因此被稱作十二湖。

沸壺池清水的觀音像
旁邊有一間茶屋就是以一旁的小溪引水煮茶
水質清澈因此也被選為「名水」
雞頭場之池一景

為了省點停車費,所以就把車停在高度較低的王池免費停車場。但因為時間不多,所以只將青池作為主要目標。青池可說是數十座湖泊中最為神秘且必訪的湖泊,周圍森林蓊鬱、池水清澈見底,但又散發出淡淡的藍色。恰好到訪的時候有一旅行團來,不但不好構圖還一直被請託幫忙拍照...。然而在他們離開後,青池隨著周遭的嘈雜聲靜下來,似乎更顯得深邃。


魚好像浮在空中

在森林吸收完芬多精之後,驅車回到北邊的追良瀨附近。追良瀨到驫木之間的地形是臨海台地,但鐵道卻是緊鄰著海岸前進,因此在台地邊緣就能有相當壯觀的俯瞰角度。這段海岸主要有三個取景點,這次我選擇北側的兩個,分別是「黒嶋隧道南口」以及「黒嶋隧道樓上」。黒嶋隧道南口攝影點的路線就是三個點的中間,沿著和車一樣寬的田埂走進森林,沿小徑即可到達一個開闊的小平地,似乎除了鐵道迷之外也有農家在走,所以路徑相當清晰。
這次選的兩個點的路線以紅線標記
列車出隧道之後是一個S彎
圖為下午的2828D次

另外一個點就在上圖隧道的樓上,能見度好時,甚至連広戸北邊的海岸列車都能看見。不過這個點絕大部分的站立面都是陡坡,所以如果遇上大拜拜的場合可能會很難找站位。(不過特殊列車也不走這裡所以應該是沒有這種機會)
穿過樹林之後就是陡坡
2835D次列車遠遠的就能看見
轉過來...
如果右邊是稻田的話就是清水坡了
最後來到広戸車站南邊的武甕槌神社拍攝Resort白神號就收工了。回程順便停了千畳敷海岸欣賞了一大片的海蝕平台與怪石。
相當有名的白神號列車
怪石很多的千畳敷海岸
遠處就是千畳敷車站

《番外篇》

隔天晚上住弘前市,翌日一大早坐頭班車到鶴泊車站拍攝稻田風景。而稻田背後的就是津輕地區的地標─岩木山,由於緯度比較高的關係,所以到五月還可以看到皚皚白雪(雖然中午平地氣溫都接近30度就是了)。岩木山因為山形獨立,也是一座火山,所以又被稱作「津輕富士」,是日本眾多的鄉土富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