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新基隆站開箱文

自從基隆新站切換以來都還沒時間去看看,但因為ㄎ大師說沒搭過板橋-基隆的國道客運,所以就一起去看看了XD。

從海洋廣場到車站,原來的站房還在,整個街區看似沒有什麼太大變化。走進車站,售票房和服務中心的鐵捲門都拉下來了,站內也多了很多公共藝術。一旁也放著舊基隆站的模型,不知為何有種「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之感。

現在仔細看看,覺得國光站長得也蠻有意思的 

時代的眼淚...... 

從舊基隆站的剪票口走進去是連接新站南站的天橋,以此跨越過舊站拆除工程的施工現場。一旁那隻縱貫線起點立牌還在,每次來基隆果然還是要看看他才會覺得踏實。


舊月台已不再有列車停靠了 
令人懷念啊!
舊鐵軌只剩下一段還沒拆掉,原本臨時的第一月台和第二月台南端已拆除。在拆除時也露出了舊時代留下的紅磚月台,剛好可以趁機考古一下。
從天橋上可以看到南站 
往北眺望北號誌樓 

舊月台露出
北邊西三碼頭邊最後的臨港線鐵軌還在,不過通往舊站的平交道也已鋪上柏油,也不會在有火車從這裡下船了。一旁好不容易搶救下來的西三倉庫也成了見證這段歷史的建物,不曉得會如何活化利用,真希望以後的人還能記得這段歷史!



最後的電杆?
新站站內大量使用玻璃作外牆,採光還算不錯。不過二期工程還沒完成,不但車站內部很多空間未開放,就連預期要打通的後站也還沒好,不知是否有搶先剪綵的嫌疑?
南站內部 
靠近港運碼頭的北側出口 
有點像隻雞 
新站被批得滿頭包的大概就是這個被評為美學原點的新起點標了吧。雖然我是不知道各位會把它聯想成什麼東西啦,但光就玻璃缸上面的字因為玻璃太透明而極不清楚這點,大概也沒辦給他多大評價。
像這種象徵一個車站地位的東西,不知當初為何不向居民徵稿,或是嘗試融入地方特色(像是船啊、老鷹啊之類的),偏偏要自己悶起來做出這種東西(唉~

原本第二月台底端還有預留通往港邊的戰備用鐵道,不過聽說國防部說不用,所以反而成了永遠不會通的鐵道了。

最後離開基隆時搭的是往楊梅的木瓜車

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何處是故鄉?—寫於《灣生回家》觀後

相隔70年,無限的思念
故鄉到底是什麼?是出生長大的台灣?還是陌生的祖國日本?
二戰結束,日本人被迫離開台灣,即使是在台灣出生長大的灣生也不例外。70年後的今天,這些阿公阿嬤終於能再回到他們日夜所思的出生地。
即使過了70年,他們依然能說著以前騎著水牛和別家的水牛打架,跑到山上和原住民小孩玩捉迷藏,別人田裡摘水果的往事。一切似乎就像是昨天才發生,引人發笑。然而,當富永阿公再踏上台灣,雖能辨識出以前社區的道路、風景,甚至找到以前的家,但許多的好友卻也相繼離世,甚至來不及看到他寄出的賀年卡。
清子阿嬤,從小就因為一些原因被日本母親過繼到台灣人家庭做童養媳,從來沒見過親生母親一面。子女、孫女們也到日本去找了好幾次,但都沒有消息。而製片單位終於找到了清子阿嬤的母親─千歲阿嬤的墓,但清子阿嬤卻也已經沒有力氣再經長途旅行。最後子女們代替阿嬤去掃墓,也帶了阿嬤的照片帶給千歲看,臨走時要帶走相片,擲茭好幾次卻都得不到千歲阿嬤的同意。從終於找到千歲到掃墓,發現到冥冥中人與人的血緣真的是怎麼樣都斬不斷的,當下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在後來的日本戶政單位尋根,更發現千歲阿嬤有在日本幫清子阿嬤報戶口,從沒忘記這個女兒,也總算讓阿嬤知道自己的媽媽原來還把她放在心上。
雖然日本殖民有他的黑暗面,但我相信這些來台灣打拼的日本人和你我一樣,都是很認真地過日子、很認真地開創出自己的一片天。卻因為戰爭,得和自己出生長大的地方分開。看到這些阿公阿嬤,真的覺得在戰爭中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哪裡才是故鄉?大部分的人都給了這樣的答案─台灣。不知為何想到天空之城裏頭的一句話,「人是無法離開土地生活的」,同樣的,人也無法割捨掉自己的故鄉而活。人與人、人與土地的關係是沒這麼容易被斬斷的,即使分開,還是會在夢中依著思念緊緊相繫著。即使生活在日本,卻還是時時心繫著台灣。
看完之後,真的,你怎麼能不愛上台灣呢?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2015.10.15台鐵大改點後即將消失的風景

這次為配合屏東=潮州雙線高架電氣化、潮州車輛基地啟用以及台中高架化將在年底通車,與一些因應車輛狀況所做的調度,許許多多的列車也許將消失在你我原本熟悉的路段和時段中。以下以小弟我目前收集到的情報,稍微進行整理,也小回顧一下這些將要消失的景像。

高雄到發對號列車改由潮州到發

因潮州車輛基地啟用,位於高雄站東方的高雄機務段及調車場將要搬家,對號車到發改由潮州接手,以前調車機在高雄站忙錄地推拉編組進出調車場的樣子就看不到了。
S210準備將655次推回車庫 (2014.8.18)
(2014.8.18) 
準備回廠(2014.8.18) 
DHL113將543次推回車庫 (2015.8.19)
(2015.8.19)
紅斑馬/太魯閣號運用變更

紅斑馬車況一直不太好,最近更是全數編組進廠檢修,改點後也只剩經海線的一往返,恐怕紅斑馬的退休之日也不遠了。
20140607  EMU1200(122次) AT鯉魚潭拱橋
而未來新台中站的月台高度已和普悠瑪、EMU800等新車輛的地板齊平,所以為了避免月台去卡到太魯閣號的車門台階,所以改點後太魯閣號全面退出樹林以南的西部幹線,原班次改由普悠瑪號代打。下次太魯閣號再度在中部奔馳,只能等車門台階改造完成了。
20140308  太魯閣號(282次) AT台中路鐵橋 
20151004  太魯閣號(278次) AT西湖溪鐵橋
台鐵行駛距離、時間最長列車消失

從台東開往高雄,經由北迴線、宜蘭線、山線,歷經13小時12分,行經716公里,停靠66站,輪了五班司機的655次莒光號在10/12 11:42抵達高雄站後畫下句點。未來這班車將截短行駛到樹林站為止,繼續往南則由543次莒光接續。
串聯東部與西部的夜車也走入歷史(20140206 AT桃園)
復興區間車

以往高雄=枋寮間令人熟悉的復興號編組區間車也要有大變化,因屏潮電氣化完工,電聯車將可開進潮州,於是高雄=枋寮的區間車一律都得到潮州轉車。也就是說,潮州以北除了逢周末行駛的781/782次及逢周一、六行駛的582次復興號外,就再也看不到復興區間車了。
除潮州以北看不到外,潮州以南的區間車也大多以DMU編組取代,以後要看到漂亮的天藍色車箱行駛在屏東平原上就愈來愈難了。

20140621  區間車(3512次) AT鳳山 
20140825  區間車(3517次) AT崁頂南 
20140825  區間車(3522次) AT崁頂
20150815  區間車(3513次) AT高屏溪鐵橋
20150829  區間車(3514次) AT澄清路陸橋

2015年10月3日 星期六

【老屋町】城南記事─台北植物園與南海學園

還記得在建中唸書的時候,有時就會跑到植物園晃晃,但是直到今天才認真的來看這裡一些老建築。台北植物園創立於1896年,起初是作為園藝用植物的苗圃,1921年才改名為台北植物園,致力於蒐集、培育熱帶植物,以了解熱帶植物的習性,或許也顯出了當時日本對開發南洋資源的積極度。戰後植物園隸屬於林業試驗所,至今園內仍種植許多植物,成為市民散步、賞鳥的好去處。
1945/4/1的美軍航照圖
博愛路側入口
溫室

紅冠水雞 
綠繡眼 
青斑蝶v.s.紫斑蝶
植物園內也保留有日本時代的臘葉植物標本館與清代的欽差行台兩棟古建築。其中欽差行台是作為招待中央來台灣的官員的場所,最初位置是在今天的中山堂。1895年後日本統治台灣,曾作為總督府辦公廳舍。後來新的總督府於1919年落成以後就作為臨時性的聚會所,直到1931年為了興建台北公會堂,才將欽差行台分別搬到動物園、台北別院、植物園重組保存,但至今僅剩植物園的部分被完整保留。在兩側廂房則分別有建物的歷史沿革介紹以及植物園文化的考古文物展示等。

紅磚樣式的臘葉標本館



第二進的儀門
儀門後的中廊
大堂
戰後植物園的東側區域有了很大的變化,這裡被規畫作為南海學園,武德殿在戰後拆除變成農委會後的停車場,建功神社被改建成中央圖書館,原來的商品陳列館拆除改為歷史博物館,也另外新建了台灣科學館、藝術教育館、教育電台等設施。南海學園的建築特色是中國風,但屬台灣少見的北方樣式,像是科學館就被設計成天壇造型,真不曉得是不是意味著皇權復辟的意思?也因為具有戰後政權來台的時代特色,所以南海學園的建物幾乎全被列做歷史建築。
原台灣科學館,現在似乎要改做工藝發展中心 
台灣藝術教育館 
原中央圖書館(現台灣藝術教育館南海書院)前,那座橋似乎是以前神社的參道 
以前神社周邊的圍欄 
主體還在修復中,根據網路上的照片,似乎內部格局和以前的神社差不多
獻堂館,現為孔孟學會用 
教育廣播電台 
歷史博物館,現在常借各單位辦各式各樣的文物展、畫展
最近在蒐集老照片的同時,發現在歷年建中的畢業紀念冊內都可以看到關於南海學園的照片。想必在那學習資源缺乏的時代,南海學園對建中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吧。但現在這些建築的社教功能都漸漸被更新穎的場館和各式各樣的媒介取代,反而我們都忘了這些場館對於我們的意義,實在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