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9日 星期六

【762的世界】輕鬆放空行-跟著火車爬山的百年鳴森專列

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在去年底於台灣設計展期間舉行「百年鳴森」林業鐵道特展,展覽內容詳細介紹了火車如何爬山等等相關鐵道技術知識。不過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靜態展示的照片仍不如實際從火車上看見的風景。因此,策展方與林鐵處合作於1月25日舉辦「百年鳴森」專列,提供「地景工作坊」與「輕鬆放空行」兩種行程,讓大家來一趟深入林鐵私房秘境的小旅行。

這次專列由五節阿里山號車廂及DL45柴油機車組成,車輛側邊與編組前後則有為這場活動設計的Headmark與行先板。名額有限的「地景工作坊」安排在第一輛車廂,由策展人古庭維為參加民眾深入解說沿線地景,至於場長受邀參加「輕鬆放空行」為後方四輛車廂,沒有滔滔不絕的解說員,可以輕鬆地看著遠方的景色,安心地在手機訊號時有時無的旅程中放空。這趟旅程原定上午8點半從嘉義出發後,沿途停靠樟腦寮、梨園寮、水社寮、多林,最後在下午1點半抵達終點十字路車站,不過因為出發前因車況而臨時更換編組,使得出發時間略為延後8分鐘。

專列緩緩駛入嘉義站
專列活動的行先

經過半個多小時的平原風景,列車緩速通過竹崎交換通券後進入山區,窗外的風景轉為闊葉樹林與檳榔樹林交錯。在經過半小時之後,列車於09.44抵達了樟腦寮車站,不過列車卻是一度過站不停,最後才倒退嚕進入車站。原來樟腦寮站是一座折返式車站,早期列車因剎車性能較差,加上車站前後的路線坡度陡,當列車停在斜坡上有可能難以起步,因此多數登山鐵道常常設有折返式車站,站內股道坡度平緩、得以讓列車安全地停車與起步;折返式車站可以根據列車能否直接通過分成兩類,而樟腦寮車站可是目前臺灣現役唯一可供列車直接通過的類型。

樟腦寮雖然是折返式車站設計,但允許列車直接通過
專列停靠在水平的場站內,從左上到右下為正線

停靠樟腦寮的同時,原本籠罩山區的雲霧也逐漸散去,受雲雨帶影響數日的天空總算透出南部應該要有的冬日暖陽。旅程之所以會停靠樟腦寮站,當然是因為專列後方就是正班的1次阿里山號將會在這裡追越專列。因此不少人下車後便開始尋找能夠將兩列車收入觀景窗的地點,試圖呈現活的折返式車站的樣貌。

火車與加水塔定番
兩列車在樟腦寮交會

交會完列車之後,場長把握所剩不多的時間趕緊和賣鼠麴粿的阿桑「交關」一下,隨即跳上車。由於阿里山林鐵的號誌與道岔系統並未自動化,因此雖然列車準時於10.25開出,但在過20號大橋前還是得先停車,除了要確認前方的阿里山號已經通過4公里外的獨立山車站,還得讓車長下車將轉轍器扳回正位才能繼續前進。專列通過20號大橋之後便開始沿著著名的獨立山螺旋線爬上獨立山,窗外的樟腦寮車站與聚落隨著列車繞著山而反覆出現三次,列車的高度也越來越高。通過紅南坑旁的獨立山車站之後,路線來到了牛稠溪和出水溪流域之間的稜線上,我們沿著稜線來到了梨園寮車站。

從螺旋線上望向樟腦寮車站

穿過15號隧道之後我們在梨園寮車站下車,穿上工作人員發的安全帽等裝備,一行人沿著鐵軌步行約200公尺抵達見晴台。見晴台是鄰近梨園寮車站的一處歷史悠久的展望點,過去不僅日本皇室成員參訪時會在此駐足,前總統蔣介石也曾於此處俯瞰嘉南平原的風景,或許也遙望著失去的故土吧。為了讓大家有良好的體驗,工作人員在行前還帶著工具來整理環境,除了清理視野之外也標示出懸崖的位置,不過據說他們搭火車上山時,售票人員還很狐疑地再三確認是不是真的要去梨園寮,似乎也說明了這個地方有多麼秘境。

梨園寮站緊鄰15號隧道
在工作人員協助下,見晴台變得十分寬敞
可惜霧氣還是有點重!

停留約20分鐘後,我們再度搭上火車,約在中午時分抵達了水社寮。水社寮車站恰好位在林鐵本線的一處「Ω」字形的大彎道上,亦是盤山展線的登山鐵道特色之一;車站並未派有站務人員,候車室則由當地社區設置蝙蝠生態展示館,向大家介紹當地生態。因為行程碰巧遇上本土武漢肺炎疫情升溫,交通工具內又再度被禁止飲食,專列工作人員發的樟腦寮鼠麴粿和梨園寮的林韻茶園綠茶只能在這裡找地方享用。

水社寮站剛好在大彎道上

離開水社寮車站前往多林途中,列車一度在41號橋上慢行通過,八掌溪河谷和遠處的大湖尖山、壯闊的風景在橋上沒有遮蔽物的情況下盡收眼底。經過約40分鐘的旅程,我們來到了多林車站享受獨特的秘境氛圍。剛好在柴油機車旁邊有一棵樹上開著梅花,吸引大家前來排隊拍照。

41號橋上可說是此行展望最好的車窗風景
頗有秘境氛圍的多林車站
花見攝影

最後旅程在下午1點半左右抵達了這趟旅程的終點十字路車站。十字路車站在日本時代恰好是往來達邦與來吉的古道交會處,因此得名為十字路,具有交通節點上的意涵。現今由於屏遮那路段仍未修復通車,十字路車站下方又恰好是台18線阿里山公路,因此成為旅客繼續前往阿里山的轉運點。專列到站後列車長隨即通知我們要盡速下車,原來要下山的2次阿里山號已經在車站的阿里山端等著進站載客,專列下客完之後得先往多林方向退出正線、轉線至側線,才能讓正班車進站,意外地讓十字路車站變得十分熱鬧!

從十字路可以眺望塔山山系和遠方的來吉村落
兩列車交會等待調車

雖然這次的行程並沒有使用蒸汽機車或檜木列車等特殊車輛,也沒有特別的列車表演等活動安排,但這樣簡單地旅行似乎也不賴。現代社會做事彷彿都要有目的性,旅行也只剩下到景點打卡這個目標,卻也讓我們忽略了那些人氣沒這麼高的小地方和沿途的風景。但透過這次的旅行安排,那些以前可能得傷透腦筋才能拜訪的秘境,難得可以完全放空、無痛拜訪,重新認識阿里山林鐵沿線的小故事。最後,再次謝謝林鐵處及春臨臺灣的安排,以及辛苦的工作人員!

延伸閱讀:
【時光土場】當設計與百年鐵道相遇:台灣設計展X阿里山林鐵109周年

2022年1月11日 星期二

【看火車】睽違超過十年的大拜拜!蒸汽火車來平溪了

自2004年由臺北市發起,並逐漸發展成與北部八縣市合辦的「北臺灣媽祖文化節」在今年1月初盛大舉行。除了來自臺灣各地的宮廟都前來進香之外,這屆主辦的十分寮成安宮還包下了臺鐵CK124蒸汽機車開行專列到平溪線繞境,不只吸引大批信眾前來大拜拜,平溪線自2011年通車90周年活動後睽違超過十年才再有蒸汽火車行駛的話題性,更是吸引不少攝影迷跟著拿起相機來「拜」。

平溪線的前身是台陽礦業株式會社為了開發石底地區的煤礦,所開闢的私設產業鐵道,並且刻意選擇與官鐵宜蘭線同樣的1067mm軌距,讓火車得以直通運轉、增加運輸效率。不過這條鐵道在1921年7月開通之後,高額的初期投資成本一時也讓台陽礦業陷入財務危機,日本政府疑似是為了不要重蹈鈴木商店倒閉事件的覆轍,因此在1929年出手將鐵道收歸官營,成為今日的平溪線。

隨著臺灣的煤礦開採成本逐漸提高,加上產能效率更高的天然氣與石油取代了煤炭,平溪線沿線的礦場在1990年代幾乎全部收坑。然而,平溪所在的基隆河上游河谷地形封閉,鐵路幾乎是當地人對外唯一的交通聯絡通道,因此躲過了當時的臺鐵支線廢線潮。在2000年代後政府積極推展一鄉一特色之下,讓平溪線靠著鐵道觀光成為極為繁忙的地方交通線,為了舉辦這次的媽祖文化節還得停駛4813、4818、4821、4826次等正班車才行。

停駛期間特別安排公路接駁(轉自臺鐵新聞稿)

這次的「北臺灣媽祖文化節」原本是要在2020年9月舉行,然而卻因為疫情而一延再延,終於在2022年1月8日順利舉辦「2021北臺灣媽祖文化節」。這屆主辦的十分寮成安宮位於有鐵道運輸優勢的新北市平溪區,神明坐火車來繞境頗有重現過往公路不發達的時代,南來北往的香客搭乘火車進香的盛況。不過,由於平溪線工程當時為了節省成本所開鑿的素掘隧道淨空相當小,使得行駛平溪線的列車車廂大小受限,讓這次的專列毫不意外地使用CK124加上4輛DR1000型柴油客車,以及七堵機務段調車用的DHL100型柴液機車做為輔助機車。

緊鄰鐵道的進香隊伍讓小鎮一時之間煙霧瀰漫
新港奉天宮過去也曾是鐵道進香行程的有名廟宇,
這次新港媽來訪意外重現了這段民俗記憶
為了進入淨空受限的平溪線,
CK124+4輛DR1000型+DHL100型是目前臺鐵僅剩的車輛選擇

為了讓司機熟悉路況與DHL100型的協調運轉,臺鐵在活動前一日還開出兩趟自七堵至猴硐的試運轉列車,其中一趟甚至還是用冷氣平快車行駛,讓不少人丟假單出來追車,不過場長只有請假半天只好放棄下午的冷平試運轉趟次。到了活動當日,場長考量專列停車的地點選擇了八堵暖暖間、四腳亭瑞芳間做為拍攝地點,然而由於三貂嶺至十分間並無公路直接連絡,因此只能趁專列停靠瑞芳的時間取道台2丙線基福公路前去平溪占位子。不過問題來了,拍攝的畫面要「如何證明蒸汽火車在平溪線」呢?

火車通過基隆河谷也是宜蘭線的風景印象
6766次(四腳亭=瑞芳)

平溪線過去因為煤礦產業的發達,沿線留下許多產業遺跡,例如望古車站旁的A字形橋頭就是一例。這座橋頭是慶和煤礦的運煤橋梁遺跡,近年來成為許多攝影者的取景地點,我和朋友一行人決定第一個點就在這裡等候專列到來。專列來到望古後停車讓車上的神明們下車,信眾隨即燃起鞭炮聲迎接,當神明上車後火車繼續前往下一站,在跨線橋上等候許久的我們終於可以將火車與橋頭收入畫面,可惜的是路旁的植物過於茂盛,讓火車被遮蔽了不少。

樹和煙分別把兩個想搭在一起的主角擋住了
6766次(望古=嶺腳)
平常只會出現在調車場的DHL100型來到正線牽引列車也是一大看點
6767次(嶺腳=望古)

另一個能代表平溪線的鐵道地景,場長絕對是首推十分站內的臂木式號誌機。臂木式號誌機是藉由鋼索與機械構造,從車站聯動控制的號誌,用來向列車顯示前方路線險阻或開通與否,不過畢竟是手動操作而有人為失誤的風險,在電氣訊號發達的今日各線幾乎都已改使用自動號誌或色燈式號誌機,臺鐵客運路線只剩下十分站仍是現役使用,成為平溪線獨有的鐵道地景。

客運支線現役的臂木式號誌機是十分站獨有的風景,
其他客運支線則都僅存意象
車多人也多的十分站

蒸汽火車的獨特魅力,不僅是跨越世代的鐵道語言,在這次活動更是體現民俗進香繞境與交通密不可分的關係。近年來因為環保單位加嚴取締力道及民眾對空氣品質的意識抬頭,蒸汽機車行駛每每遭受檢舉與投訴,迫使文化單位草擬相關辦法為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所造成的汙染解套,但尷尬的是依照現行文化資產保存法對於文化資產的定義,臺鐵的動態保存蒸汽機車難以被塞入任何一個類別,可以想見未來即使有排外條款也無法適用。

既然如此不如換個角度想,若蒸汽火車能為所行駛的路線或搭配的活動發揚其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價值,是不是有機會讓蒸汽機車解套了呢?但不巧的是十分站在之前臺鐵美學小組中曾提案要大幅改建,設計模擬圖一公布更是嚇壞不少人,如果真的照案通過,平溪線還會是能與蒸汽火車相互輝映的地景嗎?在社會對於蒸汽機車動態保存價值有一定認識的同時,也必須意識到保存能和古老的蒸汽機車搭配的合適地景及場域的重要性,車與路的相輔相成才能讓鐵道文化更為深化,才有理由說服社會為什麼蒸汽機車的汙染可以豁免。

延伸閱讀:
1.【時光土場】山中的小精靈-新平溪煤礦的獨眼小僧
2.【時光土場】邁向新生活之旅?DR2404的正線散步
3.【時光土場】深澳線末段舊線跡踏查(八斗子=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