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9日 星期五

【看火車】~仲夏寶島前奏~DT668試運轉全紀錄

臺鐵每年在花東縱谷南段與旅行社共同舉辦的「仲夏寶島號」蒸汽火車專列,幾乎已經成為地方的重要年度活動。2021年雖然一度受到國內武漢肺炎疫情爆發而暫停舉行,但在疫情趨緩下終於預定在10月30日、11月13-14日、11月27-28日運轉再開!不過做為主力蒸汽機車的CT273自從去年11月初進入位於富岡的臺北機廠保養後,至今仍遲遲無法完成保修作業,使得今年的活動必須向彰化機務段商借另一輛煤水車型蒸汽機車DT668代為行駛。為了在活動之前做好準備,DT668也開始進行試運轉。

10月27日的試運轉列車駛出溪口隧道

在疫情影響之下,蒸汽機車的運轉機會大幅減少,最近一次蒸汽機車專列活動已經是今年3月的事情。為了重新讓司機熟悉駕駛技巧與確認車況,10月12日下午彰化機務段便以段內的DT668與CK124包夾兩輛R20型柴電機車,開行8796、8796B次彰化與大甲間試運轉列車,讓海線出現了難得的大拜拜。由DT668牽引的去程列車約在12.45自彰化出發,耗時2小時抵達大甲站,在大甲休息加水約一小時後,由CK124牽引的回程列車於15.45自大甲出發,約在17.01抵達彰化。考量租車所費不貲與道路狹小,場長索性利用臺鐵與YouBike移動,不過沒想到在單線區間影響下列車停下來交會待避次數相當多,有點後悔沒有沿路追。

8796次 清水=台中港
CK124也是狀況不錯
8796B次 龍井=大肚

經過整備的DT668在大約兩周後,於彰化機務段拆下連桿,在10月25日由E327號電力機車牽引無火迴送花蓮。這趟列車雖然在上午09.38發車,受限於DT668的行駛速限,中午時才到通霄站;抵達新竹後一度傳出車況有問題,進一步再降低迴送行駛速度,直到晚間才抵達花蓮。

DT668在電力機車牽引下展開長途迴送

睽違一年再度造訪花蓮的DT668為了讓花蓮的司機熟悉車況,10月27日上午再度安排了試運轉列車。有趣的是這次試運轉並不是牽引預定使用的DR3100型柴聯自強號,而是向高雄機務段借來的冷氣平快車編組,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不少朋友都特地來到花蓮共襄盛舉。場長一早搭乘普悠瑪號南下,考量拍攝點多在壽豐鄉境內,因此選擇志學車站作為出發點租借共享汽車。原本步出車站時還是好天氣,但沒想到吃完早餐之後便風雲變色,接近中午時甚至還下起雨來,也為今日的拍攝行程增添許多不便與挑戰。

原本還是好天氣...

這次試運轉選定在壽豐與南平站間往返三趟,這個路段是臺東線距離花蓮最近的雙線區間,不但可以避免干擾正班車行駛,壽豐站至壽豐溪一路上坡的地形也很適合用來訓練司機的駕駛技巧,因此經常作為花蓮機務段蒸汽火車團隊的訓練地點。第一個就選木瓜溪北岸的木瓜溪避溢橋與木瓜溪橋之間的路堤,除了好停車之外,路堤旁就是一大片待收穫的稻田。試運轉列車甚至在避溢橋上安排一度停車,讓在場不少人拍得相當過癮。畫面中美中不足的大概是路堤上的植物太高,得要有心人士協助清除了。

8790次 吉安=志學

原本場長想在壽豐與豐田之間的田野捕捉第二張,但沒想到列車原定在壽豐停車20分鐘檢查卻提早出發,而田中的道路太小無法提高車速使得我來不及抵達攝影點。看著火車拖著長長的白煙從眼前駛過,我只好趕緊往南平移動,終於在平林陸橋上追上。

8790次 豐田=南平

接著,我再度返回豐田北邊漏掉的攝影點等候時,天空又開始下雨,真的是慶幸自己租的是汽車可以躲雨。由於已經到了午餐時間,8790C次列車抵達壽豐後便讓工作人員吃飯休息,列車停了約半小時才再發車。我在2017年的時候初訪豐田北的攝影點,除了廣袤的稻田令我印象深刻,遠方的丘陵呈現三角形也頗值得玩味,感覺有列入鄉土富士的潛力。就在我以為要補考成功的時候,原本蹲在遠方田埂樹叢的同好,卻在車子接近時衝入我的構圖中。但因為距離遙遠也制止不了,就只能順其自然了(唉)。試運轉列車最後在下午14.40左右從壽豐北上,一整天的試運轉圓滿完成。

頗有日本的D51牽引舊型客車經過富士山的感覺
8790D次 壽豐=豐田
換個黑白風格
8790D次 南平
8790G次 壽豐=平和


2021年10月13日 星期三

【時光土場】小島假期:基隆嶼燈塔與繞島航行一次滿足

孤懸於基隆港東北方外海的基隆嶼,不論是在基隆或是在東北部山區健行,一直是場長難以忽略的地標。然而,在海洋的隔離下卻對他所知甚少,更加深了我對他的好奇。時序進入秋天,在國內疫情趨緩下場長把握得來不易的機會,在雙十節這天安排了基隆嶼的登島行程,與家人一同前往這座在外海漂浮的「小鯨魚」。

基隆嶼又稱為基隆島,海拔高度約182公尺,外型大致呈現圓錐狀,如同一隻浮出海面的鯨魚。過去這座島曾被稱為「基隆杙」(Keelung-khit),或許是khit與台語的「乞」同音,所以日本時代的海圖上會用「乞」來稱呼島與周邊的礁石。自從航海時代以來,基隆嶼和社寮島便是基隆港的重要航標,因此也曾分別稱作小、大雞籠嶼,但久而久之只剩下前者仍保有基隆嶼之名,後者在今日則以「和平島」一名為人熟知。

1937年的基隆港附近海圖,除了島嶼之外尚有向西南方延伸的淺水區

基隆嶼上頭並無居民常住,二戰後也因為一直被列為軍事管制區而難以親近,直到2001年才解除管制並開放登島觀光;2014年一度因颱風破壞島上設施而封島,2019年才重新開放。由於基隆在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使得海象不佳,因此基隆市政府僅開放夏季前後、每天上限1200人次遊客登島,目前登島的行程皆從碧砂漁港出發,得要事先向當地船公司或kkday等旅行社網站預約。從碧砂漁港出發約20分鐘即可抵達基隆嶼,業者則根據遊客需求推出登島、繞島、燈塔與深澳象鼻岩等不同的組合行程,場長這次原本選擇四合一方案,不過受到圓規颱風接近影響,船公司在出航前兩天臨時告知當天無法繞行象鼻岩,只好改成三合一的旅遊行程。

登船報到處在碧砂漁港漁市外
航向基隆嶼

經過了一陣波濤洶湧的航程後,遊覽船停靠在島嶼南側的碼頭內,船上乘客在船長架好鋁梯後依序下船,但港灣內波浪仍不平靜,鋁梯還是隨著船的搖擺而晃動。導遊帶著我們下船後沒有多久,馬上又有另一批遊客要搭船回本島,一時之間碼頭上顯得相當忙碌。港口下船處附近設有鋼架搭起的候船區,裏頭是島上唯一的販賣部,冰棒、飲料等零食還算充足,也是出發健行前的最後補給點。經過日本時代設置的楠田上等兵殉職碑後,另一邊則是海巡署的基隆嶼安檢所,這裡也是島上唯一有常駐人力的機關設施,附近升旗台上有用樹枝搭起的老鷹,在雙十節這天不意外地成為拍照熱點。

島上的地圖
基隆嶼港口
基隆嶼安檢所是島上唯一常態派駐人員的設施
老鷹造型的升旗台

一行人穿過隧道之後來到島的西南端,步道右側出現一座鋼骨構成的3層樓觀景平台,上頭還掛有「基隆嶼8號」的門牌。導遊介紹說這面門牌是島上唯一的一面門牌,但為什麼沒有1~7號,他也不知道。我事後查詢2009年的舊新聞之後才知道,原來這裡以前是基隆市政府在2006年所興建的旅客服務中心,但因為島上水源缺乏,電力依靠太陽能也難以支應商業用途,因此一直沒有派駐解說與商業經營人力。或許是因為被批評為蚊子館,原有的門窗也都已拆除,只留下平台可以讓遊客登上去眺望台灣本島。

島上唯一的門牌
觀景台上可以眺望臺灣本島

經過直升機停機坪之後,步道分成兩條。一條是沿著島的西北面海岸線的濱海步道,沿途可以觀賞堆滿亂石的「跳石海岸」,並拜訪島上的土地公廟與觀音巖等兩座宗教設施。可惜的是濱海步道部分遭到颱風破壞,因此只能在土地公廟折返。另一條則是往燈塔的登山路線,塑木製的階梯沿陡峭山坡而建,光是看了就讓人腳軟,但幸好基隆嶼的海拔並不高,大約半小時就可以抵達燈塔,倒是部分狹窄路段得要兩人側身才能交會,因此造成塞車。
紅色線為沿著山坡與稜線而建的登山步道,箭頭處即為燈塔
濱海步道沿著跳石海岸而建,因為海灘上都是巨大的礫石,以前得要在石頭上跳躍前進而得名
登山口

登山步道大致可以分為三段,前段到涼亭的路程雖然陡且長,耗時約20分鐘,但因為是階梯而好走得多;中段從涼亭到最高點的上坡則平緩得多,但路面為較原始的土石路面;最後一段便已經到島的頂端稜線上,相當平緩好走,不需要五分鐘就可以抵達黑白條紋相間的基隆島燈塔。基隆島燈塔建於1980年,塔高12.3公尺,燈高海拔189.3公尺,基隆市內現役的四座燈塔中海拔最高的燈塔。燈塔平時並沒有派駐人力看守,而是由本島的基隆燈塔人員兼管塔內的設備維護。在這段島上最高的稜線上,視野相當遼闊,不但可以俯瞰島旁的小基隆嶼(海圖上稱為小乞),也可以遠望臺灣本島以及在層層山巒後臺北101大樓,頓時令人身心舒暢!

中途涼亭開始走上稜線
回頭望向中途涼亭
夏末秋初開花的金花石蒜
黑白相間條紋的基隆島燈塔
由高處俯瞰頗為震撼
協和發電廠,山巒後有101大樓探出頭
現慣稱為小基隆嶼的小乞

結束登島行程的我們在下午3點半回到候船處準備回程,在回臺灣本島之前船最後以逆時鐘方向繞行基隆嶼一圈。基隆嶼主要由火山熔岩與碎屑所構成,除了典型的安山岩與密布的節理之外,更可以看見黑白相間的捕獲岩,在海水差異侵蝕下形成各式各樣的形狀,讓我想到故事中魔王所居住的城堡。島的東北方在刺眼的夕陽下雖然難以觀察,卻仍能感受到峭壁的雄偉,並觀察到座落其中的海蝕洞景觀。隨著遊覽船逐漸遠離基隆嶼,海面立刻波濤洶湧起來,畫面簡直就如同日本傳統的浮世繪一樣,幸好最後有驚無險地在下午4點左右回到了碧砂漁港。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再次拜訪這座小島。

白色的安山岩中夾雜的黑色的捕獲岩,是岩漿上升時包住其他岩石而形成
島嶼東北端有巨大的峭壁與海蝕洞
一離開淺水區馬上開始波濤洶湧,畫面如日本浮世繪一般

參考資料:
1.伊能嘉矩/著、吳密察/譯,《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2021),頁126。
2.〈基隆嶼8號 旅客中心被批養蚊子〉,自由時報2009/10/17 06:00
3.基隆北方四火山島探祕- 基隆嶼、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地景資源

2021年10月6日 星期三

【拾光博物】跨越世代的鐵道記憶:「莒光50×觀光60」回顧特展

莒光號是所有搭乘過臺鐵的人一定聽過的名字,更是不少人南來北往的旅行記憶。但是,你對於莒光號的印象是什麼呢?你又對莒光號了解多少呢?適逢莒光號登場50週年及觀光號登場60週年,鐵道博物館籌備處自8月10日起舉辦「莒光50×觀光60」回顧特展,帶領大家從車輛形式、周邊服務到衍伸文化面向,認識這款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車輛。

莒光號和觀光號分別是臺鐵為了因應鐵道觀光及提升服務水準,而分別在1970年與1961年登場的車型,在經歷縱貫線鐵路電氣化等等交通大事件後,逐漸統一、改變塗裝成為今日整列「橘橘的」莒光號車隊。走進特展所在的小禮堂,入口以1970年代莒光號與觀光號的藍色與紅色啞鈴交錯為展覽主視覺,除了帶出身為展覽主角的兩輛車及車籍上的承繼關係,更帶有回味1970年代臺鐵最輝煌的年代的意義。

展板上方以紅色與藍色區分莒光號與觀光號

在牆邊的大橫幅展版從大家熟知的「莒光號」開始述說起。1960年代政府推行的「毋忘在莒」運動,以「不要忘了在莒城艱苦日子」為號召,宣揚以寡敵眾、反攻復興的莒光精神,莒光號因此而得名。不過這段論述不僅引用錯誤,莒光號的引進背景也不如命名緣由般艱苦克難。特展從1970年代工商經濟發達、國內休閒旅遊風氣興盛的角度切入,交通部觀光事業委員會提出五處觀光開發標的區域,臺鐵餐旅服務總所配合新車引進發行鐵道沿線觀光景點介紹等文宣成為敘述這段歷史的絕佳展品,上頭也介紹如福隆海水浴場的觀光景點,全力發展鐵道觀光事業。

在觀光日益興盛的背景下,1969年臺鐵以世界銀行第二期貸款向日本車輛及日立購入了白底淺藍色啞鈴塗裝的座席客車SP32850型、餐車DC32850型及電源行李車PBK32850型共36輛,經簡單測試後於1970年2月3日正式投入營運行列。登場時每車配有服務員免費提供茶水、書報、毛巾,還可協助代傳電報、電話與限時郵件,成為當時豪華高級列車的代名詞。特展在圖片與文字為主要表達媒介的展版之外,陳列了當時的文宣、車輛設計圖、杯架與玻璃杯、車內服務鈴等文物;同時提及服務小姐等人的旅行記憶,不但讓觀眾對於莒光號的歷史想像更為具體,也呈現莒光號的多元樣貌。

莒光號電源行李車的形式圖
莒光號餐車的餐椅

若說莒光號是國內鐵道觀光的代表,那可就不能不提他的大前輩:觀光號。因著1950年代美援引進的坐臥兩用椅客車的成功,臺鐵向日本購入了SP32750型客車,並在當時最新穎的R20型柴電機車上掛上「觀光號BIENVENUE」(法文的歡迎之意)頭牌,牽引這列為了服務國際觀光客及多國政商名流的高級列車。觀光號身為當時的招牌列車,也成為電影與音樂的素材,策展團隊蒐集了曾在觀光號上取景的《地獄新娘》及歌手陳婉玲所演唱的《無情的觀光號》,讓觀眾得以從影音中追尋觀光號已消逝的身影。

不過其高級的服務並不是人人都有辦法享受,策展團隊用心地爬梳台灣省議會的史料,湯慶松議員便曾在質詢時提出觀光號與光華號都不是普通人坐的,大部分都是公教人員以公款搭乘,甚至以美國種族隔離政策比擬;郭國基與蔡介雄議員更在議會上建議觀光號播音應該播臺語及臺灣民謠,似乎也反映出當年那個獨尊大陸文化而打壓臺灣文化的背景。諷刺的是,在社會享有多元文化與自由的今日,臺語文仍常常被貼上低俗的標籤,甚至重要性還排到外來的英語文之後,令我不得不反思過去臺灣文化遭受貶抑的歷史。


即使放到現代仍值得深思的一段質詢

橫貫展場的展版除了素材豐富之外,如果退後幾步看會發現莒光號的子題敘事順序是由右至左,而觀光號是由左至右,除了再度呼應觀光號與莒光號的承繼與交錯關係,中間交會的便是莒光號與觀光號的餐車介紹與修復。2021年3月,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向臺鐵購入了前身為觀光號餐車的SP32773號莒光號客車,不但塗裝復刻觀光號的紅啞鈴外觀,內部也盡力還原當時餐車的擺設,讓這輛有著觀光號餐車、莒光號餐車及莒光號客車多重經歷的車輛再次邁向未來。

修復完成的原觀光號餐車內部(內部參觀需另預約導覽行程)
餐桌盡力還原餐車年代的氛圍(內部參觀需另預約導覽行程)

特展只有這樣就結束了嗎?在入口主視覺的背後還有一塊以橘橘的莒光號為主視覺的展板,上頭刻畫著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所收藏的SP32865號莒光號客車及DC32751號(最後車號為SP32773號)餐車的修復照片及工序。文物陳列則選用了修復時汰換下來的部品,以及油漆試色及車號模板,不僅展現團隊在細節上的追求,更樹立其他機關車輛修復的標竿。




從過去政商名流才能搭乘的高級列車,到普通人搭車出遊的首選,觀光號與莒光號的承繼與交錯理應是跨越世代的鐵道語言,車輛所承載的記憶更是戰後臺鐵的縮影。然而臺鐵服務因應時代不斷變遷,這些與庶民記憶相關的歷史卻是逐漸模糊,大多數年輕世代恐怕難以想像莒光號曾有這麼輝煌的歷史,同樣的車在不同世代出現了記憶斷裂,彷彿是現在臺灣社會的寫照。如何重新從這些歷史素材說出屬於臺灣自己的故事,我想這就是博物館所被賦予的使命,也是所有島民應該學習的功課吧。

《回味.經典》莒光50×觀光60 回顧特展
展期:2021/8/10-2021/10/27,週二至週六 10:00~12:00、14:00~16:00。
地點: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小禮堂(臺北市信義區市民大道5段50號)
展覽資訊:https://ppt.cc/fRUHfx
線上特展:https://www.nrm.gov.tw/onlineexhibitionlist?uid=187

延伸閱讀:
【時光土場】莒光號營運五十週年
【時光土場】鐵道博物館新館藏入荷:觀光號紀念塗裝之SP32773號莒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