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7日 星期六

【看火車】櫻花爛漫的折返式車站:合興車站

由於一對認養車站的夫妻的愛情故事,內灣線的合興車站長期以來被包裝成一座「愛情車站」,近年來在廣植觀賞植物之下,更成為北臺灣的熱門賞櫻景點之一。不過,這座車站的故事並不是只有愛情,還有鐵道與山地產業開發的愛恨糾葛。

隨著新竹地區工業化的進行,臺灣總督府看上了新竹山區蘊藏的豐富礦藏,於是陸續有日本礦業株式會社、殖產局礦務課、臺灣石炭統制會社等單位前往探勘。在這幾次探勘後總督府劃設了保留地,不過在太平洋戰爭戰事白熱化之下不僅未大規模開採,為了載運礦產所規劃的內灣線鐵道也只蓋到一半。隨著戰後產業復甦,內灣線重啟了建設計畫,台灣水泥公司也開始在關西的帽盒山一帶開採石灰石,並經由纜車與鐵道送往位於竹東的工廠。

台泥藉由空中纜車運送石灰石至合興車站
取自:二萬五千分之一經建版地形圖(第一版)
在現今的台3線上仍可看到另一條由亞洲水泥營運的運礦纜車
取自:Google Map
合興車站地名為十分寮,位處於台3線與120縣道的交會點附近。由於車站正好位在一處坡道上,因此工程單位在主線之外又再設置水平的站場,提供笨重的貨物列車停放與調度,也就是說往內灣的列車必須倒車進站,往新竹的列車則可以直接進站,但得要倒回主線才能繼續前進,這樣的設計稱為「折返式車站」。合興車站與上個月提過的阿里山林鐵的樟腦寮車站一樣,都是可供列車直接通過的類型。(詳見【762的世界】火車步步高升!樟腦寮車站與獨立山螺旋線)
木造的合興車站站房
寬闊的場站為水平
主線則具有坡度
操控站內轉轍器的行車室
扳轉轉轍器用的閘柄

然而在北迴線通車之後,台泥將經營重心移往東部,關西礦場也因此停止開採至今,不但纜車與儲運設備拆除殆盡,連竹東市區的工廠也遭到重劃待價而沽,徒留工廠前的公車站牌以及和內灣線聯絡的支線線跡。失去貨運價值的合興車站不但被降低車站等級,由於列車性能提升不再需要停靠於水平場站,於是場站聯絡線便因月台延長而被切斷。

儲運設備遺址位於列車後方的樹叢
延長的月台切斷了主線與場站之間的聯絡線

大約20年前,由於時任主人翁文化事業董事長過去年輕時曾在合興車站有過一段追火車的愛情故事,遂與妻子決定認養這座車站。隨著鐵道旅行盛行與地方包裝之下,合興車站更以「愛情火車站」之姿見諸於報章媒體。不過一直以來,在大眾的視野中卻極度缺乏與車站本身歷史更加相關的水泥產業以及鐵道知識,連地方政府在進行綠美化時還將樹木種在鐵軌中間,並未謹慎對待遺存的鐵道紋理。

合興車站的舊月台,仔細看鐵軌中間被種了一棵樹

在缺乏產業認識的情形下,不僅參觀者無法建立與地方歷史的連結,前幾年亞洲水泥欲重啟關西玉山礦場時,社會上也難以討論水泥產業對於地方的利弊得失,合興車站曾經作為數一數二的石灰石轉運大站,卻無法發揮帶領民眾認識產業的腳色,實在是相當可惜!雖然說這段歷史不一定稱得上是美麗,但就像眼前的花瓣一樣,風一吹便消逝在空中,不也令人感傷的嗎?


2021年2月24日 星期三

【老屋町】山中的古樸小鎮:新竹關西散步

過年期間為了避開國道三號壅擠的塞車車陣,結束內灣線的賞櫻行程之後,場長和家人決定沿著台三線北上來到了關西。由於身邊都是喜歡去日本旅行的朋友,因此看到關西這個地名總是會有股親切感油然而生。不過這次走訪這個每次都會在高速公路旅程中被略過的小鎮,才發現這裡還保留著許多老房子,意外地吸引人。

我們把車停在關西老街南端,打算繞市區散步一圈。關西老街舊稱「石店子」,名字的由來一說是走進老街就是個明顯的陡上坡,也有一說是因為過去這裡有很多打石店。老街只有短短的300公尺,西側是一排低矮的紅磚平房,規模好似清代老街一般小巧。

在老街的中段,忽見兩棵高聳的松樹佇立在一旁,我的目光馬上注意到後方白色的關西分駐所。舊關西分駐所廳舍興建於1920年,日本時代以來便是由警務單位使用,建築採用磚石合造,正面還有三角形山牆與充滿西方歷史主義的裝飾物。在警察搬離之後,地方社群發起了搶救行動,2009年連同分駐所後方的兩棟木造宿舍都一同被劃入縣定古蹟的範圍,成為相當難得完整保存的警政設施。目前宿舍是由台灣崑劇院戲曲工作室使用,可惜的是新年期間並沒有營業,無法進入一探究竟。


三角形山牆與對稱的立面
目前由戲曲工作室經營的所長宿舍與四連棟宿舍

離開老街來到車水馬龍的大馬路上,準備前往關西著名交通文化資產──東安古橋的路上,碰巧遇上了在樹德診所前盛開的櫻花。和洋混合的樹德診所落成於1936年,由日本東京醫專畢業的陳雲芳醫師所創立,1971年其長子陳秋馨醫師學成歸國後更擴大規模成關西唯一的住院醫院。診所外壁是乳黃色的洗石子,屋頂是日本瓦,加上門前簡潔的圓柱與櫻花,充滿異國風情。

最後一站來到了鳳山溪支流之一的牛欄河上,眼前橫跨而過的五孔石橋,正是在許多電影中出現過的東安橋。過去往返關西市區與對岸的東安都得仰賴木造便橋,直到日本時代中期由地方仕紳發起募捐,終於才建成了這座古樸的橋樑。經歷了超過80年寒暑,古橋除了曾經加上1960年代流行的低矮護欄與補強結構,外觀仍保持相當完好。縱使橋面寬度不足以應付現今的交通量,地方也沒有將古橋拆除,而是在上游側仿建風格與結構相似的新橋,在凡事喜新厭舊的台灣社會可說是相當難得!


雖然說交通的本質是趨向於高效率化的移動,但像這樣不經意地走進一座平常只會經過的城鎮隨意繞繞,好像也不錯呢!

關西分駐所
公告日期:2009-06-10
公告文號:府授文資字第0980100521號
登錄理由:
日治時期警務地方建築之官廳及官舍,其分駐所與所長宿舍及員警宿舍形成完整區域,為新竹縣內唯一保留完整的警察聚落。
分駐所除一小部分增改建外,保存原建物形貌百分之九十以上,具地方特色及關西警政體系之歷史意義,而公有建築宜為民表率予以古蹟保存。

關西樹德醫院
公告日期:2009-06-10
公告文號:府授文資字第0980100520號
登錄理由:
新竹縣日治時期地方診所代表者之一,建物內外原貌保存狀況佳,為地方醫療史上留下紀錄,並表現出日治時期建築特色,雖因使用需求,內部空間略有改變,且增建後棟,但其樣式、色材、質感均能與原建築物相融,且亦可清楚辨識,所以其擁有的特殊性及稀少性,足以作為地方醫院之代表建築物。 

關西東安古橋
公告日期:2009-06-10
公告文號:府授文資字第0980100521號
登錄理由:
石砌古橋甚為難得,足證新竹縣內古蹟類型之多樣性。造型優美並融入周邊景觀,具地方與時代特色,優良工法亦足為後世典範,後期雖增作補強構造,致遮蔽該橋樑部分外觀,但其辨識性高,不致影響對該橋原貌之研判,且富含建築技術之研究價值。 

參考資料: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2021年2月18日 星期四

【老屋町】拜訪山中的百年古戰場:李崠山與尖石TAPUNG古堡

過年前去了一趟樟腦寮看火車怎麼步步高升之後,春節假期最後一天場長在家人的慫恿下,我們來到新竹尖石的李崠山健行。李崠山海拔為1914公尺,名列台灣小百岳之一,位於頭前溪與大漢溪的分水嶺上。雖然「小百岳」的名號聽起來有點嚇人,但步道全長僅約1.5公里,腳程快的話1小時就能登頂,倒也還蠻平易近人。步道沿途不僅能眺望遠方的山巒,山頂還有一座古碉堡呢。

沿著前往宇老的竹60鄉道,再經由馬美道路,我們在接近中午的時候抵達李崠山登山口之一的李崠山莊。李崠山的登山路徑有兩條,一條是從李棟山莊出發的舊步道,另一條是與舊路交錯、從馬美部落岔路口啟登的新步道。前者為森林中的小徑,坡度較為陡峭;後者為蜿蜒的土石路,雖然路程比舊路多200多尺,但較為平緩好走,也較有機會出現展望點。

馬美道路大致沿著等高線而建
沿途不時出現的櫻花增添了幾分春色
李崠山莊是登山口的主要休憩點,步道設施也幾乎都是莊主在維護
記得要給莊主20元的清潔費喔

我們從李崠山莊出發,大約20分鐘抵達與土石路的交會處,在「山胡椒」的解說板後面還有竹編的板凳可以稍作休息。接下來土石構成的新步道一路呈之字形而上,舊步道則像串燒一般切過。為了挑戰自己,所以我和家人分道揚鑣,走舊步道先一步到了山頂。走了半小時,忽然一面牆出現在眼前,終於到了尖石TAPUNG古堡。

新(右)、舊(左)步道的交會
舊步道一路上都在林中,不時需要繩索輔助
終於出現的龐然大物!

古堡內部已完全看不出當時營舍的狀況,僅留地上的一等三角點與台灣省政府設置的頭前溪水源標石。原本以為這個從台北開車要將近兩個小時的山會沒有人氣,但意外地有不少攜家帶眷來此健行的登山客,甚至鋪上塑膠墊愜意地享用午餐,讓我想起動畫《搖曳露營》裡的畫面,令人羨慕!

省政府的標石
李崠山的一等三角點
意外地有許多登山客

雖說到訪的遊客如此愜意,但這座古堡的過去卻不如童話故事般浪漫,反而是原住民與殖民者之間的血淚見證。明治末年在佐久間佐馬太總督的五年理蕃計畫之下,日方設置通電的隘勇線將平地與原住民隔絕,並且不斷向山區推進。1911年8月,由時任新竹廳長的家永泰吉郎帶領2157人的隘勇線前進隊,展開對今日油羅溪上游的隘勇線前進計畫。經過近三個月的戰爭後前進隊佔領了李崠山據點,並建立長五里二十六町的新隘勇線。在後來的追加行動中,日方也在李崠山設立討伐隊司令部,統御新竹與桃園的兵力,最終使得今日玉峰溪流域的原住民部落投降。

登山口的壁畫述說著原住民的英勇故事

據文化資產局的資料,李崠山頂上現存的方形碉堡附有二個陵堡的砲台設施,四壁及陵堡共設射口(銃眼)31個,壁體下層為厚度達60公分的鐵絲混凝土夾土壁,內側設有加強結構的扶壁柱,壁體上層則為砌磚。古堡僅設有一個出入口,並在前方設有一堵牆,不讓敵人得以直通內部,但略帶拱形與柱頭裝飾的門口,意外地沒有軍事設施那般一板一眼的氛圍。

牆上設有防禦反擊用的射口
唯一的出入口意外地有點設計,或許是司令部時期興建?

等到家人終於登頂,一同在三角點合影、吃午餐的同時,原本和煦的陽光早已躲到雲後,甚至成為霧籠罩著碉堡,更增添許多神秘色彩。不知道在這片山林中,還有多少故事等著被發現呢?

尖石TAPUNG古堡(李崠隘勇監督所)
公告日期:2006/07/24
公告文號:府授文文字第0950095754號
登錄理由:
西元1910年日本欲以武力征服原住民歸順以利其統一,指派日軍少佐率軍警千餘人攻佔李崠山,與原住民交戰,雙方傷亡慘重,此役為泰雅族原住民寫下一頁可歌可泣的抗日歷史。

2021年2月11日 星期四

【762的世界】火車步步高升!樟腦寮車站與獨立山螺旋線

阿里山林鐵處近年來積極開發富有特色的主題列車行程,今年第一季「林鐵乘夢趣~」主題列車便選擇停靠樟腦寮,帶旅客一次觀賞折返式車站與獨立山螺旋線等兩項登山鐵道的特殊設計。有趣的是,這次活動在時刻安排上恰好會在樟腦寮站內待避上山的阿里山號正班車,於是吸引了場長前往拍攝取景。

難得如此熱鬧的樟腦寮車站

樟腦寮車站位在阿里山林鐵登山本線23.3公里,海拔543公尺,車站面前就是高聳的獨立山。由於早期列車的剎車性能較差,加上車站前後的路線坡度陡,當列車停下來交會列車就有可能難以起步、發生危險,因此多數登山鐵道常常設有折返式車站供列車停靠。顧名思義,折返式車站是指列車到開時需要變更行駛方向的車站,站內股道不同於坡度大的正線,而是坡度平緩、得以讓列車安全地停車;折返式車站可以根據列車能否直接通過分成兩類,而樟腦寮車站則是目前臺灣現役唯一可供列車直接通過的類型。

樟腦寮雖然是折返式車站設計,但允許列車直接通過

樟腦寮車站站房
新式的站名板
樟腦寮車站的海拔
站內彷彿一座綠色隧道

當火車往上山方向行駛並需要在樟腦寮等待交會時,上山列車的列車長會在正線與站內股道分歧處跳下車,等待列車行駛通過轉轍器後扳轉,讓列車在正線上停車後倒車進入坡度平緩的場站內,交會列車通過後便可重新起步爬上獨立山。此外,若是列車載運的貨物太多,在傾斜的正線上停車轉變行駛方向也有可能造成危險,因此在車站東側還另外設有坡度幾乎水平的安全側線,可以確保列車每次停車、起步都是在水平的路線上。為了提供蒸汽火車起步爬上獨立山的動力,站內甚至還設有加水用的水塔和水鶴呢。

照片中往右上岔出的是樟腦寮站內,左下則是安全側線,恰與正線交叉呈X形

站內設有加水塔
正班列車從樟腦寮車站出發後,場長隨即往眼前的獨立山移動。獨立山一直以來是相當熱門的登山路線,即便是平日,車站附近的道路仍停滿了自小客車,甚至從步道途中便可俯瞰樟腦寮車站與八八風災後重建的本線20號大橋。
主題列車通過20號大橋
獨立山

一般人攀登獨立山只要走步道即可,但火車爬山可就是門學問,解決方式不外乎藉由盤山展線降低坡度,於是當時的技師便決定以螺旋線(スパイラル線,spiral的音譯)的方式繞行獨立山。當時進行開發前的路線測量時,由政府招商找來的藤田組便計畫以逆時鐘三圈的方式繞山。不過後來由於整條鐵道的開發經費過高、藤田組放棄開發之下,臺灣總督府便決定收回自辦。在進藤熊之助測量主任再次進行檢討後,發現順時針兩圈再逆時針一圈可以減少許多困難的隧道與橋梁工程,工事計畫遂於修正後重新進行。獨立山螺旋線共有11座隧道(通車時編號6號至16號,以下同),當時為了避免上層隧道工程影響下層隧道結構,因此先進行上層11~15號隧道工程,再依序向下層開挖,其中最長的是671公尺的7號隧道。火車經過螺旋線後海拔爬升超過200公尺。

取自《阿里山事業ノ概况》臺灣總督府營林所(1930年)

一直以來都有個都市傳說提到,當時鐵道蓋到獨立山時日本人頓時束手無策,但一位日本技師從蝸牛得到靈感,於是發明了螺旋線。但實際上,螺旋線並不是首次出現在台灣,過去縱貫鐵道尚未通車時,日本陸軍便早在三義后里附近搭設過螺旋線輕便鐵道。另一方面,鐵道的建設前都一定要經過縝密的路線測量與計畫,鐵道蓋到獨立山才看到蝸牛並以此想出辦法似乎也太過誇張,不符合鐵道建設的流程。雖說如此,能夠繞著一座山轉圈圈仍是個相當難忘的旅行經驗,甚至只要腳程夠快、沿著獨立山步道而上,也能追上剛剛才在橋上看到的火車呢!

剛剛才在20號橋上看到的火車,又再度見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