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京的新橋車站周邊是人來人往的商業中心地帶,但在都市叢林中卻坐落著一棟古色古香的兩層樓建築。這棟都市中相當奇妙的存在是日本官設鐵道歷史的開端─舊新橋停車場鐵道歷史展示室。
日本官設鐵道歷史的起點
日本是相當有名的鐵道王國,但卻鮮少有人知道日本鐵道的起源地在哪裡。這故事要從1870年代開始說起,隨著明治維新的進行,日本在外國技師的幫助下,1872年10月14日連接新橋與橫濱之間的第一條官設鐵道正式通車營運。鐵道的開通不只奠定了日後日本成為強國的基礎,隔年明治政府正式更改曆法與西方世界同步,時間制度的改變也隨著鐵道深入民眾的文化之中。
身為當時鐵道北端起點的新橋停車場落成於1871年,由美國技師R. P. Bridgens所設計,為一座兩層樓的終端式車站。在鐵道草創時期,新橋停車場成為相當重要的客貨運樞紐,一直到1914年東京車站完工,才卸下了客運重任,成為貨物專用車站,並改名為汐留車站。但不幸的是這座日本鐵道起點的車站在1923年關東大地震中因大火而燒毀,殘存的月台遺構也在1934年場站改建過程中遭到拆除,現址僅留存1936年鐵道省所製作的0哩標示和一小段3公尺的復原軌道,在1965年和地下遺跡一同指定為國指定史跡。
|
0哩標示也在1958年被指定為鐵道紀念物 |
看似這段歷史會隨著建物消失而被世人遺忘,但在1987年日本國鐵民營化、汐留貨物站將要土地清算開發之際,1991年官方開始進行了大規模考古發掘,發現新橋停車場的月台與地基保存仍相當良好,甚至第一代轉車盤的遺跡也被發掘出來。在確定了新橋停車場的正確位置之後,日本將需要保護的部分重新埋回,並考證了過去車站的外觀,盡量以原貌於原地重建了舊車站和月台,作為位於市區的鐵道歷史展示室。地下遺構也適時地露出,讓參觀民眾能實際觀賞時代留下的痕跡,成為日本鐵道史的見證。
|
車站玄關部分遺構 |
|
室內以櫥窗的方式展示舊新橋停車場的地基 |
|
月台也依據當時規模重建 |
|
轉車盤遺構沒有像車站這麼幸運,
被搬到了一處小公園做意象保存 |
台灣鐵道起源地保存的省思
看著新橋停車場的案例,讓我想到初代台北車站。雖然清代的台北車站敷地早已隨著都市開發不復存在,但位於今日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西北角的台鐵舊禮堂經專家考古發現,這棟禮堂上頭的椼架居然是由清代台北車站的建材所留用。而這座前身是縱貫線鐵路車輛的維修工廠的舊禮堂,其地基上仍完整保留當時鐵道的道床,是北門古蹟群中最完整見證了台灣一百三十多年來的鐵道歷史地建築物。
然而在捷運松山線和機場捷運的夾殺下,台北工場被迫讓路,搬移到了東南邊30公尺處。筆者還記得兒時觀看
《下課花路米》節目時,工程單位計畫將台北工場在工程完工後遷回原位,同時要作為捷運北門站的出入口,做為新舊並存的模範。
不過,歷史就如同照妖鏡一般顯露出人類可憎的一面。台北工場因為捷運站體改變了地形高度,不但
無法讓台北工場回到原址,捷運完工通車後僅僅將他推回原址東方,至今仍被晾在一旁,被鐵皮包覆、不見天日。至於地面底下的考古遺跡呢?台北市捷運局僅將遺跡進行拓模,原件都隨著工程而被粗暴地打碎,再也拼不回去。拓模的複製品,放在捷運北門站地下一樓連通層意象保存,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展示品。
|
鐵道部即將整修完成,台北工場至今仍不見天日 |
|
工程中發掘的遺物以拓模方式保存於捷運站內 |
日本人一度在天災之後失去了鐵道歷史的起點座標,但仍在細心的考證下把他找回來,地底下的遺跡都受到法律保護。即便面臨大規模都市開發,他們依然將已經消失的新橋停車場在市中心精華地帶原汁原味地蓋回來。台灣的鐵道起點沒有毀於天災,卻因過去主事者自以為是地搬遷挪移搞得面目全非。即使21世紀已過了將近五分之一,台北的主事者在面對經濟與古蹟保存時,依然不斷選擇將歷史建物搬離其所在地,就只是為了多增加一點樓地板面積來換取龐大的商業利益,對比人口密度比起台北多上許多的東京都,更顯台北的貪得無厭。
去年
曾有報導指出北市府將在今年提出台北工場的修復計畫,預計2021年讓它重見天日。究竟曾在大家面前批評文化部的鐵道部廳舍修復緩慢的柯市長,在當時的北市府主管多在選後離任之下倒底有多少能耐,而修復計畫會如何進展,值得大家關注!
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汐留駅(国鉄)
2.【下課花路米 867】「台北工場」古蹟乾坤大挪移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28ardepc70
3.
從歷史航照看臺北工場(臺鐵舊禮堂)的古蹟挪移
4.
凌宗魁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