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4日 星期六

【看火車】鐵道攝影迷不可錯過的五個台中捷運車站

經歷2020年11月的連結器斷裂事件之後,台中捷運綠線在2021年3月25日重啟試營運,並且平安地自4月25日起正式收費營運,台中也終於成為國內第五個擁有捷運系統的城市。台中捷運綠線北起北屯總站、南迄高鐵台中站,全長約16.7公里,共有18座車站;沿途有3座車站與台鐵設有聯絡走廊,不僅增加轉乘便利性,也和台鐵縱貫線共同構成如東京山手線一般的環市鐵道。這次的【看火車】單元,就帶著大家走訪五個鐵道迷不可錯過的賞車車站。

捷運電車的北端基地:北屯總站

從前一站舊社出發,列車通過道岔拐出前方斷頭的主線,便能感受到北屯總站是個特別的存在。北屯總站的旁邊是目前綠線上唯一的車輛保養與維修基地──北屯機廠的所在地,剛剛所經過的路線便是機廠的進出路線。列車停靠第一月台後往後方的跨站天橋方向走,走上天橋便可以展望整座北屯機廠,幸運的話甚至還可以看到平常不會在路線上出沒的工程車輛呢。如果不是尖離峰過渡的時間帶,剛剛搭乘的列車通常會再往前行駛轉線,再重新進入第二月台,能夠直接在月台上看到列車調頭的過程,可是非地下車站的一大特色。

遼闊的北屯機廠
出站列車準備爬上高架橋回到主線上
甫到站的列車經由道岔從右邊轉線到左邊後,隨即折返進站載客
幸運的話可以看到工程車來回穿梭
照片為軌道清洗車與水箱平台車在廠內行駛

縱貫線的交會:松竹

松竹站是捷運與台鐵轉乘站,捷運路線從台鐵高架橋上方跨越而過,使得列車得要爬坡才能進入車站月台層。除了在月台上可以拍攝捷運電車爬坡的樣子外,也能拍攝下面往來的台鐵列車,可惜的是捷運路線上的隔音牆完全遮住捷運電車,因而無法拍攝兩鐵交會的畫面。

往北屯總站方向列車準備進站
從月台上可以看到台鐵縱貫線

三鐵交會情:烏日

綠線從松竹站出發沿著文心路繞台中市區半圈之後,在大慶站再次與台鐵縱貫線會合,一路並行至高鐵台中站。高鐵台中站與台鐵新烏日站在捷運加入之後,成為台中市的交通重心,不同於北高捷運都位在地下,高鐵台中站周圍不同鐵道系統交錯顯得更為壯觀。步出捷運烏日站來到跨越台鐵的天橋上,不僅是剛剛搭乘的捷運電車,就連台鐵烏日站及遠處的高鐵站都一覽無遺,可說是代表這座因鐵道而生的城市最貼切的寫照。除了烏日站之外,往北下一站的九德同樣也有跨越台鐵的人行天橋,也很適合拍攝台鐵列車來來去去。

或許是全台唯一能夠讓捷運、高鐵與台鐵同框的地方
下面就是台鐵烏日站
九德站也是拍攝台鐵的好地方

都會鐵道風景:市政府

市政府站位於文心路與台灣大道路口,以旁邊的台中市政府為名,同時也是未來捷運藍線的轉乘站。為了降低列車行駛噪音的干擾,綠線市區段幾乎都以綠色的隔音牆完全包覆,但跨越台灣大道的高架橋卻難得地只有在路側設置隔音牆,在北側跨站天橋上就可以拍攝往來的列車與被前朝中止的BRT雙節公車。此外,在市政府南側則設有提供列車折返與停駐的袋狀軌,不但視野寬闊,路線的交錯也相當迷人,搭乘電聯車前往下一站水安宮途中如果恰巧遇上列車交會,還能捕捉到列車與交錯的鐵道共構、充滿都會鐵道風格的畫面。

綠線跨越台灣大道
受惠於中運量電聯車前頭的車窗,才能這麼清楚地觀察袋狀軌

田園中的捷運站:九張犁

剛經過都市中心的喧擾,一下子列車就來到了都市郊區,而在郊區車站中人氣最低的,絕對非九張犁莫屬了!九張犁位於大慶車站南側,東側以台鐵縱貫線與一大片綠油油的稻田相隔,在月台上看著稻浪在風中擺盪,心情都舒暢了起來。目前捷運站只有在西側設有出入口,並無法聯絡台鐵東側的聚落,如果想要拍攝田中捷運站的療癒畫面,得要從下一站九德騎公共自行車回來才行。

廣闊的稻田是九張犁的經典風景
田中的高架車站

2021年4月18日 星期日

【舊路尋跡】連結世界的鐵路─基隆臨港線踏查

從小課本就告訴我們自從清代以來,基隆就是台灣對外貿易相當重要的港口。不過,基隆港設施真正邁入現代化卻是在日本時代,歷經近五十年的擴張工程才逐漸站穩台灣的玄關地位。除了能夠讓大型船隻停泊的碼頭,與此搭配的便是與貫通全島的縱貫線相連的臨港鐵道,有效率地將貨物在海陸之間轉運。趁著迎接EMU900型電聯車首航的空檔,就跟著場長從基隆車站向北走,尋找這段臨港鐵道最後的遺跡吧。

日本統治台灣之後,雖然自從首任總督樺山資紀就任以來,基隆築港就被總督府認為是優先建設,但築港建設所費不貲,再加上當時台灣甫平定不久,使得築港計畫屢屢遭到日本國會刁難。後藤新平赴台擔任民政長官後,帶著包含基隆港、縱貫鐵路等等基礎建設在內,總計6千萬日圓的事業公債計畫到日本國會,但仍遭到刪減至4千萬圓,其中基隆築港預算更從1000萬刪至200萬圓,似乎註定了基隆港體質難以健全的宿命。

1899年事業公債法案通過之後,由於預算被大幅刪減,工程單位只能先放棄經費過高的防波堤,全力進行港內濬渫,並設置臨時棧橋提供車船之間的聯絡。總督府在工程進行的同時,亦展開港灣調查工作,並在1901年提出總預算1370萬圓的10年第二期築港計畫。這項超過千萬的計畫除了預計施作之前遭刪減的防波堤外,還將今日信義區一帶的填海造陸與市區改正計畫納入,並將車站與車船聯絡設備移至東岸。不過在日本國內又因財政問題再度遭到掣肘,最後在日俄戰爭後總督府自行縮減計畫規模,將資源投注在港內濬渫及加強車船聯絡設備,基隆車站則是從原先靠近牛稠港的位置略微移至現今位置。

基隆築港前的平面圖
(圖片來源:《基隆築港誌圖譜》)
第一期基隆築港完成時的平面圖
(圖片來源:《基隆築港誌圖譜》)
第二期基隆築港完成時的平面圖
(圖片來源:《基隆築港誌圖譜》)

受惠於縱貫線通車帶來的龐大物流,基隆港貿易量大幅上升,不過也暴露了原先的二期工程規劃不僅船位不足,也難以讓更大船隻停靠的缺點,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之後,東亞貿易量及輪船補給需求大增下,基隆港的負荷更加沉重。日本國會在1912年再通過了第二期追加工程預算,總督府陸續完成了仙洞及八尺門防波堤,並修改計畫濬渫牛稠港成為煤炭儲運港。不過受到日本財政整理及關東大地震的影響,二期追加工程經歷反覆停工與開工直到1928年才告完成。

繪製於1920年代的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已見臨港線大致樣貌

1930年代開始的第三期計畫同樣受限於經費,只能在東岸及仙洞鼻附近擴建船席;同時為了提升鐵道與船舶之間的轉運效率,現今兩層樓的西二、三碼頭倉庫也在這時完成。這座倉庫一樓作為貨物倉庫,二樓則是旅客候船空間。不僅是灣生被引揚回他們所不熟悉的日本內地的最後一站,同時也接納了國共內戰後來臺灣的國民黨軍隊,見證了兩個族群大遷徙的歷史。除了人群的移動,這座倉庫也是從R20型到普悠瑪號等台鐵現役車輛上陸的第一站。兩座倉庫在2014年6月經文資審議後列為歷史建築,目前仍做為旅運中心使用。

現仍作為旅客碼頭的西二、三碼頭倉庫(攝於2017年)
倉庫旁的貨物月台(攝於2014年)
往仙洞方向拍(攝於2017年)
往基隆站方向拍(攝於2017年)
普悠瑪號是最後使用基隆臨港線運輸的車輛(攝於2014年)

基隆臨港線的踏查就從這裡出發,沿著今日的中山二路東側向北前進。從前述引用的《基隆築港誌圖譜》可以發現,二期工程在牛稠港入口處架有一座可動橋,可以讓鐵道車輛直通仙洞,但由於後來基隆港靠泊船隻煤炭補給需求大增,因而浚渫牛稠港做為儲煤場,使得鐵道必須向西北繞過牛稠港,並得挖掘隧道以穿越山麓。在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影像系統所收錄的《大正十四年基隆築港工事實施計畫豫算書》中,便附有牛稠港灣深處、基隆船渠會社旁的「牛稠港隧道」設計圖。

牛稠港隧道設計圖
(圖片來源:《大正十四年基隆築港工事實施計畫豫算書》)
牛稠港隧道平面及斷面圖
(圖片來源:《大正十四年基隆築港工事實施計畫豫算書》)

牛稠港隧道在現今的描述中多稱作「仙洞隧道」,依據預算書及地圖描述推斷隧道完成的時間為1925-1930年,全長84間(約153公尺),並以複線規格興建。後來隨著基隆臨港線廢線而在2004年停用,2006年獲公告指定為基隆市歷史建築。當初廢線時可能一度欲作為公路隧道使用,因此裏頭已鋪上柏油鋪面,但到訪當日卻是以鐵柵欄封閉的狀態。

鐵道跨過中山二路的位置,路對面是海軍營區
(往基隆方向拍)
牛稠港隧道南口前
(往基隆方向拍)
牛稠港隧道南口
牛稠港隧道北口
從牛稠港隧道北口望向隧道內

離開牛稠港隧道之後,不遠處便能看到復興隧道,而在復興隧道之前鐵道分歧出兩條線,一條是繼續沿著牛稠港、最早使用的路線,另一條便是直行穿過球子山下到達外港的路線。現今兩條線的路廊仍舊相當清晰,前者沿著港務消防隊後方的巷子通過中油的基隆儲運處前,經由現今亞泥碼頭旁的仙洞調車場遺址,繼續往仙洞鼻附近的貨運碼頭;後者雖然已經看不到鐵軌了,但這段路(包含復興隧道)卻曾是台鐵極為罕見與公路共用的區間,以前還曾經聽朋友說過火車司機還會在隧道口附近的小吃店停下來買便當呢。而在通化里民活動中心旁的巷子則是從仙洞調車場過來的舊線路廊,與往外港的路線呈現十字交叉,過去曾繼續延伸至台肥廠區。

1985年二萬五千分之一經建版地形圖(第一版)上可見當時的路線狀況

往外港(左)與仙洞調車場(右)分歧
仙洞調車場往基隆(左)與台肥(右)分歧處
牛稠港橋(往基隆方向拍)
(往仙洞方向拍)
十字交叉遺址現況(往仙洞方向拍)
聽朋友說司機常常停下來買牛肉湯

復興隧道在《昭和十七年度基隆港擴張工事設計書》中被稱作「仙洞隧道」,為總長386公尺的混凝土造隧道,並採用鐵道省規範的直線複線隧道規格,屬於1940年代因應戰事擴建基隆外港需求的附屬設施。根據中研院的台灣百年歷史地圖中收錄的1946年基隆港現況圖,雖然前往外港的鐵道可能因戰爭末期物資缺乏而未完工,但地圖上卻有標出這座隧道,因此隧道極有可能在戰爭期間已是接近完工狀態。

仙洞隧道設計圖
(圖片來源:《昭和十七年度基隆港擴張工事設計書》)
1946年的基隆港現況圖局部
(圖片來源: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復興隧道南口現狀

由於基隆港規劃當初受到日本軍方意見影響甚深,導致市街與車站距離遙遠,基隆港東西兩岸的發展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近年來隨著基隆港市再開發,鐵道也因為貨運萎縮而被拆除殆盡,沿線只剩下西二、三碼頭倉庫和兩座隧道得以見證那條與世界連結的鐵道,但只要我們能夠記住,或許就能讓這條鐵道以某種形式繼續存在吧!

參考資料:
1.陳凱雯(2014)。日治時期基隆築港之政策、推行與開展(1895-1945)。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嘉義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g2y77g
2.《基隆築港誌圖譜》(1916)
3.大正十四年基隆築港工事實施計畫豫算書(出版時地不詳)
4.昭和十七年度基隆港擴張工事設計書(基隆郡,交通局基隆築港出張所,出版年不詳)
5.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2021年4月17日 星期六

臺大火車社30周年紀念專刊熱賣中!!!

由時光土場承辦的台大火車社30周年紀念專刊,終於在今年2月27日正式出版!回想當時廠長之所以會接下這本刊物的總編輯,一方面是我有在友刊《鐵道情報》擔任文字編輯的經驗,一方面也是想試試看自己的能力到哪裡,就這樣展開了場長的第一本刊物出版之旅。

無奈的是,2019年底自中國爆發、與SARS病毒極為相似的武漢肺炎(COVID-19)快速地擴散到全世界,世界各大城市無一倖免地面臨長時間的封鎖。臺灣在一連串以「超前部署」為名的防疫措施下,許多慶祝活動都無法舉行,編輯過程也曾面臨內容難產危機。所幸在臺大火車社三十周年紀念展覽小組的協助下,藉由蒐集社團前輩口述歷史的機會,得以讓這本專刊以「世代‧火車社」為題問世。另一方面,在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的資助下,社慶系列活動之一的紀念展覽也終於在9月順利開展,算是為這充滿病毒與災難的一年留下了一點值得記憶的事物。


除了精彩的火車社故事之外,2020年台灣鐵道也迎來R20型柴電機車60周年和環島鐵路的電氣化完成,這一年來社員們也把握機會,紀錄了許許多多即將消逝的鐵道風景,在滿足視覺享受之餘,也為鐵道迷所關注的非電氣化車輛留下了最後紀錄。在此,我要感謝蔡昀軒、謝承峰、吳仕陞、陳敬恆、黃瑋程、陳柏丞、王彥澄、温文佑等人投稿支持,以及陳敬恆、莊煥彬、葉丞翊、陳柏丞協助校對,才能順利讓這本專刊出版。

漂亮的火車照片當然也是少不了

希望大家也能多多支持這本刊物!露天及蝦皮特價時間即將結束,購買請洽下方連結!

販售通路:
讀派書店 台北市中正區鎮江街1巷3號
唐山書店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333巷9號B1
鐵道新世界:https://www.pcstore.com.tw/railmaniac/M83141982.htm
聚珍臺灣:https://reurl.cc/OXmAx3
露天拍賣:https://ppt.cc/fVFc4x
蝦皮購物:https://reurl.cc/jqWYOM


‧臺大火車社三十周年特別企劃

‧三十年的鐵道文化傳承與成長見證

自1990年3月27日創立至今,國立臺灣大學鐵道暨火車研習社已走過三十個的年頭!在那個戒嚴時期剛結束、人人心中都還有個小警總的時代,一群喜愛火車的前輩是如何成立社團,鑽研過去被視為國防機密的鐵道設施,進而建立鐵道文化的論述與橋樑的呢?本期策畫團隊採訪了三位不同年代的社團前輩,包括創社社長黃智偉、第14任社長楊森豪、從國中時期便擔任社團幹部的莊煥彬,從三位學長的生命故事,呈現出這個鐵道社團的誕生與成長歷程。

在火車社迎接30周年的同時,2020年亦是臺灣首輛柴電機車R20型來台60周年,以及南迴線電氣化通車的一年,本專刊也一併記錄了這一年關於這些即將消逝的非電化事物的種種。另外,縱橫臺灣大學校園的YouBike2.0、社團自己打造的各式台火車輛幕後秘辛,以及台北捷運路線規劃的第一手考古資料、台灣鐵道配線圖都是你不可錯過的內容。

世代‧火車社─臺大火車社30周年紀念專刊
王彥翔/總編輯
2021.2.27初版一刷
ISBN 978-986-06209-0-0 (平裝)

目  次
封面故事:世代‧ 火車社
p22 臺大火車社三十週年史話 文/呂孟哲、蔡朝翔、王彥翔
p25 後戒嚴的鐵道青春:黃智偉 文/王彥翔
p29 千禧年前後的火車社:楊森豪 文/鄭杰騏
p32 最年輕的資深社員:莊煥彬 口述/莊煥彬 整理/王彥翔
p36 十年憶往 文/温文佑

特別專輯:邁入晚年的非電化
p40 內灣藍皮再現 文 圖/謝承峰
p43 R24 號陸送紀實 文 圖/蔡昀軒
p46 搶救南迴大作戰 文 圖/吳仕陞
p56 南迴探險 文 圖/蔡昀軒

校園快訊
p4 鐵道博物館公共溝通平台 文/張宇杭
p6 YouBike2.0 來了! 文/黃瑋程
p10 台火車輛製造 文/陳柏丞、王彥澄
p16 觀景窗 整理/編輯部

鐵道學
p58 台北捷運路線規劃考 文/陳敬恆
p64 臺鐵首都圈通勤改善計畫 文/謝承峰、蔡昀軒
p68 臺灣鐵道配線圖 文 圖/蔡昀軒

海外鐵道
p74 はまなす乘車記 文 圖/謝承峰

2021年4月11日 星期日

【老屋町】台北站前新地標!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自從2019年首次拆掉工程鷹架以來,不少人應該都發現到台北車站前多了一棟相當引人注目的「老建築」,那便是以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重生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經歷四年的古蹟修復與展覽籌備,終於在3月25日試營運並開放一般民眾上網預約參觀,預計在4月20日正式營運。場長一得知消息便趕緊上網預約,今天就帶大家來先睹為快吧!

在參觀之前,先來補充一下這種建築的背景資訊。大阪商船株式會社是日本領台後第一家擔負日本內地與台灣之間命令航路的民間船運業者,根據《臺灣史料稿本》所收錄史料,當時大阪商船受台灣總督府命令經營有每月一趟的神戶=馬關=長崎=鹿兒島=大島=沖繩八重山=基隆,以及每月兩趟的神戶=鹿兒島=大島=沖繩=基隆往返航線,命令期間政府補助航海補助金6萬圓,擔負內台之間官員與郵務、貨物運輸。隨著業務擴展,大阪商船先是在台北車站前設置出張所處理業務往來,而後由當時知名的渡邊節建築事務所設計監造,主結構為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的現代式樣,屋頂上有日本傳統寶形造形式的四屋脊塔樓的和洋折衷鋼筋混凝土新廈在1937年完工,就此成為北三線道路上的醒目地標。

1928年台北市職業別明細圖上大阪商船還在台北車站前

不過,相信大家對於這棟佇立超過80年的建築一定是完全沒有印象吧。原來在二次大戰結束之後,政府成立省營的台灣航業公司接收船運業務,但卻經營不善只好以800萬元的價碼與台灣省公路局交換辦公大樓。公路局進駐之後,於1968年在東側仁濟院的土地上興建九層樓的辦公大樓,原台航大樓也順便增建四樓,並貼上黃褐色的磁磚,成為戰後「中華民國美學」風格的代表。公路總局在2014年搬遷到萬華之後一度面臨拆除,經洪致文與凌宗魁老師提報文資審議,正式由台北市文化局公告為市定古蹟,後續在時任文化部長龍應台介入下以攝影文化中心為目的進行古蹟修復。

2014年公路總局遷出前的外觀

這次古蹟修復工程是由曾參與台南林百貨修復的徐裕健建築師負責,以將建築恢復至1937年的外觀為目標,拆除戰後增建的部分空間,並重建具有興亞式特色的塔樓。修復工程不僅重現了塔樓,還將增高的騎樓地坪挖除,恢復原始的地坪的同時,也讓大門的花崗岩石材鋪面、騎樓柱踢腳收邊重見天日。在二樓東北角的展間則展示有大阪商船的海報,以及修復時替換下來的窗台、鑽心等建築物件,讓參觀民眾對建築歷史與修復過程有基礎的認識。

依據舊貌重建的塔樓
招牌也依舊樣式仿作
挖開舊地坪之後可以看到與現今人行道存在高低落差
重現日本時代的騎樓樣貌
1樓與2樓之間的迴旋樓梯
1樓的走廊
2樓樓梯間
修復時鑽探的鑽心樣本
除了修復老房子,也留下部分殘跡讓參觀者了解老房子的構造設備

2019年主體工程完工之後,再由國立臺灣博物館及國立臺灣美術館進行室內裝修規劃。完成後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主要作為攝影展示交流與教育推廣的場域,一樓主要是經營咖啡店與攝影圖書館,二、三樓則是策展空間,3月25日至4月18日試營運期間上網預約即可搶先參觀目前展覽的「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及「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兩檔特展。

1樓的咖啡廳即使沒有預約也能來參觀
2、3樓主要是照片展示空間

場長在參觀之後對於古蹟修復的部分十分欣賞,不僅是還原了建物剛落成時的外觀,也認真地在殘跡的部分忠實呈現。不過,畢竟這棟大樓經歷了船運及公路單位進駐的歷史,附近還有去年甫開放參觀的鐵道部園區,若能加以串聯,在這棟大樓展示海運和公路運輸相關史料,可說是得以完整呈現台灣的海陸交通史的難得場域。如今,大部分的空間卻僅僅作為攝影展間與攝影沙龍,實在是相當可惜。對於文化部願意投入資源修復這棟古蹟,場長還是要在此表示感謝,但還是希望在將來這棟建築能夠回歸台灣交通史文物及史料的展示、典藏使用,填補一直以來台灣相當缺乏的海運及公路運輸歷史論述。

最後在吐槽一下,這次三樓特展所展出的老照片相當精彩,但卻有一張明顯可判讀拍攝地點的照片仍籠統的標註為「弧形建築」(應為第一代台北測候所建築),令人有些擔心攝影文化中心對於歷史影像內容的判讀能力。有了硬體設施,軟體部分還是得要多加油呀!

原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
公告日期:2014-05-26
公告文號:北市文化文資字第10330395500號
登錄理由:
1.大阪商船株式會社成立於1884年,於1896年獲臺灣總督府補助,受命經營日本至臺灣間及臺灣各城市間往來船運,對於臺灣近代海運影響極大,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在臺灣,除臺北外,在基隆、臺南及高雄亦設支店。光復後,臺灣航業公司及交通部公路總局(前身為臺灣省公路局)均曾設址於此,具有交通史之價值。 
2.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興建於1937年,由日本知名建築師渡邊節設計,為二次大戰戰爭總動員前的最後一批鋼筋混凝土構造建築,為興亞式建築風格,具建築史之價值。

參考資料:
1.《臺灣史料稿本》[公文類纂]乙三一卷ノ三四(明治二十九年四月十七日)
2.洪致文,《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臺北:前衛,2016),頁148-155。
3.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