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31日 星期三

【老屋町】再會迪化207博物館

位於大稻埕的迪化207博物館近期因創辦人決定退休而將在8月31日後停止營運,身邊不少朋友紛紛前來做最後巡禮。說來慚愧,場長直到他要關門前的最後一周才知道迪化街有這麼有趣的地方,甚至因為暑期期間工作過於繁忙的關係,最後的周末居然一口氣睡到中午才醒來,只好下午趕緊來到臺北參觀這座老屋的再生基地。

迪化207博物館名稱取自其地址迪化街一段207號,過去是建於1962年的廣和堂中藥鋪,幾經轉手之後由陳國慈女士買下做為文化活動推廣的空間,更在2019年成為臺灣第一個依法登記的個人設立的私人博物館。不過近期因創辦人陳國慈女士退休,決定在8月31日之後結束博物館營運。在結束營運前的最後幾天,幾乎每天都有不少人在外頭排隊等著入館。

大排長龍的入館人潮
因著前身為中藥鋪的背景,一旁巷弄內牆面刻意做出櫥窗展示以前的藥櫃

博物館建築位在迪化街與一條巷子的轉角,建築也順著街廓做出流線型弧線,頗有現代主義的簡潔風格。雖然是戰後的鋼筋混凝土建築,但內部地磚與樓梯扶手都是使用父執輩記憶中的磨石子工法,小時候對這種材質的印象是在夏天時十分涼爽,很適合小朋友躺在地上滾來滾去。地上還有人參和葡萄等藥材與蔬果裝飾,不但懷舊氛圍十足,也相當具有特色。而博物館的最後一檔展覽《老宅.曾經-台灣百年民宅之美》回歸博物館推廣老屋再生的初衷,藉由多間私有宅邸的寫真,讓這些老屋的美透過照片傳達給每一位參觀者。

博物館位於街廓轉角處
原本中藥鋪的招牌仍留著

樓梯表面的磨石子相當令人懷念

地上的葡萄裝飾
地面的磨石子地磚
老屋曾經的過往讓人細細品味

因應都市建築空間狹小,內部陡峭的樓梯與內嵌的置物空間,也是值得玩味的設計。

陡峭的樓梯上還有鐵門,做為住商分隔與防盜措施
樓梯間的置物空間

頂樓的露台可說是參觀者必訪且留連忘返的地方,原本場長出門的時候還一副要下大雷雨的樣子,沒想到太陽在傍晚時分從淡水河對面的雲縫中出來露臉。一整排迪化街街屋的磚紅色屋頂構成的天際線,在夕陽餘暉下被染成更加溫暖的色調。頂樓加蓋成為這座城市的符碼的現代,或許只剩這裡還能感受老臺北的韻味。

現代與古典交會於這座城市
一旁的巷子直通淡水河岸,可惜防禦洪水的堤防卻遮住了水岸視野
經典的老屋天際線

身為清末的臺北三市街之一,在悠久的歷史層層疊疊下,大稻埕的建築風景橫跨了不同世代,簡直是臺北建築發展縮影。儘管融合了各種不同時代的設計與需求,整體街廓風格卻能大致維持,塑造出不同於臺北其他地方的風貌。然而,在近年防災與都市地價上漲的壓力下,老屋更新的腳步在大稻埕也從沒停止過。要如何維持原有街廓的面貌,讓老屋與現代生活共榮,迪化207博物館提供了一個討論的場域。雖然博物館的階段性任務結束了,但希望博物館和其他的老屋們都能繼續獲得有緣人的疼惜。


2022年8月17日 星期三

【時光土場】縱貫線山腳排水橋切換工程圖集

為了因應近年氣候變遷的威脅,臺鐵執行的鐵路行車安全改善六年計畫將許多高程不符合現今防洪標準的橋樑列入改建範圍,隨著計劃進入尾聲,各地今年陸續進入新線切換的繁忙時節。配合臺中市政府南山截水溝治理計畫而列入改善計畫中山腳排水橋,經過三年半的工期後終於在2022年6月25日晚間進行新橋切換工程。

試運轉單機通過新建的山腳排水橋

這項山腳排水橋改建工程範圍位於縱貫線沙鹿與龍井車站之間K196+400~K198+200路段,北起南勢坑平交道北側,南迄龍井北方平交道北側,計畫包含興建長695公尺的單線高架橋跨越山腳大排與中途的山腳平交道,以及1.8公里的軌道改善。本案於2018年9月對外公開招標,經無法決標一次後由森業營造以2億6960萬元最低價得標。

切換工程在653次莒光號通過該路段之後隨即於晚間11時進行路線封鎖,工程怪手進入路線進行撥道作業,為長達近8小時的工程揭開序幕。由於切換時間長加上工程車都在路線兩端的沙鹿與龍井站準備,夜間2559、2561、2634、2564次與隔日晨間2501、2601、2503、2504、2008、2512、2603、2602次等12列次區間車分別截短行駛至清水與大肚為止,臺鐵也協調巨業交通進行公路接駁。場長因為工作的關係只能搭乘被截短的2634次前往南切換點現場,意外地讓我搭到接駁車抵達龍井車站。

站務員引導旅客前往站外搭乘接駁車

凌晨00.20左右撥道作業告一段落,兩輛大型綜合砸道車依序從龍井車站進場作業,將撥道路段道碴穩固,電力維修車也跟在後頭將新、舊線的電車線重新接上。在砸道車作業的同時,切換銜接點的工作人員正忙著將多餘的鋼軌鋸除,可惜作業地點位在田中央,只能遠遠地欣賞這場深夜的煙火秀。

夜晚忙碌的切換作業
利用怪手進行撥道
砸道車通過龍井北方平交道
另一輛大型砸道車跟在後頭
電力維修車跟著進場
遠觀田中央的煙火秀

眼看著無法近距離觀賞煙火秀,場長騎乘YouBike前往南勢坑平交道附近的北切換點取材。場長在01.45左右抵達北切換點時,工程也進入砸道階段,不少工作人員也拿著鏟子等工具進行細部整理。由於切換點位於南勢坑平交道北側,因此平交道的道版也必須移除重新鋪設,並重新安裝地上相關感應設備,工程直到凌晨04.20左右才進入尾聲。

北切換點砸道作業
工作人員重新接上電車線
南勢坑平交道橫跨新舊股道,所以道版也要重鋪
右側為新建的高架橋引道

天亮之後場長來到北側的向上路人行天橋,不但可以清楚看見北切換點前後的路線偏移,在長鏡頭壓縮下高架橋彷彿是雲霄飛車,頗具有趣味。彰化機務段派出的E316號電力機車於5時左右在龍井站待命,之後開始進行龍井沙鹿間試運轉,整晚的切換工程終於就此告一段落。場長後來回到龍井車站之後,原本想去拍攝改點後就不再經由山線的DR3100型自強號,但公路接駁車從清水到大肚的接駁區間太長,導致接續的區間列車都誤點20分鐘以上,自然是來不及拍到想要的畫面了。

試運轉單機行駛在新橋上

參考資料:
森業營造:http://www.senyeh.com/
鐵路行車安全改善六年計畫(縱貫線山腳排水橋改建工程),標案案號:L0507P1079W

2022年8月10日 星期三

【時光土場】空前(絕後?)的紅斑馬南迴線之旅

今年3月底甫退出定期運用、被暱稱為「紅斑馬」的EMU1200型自強號電車,憑藉著紅白配色的特殊設計與搭乘記憶,至今仍然人氣不減。在紅斑馬明年才屆臨檢修大限的前提下,經常包火車出去玩的南方公園鐵道社團再次與臺鐵洽詢舉辦紅斑馬的包車活動,規劃讓這款長期行駛西部幹線的電車駛入從未踏足的南迴線。雖然活動受疫情影響而延期兩次,但仍是在8月6日順利完成南迴線的首次商轉。不過,當日臺鐵內部卻傳出不少雜音,為未來民間是否能舉辦類似活動埋下隱憂。

紅斑馬首次進入南迴線商轉,但究竟這趟會不會是他的畢業旅行?

這次的南迴線首次商轉原定於5月14日舉行,從新左營始發之後經南迴線於下午抵達臺東,規劃採單程運行模式,回程列車並不載客。雖然活動受到本土COVID-19疫情流行影響而延期,但這段時間高雄機務段也沒閒著,在6月9日及8月2日各進行了一次潮州到臺東的往返試運轉,兩次都以飛快的速度殺得追車同好措手不及,讓人不禁期待紅斑馬在活動當日的表現。

紅斑馬在6月9日進行了第一次的南迴線試運轉

這次的6605次專車當天一早就從潮州基地回送新左營待命,上午08.43新左營開車後沿途停靠高雄、屏東、潮州、佳冬、枋寮、加祿、枋山、大武、瀧溪、金崙、太麻里、知本、康樂,最後於下午14.45抵達終點臺東站。由於停靠站較多、時間較長,讓開車追車的餘裕增加不少,場長和同行友人一路從佳冬追到臺東、從臺灣海峽追到太平洋岸,總共拍攝了10個不同的攝影點,再加上艷陽高照的好天氣與湛藍的海水,張張都令人感到心滿意足。而紅斑馬行駛過程中雖然一度傳出鬆軔不良,所幸隨車師傅們很快地排除故障,一路上並沒有造成嚴重延誤,真的十分感謝高雄機務段的後援支持與主辦單位的排點安排!

不過在活動順利完成的背後,當天臺鐵內部卻傳出不少雜音。先是臺鐵內部友人轉述局內高層對紅斑馬出門載客後知後覺之後頗有微詞,接著又有媒體報導基層對業務單位放行老車上路表示不滿,不禁令人擔心這次空前的旅行會不會是紅斑馬最後一次載客。

6605A次回送列車經由屏東高架鐵路前往新左營載客
經典的屏東魚塭風情
6605次 林邊=佳冬
紅斑馬首次載客進入南迴線
6605次 枋寮=加祿
臺灣海峽與嘉和遮體構成南迴西段的經典風景
6605次 加祿=內獅
專列在中午前後經過金崙
6605次 瀧溪=金崙
金崙站內難得同時有三班車停靠
專列在太麻里短暫停留10分鐘後經過北太麻里溪橋
6605次 太麻里=知本
南迴線少數的平交道風景
6605次 知本=康樂

一樁大家都開心出去玩的活動,對臺鐵來說卻好像是鐵道迷在找臺鐵麻煩。究其背景原因,是困擾已久的臺鐵車輛老舊與零件消失性商源問題,再加上兩次重大死傷事故後外界對臺鐵組織改革的急迫壓力,使得近年投注資源進行車輛汰舊換新不僅是改善營運體質的必要手段,也讓官方可以向外界表現力圖革新的企圖。在大規模車輛更替的氛圍與資源有限等考量下,不少基層員工也樂見故障頻發、零件停產、維修又麻煩的老車早日報廢,形成臺鐵決策者對待退役車輛的動態保存興趣缺缺,基層也對維持老車狀態態度消極的現象。整體氛圍和十年前臺鐵願意留下少數EMU100型和DR2700型車輛動態保存,明顯已不可同日而語。

其實《鐵路法》第56-1條早已明定鐵路營運單位具有維護鐵路文化資產的義務,相關文化資產保存計畫早該在單位的營運計畫內。然而法條修正通過多年以來,臺鐵對於自身文化車輛資源投注消極,不但車輛文化價值與靜/動態保存評估機制與標準不透明,甚至連文化保存願景論述也付之闕如。以《鐵道情報》255期所報導文化價值相對無疑義的蒸汽機車為例,臺鐵至今仍缺乏機車本體與配合的文化車隊保存策略、長期營運與後勤計畫,在在讓外界對於臺鐵的文化車隊營運充滿問號,也讓基層員工對於是否要繼續維持、投注多少資源在老車的可營運狀態無所適從。

雖然臺鐵在資源有限的同時也必須肩負運輸任務的困境值得同理,但在鐵路營運單位負有文化資產保存義務的前提下,近期卻看見臺鐵基於營運需求將大量退出定期運用的潛力文化車輛冷凍,維持在既不停用又不讓車輛上路的妾身未明狀態等待報廢解體。場長從鐵道社團的一員的立場必須提醒臺鐵,「改革」不應該是消極和模糊應對保存義務的藉口。在官方興高采烈迎新車同時,期待臺鐵能儘速擬定文化車輛的保存策略,必要時尋求外部文化部門的資源投注,建立制度化且透明的價值評估與後勤維護計畫,才能為未來的文化車隊留下可能性並讓文化記憶能永續經營。


2022年8月1日 星期一

【拾光博物】DR2303修復完工初亮相!鐵道博物館迎接首輛可動態運行動力客車

去年年中低調送出鐵道博物館園區的四輛藍皮柴油客車,在經過鐵博籌備處、臺鐵花蓮機廠,以及承包的台灣車輛公司協力下,終於將其中的DR2303動態復原完成!鐵博籌備處特地於7月30日舉辦兩場次的參觀活動,共邀請120位民眾來到台灣車輛廠區一同見證DR2303的新生。

這次修復案包含了DR2102、DR2203、DR2303、DR2404等柴油客車,雖然他們身上的製造商銘版寫著「唐榮台北機械廠 七十三年製」,但實際上車籍歷史卻可追溯到1930年代鐵道部為了提升都會區通勤機能而引進的單節運轉汽油車。這款車登場時不但可以輕巧的車體在鐵道上高速運轉,也跟上世界追逐「流線形」的潮流將車頭設計成圓形。不過這些汽油車在戰後歷經換裝引擎、車體更新改造,早已不復當年可愛的圓頭外觀。最後一次更新改造是在1983~1985年間委由唐榮進行,之後就一直在各支線服務到1990年代末期。這些藍色的柴油客車在時間積累下,近年還獲得了「藍寶寶」的綽號,不但是許多人年輕時的記憶,過去在侯孝賢電影推波助瀾下成為國際認識臺灣火車的代表。

圓形的車頭是當時流行的流線形設計(圖為車體設計類似的片上鐵道保存車キハ702)

這些身世複雜的車在臺鐵引進DR1000型柴油客車實現支線列車空調化之後,就被放置在臺東機務分段,並在2002年招標解體,所幸當時在鐵道社團呼籲下讓臺鐵至少一車型留一輛下來。不過由於缺乏展示利用計畫,四輛車被放在臺東站露天環境下保存,車況日復一日逐漸劣化。這樣尷尬的情況終於在十多年後有了轉機,舊臺北機廠因高鐵使用台北地下段南隧道的問題而搬遷至富岡,鐵道文史團體發起舊廠區保存運動終於在2015年獲文化部指定機廠全區為國定古蹟,並在2017年由文化部接手展開鐵道博物館規劃。有了場地當然要有車輛藏品才能成為鐵道博物館,於是文化部便著手與臺鐵接洽納藏僅存的這四輛藍皮柴油客車,2018年4、5月間四輛車分四趟從臺東經由鐵路送到七堵,最後在6月1日由公路運送至園區保存。

DR2303在兩輛莒光號包夾下經過第二基隆河橋
6月1日晚間透過板車路送至園區保存

鐵道文史前輩爭取保存共經歷近二十年的時間,終於讓這四輛車有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家,不過四輛車入藏之後卻遲遲無法展開修復,令不少人產生疑惑。根據場長我當時聽聞的八卦,文化部曾想利用廠區空間進行車輛修復,讓參觀民眾在見證車輛修復之餘,也能體驗到修復技術作為鐵道博物館展示的一環。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一方面臺鐵遷廠時已經把還能用的機具幾乎搬光光,剩下的工具根本不足以支持這麼龐大的工程;另一方面,文化部的工作小組從標案撰寫到相關車輛修復技術一竅不通,若隨便發包出去恐怕成果不堪設想。幸賴洪致文老師就任籌備處主任之後積極與臺鐵請求合作協助,終於敲定合作細節讓修復案順利發包出去,彷彿命中註定般案子由唐榮鐵工廠改組而來的台灣車輛公司得標。亮相活動上台灣車輛的專案經理不可思議地表示,公司的檔案庫還留著這四輛車最後一次更新時的設計圖面,上頭簽名的師傅都是曾經帶領過他的老師,場長聽了也感到緣分真的是很神奇的東西!

暫存於舊北廠時的DR2303(左)外觀
唐榮製的銘版

由於歷次更新基本上都是扒皮重造的方式,要讓四輛車回到日本時代的外觀和重新造一輛新車沒兩樣。因此這次修復是以恢復1983-1985年間最後一次更新出廠的狀態為目標,修復完成的DR2303除了外觀塗著浪漫藍之外,原有的引擎也修復到可以動態行駛的狀態,在亮相活動前就有不少同好在新豐車站旁的廠區試車線捕捉到他的身影。DR2303是這次修復案的試作車,接著後續三輛將在這輛車的基礎上於明年陸續修復完成。未來DR2303與DR2203將回歸鐵博作為園區內的遊園車,後者塗裝顏色則會使用退役前的孔雀藍。除了鐵博能夠搭到藍皮柴油客車,另外兩輛則會回歸臺鐵使用,或許有機會在各支線巡迴演出,希望臺鐵也能盡早準備營運計畫,讓大家到時候能快點在正線上重溫20世紀青春學子的記憶。

雖然是專場活動也是有大拜拜感
由於車輛尚未驗收,所以只能窺看內部的翻背椅
車身表記也是細節與彩蛋滿滿
充滿集集線的氛圍
車輛高雄端右側,連路牌護墊也復原
感謝老天爺給予好天氣



廠房一旁等待修復的DR2203車體

延伸閱讀:
飛行場の測候所: 鐵博DR2303搶救與修復記(2002-2022)
【時光土場】邁向新生活之旅?DR2404的正線散步
【時光土場】我們的文化資產值得懂她的人去珍惜
【時光土場】鐵道博物館導覽新模式!古蹟建築與攝影愛好者不能錯過的特別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