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5日 星期四

【老屋町】霧峰林家宮保第

五月初,筆者跟著學校的校外教學來到了霧峰林家的宮保第和萊園參觀。霧峰林家為台灣五大家族之一,其宅園在林家搬到霧峰之後,以「頂厝系」的林奠國和「下厝系」的林定邦為中心分為兩支。而大家所熟悉的林獻堂先生即是頂厝系的子孫,下厝系的子孫則多是以武力見長,以曾參與太平天國戰爭的林文察為代表。

在清代時,霧峰、大里一帶地處番界附近,因而和原住民交流頻繁。尤其在19世紀,隨著漢人越界開發埔里盆地的腳步,大里、霧峰更成為從大肚溪進入埔里的要衝,其地位更顯重要,也孕育了許多大家族。因為需要常常和原住民打交道,這些家族通常都裝備武力,進而得以掌控界外集團地的開發利益,諸如土地地產和台灣開港後興起的樟腦等,奠定了霧峰林家繁榮的基礎。

隨著子孫在各界飛黃騰達,霧峰林家宅園的規模也不斷擴大,從而造就全台規模數一數二的傳統建築群。然而在集集地震之後林宅受損嚴重,目前仍在持續古蹟的維修工作,因此僅開放修復完成的宮保第、大花廳,二者皆屬於下厝系統的宅第。

宮保第

「宮保」是古代官名,且是皇帝所賜予的頭銜。其來由是林文察出征太平天國時,於1864年戰死漳州,因而被清廷追封「太子少保」,而宮保第即是宮保的宅第之意。林文察為林定邦之子,曾因為了幫父親報仇而被捕入獄,後因幫助政府平定小刀會而將功贖罪。隨後參與過戴潮春事件和平定太平天國等戰役,戰績顯赫。

宮保第陸續完成於1858~1895年間,在林文察任官的同時即開始興建,最先完成的是今日宮保第的第三進,而後人再陸續擴建形成今日所見的樣貌。其面闊十一開間、五進深,與一般大戶人家大多只有五開間相比,可以想見林家當年的繁華。宮保第的方位和其他宅第一樣都是坐東向西,和一般傳統的坐北朝南的方位不同,據解說員說是風水考量。

格局上第一進是整座宅第的正門,中門上有寫著「宮保第」的牌匾。三扇門皆畫有門神,除了中門是武將外,其他都是文官形象。六個門簪的造型則各異其趣,似乎是某種神祇?
第一進

宅第第一進右門
宅第第一進中門
宅第第一進門簪,由左至右分別是宅第的右、中、左門上
而一般訪客入內後經過一個埕之後即到達第二進。第二進是客人等待主人前來迎接的地方,為了怕客人無聊,同時也為了彰顯家族的書卷氣,所以牆上有許多幅書法和畫作,也有許多匾額掛在上頭。其中最為古老的即是第二進正門上頭的「春秋又八千」匾,是1928年台中中華會館為了慶賀林朝棟(林文察之子)之妻81歲大壽的壽匾。



北側牆面
南側牆面
穿過第二進之後就來到了最早完成的第三進,其功能相當於客廳。特別的是在第三進的前方增建了亭子,這是因為坐東向西的方位使得屋內不可避免的會有西曬問題,於是突出的亭子除了增加休憩空間,也替屋內遮擋陽光。屋架上也是處處吉祥的象徵,例如向屋內看的蝙蝠、金瓜造型的抱瓜等等。然而最為精緻的是在門上裙堵位置的鑲嵌雕刻,但因時常被小孩塗鴉所以被塗上厚厚的油漆。可惜的是因為雕刻過於精細,至今仍找不到適合的師傅進行修復。


多子的金瓜
象徵福氣的蝙蝠
光緒15年的匾額 
門上裙堵的鑲嵌版畫
穿過第三進之後,就會看到一座廣大的庭院,這座庭院是後人拆除第四進之後所產生的空間。在古時候民風較為保守,家族內女人的活動範圍就只有第三進以內的空間而已,所以能有這麼的庭院可以活動,或許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一點小確幸吧?最後來到第五進就結束宮保第的部分。
第五進與庭院
庭院
遠看大花廳的屋脊

大花廳

大花廳完成於1894年,是林朝棟擔任撫墾局長時所建的宴客空間,同時設有全台僅有的福州式戲台。進入看戲空間的入口位於第二進,裏頭的建築語彙可說是處處玄機。踏入大花廳,會先經過一方一圓的門,名曰規矩門,意思是進來看戲要有看戲的規矩。
大花廳第一進
大花廳第二進
一旁的窗花
規矩門
進到大花廳的空間後,一旁即是戲台,環繞在戲台旁的就是有兩層樓的觀眾席。聽導覽員說以前看戲的時候男女要分坐兩側,而且因為女生不能在外頭拋頭露面,所以還會再加上一層簾子,搞得女生根本只能聽戲不能看戲,現在聽來還真是頗為父權。而正對戲台的搖滾區就是主人和貴賓所坐的地方,走廊屋頂使用的是台灣少見的捲棚,彎曲的木構件一體成形,不禁令人佩服當年師傅的巧手。
看台
貴賓席
捲棚
戲台上也有許多有趣的細節。為了放大戲班的聲音,於是在戲台上設置了穹頂狀的藻井,下方則有水缸,除了實用功能,藻井中央還有一朵大大的、象徵富貴的牡丹花。戲台前方雕刻和後方壁畫則有代表吉祥的麒麟;斗栱的位置則刻上了喜愛吞火的鰲魚,有祈求建築物不要自燃之意。
台灣僅存的福州式戲台
增加音量的水缸
藻井和牡丹花
天官賜福的窗花
麒麟
避火的鰲魚
這次參觀行程就此結束。因為除了部分區域在修復外,還有一些林家後代還居住在這,所以全程不論散客或團體皆採專人導覽的方式進行。雖然全票250元的票價有點不親民,但因為全程皆有專人帶導覽,不至於讓民眾走馬看花,加上人數控管得宜,所以整體而言參觀品質極佳,筆者是還蠻推薦喜歡傳統建築的古蹟迷去參觀的。當然如果能揪團揪到很多人,票價也會好談很多XD

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
開放時間:每星期一至星期日,參觀前請先上網預約
開放範圍:宮保第第一進至第五進全區、大花廳全區。
網站:http://wufenglins.com.tw

2017年5月18日 星期四

縱貫線上的百年小站─山佳車站

在上次那場蒸汽火車活動後過了三個月,今天總算有空來參觀整修完成的山佳車站。

山佳車站舊名山子腳,日文假名拼法為さんしきやく ,1962年才改成今名,不過這改法念起來像是根據台語諧音,倒是有些有趣。山佳站設站於1903年,早期是煤炭運輸而發展,也曾設有石碴支線用來運送大漢溪的石碴,但因站場已大幅改建也很難看出遺跡。在後站山上的信和街49巷底便還留有一個蓋淡坑,作為山佳地區繁榮的見證。
1920年代日治1/25000地形圖
蓋淡坑今貌
舊山佳車站站房建於1931年,配置有一岸一島兩座月台,也曾是縱貫線北段最後一個沒有天橋或地下道連接兩座月台的車站,可惜當筆者開始拍火車之後,山佳站已經開始進行工程並設置臨時天橋,所以從沒走過軌道到對面月台。由於客運量不高,為了避免危險,往往乘客都會在候車室等到開車時間將近,站務員才讓大家上月台。
(2011.2.26)
山佳站原本位在一個S彎上頭,因而限制了列車行駛速度,於是在大約十年前開始進行路線改善,在北端興建山佳隧道截彎取直,同時在舊車站旁邊新建新的跨站式站房。直到2011年新站房啟用後舊站房就開始閒置,直到兩年前才展開修復,並在2017年2月18日風光亮相。
閒置期間以帆布覆蓋(2013.4.28)
山佳隧道還沒完工時期(2008.4.26)
古樸的山佳車站是棟水泥建成的站房,外表的洗石子也是當時流行的風格。這次的整修大抵是依照日本時代的狀態去修復,包括早就消失的售票口前的欄杆也被復原。整體而言復原品質相當不錯,像是售票窗口上頭的時刻表和票價表被留下來、候車室格局也沒有太大變動、上升窗也原汁原味保存。
售票口(2011.2.26)
售票口今貌
候車室(2011.2.26)
候車室今貌
但也因為是按照日本時代的樣子去修復,結果有許多細節和我的兒時記憶產生衝突。像是以前窗框上的白色油漆就全被去除現出木頭原色;以前在站房月台側牆上曾經漆上藍底白字的「山佳」和「安全第一」字樣,在這次復舊中也全都不見了,「山佳」還是另外以板子代替(而且字體還不一樣);以前各站都會掛的防空疏散地圖也消失了,不知道收到哪裡去,實在是相當可惜!
(2013.4.28)
(2013.4.28)
現今樣貌
安全第一不見了QQ
疏散避難圖(2011.2.26)
另外以前行車室的空間目前除了放映紀錄片和一些模型外,沒有其他行車設備的展示,有點可惜。如果能有從前淘汰下來的行車控制盤等設備展示,應該更能表現出這個空間以前的功能。



還有一些營造懷舊氣氛的道具,如樣式復舊的站名牌,如果真要復舊,下一站應為「樹林」而不是前年才剛啟用的「南樹林」。而拿來給人家拍照的車票字體不對也不是新聞了,就不再贅述。而屋簷上的招牌感覺就像是上次記者會用的標語留到現在,以一個建築來說,拿標語當招牌就是有種說不出的怪。


剩下就是一些角落風景

這個上升窗真的很有趣!
牆壁剖面的展示
候車椅
油庫
氣窗和屋瓦
逛完一圈下來,古蹟修復的部分還算不錯,不過在修復專業之外的軟體細節仍有許多東西沒有注意到。以藍底白字的站名來說,雖然這的確是不屬於日本時代的產物,但是古蹟身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樑,同時也應該串起各世代的記憶,把某一段時間的記憶挖掉都是相當粗糙的。就像地層一樣,如果只留下了恐龍時代的地層卻把長毛象時代的地層挖掉,我想大部分人都同意這樣的地球歷史是不完整的,同樣的古蹟修復並不是只把日本時代留下來的殼修好這麼簡單,如果戰後的痕跡也全部剷除,是無法達成跨世代對話的。

雖然說了這麼多,還是比新新北投車站好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