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代許多臺灣人而言,臺鐵的環島鐵路網就好像打從出生以來一般的理所當然。但是,過去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花蓮與台東之間的鐵路是獨立於環島路網之外的存在,而管理這條鐵路的營運中心就在今日的花蓮鐵道文化園區,其前身則可追溯到日本時代的花蓮港鐵道出張所。
東部鐵道的中樞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在完成縱貫線工程之後,隨即投入資源繼續進行環島鐵路的選線探勘與建設計畫。不過,由於中央山脈在蘇澳到花蓮、高雄到臺東之間的阻隔,當時的技術並無法讓鐵路順利地從縱貫線繼續延伸到花蓮或臺東,若要按部就班地推進可是不知道要讓花蓮等到何年何月。鐵道部於是在1909年9月1日成立「花蓮港鐵道出張所」,先行展開花蓮到臺東的鐵道建設計畫。
考量花東縱谷平原運輸需求還不大,再加上主政者當時奉行速成延長主義方針,因此軌道採用762mm軌距以節省成本。雖然和西部鐵道的軌距不同,但橋梁與隧道淨空仍按西部的規格興建,在1919年自花蓮通車至今日的玉里,買收臺東段的糖鐵路線串聯後在1926年全線通車。不過看似暫時編制的花蓮港鐵道出張所就這樣一路經營到日本在二戰戰敗,戰後幾經轉折由臺鐵局花蓮管理處接手,但東部鐵道仍長時間獨立於西部的鐵道之外。直到1980年前後北迴線通車、東部鐵路軌距拓寬完成,臺鐵才終於結束長達五十年以上一島兩制的時代。
1945年美軍根據航測繪製的城市地圖,可以窺見當時以花蓮車站發散出的Y字形路網,城市展現面向海洋藉由臨海鐵道與外界串聯的海洋性格(圖片來源:德州大學圖書館) |
北迴線通車的同時,花蓮車站與車庫也一併往內陸移動,原本靠海的舊車站在1992年拆除。作為昔日東部鐵道管理中樞的臺鐵局花蓮管理處在1988年裁撤,留下的辦公廳舍使用到1993年後閒置而荒廢。2002年花蓮縣文化局成立專案小組進行搶救工作,經過數年的規劃與整修之後於2011年「花蓮鐵道文化園區」的身分重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