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8日 星期六

【老屋町】台北糖業遺址─台北製糖所

我想,大部分的人聽過台北有菸廠、酒廠,但可能不知道還有糖廠吧。今天趁著天氣好,出發小出草一下。

台北製糖的歷史可追溯到清代,而後在日治時期由日本人與板橋林家合資成立台北製糖株式會社,於萬華建立新式糖廠。二戰期間戰事擴大,故於1944年結束製糖,戰後轉作台糖在台北的倉庫,之後台糖又將土地轉售予中國時報、台電及市政府興建辦公大樓和國宅,至今僅剩三棟倉庫留下。

從1945年的美軍空照圖可以看出以前的萬華地區尚有大片農田,而當時的糖廠與縱貫鐵道直通,利用火車將成品輸運出去,而將原料送進糖廠則是另建人力台車線運送。圖上標示的A、B、C即是保存下來的倉庫。對比1957年的航照,看起來C棟在戰後有擴建。
1945.4.1美軍航照
1957航照
現在台北市文化局將三座倉庫指定為古蹟,並規畫為糖廍文化園區,對於地方糖業歷史有一些簡單的介紹。而在倉庫前也展示了台糖的柴油機車、平車、鋼體篷車和木造蓬車等車輛,但誠如先前說明,以前的台北製糖所除了使用縱貫線及人力台車,完全沒有使用到762mm軌距的"火"車,總感覺有點怪。

上頭還有溪湖糖廠的mark

後頭的就是木造篷車,但可惜編號都被抹掉了 

A棟
這倉庫還蠻特別的,其中一面還是紅磚造。




B棟
倉庫前還有保留一個小月台。
C棟
一個二連棟的倉庫,據航照圖推測,應該在戰後有經過擴建。

而原本是糖廠的位置已被改建成國宅。

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都會水利命脈─翡翠水庫與員山子分洪

最近修了一門災害管理相關的課,有機會可以去參觀翡翠水庫和員山子分洪。翡翠水庫是台北的水源命脈,而員山子分洪是保護下游廣大都會區的要塞,一次飽覽兩個水利設施可說是機會難得。

翡翠水庫

翡翠水庫大壩採用拱壩設計,利用拱形設計將水壓傳遞到河谷兩邊的岩盤上,使得大壩本身承受的壓力減少,因此使用的材料減少,也降低了工程經費。而大壩本身是固定於岩盤之上,所以也降低了地震時壩頂的震度,根據局長所做的介紹,實測耐震可達0.65g(0.4g相當於7級地震震度),在設計上可是相當有巧思。

正當全台鬧水荒的時候,翡翠水庫仍以超過80%的蓄水率傲視全國。除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專業的管理更是關鍵。水庫透過上游集水區限制開發,甚至派駐警察巡守;裸露地整治,種植植栽以進行水土保持,以上種種措施使得水質優養化程度極低,湖面呈現非常乾淨的深青色,就連水庫淤積率自1987年至今僅有6%。難怪當全台水庫都在討論要不要清淤的時候,翡翠水庫管理人員都覺得沒必要。然而花了這麼多精神養水庫,真讓人覺得台北的水價是不是太便宜。
採用拱壩設計的大壩 
落水池與副壩

翡翠水庫位於北勢溪,北勢溪和南勢溪匯流之後才會進入新店溪,而淨水廠位在新店溪河段的直潭地區。所以翡翠水庫本身還可以視南勢溪水量調節放水,讓水庫不會放掉太多水而浪費掉,所以今天副壩下游河段都乾乾的,大概是沒什麼在放水吧。
蜿蜒的河段還蠻漂亮的
左邊就是北勢溪,右邊即是南勢溪,兩條溪在此匯流成新店溪
翡翠水庫因著極佳的水土保持管理,水質透明度極高,使得水色呈現非常乾淨的深青色,配著遠山,好不漂亮啊!而一旁的水位計更是對連日旱情的一大諷刺,竟只差約6公尺即達滿水位,想到過年時去石門水庫,水面距阿姆坪公園地面2、30公尺,連土地公都露出水面了說。(阿姆坪土地公廟再現!)真可是當大家都在缺水的時候,這邊是在擔心會不會又洩洪的南北兩樣情。有時真教人怨嘆老天為何如此不公平。


蓄水率超高!!!
這次還有另一個收穫,在水庫辦公室的對岸發現人們口中的「龜山發電廠」的新廠─「新龜山發電所(今桂山發電廠)」。1905年完工的龜山發電所位於桂山發電廠下游的南、北勢溪匯流處,是台灣第一座的水力發電廠,而後為避免水患於1943年除役,於1941年上游北勢溪現址設立新廠。至今台電為精簡人力,新店溪流域的水力發電廠幾乎都在此遙控(包括大壩附近的翡翠電廠),可說是新店溪水力發電的中樞。沒想到出一趟校外教學還能看到古蹟,下次有機會再去把新店溪上的電廠都找出來!

山坡上似乎是引水隧道 

員山子分洪

基隆河是一條蠻奇怪的河,從平溪發源,流經猴硐後本應在深澳出海了,然而卻轉了180度向台北盆地流去。有一說是因台北盆地陷落而導致的搶水作用,然而這也使得淡水河本身的容納河水的壓力極大。加上基隆河中下游河段多曲流,導致洪水不易宣洩,加上都市擴張與河爭地,所以下游地區(尤其是汐止)常飽受淹水之苦。於是,在民國91年開始興建員山子分洪,在猴硐、瑞芳之間打一條引水隧道到深澳,將平溪地區過多的河水直接排往大海。
分洪道入口 
隧道前斜坡
此分洪道每秒最大可將1310立方公尺的水排往大海,大約是當地200年洪水的81%的水量。雖然這工程大大減低了下游淹水的風險,但起初我是還蠻擔心大量的泥沙排入大海是否會造成汙染和破壞,實際走過以後發現雖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對環境無影響,但工程師也做了些努力(不過是為了不讓過量的泥沙和強力水流損壞隧道)。

當水位高過海拔標高63公尺時,洪水就會溢流過側流堰進入靜水池做為緩衝,以達到消能和沉沙的效果,之後水會在溢流過分洪堰,滑下斜坡進入隧道。在洪水通過約2.8公里的隧道後,會抵達消能池再進一步消能,使其不會對海岸過度沖刷。如果隧道的損傷都能獲得控制,那海岸保護應該也沒太大問題了吧?
分洪道入口 
分洪道出口
分洪道控制室
撇開工程問題,這裡的風景倒是不錯。像是靜水池因經年累月的泥沙而變成一個小小濕地,遠方河岸還可以看到火車經過,感覺又多一個可以開發的拍車點。
遠遠的是阻擋大型土石的梳子壩 
位於分洪堰上的導流墩作為穩定水流用 
靜水池濕地(照片裡有玄機XD) 
主河道攔河堰+魚梯+靜水池排砂道 
4027次EMU800區間快車

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看火車】白鐵仔復出!

4685次回送列車於前一天從台東開往七堵
光華號,或有人暱稱他白鐵仔。他曾是台灣陸上交通最快速的列車,去年七月因花東電氣化改點而走入歷史,以好久不見的十輛大長編為他的一生畫下令人驚嘆的句點。而今日台大火車社舉行25周年社慶,特地向台鐵承租四輛DR2700白鐵仔作為紀念專列,讓人得以再次回味那開窗吹風、在田間奔馳的那段時光。

還記得第一次見到他是在溪口站裁撤前夕,那時他僅有兩節的短小編組慢慢滑進花蓮站月台,顯得老舊又新奇,彷彿是種異國車輛。從小就搭習慣冷氣車的我,除了一次碰巧搭上普通車的經驗,從未仔細體會過開窗吹風搭火車的樂趣。那次的體驗,讓我知道少了玻璃的阻擋,人與窗外的景色才得以互動。而這趟舒服享受東部風景的旅程僅花費25元,真可是既便宜又享受!(溪口末日─經典小站的最後風景)

白鐵仔停靠溪口的歷史畫面
此次紀念專列從神秘的南港第三月台出發,沿途停靠猴硐、福隆、羅東等站。除了上述各站外皆不停靠,尤其在福隆站是等DR2800柴聯自強出發後緊接著發車,排點幾乎是黏在自強後面,和弟弟相比可是毫不遜色!這次的HM比起台鐵流是簡單明瞭很多,讓人遠遠的就可以看得很清楚。這次專列也加入了很多創意,像是發車音樂是用高鐵的、Greencar貼紙,感覺是用另一種方式去表現出昔日光華特快可是可以和這些快速列車相比擬的呢。



這一天的活動十分順利,看來車上放的乖乖有派上用場。雖然因為大氣擴散條件差,使得蘭陽平原的懸浮微粒偏高,天空因此霧濛濛的,但幸好沒有下雨,光華特快也充分展現出他的實力。最後感謝火車社的各位舉辦這次的活動,讓這好久不見的老朋友能再次復出。



2015年3月17日 星期二

致葉前部長

葉前部長:

感謝您關心與支持北廠的全區保留,但我想有幾點必須予以澄清。

1.所有關心台鐵的各界人士都明白且了解台鐵的財務問題,也支持台鐵透過票價改革與開發周邊產業以拓展財源。但是,賣地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如果導致台鐵負債的根本性問題不解決,賣地所賺的錢很快又會賠光。

2.北廠保留絕對不是負債,台鐵可以長久地透過門票、紀念品或租借展場的方式取得收入。再者,透過展示維修過程或透過建教合作的方式,更可培養我國未來的機械工程人才,其所創造的價值絕對不是500億可以衡量的。

3.不要把民間人士想成不顧台鐵財政的刁民,民間也想了很多可以補償台鐵的方式,像是容積調派等等(剩下的可自行Google)。但是在北市都委會的時候,台北市也發函交通部旗下各單位詢問有無容積可調派,但除了高公局回覆說沒有,其他單位都不回應。

葉前部長,承認吧,真正想搞垮台鐵財政的不正是您嗎?為何在您任內都不積極作為,卸任後才藉台鐵財政恐嚇人民。若我們是一群予取予求的刁民,那我不知道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地痞流氓。

還望前部長能與全國人民站在一起,共同思考如何永久經營這塊世界難得的工業文化遺產。


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告別時光】EMU400型通勤電聯車定期運用終了(1990~2015)

今天去參觀台火社展時才從鐵道猴口中得知意外的消息,原本預定在3/24退出定期運用的EMU400型原來早在3月初微調運用的時候便走入歷史。我還記得直到去年每次要去中南部的時候都是搭他負責的1101次頭班車,再從桃園換車的,現在想想,原來上次去竹南看到他就是最後一次了啊!
2015.3.3 @竹南
1990年代,因應依靠火車通勤的人口快速增加,加上舊有通勤列車都沒有空調設備,於是台鐵繼自強號電聯車之後開始採購通勤專用的電聯車。南非聯邦鐵路客貨車得標並製造,1990年,台灣的第一代通勤電聯車就此誕生,從此通勤列車進入了空調時代。起初台鐵還不知道要如何定票價,因為他是非對號列車,但相對普通車又有空調,等於是介於普通車與對號列車之間的車種。後來還是收取復興號票價,與原有的無空調普通車做區隔。但票面車種名稱可就多樣了,有「復興/電車」、「通勤電聯車」等等,直到2006年才定名為區間車。

本型列車配色幾乎是藍皮普通車的反白,藍色條紋加上灰白色車身,車側同樣只有兩個上下車門,這也埋下旅客上下車速度慢導致誤點的遠因。或許也是因為車門少,所以位子特別多,有辦法擠進車廂內的話運氣好還可以找到位子坐。車廂間貫通門是採用雙開式,也是現役列車中唯一採用這種設計的。他也是第一款採用LED行先的通勤電聯車,雖然設備老舊,但在這點倒是頗跟得上時代。
內裝是長條綠皮椅 
特殊的雙開式貫通門
LED行先是其特色
但或許是歲月不饒人,抑或是先天不良吧,此型車的車況一直很差。加減速度慢,往往一誤點只會愈誤愈多。因設備老舊、缺料,故障情況頻傳,剎車時甚至常常傳出異味。雖然曾有傳言會將他調往花東繼續服務,但考量到只有新竹機務段對其車況較為熟悉,所以仍未付諸實現。近年來,新型電聯車EMU700與800逐漸到位,EMU400的舞台也逐漸被壓縮,終於在今年退出正班車營運的行列。

2008.4.26 @舊山佳站

2012.3.25 1173次@鶯歌
2013.11.28 1224次 @汐科
2014.1.12 1180次@八堵橋
由於他的使用年限還未到,或許在運用吃緊時還是會再出來(但筆者認為希望不大)。雖然它的性能一直為人詬病,也不是像光華號那樣的明星車種,但他身為第一代通勤電車的歷史意義仍不可抹滅,希望未來還能繼續看到他。再見,EMU400!


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

【看火車】仲夏寶島號三周年─CT273專列全紀錄

過年才剛結束,各種火車才正準備要出來透透氣。適逢CK124與北海道C11型SL締結姊妹車3周年,台鐵也開行了紀念專列。可惜的是,CK124剛好碰上保養期,最近正在富岡基地大修,所以確定無法出現,改由去年剛復駛的CT273代打。這次專列將行駛瑞芳=冬山的宜蘭線區間,而這段鐵道有現今台鐵幹線最陡的陡坡,也有多處急彎,一直以來被視為一大瓶頸路段。對於70歲以上的SL是否能順利運行,也受到鐵道界的關注。

3月6日

活動前一天下午,CT273預計由花蓮迴送七堵,筆者計畫到了田寮洋等車。結果一出貢寮火車站,腳踏車就落鏈,看看距離表定通過時間15:08剩沒多久了,也開始緊張起來。急急忙忙趕到,等著的卻是安安靜靜的田邊鐵道。因為看到有人還在等,所以應該是還沒過吧,於是也跟著等。等的過程也抓了許多車。
221次DMU
604次莒光(雙機重聯)
432次普悠瑪
7525次雙機重聯幸福水泥砂石列(剛好有一隻水鳥入鏡)
田寮洋有著廣大的溼地與稻田,除了拍火車,也是拍鳥的好去處。剛好就遇到有一團來賞鳥的鳥友,在田邊看白鷺鷥等等的鳥。大概因為太無聊吧,所以也殺了很多底片。

天氣時好時壞、時雨時陰,又等了兩小時都還是沒看到CT273,正騎著車要回福隆站看看是不是晚上才要回送,結果就聽到汽笛了。而明明再往前騎就能到鐵道邊,我卻耍笨往回騎,結果當然跑不贏女王啦。值得慶幸的大概是這次回送CT273是做本務機自己爬上坡吧,希望明天能順利爬上牡丹坡。


這樣算是ㄎㄖ嗎?
3月7日

專列活動的第一天,我來到了三貂嶺段的基隆河谷,這段鐵道緊鄰山壁前進,頗有與世隔絕之感。沒想到一早就已經有一團人在鐵道對面產業道路等了,但這團人一看就知道對鐵道一竅不通,只不過是52次莒光經過就緊張得半死,難道都沒有先看運行圖做功課的嗎?


52次觀光號
進入平溪線的DRC
新與舊的交會
CT273好像沒出什麼力
搭下班車進行追擊,終於在四城站追到。表定專列將在此待避280次、4154次和4018次,趁著這段時間利用腳踏車前往四城南邊的台九線跨線橋。相較於剛出發時的樣子,這次CT273總算有出力了,噴出了不錯多的煙。但真的很好奇HeadMark上寫了什麼,居然放到最大了還是看不到,到底是字太小還是我相機太爛?


騎著腳踏車去找點,原本想試試宜蘭南的高架橋,視野沒想像中開闊,就這樣來到了蘭陽溪橋。在台九線蘭陽大橋和蘭陽溪鐵橋的中間,有兩座日治時代留下來的舊橋,一座是單線的宜蘭線時代的舊鐵橋,另一座是有洗石子裝飾護欄的公路橋,剛好可以將SL和這有歷史意義的地景結合。但奇怪的是,明明車銘板都拍得很清楚了,HM還是看不清楚,看來應該不是我的問題了。


此次活動還有一個亮點,以往只會讓SL跑單程,回程交由柴電機車牽引,而這次讓CT273在宜蘭轉向,讓他能夠在回程做本務機,也讓民眾能夠參觀轉車盤的操作。剛好也藉這次機會一窺難得一見的宜蘭機務分段。可惜的是,回到宜蘭站已經太晚了,來不及看到他上轉車盤。
看到HM之後,終於知道敗筆了。小小一塊圓板塞進這麼多字,而且字和底色對比不明顯,難怪遠遠的根本看不到他在寫什麼。而且上頭還寫CK124與北海道C11型SL締結姊妹車紀念,明明開出來的是CT273不是嗎?真的沒看過自己打自己臉的HM,而且還輪不到我們來吐槽。
頗有阿里山的感覺

舊舊的車庫,感覺和北廠風格有點像
以前的SL加水塔,還是磚造的呢
引發熱烈討論的HM

感謝辛苦的師傅們
這就是宜蘭機務分段內的轉車盤
準備出發連結車廂
蓄勢待發
為了記錄CT273賣力爬坡的畫面,雙溪=三貂嶺自然是首選,但看到早上三貂嶺的霧氣和濛濛細雨,還是隔一座山比較保險。車過貢寮時,田寮洋不但起霧還下雨,正令人擔心之時,雙溪又不下雨了,真的是過一個隧道一個天氣。但和我有同樣想法的人果然很多,牡丹坡鐵道旁聚集了大概快30支相機吧。
一直聽到旁邊傳來專列在貢寮被機外,或是掛在哪裡的消息,真的讓人有點擔心會不會最後要R40接手。但遠方升起的白煙讓人都放心了,隨著機械鼓動的聲音接近,CT273終於出現在坡道盡頭,緩緩地往我們著爬上來。噴出的水蒸氣量之壯觀,連上次爬舊山線的CK124都被比下去,壯觀的景象令所有人讚嘆不已。重要的是R40完全安靜無聲,他是靠自己的力量上來的,台鐵的SL終於證明他們還寶刀未老,可不是遊樂園裡的小火車呢。





隨後一連出現三班貨列,這真是吃到飽的一天!


3月8日

活動第二天是個ㄎㄖ的一天,原本預計拍完北關就收工,但沒想到一早從礁溪到東北角起大霧,能見度大概只有幾公里。天氣本來就已經夠差了,結果連CT273都不起勁,除了SL鼓動的聲音就是R40轟轟的柴電引擎聲,真的有點失望!


真的有點教人不甘心,加上回程區間車上的一位老先生慫恿,最後還是到一定有很多人的冬山去。
果不其然,冬山站月台是人山人海,每當有快車過站時的鳴笛也都鳴得特別凶,總覺得能體會為什麼機車長的壓力都很大。有時都會覺得或許很多人平常一點都不關心台鐵,甚至都沒在坐,但一有SL出來就像趕燈會般去湊熱鬧,明明行車站長都在吹哨示警有快車,就是不退到黃線後面。其他像是跳下月台、直接跨越鐵軌等等各種危險舉動也不勝枚舉,真不曉得辦這種活動是好是壞。


人山人海的狀況
過中午後天氣漸漸轉晴,彷彿早上的霧氣只是個夢境,也開始心動起來,原本想早點回家的又繼續撩下去。隨著區間車晃到了二城,這裡還有一大片的美麗稻田,後面還有傳說中的礁溪富士山,是個不錯的定番點。但似乎是海陸風吹起,山上的雲又漸漸的往海的方向擴散,於是天氣一下子又轉為陰天。
而當專列出現,簡直比天氣更大失所望。原本昨天在機次位的R40居然篡位變成本務機,CT273反倒跑到機次位去了。沒想到居然這樣就ㄎㄖ了,明明昨天還能自力爬上牡丹坡的,今天到底怎麼了?(6/8編:根據後續情報,當日是因水位計故障而無法判讀水位,為避免發生鍋爐乾燒的危險,故改由R40作本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