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3日 星期四

【老屋町】華山車站:臺北地面鐵道的最後見證與白色恐怖不義遺址

在經過三十年來的臺北鐵道大改造後,日本時代留存的鐵道客運車站都被拆除殆盡,然而在林森北路旁還有臺北市最後一座日本時代留存至今的鐵道車站,那就是華山車站。不過這座車站並沒有受到應有的對待,曾經差點遭到拆除,幸好在各方角力下讓這座車站留存至今,終於在今年指定為「歷史建築」。

華山的地名由來是日本時代,為了紀念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而命名的「樺山町」,戰後政府為了去日化才將地名與車站名改為「華山」。1920年代,臺灣鐵道路線不斷延長,客貨量也逐年增加,臺北車站面臨列車調度空間不足的窘境。因此鐵道部便將臺北車站的貨物場站往東遷移至樺山町,1937年樺山驛正式落成,成為臺北相當重要的鐵道貨運節點。
舊月台
廣闊的大草原是臺北貨運盛況的見證

戰後樺山驛改稱華山貨運站,除了是貨運轉運站外,在白色恐怖期間卻有一群特殊乘客在這裡踏上他們永生難忘的旅程,也就是前往綠島服刑的政治受難者。根據國家人權博物館的考證,目前所知第一批被押往綠島的政治犯是在1950年5月15日的凌晨,由保安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出發,以兩人為一組,彼此間以手銬相連,各自空出一隻手提自己的行李,步行至華山站搭火車到基隆港,再由海軍登陸艦送到綠島監獄。

1986年臺北車站進行地下化工程時,因為華山站和地下隧道的東出口衝突,華山車站的貨運業務移往南港,場站則成了地下化工程的施工用地,在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之後曾一度被規畫作為中央政府辦公園區。在2009年郝龍斌市府的「臺北好好看」計劃下大舉拆除市內閒置老屋之際,華山車站的蒸汽機車的加煤台拆除,引發鐵道文史社團強力反彈,然而同時大家才發現臺北市政府早已先透過文資審議做成不指定文化資產的結論,程序完備地準備剷平華山車站。最後在陳玉梅議員召開公聽會協調下,改由北市都更處代管並以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計劃(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URS)進行環境綠化及活化,才讓華山車站躲過拆除的命運。
現代主義風格的方塊狀建築
日本時代標準配備的牛眼窗
車站背面
三不五時就會有藝文活動在這舉行

近年來,為了彌補過去白色恐怖時期迫害人民的國家暴力傷害,以及建立大眾對於臺灣民主轉型的意識,國家人權博物館開始進行「不義遺址」的清查,並選在2019年的二二八紀念日,正式將不義遺址資料庫公開上線。希望透過生活中的空間,重建過去被消失的公眾歷史記憶,有了這些考證資料也才終於讓華山車站在今年3月25日公告指定為歷史建築。不過,司法院在2017年已取得華山貨運站土地,準備將臺灣高等法院和臺北地方法院遷移至此,未來政府能否做出符合場域精神的園區規劃仍值得後續關注。

(2021.7.15.補充)

2021年5月規劃公司依據文資法召開了活化再利用說明會,展示了他們詳細考證車站歷史之後的結果。根據會中提供的資料,車站站房本體將會原地保存,未來作為法院的其中一處出入口及相關展示空間。不過,當時為了增加貨物裝卸效率而設計、可一次供多列貨物列車裝載的鋸齒狀貨物月台,將會「部分切割」並「異地」移至市民大道側的人行道,未來恐怕只會變成如道旁座椅般的存在。 

由於月台幾乎就在基地的正中央,場長可以理解新建物要完全迴避是有實際上的困難。不過,建物類文化資產與琴棋書畫最大的不同,就是位置本身也是文化資產價值的一部份;法院象徵著民主國家的法治精神,同時也應該審慎面對過去在法槌下敲定的政治受難者的生命。希望規畫團隊不要放棄考慮採取「局部」並「原址保存」的可能性,才不致減損這座車站的場址精神與歷史價值。

(2022.12.21.補充)

經過那場說明會之後一年,儘管朋友在會中表達希望原址保留月台的想法,但就像當年華山車站差點被拆除一樣,法院只是程序完備地開開心心舉行動工典禮。暗坑文化工作室與台灣交通文化資產保存學會等團體已經展開行動,針對相關單位提出三點共同訴求:
一、暫緩施工,重啟兩全其美的設計討論。
二、監察院應調查北市府對於管理維護不義遺址的責任。
三、公開華山車站及月台相關調查研究與再利用報告。
同時台灣交通文化資產保存學會要再次向新任蔣萬安市長喊話,新的市府團隊對於月台保存的態度是什麼?是否願意彌補前市府未將月台納入文化資產本體範圍的錯誤?蔣萬安市長應就這項議題表態。

相關報道:

華山貨運站
公告日期:2020/03/25
公告文號:北市文化文資字第10930158051號
登錄理由:
1、建築風格屬 1930 年代現代主義表現手法,整體造型為平面不對稱,建物為二層樓建築,一樓外貼溝狀面磚、二樓外牆粉灰白色,門窗採用圓形牛眼窗,富圖案之變化,建物仍保存設計初期之特色 。 
2、華山車站是日治時期臺北火車站之外最大的貨運站,往東延伸設立甚多產業設施,具有見證都市發展紋理之歷史價值 。 
3、本車站為昔日經判決的政治受難者移送至綠島服刑的重要交通節點,見證白色恐怖時期臺灣人權發展歷程。 
4、符合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 2 條第 1項第 1 、 2 、 3 款登錄基準 。

參考資料:

2020年7月18日 星期六

【拾光博物】鐵道博物館導覽新模式!古蹟建築與攝影愛好者不能錯過的特別導覽

隨著台灣的武漢肺炎疫情趨於平穩,許多博物館也逐漸在「防疫新生活」的指引下恢復各項活動舉辦。不讓四月底開始試營運的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專美於前(開箱文看這邊),由台鐵舊台北機廠轉型的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也在5月下旬開始恢復預約導覽。但除了例行性的全區歷史及車輛導覽之外,更特別的是館方針對古蹟迷和攝影迷推出了客製化的「建築專場」和「攝影專場」導覽,要讓喜愛古蹟或是攝影的朋友看得過癮、拍得過癮!

國家鐵道博物館所在地以前是台鐵的台北機廠,其廠區歷史可追溯至1935年完工的台北鐵道工場。原先台北鐵道工場是位於鐵道部廳舍旁,但在1920年代隨著海線、宜蘭線與溪州線陸續通車,不論是客運或是貨運量都大幅成長,連帶要維修保養的車輛也越來越多,承襲自劉銘傳時代舊機器局用地的鐵道工場已顯侷促,因此便由鐵道部規劃遷廠。

為了符合新鐵道工場的需求,這座工廠不但腹地要大且還得保留未來擴充的空間,同時地形不能太過低漥或崎嶇,還得要鄰近縱貫線鐵路。符合上述種種條件的地點,鐵道部最後相中了位於興雅庄的這塊地。這個搬遷工作由時任工作課長兼任運轉課長的速水和彥統籌,土建部份則是由設計嘉義車站、台南車站的鐵道部改良課的宇敷赳夫技師負責設計監造,並由大倉組承攬營造。從上空俯瞰,整座廠區大致呈現梯形,軌道自梯形尖端開枝散葉,將機車與客貨車的維修動線及材料進出動線分開,每條路線上則有相對應的廠房,如維修機車的柴電工場、組立工場,維修客貨車的客車工場等。


古蹟迷的深度交流

由於舊台北機廠的腹地廣大,一場導覽若要涵蓋歷史、車輛、建築等面向,對初次參觀的民眾來說知識量太大,對於已拜訪多次、只想拍攝的常客來說深度又太淺, 因此館方便推出了導覽路線相同,但分眾化的行程選項。這次推出的建築專場導覽中,解說老師在1.5小時的行程內便詳細解說了廠內建築的建築裝飾與工法。
大跨距的組立工場是園區的建築工法精華所在

目前正在修復中的總辦公室一樓是日本時代由宇敷赳夫設計的現代主義建築,但走廊上卻加上了混凝土結構不需要的拱圈做裝飾,就是典型模仿過去磚造建築線條的裝飾主義表現。二樓則是美援時代增建,過去一直認為是直接加蓋上去,直到這次啟動修復後才發現屋頂採用了具美援特色的鐵網空心磚工法,不僅速成、節省材料,更有室內降溫功效。
混凝土加上不是結構必須的拱型線條裝飾

位於廠區西北方,維修柴電機車的柴電工場是由大陸工程等十幾家廠商合作完成,結構是採用預力預鑄鋼筋混凝土工法施做,顧名思義就是包含上頭的梁和柱都是在工廠預先做好再到現場組裝,且已預先施力將屋頂微彎成凹向下,防止混凝土因自身重量而向下垂,也因此不若組立工場需要在上方搭建了鋼桁架支撐。預力預鑄鋼筋混凝土工法也是美援時代常見的工法,優點是施工較快,不過缺點就是結構容易不穩,因此成為第一波修復的建築之一。
柴電工場修復中

場主參與的導覽場次是由前台博館規劃師凌宗魁解說,凌老師對於台北機廠的建築相當熟悉,在導覽過程中也指出一些建築上的小彩蛋(如組立工場被美軍轟炸的痕跡),相當推薦給大家!
看得出來哪裡被轟炸過嗎?
兩邊有什麼不一樣?

用相機見證蛻變中的北廠

隨著鐵道博物館籌備工作展開,組立工場內也有越來越多的新成員加入,如583系寢台電車和俗稱藍寶寶的柴油客車,以及遠渡重洋回娘家的泰國守車等相當經典且代表舊臺北機廠歷史的車輛。不過在有限的導覽時間內,往往無法讓參觀者好好認識與拍攝車輛。因此在2019年年末時,館方首次推出了「鐵道迎新年 點亮EMU100攝影會」活動,搭配燈光做出各式各樣的變化大受好評,在疫情解封後便催生了針對拍攝需求的攝影專場活動。
珍貴車輛一次拍個夠!

每場活動都有專人帶隊,並在各個定點解散後讓大家在時間內可以自由取景。為了讓這場活動有更多的亮點,館方在每個月會輪流開放不同的車輛內部,讓觀眾可以上車拍攝。7月開放的EMU100型電聯車不僅找回了過去使用的頭巾,甚至在車廂內播放列車行駛時的走行音和廣播,讓人回憶起當年這輛車還在路上跑的樣子。

除了車輛之外,為了節省能源使用,鐵道部在設計台北鐵道工場的廠房時,便將相鄰的廠房採南低北高配置,有效地將陽光導入各個空間。即便這場活動並沒有特別打光,在陽光照耀下於地面投射出迷人的窗櫺光影,也值得觀眾打開攝影眼仔細品味。
火車與工廠建築的光影對話
曾經台北地上有火車



雖然鐵道博物館進入大規模整備的大工地時代,但相關開放活動依舊持續進行,而且每次都會有新創意誕生。相信未來開館後,這座臺灣最大、最高層級的鐵道博物館,肯定會繼續帶給大家不同的驚喜,希望大家持續支持與關注!

2020年7月12日 星期日

【看火車】縱貫內灣大瞬移:追逐R20型柴電機車60周年紀念專列

1960年4月初,台灣鐵道史上第一批柴電機車R20型正式自基隆港上岸,並在整備後於5月投入營運,從此開啟了台鐵動力柴油化的時代。今年適逢這款經典車輛引進60週年,知名鐵道社團南方公園因此計畫由R40號與R21號一同牽引冷氣平快車,行駛過往R20型活躍的縱貫線與內灣線。

由於蒸汽機車的能源轉換效率差,又會製造大量濃煙,因此台鐵在1950年代後期便開始規劃汰換蒸汽機車,改用效率較高的柴油機車。在美籍顧問的影響下,首批柴油機車決定採用和美國相同的柴電機車技術,而不是日本流行的柴液機車。原本台鐵預期會由有純熟技術的美國GM-EMD廠得標,然而1958年首次公開招標卻由日本日立殺出,令台鐵相當意外。由於對沒有柴電機車實績的日立沒有信心,因此台鐵又找來三家美國車廠比價,最後便在美國貸款支持下由GM-EMD廠承造R20型4輛及S200型7輛。

首批R20型在1960年4月正式自基隆港上岸,因當時日立研發的R0型製造時程延宕,R20型的上岸時間反而早於先訂購的R0型。由於這4輛車的測試狀況良好,因此台鐵又陸續向GM-EMD廠增購,使得R20型車隊來到52輛之多,是單一型號柴油機車之最。R20型成功地使台鐵的柴電機車邁入實用化,他更屢次登上郵票與愛國獎券版面,成為當時的代表車輛。
R21~R24號是首批來台的柴油機車

這次紀念專列原本訂於4月舉辦,但因年初開始在全世界肆虐的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而被官方勸退、延後至7月11日舉行。原本預定牽引行駛縱貫線的R40號機車,卻在7月1日於中興一號支線出軌而來不及修復,最後只好由與南海電鐵交換塗裝的E212號電力機車牽引冷氣平快車行駛縱貫線,並由新竹派出R37號機車接續牽引內灣線。(去程6708次、返程6731次)
年初時由南方公園釋出的專列用的車頭牌(Head Mark)設計
可惜最後因武漢肺炎疫情而導致活動延期(轉載自南方公園專列歡樂讚FB社團)

此次專列於上午7:25自新左營發車,沿途停靠岡山、大湖、台南、新營、嘉義、斗六、彰化、追分、大甲、新埔、新竹、合興及終點內灣。雖然原本預定行駛整段旅程的R40號缺席,但由於冷氣平快車剛恢復經考證過後的對號快車藍色,因此仍有不小的可看性。不過場主當日下午在台北還有其他活動,因此本日的行程便是一早先至彰化與台中拍攝,再搭高鐵回台北。活動結束後,再搭乘高鐵至內灣線拍攝返程列車。
6708次經過第一八堡圳橋
看似清一色全藍,實際上有三種藍色

最後這趟旅程就在夕陽照射的金黃稻田邊結束了。雖然說這趟旅程因為各種因素而波折不斷,但R20型牽引著原對號快車車輛的冷氣平快車,依舊是相當經典的畫面。尤其是成功恢復對號快車藍色塗裝的冷氣平快車的首次載客,更是讓人對台鐵美學的進步給予更高的肯定與期待!

不過這類紀念專列仍然是民間團體比官方有更高的積極度,台鐵除了慶祝與自己毫無關聯的6月9日鐵路節之外,其實可以再加把勁努力經營這一方面的紀念活動。另一方面,由於冷氣平快車的廁所改造依舊懸而未決,使得這些車輛除了民間包車之外便無用武之地。場主在此再次建議台鐵官方,在廁所改造成真空式之前,不妨積極利用這次好不容易恢復的塗裝創造話題性,透過加強車內通風排氣並在票價或服務上做出市場區隔,讓真心想體驗懷舊氛圍的人也有選擇搭乘的機會,對台鐵未來經營郵輪式列車等相關旅遊活動形象必定會有所加分。

延伸閱讀:
不是都是藍色,有什麼差別?請看 帥哥計畫─懷舊深藍色車母再現
關於之前對於廁所改造的討論 請看年度特別活動─2019仲夏寶島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