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狗港(今高雄港)在清國與英法聯軍的第一次戰役之後,成為臺灣第一批面向世界開放的通商港口。擁有南臺灣得天獨厚的地形條件的打狗港在貿易逐漸發展的同時,軍事防衛的地位也在牡丹社事件後獲得重視。趁著來高雄看小鴨的機會,這次尋找古砲台的旅程來到了旗津與哨船頭,來看看這兩座扼守高雄港進出玄關的砲台。
牡丹社事件後清軍在打狗港進出口兩側部署西式砲台,成為臺灣身處國際衝突前線的見證 |
扼守打狗港關口的砲台
1871年數十名琉球漁民因暴風雨而漂流至今日的車城一帶,雖一時獲得當地原住民的協助,後來卻因文化隔閡導致50多位漁民被殺。想將勢力伸向西南方的日本因而逮到機會向清國興師問罪,但官員對於事件發生在「化外之地」的消極態度,給了日本出兵攻打恆春半島的藉口,而後在1874年發生了改變臺灣在區域軍事地位的「牡丹社事件」。得知事件發生後中央派遣沈葆楨來臺要求日本撤兵,同時沈葆楨也在臺灣進行了一連串的軍事改革,包括將恆春納入帝國管理而設置恆春縣城、在台南安平建設二鯤鯓砲台,以及這次到訪的旗後與哨船頭砲台。
打狗港位處於一座潟湖之中,與外海之間有旗津沙洲作為波浪屏障,在多沙岸的南臺灣可說是少見的天然良港。打狗山與旗後山之間的進出港水道是打狗港開港時唯一的進出交通動線,加上居高臨下的優勢,沈葆楨因此命令副將王福祿聘英籍教官哈務德(J. W. Harwood)協助在水道兩側設計與建造兩座砲台。除了哨船頭砲台與旗後砲台之外,後來清軍又在壽山上興建規模更大的大坪頂砲台,透過建構交叉火網進行威嚇與防禦。
1884年打狗進口圖上可見進出港水道的兩側各有一座砲台 (資料來源:中研院百年歷史地圖) |
日本在甲午戰爭後藉由馬關條約獲得臺灣與澎湖主權,抗拒由日本統治的臺灣仕紳遂成立臺灣民主國。然而臺灣民主國的成立並沒有獲得其他國家的聲援,儘管臺灣鄉間也有不少熱血人士奮勇抵抗,但日軍在1895年憑藉優勢武力逐步南下。當時位於打狗的三座砲台由黑旗軍首領劉永福派遣義子劉成良負責統帥,日軍則在1895年10月派出吉野、秋津州、大和、八重山、浪速...等等軍艦前往打狗港,雙方互相交火中黑旗軍並未命中任何一艘軍艦,反倒是旗後砲台被日軍擊中。日軍在火力掩護下登陸攻佔砲台,但當攻上砲台時倖存守軍早已落荒而逃。這場由臺灣守軍對抗日本最後的乙未戰役終究以失敗收場,也成為打狗港三座砲台歷史上參與的唯一一次戰事。
「威震天南」旗後砲台
旗津沙洲過去在南端的紅毛港一帶與臺灣本島相連,但因高雄港南側貨櫃港的開發使得港口發展重心逐漸南移,與陸地相連的部分因而被挖除、開闢新水道供貨輪使用,旗津就此成為一座只能以渡輪與海底隧道和臺灣交流的離島。從鼓山渡輪站搭乘渡輪大約只要20分鐘的時間就能抵達旗津,隨著渡輪逐漸接近旗津渡輪站,旗後山上的建於日本時代的高雄燈塔也越來越明顯。抵達旗津後往山頭步行約1公里的距離,占地寬廣的旗後砲台就在山頂上等著遊人到來。
水道西側的旗後山不但是航行地標,同時也佔有監視港灣動態的絕佳位置 |
旗鼓渡輪是目前前往旗津觀光的主要交通方式,下層甲板還能運送機車 |
現今的旗後砲台為平面呈現長方形的要塞,從空中看像是「目」字,兩處操練場分別設在南側與北側,中間則以細窄的走馬路連接。砲台城垣使用三合土砌成,但城門、中央走馬路與臺門則是用紅磚造,落成時設有22間營房、四尊大砲。過去砲台的正門位於北側的操練場,上方門額刻有「OO天南」字樣,前兩字正是日軍炮彈擊中的位置,部分歷史學者猜測全文為「威震天南」,但也有「砥柱天南」的說法,如今恐怕也難以考證。
正門兩側還有「囍」字,不知道當初為何會在肅殺的砲台做此設計? |
砲台牆垣雖是三合土構成,但正門和中央走馬路卻是漂亮的紅磚牆 |
雖說北側才是正門,但門前山坡的登山路徑早已埋沒在樹林之中,因此今日遊客都是從南側第三進的入口進入砲台內。砲台南側為旗後砲台第三進的砲位區域,沿著階梯爬到圍繞操練場的營房上方就能看到過去留下圓弧形的砲位遺跡。
位於南側的第三進頂上還留有砲座遺跡 |
乙未戰役後旗後砲台缺乏管理,在日本時代是文人吟詩,以及登山愛好者尋幽訪勝的地點。不過二戰期間旗後山再被列入軍事管制區,一直到1980年代末軍事需求改變,才由高雄市接手砲台進行管理維護並對外開放。這座見證牡丹社事件後軍事改革與乙未戰役的旗後砲台,終於在2019年升格為國定古蹟。來訪當日正好有畢業旅行團,加上本來就不少的散客顯得非常熱鬧,只見導遊帶著好動的學生爬上爬下尋找適合看海與拍照的地點。解除軍事管制之後,砲台下方的戰備隧道也加上燈飾成為星空隧道,不見過往戰雲密佈的嚴肅,我真切地感受到時代氛圍已經截然不同。
失去軍事防衛功能的砲台至今仍靜靜看顧旗津海岸 |
砲台下方的戰備隧道經過重新裝潢成了星空隧道 |
「雄鎮北門」哨船頭砲台
不同於居高臨下旗後砲台,哨船頭砲台就位在打狗山腳下、高雄港水道旁的臨海位置。從鼓山渡輪站旁的天橋跨越漁港,沿著海邊走不到十分鐘,遠遠的就能看見刻著「雄鎮北門」大字的紅磚城門。576公尺長的牆垣由三合土和咾咕石構成,平面形狀配合地形稍微有些不規則,根據歷史記載這裡曾配置兩座英製大砲;僅存的半地下化營房則在入口斜坡道旁排列著,今日則做為展示空間向遊客解說這座砲台經歷的唯一一場戰事的歷史與古蹟修復紀錄。
早年被宿舍增建覆蓋的砲台終於重見天日 |
或許是因為哨船頭砲台的位置離敵軍較近,乙未戰役時砲台內守軍只發射零星砲彈就落荒而逃。日本領臺後曾短暫沿用其軍事功能,但後來則交由港務單位設置辦公室、宿舍與船舶信號所。二戰後除了港務單位占用之外,國軍亦在海側增設碉堡,使得哨船頭砲台很長一段時間被後期增建的宿舍與停車場埋沒,難見砲台全貌。高雄市政府為了重現砲台風貌,花費長時間和使用人溝通,後獲得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計畫補助,終於將長期占用與增建的部分拆除,讓哨船頭砲台重現天日。
哨船頭是哈瑪星與外海之間岬角,砲台就坐落在突出的礁岩上 |
哨船頭砲台的牆垣材質有三合土、紅磚與咾咕石,材料十分多樣 |
砲台所在的位置原本就是珊瑚礁岩,因此部分牆垣就地取材以咾咕石堆砌 |
走上哨船頭砲台牆垣,大小船隻進出高雄港的水道就在眼前,岸邊則有不少釣客來此釣魚。管理單位也很用心地在此設置了長椅,讓遊客可以在此靜靜地看海、看船隻來來去去,遙想過去身處國際勢力競逐第一線的打狗是怎麼樣的風景。
原船舶信號所的位置在近年加上了信號板,可向進出港船隻顯示是否可以進港 |
在紅、綠兩座燈塔間的高雄港水道百年來一直是高雄,甚至是臺灣面向世界的玄關 |
參考資料:
1.戴震宇,《圖說台灣古城史》(新北:遠足文化,2014),頁144-149
2.雄鎮北門展覽資料
更多牡丹社事件相關軍事遺產:
周遊恆春古城:台灣最南方的清代縣城
從帝國邊陲到衝突前線的見證:二鯤鯓砲台(億載金城)
扼守打狗玄關的要塞:旗後砲台與哨船頭砲台
探訪時間:2023.12.、2024.2.
完稿時間:2024.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