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情報》發源於交通大學鐵道研究會,最初是鐵道迷之間交換資訊的平台,經過幾十年逐漸發展成國內首屈一指的鐵道趣味雜誌。適逢《鐵道情報》雜誌發刊30週年,特別選在2019年結束前的週末與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共同主辦「Shay Shay 阿里山」攝影活動,做為《鐵道情報》邁向下一個30年的標誌。
迷人的Shay式蒸汽機關車
阿里山林業鐵道是日本為了開發阿里山的林業資源所開闢的鐵道,歷時六年工事終於在1912年12月25日通車至二萬平。當時為了克服山地複雜的地形,工程單位廣泛參考了美國的林業鐵道,其中也包含了向美國LIMA購入的18噸級與28噸級Shay式蒸汽機關車。
Shay式蒸汽機關車是由Ephraim Shay所發明,其最大的特色便是不同於臺鐵蒸機的直立式汽缸與傘形齒輪設計。由於阿里山林鐵途中經過多處曲率半徑很小的彎道,為了縮短蒸汽機關車的軸距並兼顧牽引力,Shay便將蒸汽機關車的車軸改為轉向架,同時汽缸配合改為直立式,並利用連桿與傘形齒輪傳動;傘形齒輪的設計也有增加黏著力的功能。LIMA廠已在1945年停產Shay式蒸汽機關車,除了美國還有多輛動態保存的Shay式蒸汽機關車之外,全世界僅剩阿里山還有數輛維持在可動狀態。
|
直立式汽缸與連桿 |
能拍能搭的鐵道攝影活動
這次的「Shay Shay 阿里山」攝影活動由《鐵道情報》和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共同主辦,台灣交通文化資產保存學會協助辦理,報名費特別以玉山的海拔高度-3952元收費,雖然報名費不便宜,但還是在開放報名日當天下午即宣告額滿,甚至有十幾位日本鐵道前輩也受邀前來共襄盛舉。活動則選用配屬於阿里山車庫的SL31與北門車庫的SL25進行動態運轉,由於目前阿里山本線屏遮那路段仍是中斷狀態,因此為了這場活動林鐵處特別將SL25以公路拖板車運上山。
專列行駛區間為日出列車後即無列車行駛的祝山線,編組為DL+祝山線客車2輛+SL25(以下簡稱A編組)以及DL39+祝山線客車3輛+SL31(以下簡稱B編組)兩列車,兩列車的蒸機皆朝向阿里山方向。A編組先行出發前往十字分道停靠,B編組在中午的神木線列車出發後進站,活動參與者上車後隨即出發前往十字分道。A編組停在祝山線上,B編組讓大家下車後即駛入眠月線,進行一小時的靜態擺拍,讓大家拍攝兩輛蒸機同框的歷史性畫面。雖然天氣十分不穩定,雨勢間歇性的落下,但也因為水氣充足而讓煙況十分可觀。
|
SL31在後頭後推載客列車上山 |
|
祝山線與眠月線的分歧點-十字分道 |
|
主辦單位分組讓大家輪流拍攝 |
|
空前絕後的兩輛蒸機同框 |
結束十字分道的拍攝行程後,A編組先開往祝山站停放,B編組載著大家到祝山線上一處彎道大橋進行第二站拍攝行程。參與者下車後列車續往前開,以蒸機在前的方式從彎道另一頭開回來,如此來回三次進行蒸機動態拍攝。
|
這處大橋橋頭恰好是一個S彎 |
第三站可說是此行的重頭戲,兩輛蒸機在祝山站的站場股道上競走!蒸機競走在國外是行之有年的表演項目,但在國內可說是頭一遭。加上祝山站的站場是弧形,因此較直線形的站場多了更多構圖選擇。高亢的汽笛聲、直立式汽缸涮涮地運轉著,更是除了煙之外值得觀賞的機械美。
|
由於連結器設計因素,兩輛車前後並排偽重連 |
白天行程的最後一站來到平時沒有列車停靠的對高岳車站。B編組載著大家先到車站等著A編組下山,兩輛蒸機又再度並排同框,為白天的行程劃下完美的逗點。
|
兩列車先後回到阿里山車站 |
為什麼說是逗點呢?晚餐結束後,林鐵處帶著大家來到平時不對外開放的阿里山車庫進行夜間拍攝。燈光照射在兩輛蒸機上頭,蒸騰的水蒸氣在靜謐的夜色下被襯托出來,形成一幅祥和畫面。除了兩輛蒸機吸引大家目光,後頭也安排三輛柴油機關車並排讓大家拍攝,不過依現場的拍攝人群分布來看,蒸機顯然還是大勝。雖然蒸汽機關車有他獨特的魅力,但對版主來說紅色的柴油機關車才是我對阿里山的印象。拍攝完柴油機關車之後,一天下來鏡頭累積的水氣卻在這時從鏡片內側凝結起霧,反而讓蒸機的畫面都籠上了一層紗。
活動就在天上忽現的滿天星斗下結束了!過去國內鐵道單位開行蒸汽機關車專列往往只有少數班次,使得活動參與者往往難以兼顧拍攝與搭乘樂趣,更遑論要求火車配合攝影者進行演示。這次林鐵處開國內之先河,首次嘗試這樣的攝影活動可說是相當大的突破。除了要感謝古庭維總編輯構思超過十年的發想,也要感謝林鐵處黃妙修處長的大力支持,以及辛勤地在背後協助活動的林鐵處職員,這樣的活動才能在臺灣實現!
《鐵道情報》從一開始的數張影印紙發展成今日超過百頁的全彩印刷刊物,仔細記錄下三十年來臺灣鐵道發展的歷程。如今隨著社群媒體發展,也許資訊交換已不再需要紙本刊物,但《鐵道情報》仍將繼續深化鐵道文化內涵,為臺灣鐵道留下歷史見證。在年末年始的這個時刻,敬祝《鐵道情報》繼續邁向下一個30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