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7日 星期三

【舊路尋跡】羅東林鐵舊線踏查(天送埤=土場):車站篇

提到林業鐵道,大多數人直覺都會想到阿里山那長達70多公里的登山本線和多條林內支線,但鐵道運材不只是阿里山的專利,位於宜蘭的太平山林場也曾是使用鐵道運材的林場之一。雖然這條鐵道早在1979年就已停駛,不過即便經過四十多年的時間,沿線尚有部分遺跡留存,這趟旅程就讓我們從天送埤到土場的車站開始吧!

太平山的開發歷史可以追溯到1914年,臺灣總督府的征討戰事告一段落之後,開始針對宜蘭濁水溪(今蘭陽溪)上游森林進行資源調查,並發現該處擁有非常豐富的扁柏與紅檜等針葉樹藏量。新成立的營林局遂在1916年成立宜蘭出張所,於員山設置儲木池等林業設施,事業地的原住民語發音為「ビンノフ」,但後來由佐久間總督定名為「太平山」,範圍包含棲蘭山到今日思源埡口及三星山,面積廣達65855公頃。不過,太平山林場創業時因開採規模相當小,不但機械化程度不高,甚至林產運輸方式還是經宜蘭濁水溪以「管流」的方式放流至員山。

太平山事業地圖
取自臺灣總督府營林所,《營林事業一覽》(1939),頁54-55間附圖

一直到1921年臺灣電氣興業株式會社成立,準備在宜蘭濁水溪上游進行天送埤水力發電廠開發,勢必無法再使用放水流的方式運送木材。同時林業單位也想進一步提升伐採量與木材品質,因此計劃改以鐵道將木材運至平地。根據營林局的史料記載這條鐵道分別由三個單位完成,包括因財政關係由臺灣電氣興業建造後再加以買收的土場=天送埤路段、向台南製糖租用的天送埤=歪仔歪路段,以及由羅東街號召仕紳捐錢興建的歪仔歪=羅東段,全線於1924年完成。這條鐵道在1920-30年代鐵道部發行的《臺灣鐵道旅行案內》中,曾以「三星山森林鐵道」稱之,或略以「森林鐵道」代稱,在1942年版附的地圖上標示沿線設有羅東、歪々、大洲、二万五、三星、天送埤、清水、牛鬪、浊水、土場等站,鐵道可再前往鳩之澤,之後以兩段索道與一段鐵道抵達白嶺。

太平山觀光路線圖,可見當時的站名
取自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1942)

這條全長將近40公里的羅東林鐵,大致可以天送埤車站為界進行遺跡踏查,以東為平原路段,起點位於今日羅東林業園區內的竹林車站,中途大致沿著196縣道行駛,在公路整備之下除了少數地方營造的鐵路意象之外已無遺跡留存;天送埤以西的路段則是緊鄰著蘭陽溪右岸,平地少、地形險峻,現役時期便飽受水患之苦,不過在開發干擾少的情況下反而留下了較多的遺跡。我從年初開始就開始鎖定這段天送埤至土場的鐵道進行研究,雖然記錄了沿線車站現況,但蘭陽溪河床上的隧道搜索卻一直無法踏出下一步。

終於在9月初聽到有豐富舊線踏查經驗的看橋工房前輩說近日蘭陽溪水位下降不少,或許是搜索舊線跡的好機會。因此在軒蘭諾颱風從東部外海擦邊而過之後,場長和臺大火車社的朋友猴猴等人組成踏察團,針對河床的鐵道遺跡進行搜索。這篇將先介紹現存的車站遺跡作為暖身,下一篇再介紹我們針對河床段遺跡的踏查結果

天送埤車站

天送埤車站是目前全線鐵道設施保存最完整的車站之一,其中站房目前已被指定為宜蘭縣歷史建築,官方登錄資料標示其「創建年代:1921年;竣工年代:1924年」,但營林所的《營林事業一覽》則提到1926年度才開始鐵道的旅客便乘業務,因此站房的客運服務設備啟用時間或許比文化資產登錄資料所述要再晚一些。站房內設有候車室、剪票口、售票窗口,算是機能相當完備的車站。

木造的車站站房目前是宜蘭縣的有形文化資產,一旁是近年三星鄉設置的電動遊園小火車
站房內的格局十分完整,圖為售票窗口

站內除了木造的站房之外,周邊還有以前鐵道員工居住的宿舍,但目前則由商家進駐經營。鐵道運轉設備則留下了轉車盤和加水塔遺址,據說由於過去天送埤到土場的路線時常中斷,因此在天送埤設有轉車盤供機關車轉向回羅東,林業伐採結束後原本轉車盤要和周邊鐵軌一併拆除,所幸在當時員工運作下被留下來。

至於同樣被列入法定文化資產範圍內的加水塔就沒這麼幸運。加水塔是為了蒸汽機車加水需求而出現的設施。蒸汽機車透過燃燒燃料加熱鍋爐內的水,產生水蒸氣並以此推動車輛前進。行駛過程中水的消耗量非常大,於是以往鐵道在選擇設站地點時,也必須將耗水量列入考量。天送埤車站不但大致位於路線的中間,在西段常常受水患中止、成為終點站的背景下,加水塔也成了車站內的必要設施。不過天送埤車站在2014年進行景觀工程、新建停車場之後,這座見證蒸氣鐵道時代的加水塔竟然不翼而飛,如今變成一座花圃任由植物生長。諷刺的是文化資產局的介紹還註明加水塔已依舊照片“復建完成”,顯然公部門都早已遺忘了加水塔的存在。

以前的宿舍現在由單車出租和咖啡店進駐
碩果僅存的轉車盤,一旁增加了許多滑索體驗設施
加水塔的遺址,如今什麼都不剩
加水塔遺照(攝於2014年)

近年來地方上結合天送埤、長埤湖、清水地熱及九芎湖成「天長地久」觀光套裝景點進行行銷,充滿懷舊氛圍的車站成為一大觀光熱點。在地民眾也有恢復車站至一號隧道鐵路運行的呼聲,但囿於經費而一直只聞樓梯響,2017年三星鄉公所便先行花費新臺幣180萬元新建300餘公尺的環形軌道,並以復刻版的小型電力火車載客行駛;2020年再引進民間業者設置文創園區,新增高空索道遊具與旋轉木馬來吸引遊客,小小的站區整個呈現「要素過多」的狀態。

材丁車意象
巨大的小火車

清水湖車站

路線從天送埤出發之後一路往破布烏堤防前進,接著便沿著蘭陽溪右岸走,並從一號隧道繞過天送埤發電所的取水口,再經由橋梁跨越清水溪抵達下一站:清水湖車站。車站站名取自一旁的清水溪,在日本時代蘭陽溪因為溪水濁度高而被稱為濁水溪,或許是因為相較之下水源較為清澈因此得名。1953年因為清水車站與臺鐵縱貫線清水車站撞名,因而被當時的鐵路主管機關臺鐵局要求從清水改名為清水湖。雖然這個說法在檔案局收錄的檔案中得到證實,不過場長對此說法甚感疑惑,畢竟兩座車站分屬不同事業體,應不至於造成混淆才對。

羅東林管處在各站遺址都會設置這樣的站名牌意象
清水湖車站遺址,涼亭是後來才設置的,不過也已經荒廢許久
路旁樹叢中有車站的廢棄廁所

這座車站附近的顯著地標就是完工於1940年代的圓山發電所,可以想見當時這裡的主要客群應是電廠的員工。圓山發電所目前與天送埤發電所同屬台電公司的蘭陽發電廠管理,並由天送埤人員遠端操作,似乎間接造成車站周邊聚落跟著蕭條。或許是近年林業文化觀光推行,林業單位在沿線車站位置都設置了復刻版的站名牌,清水湖車站的牌子就設在公車候車亭旁,不過就和這裡的公車班次一樣,環境顯露出一股荒廢感。本站站房今日已不見蹤影,僅剩下公路旁樹叢中的廁所還留在原地。

圓山發電所是清水湖車站旁的主要地標,但今日已改為遠端遙控的電廠

牛鬥車站

繼續沿著台7丙線公路往山中前進,在牛鬥橋頭之前向左彎進聚落,便抵達了牛鬥車站。牛鬥車站在日本時代寫作「牛鬪」,據說是因為這裡是蘭陽溪相對較窄的地方,兩岸的山看起來像是兩牛互鬥。雖然山的形狀描述見仁見智,但的確因為河道寬度相對較窄的特色,讓牛鬥成為附近往來蘭陽溪兩岸的交通要道。日本時代的討蕃警察隊在這裡設有一座鐵線橋,後來還以「圓山鐵線橋」之名列入《臺灣鐵道旅行案內》的景點之一。如今鐵線橋已經不存在,戰後取而代之的是鋼筋混凝土橋梁,但不堪長期沖刷之下也已被拆除,現今的橋樑則在2010年完工通車。

牛鬥在地形上確實是蘭陽溪較窄的地方,因此設有圓山橋作為兩岸交通手段(圖釘點為車站位置)
1924年日治五萬分之一地形圖(陸地測量部),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牛鬥車站的保存也是相當完整,鋼筋混凝土造的站房有傾斜的屋頂與屋簷,和樂水與土場是相同的設計;員工宿舍、入山檢查哨等附屬建物,以及月台、旗桿座等構造物也保存良好。目前站房內有民眾居住並經營雜貨店,剛好讓我們一行人可以在此作短暫補給。除了林鐵相關建築群之外,在站房斜對面有一塊紅色的公車站牌,那是早已消失的宜興客運的站牌,也是一個見證公路客運歷史的遺物。

站房目前有民眾居住,還有經營雜貨店可以讓大家買飲料
月台上看起來像石碑的東西,其實是旗桿座
相較路面高起一點點的是以前的月台,這裡一樣設有站名牌意象
這棟位於車站東側的建築,根據《太平山開發史》的說法以前是站房,但後來改做為入山檢查哨
很典型的員工宿舍樣貌的木建築
很典型的員工宿舍樣貌的木建築
以前還能清楚看到上頭的字,但今年造訪發現「宜興客運」四個字越來越淡了(攝於2016年)

樂水車站

路線沿著牛鬥站前月台的方向走去,基本上已經變成寬度僅能容納一輛小客車的柏油鋪面道路,到路底之後會碰上一片山坡,道路則蜿蜒而上接到宜51線。這片山坡是2號隧道東口的遺址附近,之後再經過四座隧道就能抵達樂水車站,不過宜51線公路不同於緊鄰河床的鐵路,而是在山上蜿蜒10公里才能抵達。樂水車站在日本時代稱為濁水車站,與清水湖一樣在1953年因與臺鐵集集線車站撞名,因此一度改為碼崙車站,後來又再改名為當地村名「樂水」。有趣的是,台語的「樂(lo̍k)」和「濁(lô)」發音恰好相近,意會過來之後友人都因此會心一笑。

樂水站因為公路配合一旁的橋梁提高,站房反而比路面還低了
車站西側的建物,不知道和車站有沒有關係?

樂水車站的站房設計與牛鬥車站相似,皆為鋼筋混凝土造且具有斜斜的屋頂和屋簷。不過站房前的宜51線卻足足高了一層樓,讓車站對出去只能面壁,這是因為車站東側的宜51線樂水橋橋面提高,站前馬路配合作為橋梁引道之故。車站周遭在近年有進行景觀改造,旁邊的坡道上還有軌道意象,不過車站整修完之後卻還是呈現閒置狀態,不禁令人好奇公家預算與使用計畫是如何規劃的?

原本的道路高度應該和遠方的綠色隧道一樣,但因為公路配合樂水橋橋面高度,在站前反而變成橋梁引道而抬高(往土場方向拍)
斜坡軌道意象?
車站周圍雜草叢生,站房也被封閉
從窗戶一窺內部狀況

土場車站

沿著宜51線公路繼續走,終於來到旅程的終點土場車站。土場一詞來自於日本的林業用語,意指暫時存放切割好的材積的區域,或是將經由溪水管流運送的木材撈起的地點,換句話說就是林木從林場伐採之後到製材廠中途的集散地。土場是這條運輸鏈入山前的最後一站,站房旁邊還有警察派出所,入山管制的氛圍更加濃厚。土場站站房設計與牛鬥、樂水相同,不過在太平山林場結束伐木事業,轉而積極發展觀光之後,車站一度被拉皮成為太平山森林遊樂區的售票亭。如今在售票亭往林道上方搬遷後,站房轉作為展示館,陳列過去伐木時代的舊照片;站前原本堆放木材的腹地則成了停車場,並陳列有中華號柴油車與蒸汽機車等文物車輛。

曾短暫作為森林遊樂區售票口的土場車站,現作為展示館
土場車站腹地,右側陳列蒸汽機車和中華號柴油車
土場車站東端路線隨即右轉跨越土場溪往羅東而去
日本車輛製造的中華號柴油車

文章到了尾聲,不過這裡還是要小小澄清一下,今日的土場和日本時代的土場並不在同樣的位置。根據日本時代陸地測量部繪製的地圖,鐵道在今日多望大橋附近的位置跨越天狗溪和土場溪之後繼續向南走,當時土場的位置大約與今日的森林遊樂區售票亭隔著土場溪相望,也較今日位置更為偏南。而在1954年繪製的《臺灣五萬分一地形圖》,跨越土場溪的鐵路橋和土場的位置都向北移動,舊土場的地名則被標上了位在南邊山頂平台的樫木平,令人摸不著頭緒。舊土場腹地今日幾乎已被大自然收回去,不過附近尚留有已廢校的土場國小校舍,去年宜蘭縣文資審議也通過指定為歷史建築,等待後續公共資源投入調查研究與活化計畫。

舊土場在日本時代的照片,運材列車將木材運下山之後,會將木材從上方滾落堆置,等待後續轉運(取自臺灣總督府營林所,《營林事業一覽》(1939),頁58-59間)
日本時代的土場較今日的位置(圖釘點)更加南邊
1924年日治五萬分之一地形圖(陸地測量部),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戰後的跨河橋梁位置向北移,土場站的位置也移到了橋梁西側附近,與今日位置相近
1954年臺灣五萬分一地形圖,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更多太平山相關:
【時光土場】羅東林鐵舊線踏查(天送埤=土場):車站篇
【時光土場】羅東林鐵舊線踏查(天送埤=土場):隧道篇
【時光土場】拜訪新太平山:太平山俱樂部與楓葉
【時光土場】迷霧森林鐵道:見晴懷古步道漫遊
【時光土場】太平山最後的運材軌道:蹦蹦車與茂興線舊線踏查

參考資料:
林清池,《太平山開發史》(1996),頁108-110。
臺灣總督府營林所,《營林事業一覽》(1939),頁50-65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鐵道旅行案內》(1932、1942)
《林產局站名改稱案》,臺灣省政府交通處鐵路管理局(1953)(檔案局檔號:A315180000M/0042/172.004/001)
北投埔林炳炎─宜蘭電氣株式會社、天送埤發電所、圓山發電所—宜蘭的電業發展史
看橋工房─林鐵 羅東線01
鐵貓=鐵道與貓的完美結合─天送埤清水湖牛鬥樂水土場
【時光土場】蘭陽溪的水力發電廠─天送埤、圓山發電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