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煤炭而興起的山中小城
19世紀後半,俄羅斯透過和清國簽訂的條約,逐步獲得黑龍江以北與庫頁島等領土。俄羅斯的領土擴張使得日本明治政府備感威脅,因此在1869年設置北海道開拓使,開始積極治理北海道。1871年,原任開拓次官的黑田清隆升任開拓長官,在美國籍顧問的幫助下,針對北海道石狩地區的自然資源進行調查,並在隔年發表了開拓十年計劃。十年計劃期間發現了幌內有豐富煤礦蘊藏,因而建設了北海道第一條、小樽到幌內的鐵道增進運輸效率。但在1882年,十年計劃結束,開拓使也隨之廢止,直到1886年設置北海道廳統一行政,全道的資源調查才再度開始進行。1888年,道廳技師坂市太郎在夕張川上游支流發現了煤礦大露頭,就此開啟了夕張的煤礦時代。夕張石炭大露頭是夕張歷史的起點,目前也被北海道指定為天然紀念物 |
同一時期,政府經營的幌內炭礦和幌內鐵道面臨嚴重虧損,1887年便轉由民間公司北有社經營。然而北有社的鐵道經營不佳,因此以薩摩藩出身、前北海道廳理事官的堀基為首,於1889年成立了北海道炭礦鐵道會社(簡稱為北炭),接手政府現有礦坑與鐵道使其民營化。北海道炭礦鐵道會社除了讓開拓事業得以繼續進行,也解消了政府經營幌內炭礦的行政成本,讓北海道廳得以有餘力繼續鋪設北海道鐵道網路。另一方面,政府在會社經營上也給予許多特權,和曾在台灣統治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相當類似。1891~1892年間,北炭鋪設連接室蘭港與空知太、空知炭礦與夕張炭礦的鐵道接連通車,這些鐵路便是後來室蘭本線、一部份函館本線、歌志內線和夕張線的前身。
北炭除了接收官設鐵道車輛之外,也有自產車輛 現存的大勝號蒸機便是其中之一 |
北炭在夕張的開發歷史從1890年在住初地區設立採炭所開始,沿著志幌加別川開發了三個水平坑,隔年再開發了兩個斜坑。採礦初期聘雇了約130名礦工,以人工方式進行煤炭開採。受到1894年甲午戰爭帶來的好景氣,煤炭需求大增,1897年北炭從國外帶回機械採礦技術,增加開採效率與產量。之後北炭更獲得萬字礦與真谷地炭礦的礦權,隨著事業擴大,事業觸角也擴及與礦坑開採資材相關的紅磚煉瓦與林業上。
另一方面,由於私營鐵道蓬勃發展,一國多制的時刻表和運價干擾了運輸效率。因此在1906年,日本政府實施鐵道國有法,將一定規模以下的鐵道收歸國有,包含夕張線在內的北炭所有鐵道都因此收歸國有,北炭也因此更名為北海道炭礦汽船株式會社。北炭則利用這筆資金在室蘭投資了鋼鐵業,但還沒獲利卻先積欠大量債務,因而被納入三井財團旗下。
運煤鐵道網成形
許多在日本本州開採煤礦頗有實績的財團們,也將目光放到北海道這塊處女地上,陸續在夕張山地這條煤炭帶上開發新礦區,例如歌志內炭礦以及最早開發的幌內炭礦等。以夕張線為軸心,除了北炭的真谷地炭礦專用線之外,三菱財團為了確保旗下海運船隻的燃料來源,在1912年也開始投資大夕張炭礦,並興建三菱大夕張鐵道連接夕張線的清水沢車站;三井新開發的登川炭礦也有專用線連接楓車站(今新夕張車站,專用線也在1916年收歸國有)。隨著新礦區的開發,夕張線也在1912至1919進行雙線化,增加鐵道輸送能力。1969年時的主要鐵道路網圖(資料來源:夕張石炭博物館) |
另一方面,北炭為了開採栗山町的火山灰,於1924年投資成立夕張鐵道株式會社,新建一條同樣從夕張出發,過了平和地區之後跨越夕張山地,連接札幌近郊的野幌車站的鐵道路線。1930年全線通車,大大縮短了夕張與札幌之間的時空距離。而政府經營夕張線面臨運輸量被夕張鐵道瓜分,加上昭和經濟大恐慌帶來的不景氣,1932年將原本擴增為雙線的鐵道又恢復成了單線。
在戰時體制下,因軍需工業大幅成長,煤炭也被視為重要物資,一切都以產量最大化為最優先。然而在戰後日本面臨了各項工業設施都遭戰火摧殘,經濟狀況也隨之惡化。為了擺脫惡性循環,政府以「傾斜生產方式」重點投資礦山,以煤礦增產帶動經濟成長。1955年制定了「石炭礦業合理化臨時措置法」,以立坑為中心整併了周圍效率低落的礦坑,以增加自產能源的生產效率與競爭力。在政策與戰後嬰兒潮的加持下,夕張人口在1960年達到最高峰的11.7萬人;1966年,夕張線的出炭量也達到了最高峰426萬噸。隨著往來夕張的旅次增加,夕張鐵道和國鐵紛紛在1959~60年代推出急行列車,並陸續採用氣動車增加運輸效率。
從炭礦走向觀光?
不過隨著內燃機技術進步,石油逐漸成為主要能源,夕張山地的礦坑也一個個閉山,連結礦坑與函館本線或室蘭本線的鐵道也一條條接連在1980年代廢線。1975年,隨著夕張產量最高的平和炭礦閉山,夕張鐵道因此廢線,該公司最後以夕鐵巴士的身分留存至今;國鐵也開出日本最後的蒸汽機關車牽引的貨物列車。夕張的煤礦鐵道運輸在1987年三菱大夕張線廢線而正式落幕,夕張最後一座礦坑─三菱南大夕張炭礦則在1990年走入歷史。綜觀整個石狩炭田,夕張線成為這條山脈上最後留存的鐵道。
面對煤礦產業逐漸蕭條,1977年夕張市提出了「從炭礦走向觀光」的構想。1980年,夕張市役所與民間共同出資的法人「石炭の歴史村観光」成立,以夕張福住地區、北炭的選煤廠遺址作為腹地進行大型觀光設施的開發,1983年「石炭の歴史村」開園。石炭の歴史村以北炭的模擬礦坑為中心成立石炭博物館、炭礦生活館等教育設施,周圍還有大型遊樂園、度假飯店的開發,期望打造兼具歷史和娛樂的觀光景點,並以每年200萬觀光人次為目標。除了石炭の歴史村,夕張也曾舉行電影節、演唱會等大型活動。
然而觀光產業還是阻止不了人口外移,不但觀光投資達不到預期效果,夕張市為了處理、收購採礦業者留下的炭礦住宅、醫院等等設施也付出龐大代價,連帶拖累石炭の歴史村観光在2006年宣告破產。園區內設施要不是因此荒廢,就是因難以維護而拆除(第一代夕張車站就是如此)。石炭の歴史村的倒閉使得夕張市內的觀光服務業也受到衝擊,街上許多商店都因此關門大吉,蕭條程度十分驚人!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截至2018年夕張市的人口只剩下8300多人,不到巔峰時期的十分之一。
夕張線隨著1981年南千歲和新得之間的石勝線通車,因而改編為石勝線夕張支線。由於夕張支線鐵道設施老舊,旅運人次又不斷減少,JR北海道不堪虧損而和夕張市役所達成協議,決定在2019年4月1日停駛新夕張至夕張區間。JR北海道將會提供夕張市役所7億5千萬日圓改善當地公車系統,而南清水沢的土地也將提供市役所新建結合轉運站、交流中心和圖書館的複合設施。
今天是夕張支線最後一次過生日了!當傳述歷史的人不在了,這段北海道開發草創期的歷史會因此被遺忘嗎?或許只有盡力記錄、將故事傳遞出去,才能成為與地方連結的力量吧。
夕張支線車站一覽
新夕張車站營業里程:0.0K
月台形式:兩座島式月台
開業年:1892年
夕張支線與石勝線的分歧站,舊稱為紅葉山,1981年石勝線通車後改為現名。
站前有紅葉山的舊站名牌 |
沼ノ沢車站
營業里程:2.7K
月台形式:一座島式月台、一座岸式月台(現僅使用一股道)
開業年:1905年
1905年開業當初北炭作為貨物站使用,1913年真谷地炭礦專用鐵道開業後成為煤炭的轉運車站。目前為無人招呼站,站房由簡餐店經營。
兩座月台之間的股道已經變成花圃 |
南清水沢車站
營業里程:6.7K
月台形式:一座岸式月台
開業年:1962年
因應炭礦社區的擴張,南清水沢是戰後增建的通勤車站。目前為簡易委託站,由JR北海道委託當地人代售車票,是線上唯一有人售票的車站。
清水沢車站
營業里程:8.2K
月台形式:一座島式月台
開業年:1897年
為大夕張炭礦專用鐵道的分歧站,是相當重要的煤炭列車轉運車站。本站至新夕張之間是北海道最後使用電氣路牌閉塞制的路段,但隨著列車減班而在2004年取消交會功能,並改為自動閉塞,2015年再降為無人招呼站。
廣大的站場誇耀著過去繁榮的黑金歷史 |
目前還留有軌道連鎖設備遺跡 |
鹿ノ谷車站
營業里程:14.8K
月台形式:一座岸式月台
開業年:1901年
昔日周邊是北炭幹部所居住的高級住宅區,後站則是夕張鐵道的機關區,然而附近只剩下北邊夕張線第五志幌加別川橋梁旁還有舊橋台留存。
夕張鐵道舊橋台 |
夕張車站
營業里程:16.1K
月台形式:一座岸式月台
開業年:1892年,在1990年搬移至現址
第一代夕張車站是設在福住地區,如今因石炭の歴史村破產而遭到拆除。為了配合觀光設施的開發,夕張車站搬過兩次家,第一次在1985年搬到夕張鐵道夕張本町車站遺址(今夕張市役所後面),當時使用兩輛篷守車及一輛篷車充當站房;第二次則是配合觀光飯店的成立,在1990年搬遷至現址。
月台上即可見到後方的大型飯店 |
第二代夕張車站遺址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